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韓承煥:咖啡之旅

(2009-05-20 14:22:14) 下一個

韓承煥:咖啡之旅

我心中永遠的幽秘之所——天真庵臼子間咖啡屋。

在韓國京畿道退村的天真庵裏,有一個由臼子間改造成的咖啡屋。屋裏仍擺放著發動機和滑輪等舊物品,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了臼子間的原貌。

這裏原是韓國知名畫家全秀昌老前輩和他的好友們相聚作畫、飲茶的地方。因不以營業為目的,所以,偶爾碰上進來喝咖啡或飲茶的陌生人,他們往往會說些“給錢亦可,不給錢亦可”之類的話,每每弄得客人一頭霧水,不知如何是好。

其子全在宇之後對臼子間加以改造,使其更具咖啡情調。他在行車道的路邊,立了一塊木板——用綠漆寫著“爵士”兩個字。不過這兩個字形同虛設。到了冬天,牌子被厚厚的積雪覆蓋;而春季芳草繁盛,又哪裏還能見到招牌的蹤影。

常常有一些過路人,在充滿疲憊的旅途中,忽然瞥見一絲隱約的燈光,於是一路尋來。他們把頭貼在玻璃上向裏張望,直到那時似乎還不相信,在這荒郊野嶺,竟還有個“世外桃源”一樣的所在!他們遲疑著推門進來,滿臉疑惑,小心翼翼地問道:“請問,這兒有茶賣嗎?”

直到今天,許多朋友仍舊無法忘記臼子間的咖啡和香茶。記得當初,常有很多朋友驅車一個多小時,專程從漢城趕往臼子間,隻為一品它獨特的味道!或許,除了充溢臼子間的那濃鬱的芳香之外,還有其他別具一格的東西吧。

這,就是極致的單純。

它就像太古時代原始森林裏的一個洞窟,讓你可以安適地休息;讓你的身心沉浸於音樂;讓你遁世於蠻荒。屋裏不加修飾的擺設,任何人來到這裏都不必戴上麵具,更不必裝出什麽所謂的樣子。

無論是誰來,都會靜悄悄地坐到沙發上,小心地嗬護著那難得的靜謐。他們或是聆聽音樂,或是品讀書籍,偶爾犯困,想喝咖啡時,也會親自去弄而從不大聲叫喚。

有時,一些常來光顧的老客,要是看到咖啡屋還沒開門,便會自己從後門進去,打開音響,自己倒杯咖啡。喝完把錢放到結算台上,悄然地離去。

雖然在宇不大懂“顧客就是上帝”的經營之道,然而他分明懂得,給自己和朋友留出近乎完美的自由,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珍惜並熱愛著天真庵臼子間咖啡屋以及與其相關的一切:位於咖啡屋正中央的“長”著翅膀的鐵板壁護、用濕木頭做的懸掛咖啡杯的杯架、從未用過的落滿灰塵的意大利濃縮咖啡壺、見證咖啡屋曆史的三隻小貓(七月、東東和世宗),繪在碎盤子上甚至繪在被丟棄的相機盒子上的圖畫、用牆壁石完工的地板、用電線箱做成的桌子、從閣樓的窗戶望見的燦燦星光、流動的空氣……

如今,在天真庵裏,仍然保留著那間臼子間。可臼子間咖啡屋卻早已不複存在。那個曾經在無數個夜晚陪我伴著星光入眠的臼子間,消失了。留下的,隻有那美麗的回憶,在我的靈魂之中閃爍;直到今天,仍為我點亮心中那盞不滅的燈。

在宇曾說要在城裏重開一家咖啡屋,更好看,更有情調。然而,那種感覺還會一樣嗎?我不得而知。它還會成為我在獨自悲愴時,可以收留我好幾日的隱遁之所嗎?或許,連他自己都不曉得吧。

  咖啡“奧德賽”

對咖啡流入歐洲,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印度###教的巴巴不丹到麥加朝聖時,從埃及的咖啡農場裏偷偷摘下幾粒咖啡種子。1600年他回國後,把偷來的種子撒到了印度南部齊馬伽格(Chikmagalgur)的卡納塔克邦(Karnataka),在那裏開墾了咖啡農場。直至今天,當年由巴巴不丹帶回來的種子依然在繁衍後代。這些“後代”被稱為“Var.Old Chick”。

1616年,在也門亞丁從事貿易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聽說“印度種植咖啡”這一傳聞後非常震驚。於是秘密派出假扮成商人的間諜到印度打探。間諜確認了印度的確種植了由巴巴不丹帶回的咖啡原豆和苗木,於是收購了一些,秘密運回本國。就這樣,咖啡來到了荷蘭。

之後,荷蘭同印度簽訂正式合同,每年從印度進口大量咖啡。從1640年開始,荷蘭開始銷售摩卡咖啡,成為著名的咖啡出口國。1666年,荷蘭最早的咖啡館在阿姆斯特丹誕生。

試種咖啡樹成功之後,荷蘭於1658年開始,正式在斯裏蘭卡種植咖啡。1670年,斯裏蘭卡咖啡樹遭受蟲害,大麵積死亡。荷蘭在海外農場種植咖啡的首次嚐試以失敗告終。

1693年,阿姆斯特丹當時的市長尼古拉斯·威特遜委托馬拉巴爾島的海軍上將阿德裏安·本·歐文在他管轄的荷蘭爪哇地區興建農場。於是,當時在阿姆斯特丹植物園裏新種植的也門摩卡(1690年從也門秘密偷運)與印度咖啡的雜交種在爪哇島的巴第比亞地區落了戶。然而,由於種子不發芽,嚐試再次以失敗告終。

在這之後的第三年,即1696年,阿姆斯特丹植物園研究員辛利庫斯·茨巴阿以德克倫從馬拉巴爾島得到嫁接的枝幹,並把它移植到咖啡樹上。荷蘭人的這次嚐試終於取得了成功,爪哇島上建起了第一個歐洲人的農場。

1706年,爪哇生產的咖啡樣品首次被送往阿姆斯特丹——這就是迄今為止依然口碑良好的“爪哇阿拉比克咖啡”。這次成功也為後來“爪哇摩卡咖啡”的誕生打下了良好基礎。

從這以後,摩卡咖啡和爪哇咖啡在全世界範圍內得以普及。直到現在,“Mocha”和“Java”這兩個單詞依然是咖啡的代名詞。

  意大利咖啡

意大利很早便接受了咖啡文化。1645年,歐洲最初的咖啡就始見於意大利。意大利的咖啡文化曾像意大利文藝複興一樣輝煌,甚至大主教都曾給咖啡作過洗禮。由於給咖啡洗禮是在1609年,因此也有說法認為意大利最早的咖啡館出現於1600年以前。不過令人奇怪的是,意大利有關咖啡館的曆史資料並不多見。

在咖啡館發展過程中,“佛羅萊恩咖啡館”於1720年開張,而後關閉,直到1850年才又重新開張。現在,“佛羅萊恩咖啡館”依舊存在,是歐洲最昂貴的咖啡館,也是保存至今最漂亮的咖啡館。

1860年誕生於威尼斯的“米開朗基羅咖啡館”和米蘭“坎帕裏(Campari)咖啡館”作為著名的藝術咖啡館,也在當地站穩了腳跟。

在羅馬,1760年興建的“克裏克咖啡館”和“希臘咖啡館”名氣很大。司湯達和歌德都曾對其大加讚賞。歌德稱讚它“像一個紀念碑一樣,沒有比它更古典的咖啡館了”。而門德爾鬆和伯遼茲卻批判其為“黑暗的小屋”、“可惡的客棧”。

不過,意大利咖啡館之所以聞名,最主要的是其獨特的咖啡味道。意大利濃縮咖啡舉世聞名。它是繼承了咖啡千年王國——奧斯曼土耳其的傳統,利用瞬間提取的科學方法精製而成。在歐洲,意大利咖啡十分普及,就像咖啡教科書一樣。意大利也是惟一一個拒絕速溶咖啡的國家。

  德國咖啡

1721年,德國最早的咖啡館誕生於柏林。咖啡在德國剛開始盛行就受到了政府當局的諸多限製。所以跟其他國家相比,德國咖啡的發展比較單一。

1732年,巴赫作了一首名叫《咖啡康塔塔》的曲子來讚美咖啡。樂曲同時表達了反對當局製定的“禁止女性喝咖啡製度”(當時認為咖啡會導致女性不孕)的願望。

直到19世紀初期,咖啡才在德國完全站住腳跟。緊接著,備受女性青睞的午後咖啡——“Kaffee Klatsch”誕生了。據說之所以起這個名字,是因為女人總對別人的事情囉唆個沒完。不過,隨著該咖啡的廣泛普及,後來一般稱作“和諧的對話”。

  維也納咖啡的故鄉——奧地利

梅蘭錫咖啡是維也納式咖啡的一種,它的故鄉是奧地利。奧斯曼帝國圍攻維也納失敗,撤軍後不久,奧地利咖啡館便誕生了。

在音樂、美術等藝術百花齊放的奧地利,咖啡館成了帝國的中心,起到了文化樞紐的作用。在梅西利和巴紮這樣的咖啡館裏,不僅有作家法蘭茨·格裏帕斯和舒伯特這樣的奧地利藝術家頻頻光顧,貝多芬、伯遼茲、李斯特等外國藝術家,也是這裏的常客。據說,咖啡狂舒伯特經常光顧梅西利咖啡館,一邊在裏麵打台球,一邊構想音樂。而莫紮特則是“Ice Vogel”咖啡館的老顧客。不過非常遺憾的是,這兩家咖啡館在很久以前就消失了。

舒伯特常去的另一家名為“Zoom Blueman Stock”的咖啡館,至今依然保持著原來的麵貌,照常營業。1997年,正是舒伯特誕辰200周年,很多人來到維也納,來到“Zoom Blueman Stock”咖啡館,緬懷這位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經常光顧的“Frauen Huber”咖啡館也仍然在Himmel Porte 6號繼續營業。

維也納最悠久的咖啡館是中央咖啡館,該館已有500年曆史。在這家十多平方米的咖啡館裏,至今依然保留著莫紮特、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等名人的親筆簽名。維也納的音樂家們也因此有了激發創作靈感的新去處。從此“不在咖啡館裏,就是在去往咖啡館的路上”。

在奧地利咖啡館史上,“Cafe Daum”咖啡館也很有名氣。外界評說“該咖啡館的曆史就是奧地利的曆史”。因此,這家咖啡館成為很多奧地利人和國外遊客最想去的咖啡廳之一。不少地位顯赫的人更是在這裏指定了自己的專座。

當時,不同領域的學者們在咖啡館裏進行親切的交流。物理學家馬赫回憶說:“(來咖啡館的)這些人對哲學、科學和藝術的學習熱情十分高昂。他們的討論非常深刻,好像刀子一樣尖銳。”

據說弗洛伊德就是在咖啡館靜坐時猛然間領悟到了夢的意義的。當時身為醫生的他經常和一些圈外朋友們討論文化、音樂、繪畫、神話、戲劇,然後把這些知識要素結合起來,促成精神分析學的發展。不過,更重要的是咖啡館成了他傳播自己觀點的理想場所。

奧地利的咖啡館或咖啡屋不單純是藝術家們會麵的場所,也是一個傳播新聞的空間。當時的咖啡館很受歡迎,就好比圖書館的定期刊物室,在信息傳播很不發達的年代,它為人們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台。1903年,奧地利還沒有街頭售報攤,人們不得不在家裏或咖啡館裏看報紙。據說音樂大師貝多芬本來習慣在自己的工作室裏用60粒咖啡豆煮咖啡喝。可後來他也養成了每天早晨去咖啡館喝咖啡,看《維也納日報》的習慣。

20世紀初享譽西方的維也納“咖啡館作家”更是在這裏度過了他們的整個文學生涯。他們當時大都生活拮據,沒有自己的客廳,所以每天在固定的咖啡館相聚、討論,結交同行,感受新的氣息,跟常來咖啡館的出版商和報紙編輯談稿約和合同,還能使用在當時還很稀罕的電話。咖啡館是他們的生活中心,創作基地,也是最能激發靈感的地方。他們的不少名篇巨著,不是在緊閉的書房裏,而是長年累月在文友匯集的咖啡桌上寫完的。他們幾乎總是在午夜關門時自己把椅子放到桌上去的最後一批客人,有時還會結伴再去下一個關門更晚的咖啡館,直到第二天清晨早報上市後才回家。他們宣稱自己首先是咖啡館常客,其次才是作家。去咖啡館已經不是為了喝咖啡,而成為他們的一種存在方式了。

注重生活品位的維也納人有一個傳統說法:在多瑙河邊讓人換一個咖啡館也許比變更宗教信仰還難!人們從不輕易改變自己常去的咖啡館,甚至連來咖啡館的時間和座位都是固定不變的。這種忠誠的關係深藏於好客不倦的主人溫暖的笑容,不用招呼,熟知自己脾氣和嗜好的老侍應生端來的自己最喜歡的咖啡、特色的點心和最愛看的報刊之中。不必說謝謝,這些在一個正宗的咖啡館裏都是理所當然的,那種關係猶如忠誠默契的知己好友。偶爾身無分文也不會受到冷遇,從侍應生到客人都會慷慨解囊。有什麽不平的心事也可在此一吐為快!隻要一小杯咖啡就可以坐上一天,看報讀書,跟人交談討論,甚至接連見兩三批朋友。就算整晚對弈玩牌,侍應生也不會有任何怨言和不快,而總是微笑著送上一杯免費的水,這種傳統在維也納咖啡館裏至今猶存。咖啡館的大家風度使得這裏成為經濟不寬裕的文人學者的樂土。

奧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一生在咖啡館裏汲取了無窮的養分。咖啡館是他觀察世界的地方,也是他慰藉心靈的場所。他留下了《同情的罪》、《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等不朽的文字。他最常去的地方是維也納歌劇院以及大街小巷中的咖啡館。《傍水之家》使他一舉成名,成為維也納濃厚文化氣息中一顆閃亮的新星。茨威格在咖啡館的藝術氛圍中接觸了德布西、施特勞斯的音樂,讀到了保羅·瓦雷希的文字。他也經常和另一個作家史奈勒相約到咖啡館裏閱讀年輕作家的作品。“格林斯德(Griensteidl)咖啡館”是他常去的地方。茨威格在《昨日之世》中寫道:“許多很有才華的作家聚集在這裏。咖啡館裏紅黑夾雜的色調、木雕的牆飾、銅製的窗欄杆、打著蝴蝶結的侍者,一切都有著帝國的風味。”

曾經有一個出身於德國林茨的年輕人夢想成為一名畫家。可他雖然從維也納的莊嚴中得到了靈感,但卻在美術學校的入學考試中落榜。於是,口袋空空的他成為了流浪者,開始了露宿街頭的生活。每當兜裏有了一點錢,他就會去“Imperial Care”或“Cafe de Lapera”咖啡館讀書、畫畫,或是同其他人興致勃勃地討論政治。不久之後,他感到無盡的空虛和挫敗。在留下了幾幅繪畫作品之後,這個年輕人去了慕尼黑。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英國的文藝咖啡館

英國比法國搶先一步引入咖啡。

法國在全世界人民的憧憬和讚美中創建了“波希米亞”咖啡館這種獨特的文化,而曾以“文藝咖啡館”之名深受大眾歡迎的英國咖啡館,卻在崇尚飲酒的俱樂部影響下逐漸衰敗。咖啡作為大眾飲品的位置,甚至曾一度被紅茶取代。

1650年,當奧斯曼帝國還存在時,英國人雅各布(Lacob)在牛津大學開設了英國第一家咖啡館——雅各布咖啡館。四年後,他又在牛津開設了第二家——約翰遜咖啡館(Cirques Johnson)。可由於當時咖啡的供應並不順暢,咖啡業沒有形成體係。

在雅各布咖啡館開業兩年後,英國商人鮑曼(Bowman)和他的仆人帕斯卡·羅希(Pasqua Rosee)在土耳其港口迷上了咖啡的味道,開始進口咖啡。鮑曼在英國康希爾(Comhill)開設了咖啡館,具體位於牛津和倫敦中間的聖米歇爾穀(St.Michael’s Alley)。他給咖啡館命名為“天使”,並委托他的仆人羅希幫助打理。雖然雅各布咖啡館是在英國開設的最早的咖啡館,但英國人卻認為隻有設在倫敦的咖啡館才稱得上是英國最早的咖啡館。所以“天使”咖啡館被公認為倫敦最早的咖啡館,成為隨後出現的很多家咖啡館的楷模。

“天使”咖啡館的成功離不開咖啡廣告給英國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仆人羅希是在希臘出生並長大的,他對咖啡十分了解。他認為,要想擴大影響,搞好經營,最重要的就是讓大家了解咖啡。他為此印製並發放了很多傳單。在第一份傳單上,他這樣總結咖啡的用途:“咖啡達種飲品對身體沒有任何害處!它充滿東方的香氣,沁人心脾!它不僅對結核、水腫、壞血病、流產、淤血有療效,還可以醒神,增強心髒活力!”雖然人們不會百分之百相信傳單的內容,但是廣告的確發生了效果——咖啡館的生意蒸蒸日上。與之類似的咖啡館也緊隨其後,陸續出現在倫敦的各個角落。

之後出現的很多咖啡館也都有屬於自己的老主顧。不久後,在牛津的另一家咖啡館“迪爾雅地”,最早的文藝小組誕生了。自此,咖啡館正式成為學士文人們的聚會場所。

1659年,在位於New Palace公園附近的咖啡館裏,舉行了由學士文人和清教徒們參加的最早的以文會友的聚會,稱為“文友會”。這個文友會借用咖啡館主人的名字稱為“邁爾斯”,又叫“羅塔”咖啡俱樂部。這個俱樂部裏以維爾德曼(Wildman)和亨利·布蘭特(Henry Blount)等清教徒,保皇派人士為首,包括著有《失樂園》的盲詩人彌爾頓和後來成為生命保險公司創始人的威廉·波特博士等人。作為以“相互協商原則”為基礎的一個######,“羅塔俱樂部”十分激進,在當時非常有名。會員們每次激烈的論戰之後,會把各自的意見收集到箱子裏來表決。這個做法後來促成了英國投票箱的問世。

亨利·布蘭特是咖啡和咖啡館的狂熱愛好者,人們把他稱為“咖啡館之父”。他把咖啡的土耳其式稱呼“咖普拜”(Kaveh,Kehve)改為英式叫法的“Coffee”,這便是我們今天咖啡通常叫法的由來。

1675年,亨利出版了名為《為咖啡館辯護》的小冊子。書中對咖啡館優於酒吧的原因,作了如下說明:

第一,經濟負擔小。在咖啡館裏隻花上一兩個便士就可以擁有兩三個小時以上的幽靜空間,可以享受暖爐帶來的舒適溫馨的感覺。最主要的是可以瀟灑地高談闊論!

第二,可以振作精神。

第三,可以調整情緒。除了咖啡館之外,在傍晚的一兩個小時內,年輕的紳士和店主到哪兒能找到比咖啡館更好、更讓人開心的地方呢?

作為有利身心的安樂窩,咖啡館使人體會到奉獻精神和淳樸帶來的快樂。咖啡館是一個富有修養的殿堂,也是免費學習文人言論的學校。

1660年王室複辟以後,以“羅塔俱樂部”為代表的很多聚會都解散了。隻有咖啡館始終保持著政治討論場所的特點,這為以後英國誕生文藝咖啡館打下了基礎。

查爾斯二世曾經稱咖啡館為“妨礙治安的溫床”、“懶人和無情者的地下根據地”,並為此下達了廢止令。女人們則認為咖啡會破壞男人的生殖能力,導致斷子絕孫,因此曾向政府請求下達禁止飲用咖啡的命令。然而,即便在種種不利說法的打擊下,咖啡館依然繼續保存並發展了下來。即便倫敦發生大火災時,甚至在可怕的黑死病席卷英國時,它依然存在,而且愈發繁榮。

英國的咖啡館發展十分迅速。16世紀90年代末,僅倫敦一座城市就有2000多家咖啡館。甚至於那時的貨幣單位“便士”也是以一杯咖啡的價格為標準製定的呢。所以,英國的咖啡館也稱為“便士大學”。迄今為止英國最具代表性的保險、銀行及證券公司——勞埃德公司就是由咖啡館發展而來的。1688年,勞埃德開設咖啡館,在那裏向欲租用船隻的顧客提供已參保過的船隻名單。這一舉措取得了巨大成功,奠定了他後來轉入金融業的基礎,成為頗具代表性的成功範例。

英國咖啡館之所以這樣昌盛,主要是由於當時咖啡館是各階層人們擺脫社會束縛、自由會麵的惟一場所。在這裏,無論是學生、傳教士,還是陌生的遊客,都可以花很少的錢喝一杯咖啡,聽到世界各國的政治狀況和最新的消息,還可以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

  英國的文藝咖啡館

英國的文藝咖啡館因詩人兼劇作家約翰·德萊頓的推動而走入全盛時期。德萊頓主持的威爾斯咖啡館的咖啡聚會確立了從出版界到文學界的新的文學鑒賞標準,為最早的現代出版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咖啡館內的自由辯論則成了早期中產階級媒體如《清淡》、《旁觀者》、《衛報》等的思想萌生之地。

1660年,德萊頓出名以前就一直在柯文特花園的“威爾斯咖啡館”裏和朋友們一起探討文學。在他成名之後,很多文人來到威爾斯咖啡館聽他高談闊論,或者拿自己的作品向其討教。

德萊頓的房間裏隨意擺放著桌椅,房門總是開著,無論什麽人都能很容易地接近他。他總穿著製服,舉止怪異,很多人稱他為“製服瘋子”。可愛爾蘭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格列弗遊記》的作者)證實,這個“瘋子”使他的寫作能力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其他得到德萊頓指點,從中受益的人還有很多。

令人遺憾的是,1700年德萊頓去世後,威爾斯咖啡館漸漸失去了文藝咖啡館的光環,變成了賭徒們的據點。

後來,喬納森·斯威夫特與愛迪生(伯頓咖啡館的主人丹尼爾·伯頓是愛迪生夫人的仆人,咖啡館真正的主人是愛迪生)、英國女王的外科醫生兼著名評論家阿布斯納特(Arbuthnott)博士、才華橫溢的詩人蒲柏和新聞記者理查德·斯萊爾等人一起,結成“伯頓咖啡館文藝同盟”。

在這些人中,喬納森·斯威夫特和蒲柏是出了名的咖啡讚美論者。喬納森對咖啡甚至可以說是癡迷。蒲柏也對咖啡有著極大的熱情,他曾這樣講道:“咖啡能使政客更加賢明,就算閉一隻眼睛也可以準確洞察事物。”

  美國咖啡及咖啡館

資料顯示,1607年,維吉尼亞的發現者是英國人約翰·史密斯船長,也是他把咖啡引入北美的。當時,人們把咖啡描述為“一種摻入了蜂蜜和肉桂的飲料”。

北美有關咖啡的最早文獻記載始於1668年。在當時的紐約,咖啡代替啤酒成為早餐中的主要飲品。15年後,也就是1683年,紐約出現了最早的咖啡交易市場。

美國最早的咖啡館是“倫敦咖啡館”(London Coffee House)和“古特雷得咖啡館”(Guttertdge Coffee House),它們1691年成立於波士頓。

紐約第一家咖啡館,是1696年開設的“國王徽章”(King’s Arms)咖啡館。1700年,費城最早的咖啡館——“耶咖啡館”(Ye Coffee House)成立,大受歡迎。那時,咖啡館誠然是賣咖啡的地方,但由於當時社會主流人士是從英國來的清教徒,所以很多人還是選擇在咖啡館裏喝紅茶。

當時,由於英國對出口到美國的紅茶征收過高的關稅,1773年,波士頓“綠龍咖啡館”召開了“波士頓茶會”,策劃並發動了曆史上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他們燒毀了港口裝載紅茶的英國商船。“讓波士頓前海成了一個紅茶杯”。這件事成了美國人改變喜好的一個重要契機,喝咖啡成為了一種愛國行為。咖啡也從此取代了馬斯特(Must)啤酒和紅茶,逐漸成為美洲人的主要飲品。

1730年,在百老匯大街誕生了咖啡交易所,成為重要的咖啡交易中心。該所後來被“Mercharits’ Coffee House”吞並,最終於1784年發展成為紐約銀行。

1808年,美國人模仿英國倫敦“勞埃德咖啡館”興建了一所七層的豪華咖啡館,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咖啡館。但僅僅十年便毀於一場火災之中。

美洲的咖啡館不同於歐洲的咖啡館,這裏是保守派人士聚集的中心,而不是激進人士,共和黨人或者文學人士的天地。在一些缺少公共建築的城市,咖啡館常常是市政議員開會或者進行審判的場所。

1886年,根據田納西州什維爾一座賓館的名字,咖啡銷售商Joel Cheek給自己經營的一種暢銷咖啡取名為“麥斯威爾”,麥氏咖啡從此誕生,至今仍然行銷全球。

1970年,Auden Booker、Jerry Baldwin、Jeb Siecle三個人在美國西雅圖合夥創辦了一家名為“Starbucks”(星巴克)的高級咖啡店。店名取自美國作家赫爾曼·麥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小說《白鯨》中主人公——“裴廓德號”(Pequod)捕鯨船上的大副斯達巴克的名字。星巴克由小咖啡館起家,如今已發展成國際最著名的咖啡連鎖店品牌。在美國,星巴克是僅排在波音公司之後的納稅大戶。

在星巴克創建之初,三位合夥人對咖啡豆的精挑細選幾乎到了百般挑剔的地步,這為他們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為股東之一的Jeb Siecle甚至親自到咖啡原產地選購咖啡。很快星巴克的購貨原則便得到眾多咖啡愛好者的熱烈支持和擁護。1972年,星巴克開設第二家分店。與此同時,Jimmy Reynolds加盟星巴克,成為第四位股東。同年,星巴克購進二手烘焙機,開始自行烘焙咖啡,經營模式開始向意式濃縮咖啡館轉換。星巴克從此走上了自行生產咖啡並將其產業化的道路。

不過,星巴克之所以成為國際知名品牌,還應歸功於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1982年,企業家霍華德·舒爾茨加盟星巴克。此前,星巴克隻是一家在西雅圖生意比較興隆的普通咖啡館而已,在各地一共隻有六家分店。

霍華德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他不遺餘力地製定了一套套使星巴克所有一切都商品化的方案並努力使之貫徹下來。方案的主要內容包括:將星巴克所有菜單高檔化、多樣化;規定熱飲用橙色或紅色,冷飲用天藍色;把菜單放在咖啡廳的各個角落,以便顧客隨手便可拿到;培訓員工,使之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並將其安排在咖啡館的各個角落,以便隨時為顧客解答與咖啡相關的問題。對意大利濃縮咖啡,霍華德尤其傾注了更多心血。其中,拿鐵咖啡備受消費者青睞,有很多人甚至將星巴克稱為“偉大的拿鐵”。

為吸引更多顧客,星巴克每到一個紀念日都會有新產品上市。此外,星巴克還根據顧客的興趣和品位,對產品進行不同包裝,尤其在咖啡包裝袋的設計上,著重體現西雅圖充滿文化和藝術氛圍的城市特點。還將店麵基本色調統一為象征智慧的草綠色,以此激發顧客的消費欲。

不僅如此,星巴克還與美國最大的圖書連鎖店鹿諾(Barnes & Noble)合作,在書店的各個角落開設“星巴克咖啡角”,為讀者創造一個文化和咖啡水乳交融的空間,也為星巴克的現有顧客和潛在顧客創造了一個自然而親密的接觸機會。另一方麵,星巴克製定戰略,把長遠目光投向包括希爾頓大酒店在內的各大星級大酒店、美國聯合航空公司客機甚至普通超市。

1987年,霍華德·舒爾茨成功買下星巴克,成為名副其實的星巴克總裁。截至1992年,星巴克在美國的連鎖店突增到160家。同年,星巴克股票在證券交易市場上市。舒爾茨將股票為星巴克所帶來的巨大收益全都用於拓展連鎖店,使得星巴克每年都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拓展。1994年,在投資者的協助下,連鎖店發展到1300家!接著,星巴克將目光轉向海外市場。相繼在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韓國、中國台灣等地開設分店,緊接著又把目標指向中國。

1992年星巴克股票上市後,其股價迄今累計漲幅已達3500%,市值從4億美元增至今年的150億美元,被福布斯雜誌選入“百年發展最快的全球知名品牌”。現在,星巴克在全球的咖啡廳數量接近8000家,相當於1992年的48倍。12年前,星巴克隻在美國幾個州有咖啡廳;現在,星巴克的咖啡香味已飄到幾乎每一個州。最多的一個州——加利福尼亞州——開有1400多家。它所倡導的第三生活空間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