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唐代二十二帝與唐詩

(2009-05-19 07:57:57) 下一個

唐代二十二帝與唐詩

by 夢回唐朝

公元618年,李淵廢黜年幼的隋恭帝,改國號為唐。907年,握有重兵的朱溫以同樣的方法廢黜唐哀帝,建立梁朝。當唐王朝的背影隱入曆史深處,作為藝術的唐詩卻以廣博的生活內容、精湛的藝術形式獨步天下,散發著迷人的力量。麵對充溢著生命激情的唐詩,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沉浸在心照不宣的感悟之中,從中觀照自我、讓心情像花朵一般地慢慢開放,領悟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

在唐代290年的時間裏,從皇帝到大小詩人,在不同的崗位上大多擔任著領導職務,大多數官員都是詩人。唐代有帝號的皇帝共22人,據《全唐詩》和《全唐詩外編》記載,其中有詩留存的有13人,分別是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唐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肅宗李亨,唐德宗李適,唐文宗李昂,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凗(cui)、唐昭宗李曄(ye)。在無詩留存的8位皇帝中,也多是由於客觀原因而難以寫詩。如唐殤(shang)宗李重茂在位才幾個月就下台;唐順宗李誦因中風癱瘓,隻當了8個月皇帝便將讓位給太子李純;唐穆宗李恒當皇帝時25歲,在位3年便去世,繼位的唐敬宗李湛年僅15歲,隻當了2年皇帝便被太監殺害;唐武宗李炎也隻當了4年皇帝,便因服金丹致病身亡;末代皇帝唐哀宗李拀(chu),在搖搖欲墜的皇位上隻坐了1年多,便在風雨飄搖中被朱全忠所廢,繼而被殺。除去以上6人,實際上隻有唐憲宗李純和唐僖宗李儇(xuan)無詩存留,也許是確未寫過詩,也許是因戰亂、年代久遠而散失。其中數量較多、成就較高的是唐太宗和唐玄宗,其次為唐德宗、唐文宗和武則天。

在唐代,詩歌的實踐功用遠遠不止其藝術價值本身,它還是君臣交遊的一個重要內容。比如唐太宗每作詩,便命虞世南和詩。虞世南去世時,唐太宗深為惋惜,並親往其靈柩前焚香祭奠。唐玄宗對有才華的詩人更是盛情相待。當他知道李白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時,便下詔封他為翰林學士。賀知章也是當時著名的詩人,又擅長草、隸二書,在京城任秘書監多年,在天寶二年上奏請求告老還鄉,唐玄宗“特詔許之。重令入閣,諸王以下拜辭。賜詩敘別。”(陳伯海主編《唐詩論評類編》)天寶末年,有一次唐玄宗乘著月色登上勤政樓,命梨園弟子歌數闋,當時有歌者唱道:“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隻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飛。”唐玄宗聽後頗有感觸,便問“這是誰寫的詩?”歌者答:“李嶠。”玄宗聞罷,潸然淚下,不由讚歎:“李嶠真才子也。”次年發生安史之亂,玄宗離京退往四川,一次登白衛嶺,眺望良久,吟詠李嶠的詩,不僅感歎:“李嶠真是才子。”君臣唱和,互相贈詩,使唐玄宗與許多大臣都有著良好的交往與友誼。唐宣宗也喜與朝臣作詩唱和,白居易去世,他特寫了《吊白居易》一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係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由於詩人大多為各級政府機構的官員,唐詩也就不再是單純的文學作品,而是更多地承載了治國平天下的重任。比如在勸諫的表現形式上,就是朝臣往往以詩歌的形式進行勸諫,並且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柳公權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和書法家,據王保定在《唐摭(zhi)言》卷十三記載,“柳公權,武宗朝在內庭。上嚐怒一宮嬪久之,既而複召,謂公權曰:‘朕怪此人,然若得學士一篇,當釋然矣。’目禦前有蜀箋數十幅,因命授之。公權略不佇(zhu)思,而成一絕句:‘不念前時忤(wu)主恩,已甘寂寞守長門。今朝 卻得君王顧,重入椒房拭淚痕。’上大悅,賜彩錦二十匹,令宮人拜謝之。”此後,劉公權甚得皇帝器重,宮至國子祭酒、工部尚書,封為河東郡公。當其88歲去世後,唐懿宗還追贈他為太子太師。唐憲宗李純在位時,北方少數民族經常侵擾邊境,一次宰相向他上奏,說古代與少數民族和親有五大好處,不如用和親的辦法處理邊事。唐憲宗說:“我聽說有一人能寫詩,姓氏稍偏,不知是誰。”宰相連提兩個詩人的名字,憲宗都說不是,便背起了那人的詩:“山下青鬆陌上鬆,雲泥豈合得相親?舉世盡嫌良馬瘦,唯君不棄臥龍貧。”宰相聽後說:“這是戎昱(yu)的詩。”憲宗乘興又背起了戎昱的一首《詠史》詩:“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並對大臣說:“若此人尚在,便賜他做郎州刺史。”由於戎昱的這兩首詩都不主張和親,而憲宗也認為和親是懦弱的表現,便不再討論與北方少數民族和親之事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