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老子的“道”竟是上帝、基督之道?

(2009-05-12 07:17:02) 下一個

老子的“道”竟是上帝、基督之道?

《聖經之約翰福音》一開篇說:
1:1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1:2這道太初與神同在。
而《道德經》一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譯文∶“道是可以道出來的,但不是尋常之道;道的名字也是可以叫出的,但不是尋常的名字。”
這是老子向他的聽眾指出,他所要講說的道可不是什麽尋常之道。而且,這“道”的名,也非尋常之名。
  
  接下來,老子望他的聽眾們注意,這非常之道酷似某位之子。他繼續說∶“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原文《道德經》第四章)。譯文∶“我不知道他(道)是誰的兒子,有帝王氣象,卻在帝王之先。”
  這位有兒子模樣的“道”,早於中國各位先帝。中國的古經上,也沒有關於他生事的記載。那麽,《聖經》是否可以幫助確定這位“兒子”的身份呢?老子之前二百年左右,希伯來的大先知以賽亞曾預言說∶“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聖經--以賽亞書9∶6)

  這“嬰孩”顯然超出了人類的理解力,因為他既是“子”,又是“永在的父”。既是“永在的父”,故必在一切帝王之先,從永恒的過去就存在,他的名字叫做“奇妙策士、和平的君”。何等不同尋常的名字,難怪老子不知其名。《聖經》告訴我們,這兒子就是聖子耶穌基督。“萬物都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約1∶3)

  論到天地的創造,聖經上說∶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麵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麵上。”(創1∶1-2)

  這裏的“上帝”一詞,在希伯來原文中是一個複數名詞,意味著一位以上。大概是指聖父與聖子。這段經文中,還單獨提到了“上帝的靈”,參與天地的創造大工。

  “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 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 從亙古、從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 ......他立高天,我在那裏;他在淵麵的周圍,劃出圓圈,上使蒼穹堅硬,下使淵源穩固;為滄海定出界限,使人不越過他的命令,立定大地的根基。那時,我在他那裏為工師,日日為他所喜愛,常常在他麵前踴躍;踴躍在他為人預備可住之地,也喜悅住在世人之間。” (箴8∶22-24;27-31)

  可見。 “子”在創造中乃是“工程師”的形像?萬物都是藉著他造的。耶穌就是那與起初“上帝同在”的道。“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1∶14)耶穌又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14∶6)。耶穌即是“上帝之道(言)”,又是“道路”與“真理”。

  饒有意味的是,中文裏的一個“道”字,既有“言”,又有 “道路”與“真理”的意思。一個“道” 字,正是耶穌的多種身份,我們不禁想起,耶穌是否就是老子所說的“道”或“子”呢?老子所見的是否隻有一位“子”,擬或還有別的什麽人?

  再看《道德經》第十四章原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明,其下不昧。......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看見卻不能看得分明超乎於形(夷);聽見卻而不能聽得分明超乎於聲(希);摸,卻握不住不可捉摸(微)。這三者不可思議,聯合在一起。 ......與亙古之道同在,與今時同移。知道遠古之始,才是道的真諦。

  這古道既是超乎於形,聲,又不可捉摸;試問,老子是如何得見,得聽,得以捉摸的?老子也似乎是處在不同異象的經曆之中?使徒保羅描述到“主的顯現與啟示”時說∶“我認得一個在基督裏的人,他前十四年被提到第三層天上去。或在身內,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隻有上帝知道。”(林後12∶2-3)很明顯,保羅所描寫的經曆超出了人的有限感官的正常體驗。這是從上帝得啟示與異象的特徵之一。

  我們在第五章提到,上帝藉異夢與異象向他的先知顯現並發出啟示。那麽,老子的經曆是否也是從“道”直接得來的啟示呢?老子是否夠資格被稱為先知呢?

  真神與假神的區別在於創造主的身份。我們已經看明基督既是有言之道,又是道路之道與真理之道。如果創造主的身份也是道的內在特質,那麽我們就滿有把握的說“道”就是真神上帝了。

老子所說的道是否為一切萬物的創造之主呢?
讓我們來聽聽老子在異象中所得的述敘吧: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譯文∶有物神秘地形成,在天地之前就存在。在沉寂與虛空中,獨立而不變化,不停地運行,可以稱作萬物之源。我不知他的名字,以“道” 為他的字,勉強以“大”為他的名。
  比較《創世記》1∶1-2與《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不難看出,兩者所描述是同一件事。三一真神上帝既沒有始也沒有終(先天地生);比較“周行而不殆”與“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麵上”。三一真神上帝(道)當然“可以為天地母”。

  上帝的名字,與上帝一樣,同樣是一個奧秘。隻有藉著上帝自己的啟示才能得知。在《聖經》中,當上帝在棘荊叢中向摩西顯現時,同時宣告了他的名字∶
  “上帝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 耶和華你們祖宗的上帝,就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耶和華是我的名,直到永遠,這也是我的記念,直到萬代。”(出3∶13-14;15)後來,摩西蒙召上西奈山,上帝再次宣告自己的名∶

  “耶和華在他麵前宣告說∶ 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34∶6-7)

  很明顯,老子並不知道亞伯拉罕等外國名字,但是他卻正確的用“道”來指稱創造天地的主。而且,一個“大”字也好生了得。《易經》中有“大哉乾元”,以大來描述乾元,即天。孫希旦《禮記》集解∶“大者,極至之名。”可見,大,就是至大至剛之乾元,至高至上之天。這一個“大”字,說明了“道”至高無上的地位,與天、乾元相同無異。

  老子在給出了“道”與“大”的名與字之後,繼續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聖經》中所說的耶和華,就是“自有永有”(“I AM”)的意思。是取法於自我,以我為法的自有永有的自在體。“道法自然”,是說“道”以自己為法的依歸。“道法自然”與“自有永有”都是“自在的立法者”。

  綜合以上“道”的各種特質,可以看出,中國古經中的“道”,乃是萬物的創造者,正是《聖經》中的三一真神!

  道是用什麽創造萬物的呢?

   看《道德經》第四十章“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所謂“有生於無”,按照中國哲學的理解,乃是從“有”自身而生,並不是假藉於外物。使徒保羅說∶“我們因著信,就知道世界是藉著上帝話造成的;這樣,所看見的(有),並不是從顯然之物出來的(無)。”(來11∶3)

  讓我們再次重溫一下《約翰福音》的開首語∶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裏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然而,老子最著名最神秘莫測的一句話卻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這句話再簡單不過了,可是它的意思卻從來沒有人能說清。許多人對此作過解釋,而這些詮釋者們對自己的解釋也大多不滿意。這句話也同樣的困惑著我們,但以上麵對老子之道與聖經中的上帝的新的認識,我們相信下麵的兩段《聖經》經文對理解老子的這句話,必有所幫助。

  “你們要就近我來聽這話∶ 我從起頭並未曾在隱密處說話;自從有這事,我就在這裏。現在,主耶和華差譴我和他的聖靈來。” (賽48∶16)

  “在天上作見證的原來有三∶ 父、道、與聖靈∶這三樣也都歸於一。”(約一5∶7)(注一)


讓我們進一步了解真“道”---看《老子與基督》所述  

1老子與基督

老子這個人:在諸子百家中,老子極為獨特,獨特的令人驚詫不已!  
  
先是老子這個人神秘莫測,撲朔離迷。其姓名,籍貫,仕旅,行蹤,享年,世係等等,無一不成問題。「舉凡先秦西漢關於老子之文獻,幾無一可據」(注釋1)。「司馬遷在《史記》中,雖染提出李聃(ㄉㄢ)這位西周守藏吏,卻又列出老萊子,太子儋二人,說世人「莫知其然否」,最後隻能肯定:「老子,隱君子也」。據說老子西行,經過幽穀關,守關人尹喜逼老子留下真言才肯放行。老子寫下五千字離去,不知去向。(注釋2)  
《老子》一書雖不像作者一般影影綽綽,卻也是獨特奇妙,深藏玄機。其中最顯見的一點,就是它有別於中國一切古經,隻字不提中國的人物、事件、朝代、地域等等,儼然突如其來,儼然超越時空,微見永恒之道和道的化身聖人。(注釋3)  
  
老子見道不見人
  
老子同孔子,墨子一樣,為那個背離大道的時代而歎息,而尋求。不同的是,第一,老子絲毫不借助於仁、德、禮、法,隻求助於道。他認為天下若離了道,仁、義、禮、法是無法補救的。他說:大道廢,仁義興;失道而後德;禮與法不過是禍亂的先兆。唯有道,有恩典給人美善知心,又有能力成全美善之行。順從道,才是最高的道德形態;不順從道,則早已注定要滅亡了。(注釋4)第二,老子絲毫不寄托於帝王,君子和賢士,隻將拯救的盼望寄托在「道的化身」聖人身上。他認為世人皆有病而不自知有病,帝王更是強盜頭子。唯有聖人善於拯救世人,便能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無人被遺棄不顧。(注釋5)  
  
道與上帝
  
讓我們先看看老子的「道」。  
道就是上古的道,即先祖們所珍惜重視的那個天道,上帝。(注釋6)老子說,大道隱去了,並非不在了。道又真又切,古今如一,看起來無為,實際上無所不為,無所不至。老子說,正是道,使我信於道,且行在其中。(注釋7)  
道又稱為「夷希微」;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是獨一純粹的光明。(注釋8)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夷希微」就是《聖經》「耶和華」的傳音,專稱上帝。(注釋9)  
  
道是自有永有者
  
其實,「耶和華」並非上帝的意思,他的希伯來文原意是「我是我所是的」(I am who I am),即「自在者」,中文《聖經》譯成「我是自有永有者」。(注釋10)  
老子說:人以地為法度,地以天為法度,天以道為法度,道以自身為法度,亦即「道是最高的立法者,是一切存在的法度」之意,也就是唯一的「自在者」。(注釋11)  
老子又說:道無形無象,先於一切有形有象之帝。(注釋12)  
  
道是造化養育者
  
道造化了一切,是萬物之母,萬物之宗,天地母,天下母,天地根。(注釋13)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注釋14)道無形無象,故又有「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之說。  
道養育著一切:道造化萬物,又以恩德去蓄養,使它們成長發育,給它們平安穩定,對它們愛撫保護,然而他這樣創造養育卻不強行占有,他這樣無所不為卻不自恃己功,他是萬物之主卻不任意宰製,這可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注釋15)  
  
道是超越者
  
道超越一切形象:大象無形:世人都說我的道太大,簡直難以想像為何物。正因為他大,才不具體像甚麽。若具體像甚麽,早就渺小了。(注釋16)老子又說,道作為一種存在,隻是恍惚,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實在。在深遠幽暗中,有靈存在著。這靈至真至切,充滿了信實。(注釋17)莊子也說:「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注釋18)  
道超越人的智慧:智慧出,有大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注釋19)老子在描述大道時候,常常使用下麵一類詞表示自己理智的無能為力:吾不知、孰知、似、若、不可名、強字之、強為之、多言數窮等等。老子又用下麵一類詞表達大道深不可測,難以把握:玄、妙、微妙、淵、湛、恍惚、綿綿、繩繩、不見、窈冥、寂寥、恢恢等等。(注釋20)顯然,老子傳達的是一個靈象,一旦他試圖理智的描述這個靈象,立即就變的模糊不清,正如物理學「測不準原理」原理一樣。  

2老子與基督!  

道超越人的德性:喪失了大道,才強調德行。(注釋21)聖人並不理會世上所謂仁義,而將百姓視為祭神用的稻草狗。(注釋22)這稻草狗在神的祭祀上極為尊貴聖潔,一旦離了祭壇不過是一捆稻草而已。  
  
道是啟示者
  
人不能憑藉知識和理性來認識道,倒要絕學、棄智、致虛極、守敬篤,來領受道的啟示。(注釋23)  
老子說大道可以,實際上也一直在將自己啟示給人:從古到今,他的名字從不消失,好教人們看到萬物之父。我之所以曉得萬物之父的情形,也是由他而來。(注釋24)  
大道的啟示,可以藉著先知的語言:大道出口成為話語,平淡無味,看起來不起眼,聽起來不入耳,用起來確受益無窮。(注釋25)也可以是無言的啟示,即「不言之教」,隻是這種無言的教化,天下很少有人能得著啊!(注釋26)  
  
道是生命者
  
道不是自然神,乃是有信實、有恩德、有大能、有慈愛、有權柄、有賞罰、有教化、有公義、有生命、有赦罪、有拯救的全善全知全能者。(注釋27)老子說人若入了道,就是複歸本命了,因為道裏有永恒的生命。(注釋28)  
老子懇切的勸勉世人:世界有一個開始,那開始的,就是世界的母親。既曉得有一位母親,就知道我們是兒子,既然之道我們是兒子,就應當回歸守候母親,若是這樣,縱然身體消失,依舊安然無恙,藉著大道灑下的光亮,複歸其光明之中,就不會留下身後的禍殃了。這就是承襲永恒,得著永生的意思。(注釋29)  
為甚麽世人不曉得大道有生命呢?因為:至高至善的掌權者,人們感受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贏得人們的親近讚譽。再次的,使人們畏懼害怕。更次的,遭人們侮慢輕蔑。缺少信,才不信。悠悠然大道之行,無須發號司令,大公告成之後,百姓都視之為自然而然的事,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啊!」(注釋30)  
  
道是公義者
  
老子說道是至高的掌權者,即太上。(注釋31)是至高的立法者,「道以自己為法度」。(注釋32)又是至高的司法者:冥冥永恒中,已有一位主宰生殺予奪的。企圖起而代之去主宰生殺予奪的人,就好像外行人代替木匠砍削木頭,少有不傷害自己手的。(注釋33)  
老子又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注釋34)  
  
道是拯救者
  
老子論道的主旨,是大道的拯救。  
春秋時代,世人都沉淪了,人間沒有美善: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醜了。都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是上的善良與邪惡,兩者的差別又在哪裏呢?人們追求今生如此過份,以至於連死都不在乎。(注釋36)  
老子說,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過就是貪婪。(注釋37)他一再警告,罪的結局就是死:「人一生出來,就進入死亡。為甚麽?世人太貪婪今生的享樂了!」(注釋38)老子用「壯、堅、強」來形容背離大道,自恃其能,偏行己路的人必死。(注釋39)敞開自以為是的感官,極盡聰明能事,更不能得救了。(注釋40)  
老子用「止」、「反」、「複歸」、「靜」、「久」等概念,說明甚麽是得救。  
止:知道停止方能免除危險,可以得享長久的生命。(注釋41)止的深涵,世人在神麵前不可潛越:宇宙一開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該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潛越,知道人的限度而及時止步,就可以平安無患了。(注釋42)  
反:「這至高無上的恩德啊!多麽奧妙深遠與一般事理恰恰相反,然而唯此才通向大順啊!(注釋43)相反(返歸),正是大道的作為。(注釋44)老子又用水作比喻說:「它處身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注釋45)  
複歸:複歸本根、複歸真生命、複歸嬰兒、複歸無限、複歸本相、複歸母親、複歸其光明、複眾人之所過、複結繩而用之(注釋46)等等。這是最後一句話,現代人隻會嘲笑。然而「不笑不足以為道」。(注釋47)當不治之症越來越多,生態危機越來越嚴重,道德水平越來越低,犯罪越來越普遍,殺人武器越來越精妙,地球資源越來越枯竭,人類的胃口越調越高,一句話,當「末日」來臨時,再讀老子「小國寡民……複結繩而用之」的話,人們將作何感想呢?  

3老子與基督  

靜:回到本根,便是靜息,靜息之處,是真生命。(注釋48)  
久:永生之意。離道者必死,入道者永生:無死地、死而不亡、沒身不殆、可以長久、無遺身殃、是謂襲常等等。(注釋50)後世道教不知老子微言大意,竟然練起「長生不老術」來了。  
《老子》第十六章,完整的表明了大道的拯救:  
道為萬物之主,是善人的寶貝,罪人的中保。美好的言詞固然可以博取尊榮,美好的行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棄絕呢?所以,就是立為天子,封為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財寶無數,榮華加身,還不如坐進這大道裏呢!古時候為什麽重視道呢?不就是因為在他裏麵,尋求就能得著,有罪能得赦免嗎?所以道是天下罪尊貴的啊!(注釋51)  
  
道的化身聖人
  
大道拯救世人,似乎是藉著「道的化身」聖人。  
道無形無象,唯有聖人將道表明出來,普化人間。老子不是那聖人,老子隻是指出那聖人。《老子》八十一章中,至少有二十六章二十九次描述了那位聖人,總是在講完道體、道性、道像、道理之後,用「是以」(所以)將聖人引出來,不論不辯、直筆而出、言之鑿鑿、不容至疑,儼然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  
值得深思的是,老子論道時,為甚麽提出這個聖人來?為甚麽老子反覆展示這樣一個一直被學者們視為「莫須有」的人物形象?如果這位「聖人」真是一個虛構那麽必須要問,為甚麽一字千金的老子竟然重筆墨的「虛構」他?  
不管理智上多麽吃驚,不管聽起來多麽神奇,我必須說,老子筆下的聖人,非常像耶穌。請看:  
他是世人認識道的中介,是天下的牧者:他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他秉持大道之像,吸引天下前往,得享安息太平;他承襲大道的光明,總是善於拯救世人,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他知道榮耀所在,卻幹守屈辱之境,知道光明所在,卻幹守暗昧之地;他掌握著世人欠債的存根,卻不強令世人償還;他將自身置之度外,其身卻永遠長存;他受辱受難,卻為主為王,但是天下之王。  
凡認識耶穌的一眼便認出,這酷似《聖經》舊約所預言,新約所展示和見證的耶穌。吻合之極,令人瞠目結舌。  
  
孔子逝世五百足年後,聖者耶穌開始傳道。(注釋86)這是一個奧秘,世人難知底細,不過曆史告訴我們,從沉沉昏睡中將神州喚醒的第一聲細語,神州與世界的第一次擁抱,神州兒女重新讚美上帝的第一首詩歌,都是耶穌--這位與老子筆下的聖人極其吻合的人送來的。  
奇妙的事,跨越了時空,如今恰是盛然展現,愈演愈烈的時候。

老子(公元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時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史記》載為楚國苦縣河南鹿邑太清人,也有史料記載,老子為今安徽渦陽人,漢族人,與孔子同時期而年稍長於孔子。有人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

《聖經》的作者和正典的形成

《聖經》包括舊約39卷和新約27卷,共66卷,由不同的作者寫成。舊約主要用希伯來文寫成(其中有一小部分用亞蘭語),新約則是希臘文。舊約完成於耶穌降生前數百年,新約則始於耶穌受難、複活、升天以後。一般認為,<約伯記>可能是《聖經》中最古老的一卷,但成書的準確時間不詳。除了<約伯記>外,最古老的摩西五經(即舊約前五卷書<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的通稱=寫於公元前 1400年左右,舊約《聖經》各書卷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寫成。新約《聖經》的寫作從第一世紀中葉開始,於第一世紀末完成。兩約之間有400年的間隔期(被稱之為“沉默期”)。所以新、舊約的寫作曆時 1500年左右。

《聖經》最初書寫在羊皮(綿羊、山羊或羚羊)、小牛皮上,或盛產於埃及、敘利亞淺湖中的蘆葦製成的紙上。這種蘆葦又叫紙草,由敘利亞的白百羅港(Byblos)出口。希臘文Byblos意為“書”,即由此港口之名而來。英文的“紙”字( Paper)也源於希臘字“紙草”( Papyrus)。此外,有些經文則保存在瓦卡、石碑、臘板等上麵。抄寫的工具有蘆葦、羽毛、金屬筆等。墨水是由木炭、膠和水製成的。

《聖經》的四十幾位作者,不僅各自所處的時代不同,職業、身分不同,寫作的環境也有很大差異。摩西是政治領袖,約書亞是軍事領袖,大衛和所 羅門是君王,但以理是宰相,保羅是猶太律法家,路加是醫生,彼得、約翰是漁夫,阿摩司是牧羊人,馬太則是稅吏。有的寫於皇宮之中,有的則在牢獄或流放島上;有的寫於戎馬戰時,有的卻完成於太平盛世;有的寫於喜樂的高潮,有的則寫於悲慟、失望的低穀之中。《聖經》各卷書都是獨立寫成的,寫成後即在各猶太會堂或基督教堂傳讀。《聖經》的作者們並不知道這些書卷日後會被匯編成冊,形成新、舊約正典。奇妙的是,當人們把這66卷書編在一起時,這些跨越六十代人寫成的、風格迥異的作品卻是那樣的和諧,前後呼應,渾然一體!不用說一千多年所造成的時、空差異,就是同一時代的人獨立寫成的作品,也很難彼此和諧。即便是同一人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觀點也會自相矛盾呢!試想,我們會怎樣看待自己在十年前寫成的作品呢?《聖經》的奇特的連貫性,隻能解釋為是神的靈貫穿始終,神是《聖經》的真正作者。

公元前250年左右,應埃及王托勒密二世(King Ptolemy Ⅱ)的邀請,猶太大祭司以利沙( Eleazar)從猶太 12支派中各選出六位譯經長老,攜帶舊約經卷去亞曆山大城,將希伯來文舊約譯成當時流行的希臘文,這就是有名的七十士譯本。在那時,舊約已有了很好的雛形。到耶穌時代,舊約已定型了。在新約《聖經》中,主耶穌和新約的作者們,常引用舊約。“經上如此說”中的“經”即指舊約。但正式宣布舊約正典告成是在第一世紀末葉。西元70年,當聖城耶路撒冷即將被毀之際,猶太拉比猶迦南獲羅馬當局的許可,在猶太地約帕城和亞鎖都城之間的吉母尼亞(Jamnia)召開了猶太教的高級會議。會議所議論的事項,先以口傳,後來則記載在拉比的著作中,會議中曾對是否要將<箴言>、<傳道書>、<雅歌>、<以斯帖記>等書列入正典有過分歧,但辯論結果仍確立39卷書都屬於舊約正典。

公元 140年左右,馬吉安(Marcion)開始散布異端,寫成一套所謂的新約正典。這啟發教會應確立正統的新約正典,以抵製馬氏的影響。再者,東方許多教會陸續開始運用一些來源不正的經卷,因此,確立新約正典的範圍也日趨必要。到公元303年,羅馬大帝戴克理仙(Diocletian)下詔摧毀所有基督教的經書。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信徒需要知道哪些書卷是值得舍命保存的新約經卷。由於這些原因,促使人們編輯新約正典。雖然對是否應把<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後書>、<啟示錄>等列入正典頗有爭議,亞他那修(Athanasius)在一封公開信中把我們現在的新約27卷書列入新約正典。382年在以耶柔米(Jerome)為主要人物的羅馬的大馬新(Damasine)會議上及397年的加太基(Carthage)會議上(奧古斯丁是主要人物)都一致承認這27卷經書。從此,羅馬及非洲兩大教區對新約正典應有的書卷不再有爭議,新約正典終告完成。

在新、舊約的間隔期,還有其他一些猶太著作流傳。《偽經》是一些從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後200年猶太著作的通稱。其中一些著作是冒亞當、以諾、摩西和以斯拉等人寫的,故稱之為《偽經》。《偽經》以傳統放事、啟示性的異象、異夢等形式出現,其目的是要幫助正經曆異常困苦的猶太人堅守信仰。由於其所記載的事有的怪誕離奇,有的有明顯錯誤的教義,所以猶太人拒絕將它們收入舊約正典之中。除《偽經》外,當時流傳的還有十四、五卷《旁經》或《次經》,寫於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後 100年,大體上準確地反映了兩約之間的宗教、政治和社會情況,並有不少真實而有價值的教訓。由於其中有真理上的錯誤,如準許人自殺、為死人祈禱,及曆史的錯誤,同時,它們本身也沒有宣稱是神所默示的,所以猶太教和基督教(作為一個整體)不接受旁經為正典。但天主教會將大部分旁經納入其正典之中。

由於《聖經》66卷書的收集曆史過程涉及到人的方麵,我們會以為成為正典與否是由人決定的,即似乎人的判斷是訂定正典的關鍵。但事實不是如此。這66卷書之所以是正典,是因為它們是神默示的。它們在被寫成時就是正典了。神的子民公認這些著作是神的默示,這件事本身並不能使它們成為神的默示。神的默示是一件事實,不因人的公認而改變。人的公認隻是“正式追認”、接納那些散在各地的會眾早已承認的正典書卷而已。新、舊約訂定的實質是:神默示這些書卷,使之成為正典:它們在神的護衛下,得以流傳、保存;神的子民在神靈的啟示下,承認、接納它們為神默示的《聖經》正典。《聖經》從寫作到正典形成,都是神的作為,隻不過是借著人達成罷了。

最古老的摩西五經(即舊約前五卷書<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的通稱,寫於公元前 1400年左右,舊約《聖經》各書卷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寫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上海,上海…… 回複 悄悄話 大道廢,仁義興;失道而後德;禮與法不過是禍亂的先兆。唯有道,有恩典給人美善知心,又有能力成全美善之行。

信然。

p.s.橫刀可以給出本文的出處嗎?多謝!
anniesky 回複 悄悄話 你的文章篇篇精彩!
艾裳笛 回複 悄悄話 你寫的很精彩、很深。。。隻需證道了!www.GodsdirectContact.org.tw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