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糧食帝國”贏家通吃 糧食政治比石油貿易更強大

(2008-06-17 12:06:57) 下一個

   “糧食帝國”贏家通吃 糧食政治比石油貿易更強大
 
糧價飆升誰在險中求利?
  農民並未從“農業通脹”中受惠

  少數“糧食帝國”巨頭贏家通吃

  專家預測中國糧價前景不樂觀

  這是一場寂靜的海嘯。

  糧食價格上漲,正如洶湧的潮水席卷全球眾多國家。

  民以食為天。對於太多人而言,這是一個關乎生死存亡的問題。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稱,由於過去兩年來糧食價格高漲,可能已經使1億多人陷入了貧困。

  此外,日趨升高的糧食價格,已經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造成了社會動蕩。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6月初的糧食危機峰會上警告,糧價已達到30年來的新高,世界各國必須“立刻作出反應”。

  然而,農民並沒有從高價格中受惠,農業領域的巨頭們在糧食危機中攫取了創紀錄的高利潤。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周立認為,以“糧食帝國”美國為首的少數幾個富裕國家,在這場糧食危機中,注定成為最大的贏家。


  在非洲、拉美的一些國家,糧價上漲已經引發了社會動蕩。

  6月12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為了抗議通貨膨脹和糧食危機,當地部分居民舉行了抗議活動。由於糧食和能源價格猛漲,肯尼亞今年5月的通貨膨脹率達到31.5%。

  此番國際糧食價格上漲開始於兩年前。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世界糧價在過去一年裏上漲了42%。但在有些國家,糧食價格在過去兩年間暴漲兩倍。在西非國家塞拉利昂,米價甚至暴漲3倍。對於這種漲價現象,人們創造了一個新的詞語來表述——“農業通脹”。

  農民得到的份額越來越少

  然而,在這場糧食危機中,糧食價格上漲沒有使一般小農收益,利潤流入了少數大公司的腰包,農業領域的巨頭們攫取了創紀錄的高利潤。世界銀行數據表明: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的3個月間,農業物資生產企業孟山都公司淨收入11.2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利潤幾乎成倍增長;嘉吉公司也不甘落後,同期淨收入從去年的5.53億美元增至10.3億美元,上漲86%。

  周立把這些農業領域的巨頭稱為“食物巨人”。他說,以糧食帝國美國為首的少數幾個富裕國家,扭曲了全世界的農業生產和食物體係,在不知何時結束的危機中,它們注定是最大的贏家。

  周立對美國農業和糧食市場做過長期的考察,接觸過許多食物體係的研究者、食物消費者、農業生產者以及NGO行動者。他發現,美國農民從“食物美元”中,得到的份額越來越少。

  “食物美元”是衡量每一個美元的食物消費中,食物價值流向的指標。在1910年,農民可以得到40%的食物美元,上遊的農業投入,會占15%,下遊的食物加工與營銷,會占45%。但到了現在,農民隻能得到5%。

 食物巨人用鉗子夾住農民

  食物巨人的手,不僅停留在加工環節,還進一步伸向投入環節,使得種子、化肥、農藥、機械等多種生產性投入,都一步步走向集中。
即使銷售環節也仍然在大公司的控製之下。

  “美國的農業投入品供應商和食品加工商,通常隸屬一家大公司,或有聯盟關係,被產前成本和產後價格兩把鉗子夾在中間的農民,在食物價值的分配結構中,所占份額隻能不斷地降低。”周立告訴本報記者。

  以孟山都和嘉吉兩間公司建立夥伴關係為例,它們控製了種子、化肥、農藥、農場信貸、穀物收購、穀物加工、牲畜飼料、牲畜生產與宰殺,以及許多著名的產業化食品品牌。

  “對於一個種植玉米的農民來說,他別無選擇。想購買種子?嘉吉公司是方圓100英裏範圍內唯一的農資和儲運公司,它隻賣幾種孟山都生產的產品。你如果不種孟山都的種子,你就找不到一個能賣出你玉米的市場。需要種子貸款?你得去嘉吉擁有的銀行,你得告訴他們你用貸款來的錢買孟山都的種子和嘉吉的化肥。一旦玉米成熟,如果你不接受嘉吉所說的收購價,你就隻能拿這些玉米去喂你的豬了!即使喂了豬,你想賣高一點兒的肉價,對不起,隻有嘉吉的Excel公司買你的豬肉。”周立闡述了美國農民的困境。

  如果這個農民不種玉米跑到城市去,他會遭遇什麽?事實上,即使逃難到城市裏,他仍然擺脫不了控製。

  “你買的玉米片,是嘉吉提供的麵粉生產的,其他的食物,都與嘉吉有關,因為本地不接受嘉吉指定生產方式的農民,都像你一樣破產移民了。你吃不到本地的粗燕麥了,你隻能買工業化玉米片,而主要的工業化玉米片都是由嘉吉生產或供貨的。貨架上的大品牌玉米片價格似乎都是那麽高,因為這些公司總可以讓市場供不應求。”周立分析說。

  競爭對手不是農民是國家

  周立認為,在市場經濟的框架下,相對於工業和服務業,以及各種新興產業,農業最容易被資本所拋棄。原因十分明顯:短時期內,農產品的供給和需求,都是相對穩定的,不可能如其他產業一樣,出現爆炸性的增長。在追逐利潤最大化的資本麵前,最容易被忽視。

  但美國“食物巨人”的做強做大,與美國的巨額補貼有關。世界其他國家的農民,實際上是被迫在跟美國的財政部競爭,而不是跟美國的農民競爭。

  在過去20年間,美國政府一直在提高對農業的直接補貼。周立發現,上遊的農業投入部門,和下遊的農產品儲運、加工和銷售部門,拿走了幾乎全部的補貼。

  也就是說,控製上遊和下遊的食物集團,又拿走了幾乎全部的農業補貼。“1995~2002年,美國共提供了1140億美元的農業補貼,年平均142.5億美元,80%的補貼流入到農場的公司。”周立告訴本報記者。

  逐步地,一個強大的“食物帝國”在美國建立了。

 維係廉價體係的秘密

  周立認為:“產業資本和國家政治相結合,合力營造出一個龐大的食物帝國。
它不僅通過市場擴張,還通過價值重塑和政治談判,誘使甚至迫使各國模仿美國的農業模式與食物體係。實際上,二戰以來,世界各國已經陸陸續續在農業補貼、糧食援助、農產品自由貿易等食物帝國擴展方式下,因其農業生產體係和食物產銷體係無法獨立生存,而淪為食物帝國的附庸,從而喪失最基本的公共物品——糧食的主導權。自然,國家安全和人民健康都受到支配。”

  在他看來,作為世界糧食出口第一大國,美國能夠維係一個廉價的糧食生產體係,與其國內的政治結構、國家利益、居民消費慣性以及巨型公司的“捕獲”有關,也是美國國內糧食生產體係、食品消費體係、能源消費體係已經產生“路徑依賴”的必然結果。伴隨石油價格的上漲,美國的資本化大機器農業,麵臨巨大的成本上漲壓力。尋求將糧食轉化為乙醇,以實現本國糧食生產體係、食物消費體係、能源消費體係的良性互動,是題中應有之義。邏輯上說,造成國際糧價上漲就是結構矛盾的副產品。

  當前,美國正積極尋求將糧食轉化為乙醇。據美國農業部預計,未來幾年內美國1/3的玉米產量將用於生產乙醇燃料,而2002年僅有11%。盡管麵臨國際壓力,但出於自身利益考慮,美國短期內不可能停止生物燃料的生產。

  糧食政治比石油貿易更強大

  “食物帝國”推動了糧食政治。作為糧食政治的一部分,糧食援助成為比石油貿易更為強大的政治武器。

  美國一家戰略預測機構曾經指出,糧食已成為地緣政治中的王牌,因為“糧價比油價對政治穩定更具有重要性”,而美國和歐盟是最大的糧食囤積居奇者,正在發起世界“糧食大戰”。

  周立分析,對食物帝國的主導者而言,在全球糧食貿易體係中,漲價也收益,降價也收益,早已“贏家通吃”。而農業無利潤、農民流離失所、農村凋敝,則是很多發展中國家所麵臨的普遍困境。


  專家預測 

  中國糧價

  相對獨立卻不容樂觀

  在周立看來,相對於這些出現悲劇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糧食生產和消費體係是相對獨立的。
所以,在全球糧價上漲的時候,政府有能力調控糧價,能保持穩定,也由此保持社會穩定。

  與國際糧食價格的“高歌猛進”相比,國內糧價隻能算是“小步慢跑”,糧價漲幅仍在合理區間內。

  不過,前景不容樂觀。“中國農業的小部門化、農業產業化、糧食市場化,正在不斷地推進之中。此輪全球糧食價格上漲,中國之所以比較幸運,與我們還不夠‘進步’有關,與農民們普遍還在進行自給自足的糧食生產和消費直接相關。”

  周立稱,“伴隨10多年來農業產業化和糧食市場化的推進,農民為城市居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甚至消失殆盡。為自己生產糧食的農民群體,也在大幅度地減少。在這一輪的‘糧食戰爭’中,中國可能還能暫時保持中立。而在食物帝國下一輪的糧食洗牌過程中,中國沒有任何理由樂觀。”

  “寂靜海嘯” 

  隨時吞噬上億饑民

  失去糧食安全的後果是悲慘的。在危機中這樣的國家往往成為最大的輸家。

  事實上,近幾個月以來,日趨升高的糧食價格已經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造成社會動蕩。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當前全球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麵臨糧食危機。令人們想起上世紀70年代在糧食和石油價格上漲背景下先後卷入40多個國家的全球糧食危機。

  人們擔心,如今這場新一輪的國際糧食危機,像寂靜的海嘯前夜一般,可能隨時吞噬上億的饑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