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瑪呢唄咩吽

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南無十方僧,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個人資料
astermat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賢愚因緣經 白話古文對照 沙彌守戒自殺品第十六

(2010-10-14 12:01:32) 下一個
沙彌守戒自殺品第十六

【古文】 持戒之人。護禁戒。寧舍身命。終不毀犯。何以故。戒為入道之初 基。盡漏之妙趣。涅槃安樂之平途。
【白話】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在安陀國。當時世尊殷勤讚歎道:受持戒法 的人,應當認真護持禁戒,寧可舍棄身命,也無論如何不要破戒。為什 麽呢?因為戒是入道的最初基礎,是斷除煩惱的妙道,是通往涅槃安樂 的坦途。
【古文】 若持淨戒。計其功德。無量無邊。譬如大海無量無邊。戒亦如是。 猶如大海多有阿修羅黿龜水性摩竭魚等大眾生居。戒海亦爾。多有 三乘大眾生居。
【白話】 如果守持淨戒,計算其功德則無量無邊,譬如大海無量無邊一樣, 戒也是這樣。猶如大海中有許多阿修羅、黿龜、水性摩竭魚等龐大眾生 居住,戒海也是這樣,有許多三乘的偉大眾生居住;
【古文】 譬如大海多諸金銀琉璃等寶。戒海亦爾。多出善法。有四非常三 十七品諸禪三昧如是等寶。猶如大海。金剛為底。金剛山圍。四江 大河。流注其中。不增不減。戒海亦爾。毗尼為底。阿毗曇山。以為圍 繞。四阿含河。流注入中。湛然常爾。不增不減。
【白話】 譬如大海中有許多金、銀、琉璃等寶物,戒海也是這樣,出生許多 善法,有四非常、三十七品、眾多禪定三昧等等功德寶;猶如大海以金 剛為底,以金剛山圍繞,四大江河流注到其中,而海水既不增多也不減少,戒海也是這樣,它以律藏為底,以論藏山圍繞,四阿含河流注到其 中,依然湛然不變,不增不減。
【古文】 海何以故。注入不增不減。下阿鼻火。上衝大海。海水消涸。以故 不增。常流入故。以故不減。佛法戒海。不放逸故不增。具功德故不減。 是故當知。能持戒者。其德甚多。
【白話】 為什麽四大河流不斷注入,大海卻不增不減呢?因為下麵阿鼻地獄 的猛火上衝大海,海水因此蒸發,所以不增加;大江大河一直流入的緣 故,所以也不減少。佛法中的戒海,由於不放逸所以不增加,由於具有 功德所以不減少。所以應當知道,能夠持戒的人功德很多。
【古文】 佛涅槃後。安陀國土。爾時有一乞食比丘樂獨靜處。威儀具足。乞 食比丘。佛所讚歎。非住眾者。何以故。乞食比丘。少欲知足。不儲畜 積聚。次第乞食。隨敷露坐。一食三衣。如是等事。可尊可尚。
【白話】 佛陀涅槃後,在安陀國中有一位乞食比丘,他喜歡獨自在靜處安住, 具足威儀。乞食比丘受到佛的讚歎,不同於住在僧團中的比丘。為什麽 呢?因為乞食比丘少欲知足,不儲蓄積累財物,次第挨家挨戶地乞食, 隨地露天安坐,日中一食僅有三衣,這些行為都是值得尊敬和崇尚的。
【古文】 在僧比丘。多欲無厭。貯聚儲畜。貪求吝惜。嫉妒愛著。以故不能 住八解脫。 得大名聞。 彼乞食比丘。 德行淳備。 具沙門果。 六通三明。 威儀庠序。名聞流布。
【白話】 而住在僧團中的比丘,往往欲望很多無有滿足,積儲財物,貪得無 厭,吝嗇小氣,嫉妒他人,耽著己方,所以不能夠獲得大名聲。那個乞 食比丘德行淳厚,證得沙門聖果,具有三明六通,住於八種解脫,威儀 安詳肅穆,聲名流傳很廣。
【古文】時安陀國。有優婆塞。敬信三寶。受持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 語不飲酒。布施修德。名遍國邑。即請是乞食比丘。終身供養。
【白話】 當時安陀國有一位優婆塞,敬信三寶,受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 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喜歡布施,修習善法,名聲遍布國內。於是, 他恭請那位乞食比丘終身接受供養。
【古文】 供養之福。隨因受報。若請眾僧。就舍供養。則妨廢行道。道路寒 暑勞勤。後受報時。要勞思慮。出行求遂。乃能得之。若就往奉供養。 後得受福報時。便坐受自然。是優婆塞。信心淳厚。辦具種種色香美食。 遣人往送。日日如是。
【白話】 供養的福報根據因地的不同情況,感受也就不同:倘若請僧眾到家 中供養,則妨礙他們修道,而且一路上有寒熱勞累的辛苦,所以後來受 報時要費心思,出外尋求才能得到;倘若前往僧眾那裏承侍供養,以後 享受福報時,便可自然坐享其成。這位優婆塞信心淳厚,因此置辦了各 種色香俱全的美味佳肴,派人給那位比丘送去,天天都這樣。
【古文】 沙門四種好惡難明。如庵羅果生熟難知。或有比丘。威儀庠序。徐 行諦視。而內具足貪欲恚癡破戒非法。如庵羅果外熟內生。
【白話】 沙門有四種情況,是好是壞難以明曉,就好像庵摩羅果的生熟難以 判斷一樣。有的比丘威儀安詳肅穆,步伐緩慢,目不斜視,可是內心具 足貪欲、嗔恚、愚癡,破損戒律行持非法,如同庵摩羅果,外熟內生; 或有比丘。外行粗邸2簧饕鞘健6?誥咦閔趁諾灤徐?ㄖ腔邸H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