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瑪呢唄咩吽

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南無十方僧,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個人資料
astermat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貼)中國曆代登錄人口數

(2009-10-06 22:10:45) 下一個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一直是人口最多的一個群體,中國從先秦起就有普遍地實行人口、土地、家產、賦稅的嚴密而成熟的登錄製度,秦代就有郡縣各地向國家作月報、季報、年報的“上計製度”,且有“年終評比,三年大比”的 考核法規。就人口登錄而言,秦國不僅登錄壯丁,登錄他們的性別、年齡、身高、體貌特征、社會身份、財產狀況、賦稅交納情況及其功過記錄,而且同樣登錄女 口、老幼、殘疾與奴隸,甚至連桑樹幾棵、犬豕公母,都在登錄之列。在這種製度保證下,曆代人口登錄是持續的、有組織的,其數據也是詳盡的、係統的、基本可 信的。這在世界史上是又一個奇跡。

在歐洲,在為期一千二百多年的“中世紀”裏,歐洲各國始終沒有一份可與我國秦代的“上計”資料相比匹的統計資料。隻是在1086年(相當於北宋時),英格蘭奉“威廉征服者之令”,花一年時間,才編製了一份《末日判決簿》,涉及人口僅150萬,而且隻是計算人頭。到1522年才重編出第二份《末日判決簿》。到了1800年,英國才進行過一次覆蓋全國、包括全民的人口普查,但尚未製度化:因為它們害怕“人口統計”會招致“上帝的譴責”而走向“末日”。遲至1841年,英法才把“年齡”項列入“人口普查綱要”。由此反觀中國曆代的人口統計,不能不說是“驚人的成就”。

然而,我們今天來看看中國古代人口增減的曲線,其起伏之大,又不能不讓人觸目驚心。從中人們不難發現,人口的繁衍固然與曆代國家產業的發展、醫療發展的水平密切相關,而與政治穩定程度、災情嚴重程度、國家人口政策的取向之間的關係,顯然更為直接、更為重要。比如“安史之亂”與“攤丁入畝”兩件事,在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的突出“作用”,就尤為引人矚目。

現根據相關文字記載,將我國若幹重要的人口數據列表如下。

中國曆代人口統計的若幹重要數據


統計年份 帝王紀年 人口數 背景說明
前215秦始皇在位期間 約3000萬人 全國統一後的估算數
前202 漢高祖登基之初 約800萬人 秦末與楚漢相爭後的剩餘人數
公元2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

59,594,978

第一項全國性人口登錄的總數
公元57 東漢光武中元二年

21,007,820

新莽以後,人口損失慘重
105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

53,256,229

東漢安定時期的人口總數
157 東漢桓帝永壽三年

56,486,856

東漢末年的人口總數
280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

16,163,863

三國時人口損失慘重
609 隋煬帝大業五年

46,019,956

人口複原勢頭很明顯
639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

12,351,681

隋末動亂。

755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50,975,543

唐極盛之時人口仍比漢代少
760 唐肅宗乾元三年

16,990,386

安史之亂後驚人銳減
821 唐穆宗長慶元年

15,762,432

唐中興之際,人口仍在減
1006 北宋真宗景德三年

16,280,254

五代十國後人口難以恢複
1066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

29,092,185

遼、金、西夏、南詔未計入
1110 北宋徽宗大觀四年

46,734,784

北宋最高登錄數(不含金代)
1160 南宋高宗紹興二九年

16,842,401

人口銳減(金人未統計在內)
1264 南宋理宗景定五年

13,026,532

宋將滅亡,元人南進
1291 元世祖至元二八年

59,519,727

統一中國後的人口,與漢代持平
1403 明成祖永樂元年

66,598,337

明初人口統計數
1562 明嘉靖四十一年

63,654,248

明代人口持平數
1656 清順治十三年

15,412,776

清入關後統計的成丁人口數
1677 清康熙十六年

16,216,357

成丁人口數,全國人口數應超四千萬
1721 清康熙六一年

25,763,498

成丁人口數,康熙五十二年,開始攤丁入畝
1734 清雍正十二年

27,355,462

成丁人口數,不收人頭稅,實際人口過億
1743 清乾隆八年

164,454,416

高增長,破1.6億之大關
1762 清乾隆二七年

200,472,461

高增長,破兩億大關
1790 清乾隆五五年

301,487,115

高增長,破三億大關
1809 清嘉慶十四年

352,900,024

清高峰期人口超過三億五千萬
1834 清道光十四年

401,008,574

清高峰期人口突破四億大關
1915 中華民國

460,000,000

自豪於“地大物博,人口眾多”
1955 解放初期

500,000,000

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2005 改革開放時期

1,300,000,000

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2040 (預測,未來頂峰)

1,600,000,000

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幾個問題:

(一)秦朝人口不過3000萬,它以消耗人口過半的沉重代價,完成了擴建鹹陽城、築馳道、開靈渠、修長城、造驪山墓等巨型土木工程。經楚漢相爭,漢初朝 廷控製人口才800萬;而兩百年後,到西漢末年,全國登錄人口已近6000萬,這是一個驚人的發展數字。漢家農業已有充分發展,可以養活5000萬上下的 人口,過此就會出現生存危機,引發動亂。此後曆經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甚至隋、唐、五代、北宋,卻都未能達到6000萬的水平,直到元代才與之持 平,而明代才實現突破。每當改朝換代之際,人口總數都要跌落,這中間反複波動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如此人口曲線,值得深思。

(二)漢代以降,在中國人口史上,“1600萬”是人口銳減的一個標誌性數字,它標誌著人口已經跌入穀底:一是西晉統一全國時的統計數,人口從漢代之 5000多萬跌至穀底的1600萬;一是在安史之亂後的唐肅宗時代,人口統計又從5000萬以上跌至穀底的1600萬,且終唐之世,曆經代宗、德宗、憲 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其頹勢再未挽回;直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3~1021年),才回升到2000萬之數,然後重新攀升。動亂對人口的影 響竟如此深重!南宋高宗統治半壁江山,人口數再次跌落,長期在2000萬左右徘徊(如果計入金代人口,十世紀時中國約有4500萬人口,大體正常)。南宋 理宗時跌落到1300萬左右;期間社會經濟文化卻有所發展,並未發生全國規模的戰亂與天災,原因何在,需要探討。

(三)元明兩代人口大體在5000萬以上、6000萬左右,當時糧食播種麵積、耕作技術、作物品種的構成均有所改善,明代國家工場與私人作坊發展勢 頭強勁,養活了新增人口;但國家財力畢竟有限,到明末又引發動亂,人口再度銳減。康熙十六年登錄的成丁納稅人口,其“底數”居然也是1600萬這個數,其 總人口數應達4000萬。總的看來,人口低穀都出現在全國性大動亂之後。一想到一次大動亂就是千萬人的“消失”,不能不讓人心驚肉跳!

(四)清代“攤丁入畝”後,實行“盛世滋生人口不再加稅”的政策,取消了自古以來的“人頭稅”,從此人口數字猛升,由1億攀升到2億、3億、4億, 隻用了一百年(1734~1834年)。一項政策與人口的關係竟如此之大,曠古未見第二例。反過來看,一千年間中國人口始終不過6000萬,“人頭稅”政 策在其中起了巨大的約束作用。

(五)曆史上我國經濟文化發展比較平穩的時期,總人口大致在4000萬至6000萬之間。回顧中國史上發展最好的漢唐時期,人口也隻在5000萬上 下。可見人口不在多少,而在於當時的社會組合力之強弱、統治集團執政水平的高低。換句話說,中國這片土地,在農業經濟條件下,養活人口大體在6000萬上 下。準此,清朝中期以後,其政府的人口壓力、財政壓力之大,是漢唐宋元明“盛世”之曆屆政府所從未遇到過的。人口猛增又適逢西方帝國主義侵淩之時,清政府 招架不住,無力維係如此龐大的社會群體的安寧,也就理所當然了。

(六)反觀曆史上,凡攻伐得手而建立的新王朝,開始時人口總是很少,其文明水準、經濟總量也未必就高於它所推翻的對手,可能還落後不少,可見爭鬥勝否的 重要因素,不在人力多寡,不在文化先進與否,也不在經濟體量大小。當年拓跋魏、金代、元代、清代的統治民族,都起家於塞外漠北荒寒之地,後來都成了中原大 地的主人,其成功絕不在“先進文明”上。曆史證明“落後就要挨打”,是真的,“落後就會搶奪”也是真的。隻要該民族處於上升勢頭,有進取心,形成了求勝的 民族意誌,完全可能戰勝人口、土地、經濟、文化在體量上超過自己的,又處於停滯、下滑階段的對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