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瑪呢唄咩吽

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南無十方僧,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個人資料
astermat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ZT]警惕:綺語的果報——可怕的因果!

(2008-10-22 09:45:12) 下一個

警惕:綺語的果報——可怕的因果!

綺語,即無利、無義之語。有七種:

(一)辯論過失、鬥訟、競爭;
(二)於外道論典或咒語愛樂、受持、讀誦;
(三)被苦惱所逼之語言,如傷歎等;
(四)嬉笑、遊樂、愛欲之語等;
(五)樂於在大眾中宣說王論、臣論、國論、盜賊論等;
(六)說醉語及癲狂語;
(七)說邪命語。  


佛言:休息綺語,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

一,天人愛敬;
二,明人隨喜;
三,常樂實事;
四,不為明人所嫌,共住不離;
五,聞言能領;
六,常得尊重愛敬;
七,常得愛樂阿蘭若處;
八,愛樂賢聖默然;
九,遠離惡人,親近賢聖;
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
諸仁者!是名休息綺語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於彼國土,端正眾生來生其國,強記不忘,樂住離欲。

                

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

一、定為智人所愛;
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
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十善業道經》     

  

綺語者,謂無益浮詞,華妙綺麗,談說淫妄,導人邪念等。
               (印光法師)  


——青少年朋友(網友)經常說的綺語——

為淫邪之語言,和粗俗不堪的黃色笑話,和喜歡談論美女,和帶“性”字眼的罵人惡語,應嚴厲戒除,注意口德。  

如能斷除綺語、說具義語,則生生世世中生在貴族之家,眾人擁戴,語言暢達,前後連貫,無有差錯,能言善辯並與正法毫不相違。而所說之語,相合眾人心意,猶如蜂蜜一般。
================================


在四種語業中,綺語不象其他三種。

人們會認為,說話是與生俱有的能力,談天說地,評古論今,是每個人的自由權利,他人無權幹涉,怎麽會被列為十種惡業之一,並依之要遭受今生與後世的惡報呢?  

之所以會有這種疑惑,是由於我們缺乏深入觀察的原因。  

首先,業感緣起的因果律,是建立在每個有情的八識田中,而不為外境離心獨存的某種力量所控製,業由心造,果由心感即是此理。

由前已知,安樂與痛苦的來源,是善業與惡業,而業之善惡乃由心來決定,凡以貪嗔癡三毒煩惱發動的一切業均是惡業,唯有招致不悅意的痛苦。

綺語的發生,在不作觀察時認為是隨隨便便脫口而說,其實並非事出無因。

我們最熱衷於談論、最感興趣的話題,正是內心執著很深的東西。不然,為什麽一談到它就神采飛揚、興致勃勃,或怒不可遏、義憤填膺呢?

以此可知,我們的語言,時時都夾雜貪嗔癡的煩惱。

舉例來說:

一個女人,在津津樂道最近上市的時尚服裝,言語中充滿了羨慕、渴求的心情,這就是貪心的外在流露;

一位暴發戶,談起經商之道時,會很精彩地講述擊敗對手的陰謀策略,這是以害心而發的。

以此類推,我們可以觀察到大多數綺語,都是依貪嗔癡而產生,無益自他,唯增放逸,增長罪業,所以,以綺語業將會墮入惡道中。  

其次,因為語言的影響易使聽眾受到感染,如果聽眾沒有正知正念來攝持身心,就會被綺語所轉,生起貪嗔,斷己善根;或者流於散漫、雜念紛飛。如此,生起多少貪心、嗔心,說者的罪業就有多重。

進一步看,一旦語言被寫成文字,流通於十方後世,則其傳播時空大大拓廣,造業的影響久遠,自然感果受報之量也隨此倍增。

以下公案,可明此理。  

宋黃山穀(黃庭堅),好作豔詞。

一次,他拜謁圓通秀禪師,秀禪師嗬斥他說:“大丈夫翰墨之妙,甘願施於此乎?”

時秀禪師正訓戒李伯時畫馬。

山穀笑答:“莫非又置我於馬腹中?”

禪師說:“伯時念想在馬,墮落不過一身;公以豔語挑動天下人的淫心,豈止墮於馬腹中,正恐墜入泥犁耳。”

穀悚然愧謝,從此絕筆。  

李伯時畫馬,心思入微,晝思夜想,念茲在茲,但並不損害他人。心作心是,充其量不過自己念馬、自己作馬而已。

而依山穀之文才,倘若豔詞流通百年,傳遍天下,讀者何止千萬?這樣有多少人會因此豔詞熏發而引生淫心,趨入邪道,細算這筆因果業帳,造業有多重,受報當如何,心裏應當明白。  
人之所以不同於禽獸,其中一點,是人有辨別取舍的理智,能斷惡向善,淨化升華自己。

我們的語言,都是自內心流露的。

如果能恒時保持正知正念,出語常觀自心,明白:何者應說何者不應說,何時可說何時不可說,說何語言自利利人;說何語言損人損己。

這樣,在取舍智慧的觀照下,由衷而發,自然成為正語,能發揮語言利益自他的正麵功能。

一旦語言失去正念的攝持,信口開河,縱情而說,不經觀察、信口雌黃的散漫綺語,就會如決堤之水,夾雜著貪嗔癡的泥沙,一發不可收拾。

經常這樣串習,我們就容易習慣處於語言的迷亂狀態之中,內心迷失而不自知。如是串習,造成的同行果報,就是生生世世中都愛說綺語。

我們的周圍有許多這樣的人,也許我們自己就是,因為多生習氣如油入麵,深不可拔,今生生來就囉囉嗦嗦、閑言碎語不斷,讓人聽來心生厭煩。  

綺語,都是從無明癡心中所發生。

因心光既已暗昧,自然出言吐語多屬無義,不能清晰了然。這樣長期言說綺語,會使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十分低下,說話言繁語雜,甚至下降到瘋子般語無倫次的地步。

它的果報表現是:在大眾中發言氣勢薄弱,語言沒有威力,口才拙劣,雖說實語,別人也不信受。
  
  以下是因綺語受報的事例:

  施耐庵,作《水滸傳》,其中殺盜之事,描寫如畫,子孫啞者三世。
  
  維揚(揚州)某生,造一淫書,完成之後,夢神嗬責。醒後自己反悔,停止流通。後因子夭折,家境貧窮,仍然付梓印行。不久目盲,手生惡瘡,五指拘攣而死。  

宜興潘書升,康熙甲子年秋,夢至關帝殿,正逢散卷,隻聽殿上宣布:“第一名到”。隨即踢下。第二名正是自己,宣布第三第五名都未到。又見壁上掛一黃榜,榜首之名,是“為楫”二字,卻不見其姓。

不一會兒,來一赤麵人,將他所戴的頭盔放在潘的頭上。潘一夢醒來很覺驚訝,等到榜發,潘果得中第一。之後遍訪名叫“為楫”的人。

不久,知是婁縣的傅鹿野,特地前往拜會。傅素以文章馳名,主司原先預選他為首名,第一、第二場文,都評閱甚佳,因丟失第三場卷,遂被擯棄。

原來,傅之為人,有口才,生平最多綺語,喜歡揚人之短,故得如此報應。揭榜之後,主司欣賞其文,特請會麵。此後傅怏怏不樂,抱恨不已,不多久,以鼓脹暴亡。  

江南一書生,文有藻思,但素性喜談人家閨閫之事,已酉年入闈應試,到第三場發燭之時,忽見卷上有“好談閨閫”四字,生急以手擦去,等謄正後再看,卷麵已被擦破。後見朱卷,有七篇皆圈滿,本擬中首名,因無第三場卷而未被錄取,生以此潦倒終身。 

文人口業,綺語獨多,他人刺心之事,在彼卻能談笑風生,極盡描繪之能事,以作茶餘飯後的談資笑料。如是出言刻薄,必然導致福祿削減,算盡而亡。

每見慧業文人往往貧困潦倒,一生失意,反不如普通百姓能夠溫飽自安一生,豈非綺語造惡所致?  

  再從修行的角度來說,言說綺語實是障道之因。  

念佛、念咒語時,如果摻雜一些庸俗不堪的閑言碎語,那麽,這種念誦稱為不清淨念誦。就象是在黃金中摻雜黃銅一樣,即使黃銅隻有少量,但已不能稱為純金,再也起不到純金的作用。

對於說綺語的人來說,一邊漫不經心地誦咒,一邊交頭接耳,綺語不斷,這樣會造下重罪。  

修行人本欲求證本性光明,如果心地塵垢不除,焉能得見真諦。而語自連心,常說綺語,會使性地蒙垢,妄心堅固,迷失轉深,所以是成道的障礙。

《法苑珠林》中說:“夫忠言所以顯理,綺語所以乖真,由忠故有實,有實故德生,德生故所以成聖。由綺語故虛妄,虛妄故罪業生,罪業故受苦,故知趣理求聖,要須實說,說若虛假,終為乖理。”  

說具義語  

斷除綺語,我們應當唯一言說具有實義之語。

語言是溝通心靈、傳播思想的工具。

我們應當運用語言,滿懷慈愛去安慰一切苦難中需要慰籍的人。

我們應當運用語言,隨順他人的根性,啟發、引導眾生對解脫生信從而趨入正法;
我們還應通過音聲以念誦、持咒,來淨化自己的心地。

無著菩薩說:

多言可生不善業,縱然未生虛度日,
除非定利自他語,精進禁語極重要。
公案——說綺語,餓鬼唾罵

宋興孝安禪師,住清泰寺。

定中,見二僧倚檻交談。

起初,有天神擁衛傾聽,久之散去;
繼而,餓鬼在旁唾罵,掃其足跡。

後安禪師問及他們,原來,二僧初論佛法,接著,敘舊家常,末後,談論資養。

安禪師自此之後,終生未嚐言及世事。  

蓮池大師對此評論說:“古人為生死行腳,才逢師友,惟汲汲商略是事,何暇他論?今人終日雜話,求如二僧,亦不可複得;鬼神在側,又當如何?噫,可懼也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