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瑪呢唄咩吽

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南無十方僧,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個人資料
astermat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ZT】恒伽達救人助道得勝妙果

(2007-08-19 13:31:04) 下一個
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93843&extra=page%3D1

《賢愚經》卷第一:   【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羅閱祇竹園精舍,是時國中有一輔相,其家大富,然無兒子。時恒河邊,有摩尼跋羅天祠,合土人民,皆悉敬奉。時此輔相,往詣祠所,而禱之言:「我無子息,承聞天神,功德無量,救護群生,能與其願,今故自歸,若蒙所願,願賜一子。當以金銀校飾天身,及以名香塗治神室;如其無驗,當壞汝廟,屎塗汝身!」天神聞已,自思惟言:「此人豪富,力勢強盛,非是凡品,得為其子!我德尠少,不能與願,願若不果,必見毀辱。」廟神便複往白摩尼跋羅,摩尼跋羅其力不辦,自詣毘沙門王,啟白此事。毘沙門言:「亦非我力能使有子,當詣天帝從求斯願。」毘沙門王,實時上天啟帝釋曰:「我有一臣『摩尼跋羅』,近日見語雲:『王舍城,有一輔相,從其求子,結立重誓,若願得遂,倍加供養;所願若違,當破我廟而毀辱之。彼人豪凶,必能如是!』幸望天王,令其有子!」帝釋答曰:「斯事至難!當覓因緣。」
  時有一天,五德離身,臨命欲盡,帝釋告曰:「卿命垂終!可願生彼輔相之家?」天子答言:「意欲出家奉修正行!若生尊榮,離俗則難,欲在中流莫遂所誌!」帝釋複曰:「但往生彼,若欲學道,吾當相佐。」天子命終,降神受胎輔相之家。即生出外,形貌端政,即召相師,為其立字,相師問曰:「本於何處,求得此兒?」輔相答言:「昔從恒河天神求之。」因為作字,為『恒伽達』。年漸長大,誌在道法,便啟父母,求索出家,父母告曰:「吾今富貴,產業弘廣,唯汝一子,當嗣門戶,遣吾存活,終不相聽!」
  兒不從誌,深自惆悵,便欲舍身更求凡處:「於中求出,必極易也!」於是密去,自墜高岩,既墮在地,無所傷損!複至河邊,投身水中,水還漂出,亦無所苦!複取毒藥,而吞噉之,毒氣不行,無由致死!複作是念:「當犯官法為王所殺!」值王夫人及諸婇女,出宮到園池中洗浴,皆脫衣服,置林樹間。時恒伽達,密入林中,取其服飾,抱持而出,門監見之,將往白阿闍世王。王聞此事,瞋恚隆盛,便取弓箭,自手射之,而箭還反,正向王身,如是至三,不能使中!王怖投弓,問彼人言:「卿是天龍鬼神乎?」恒伽達言:「賜我一願,乃敢自陳!」王曰:「當與。」恒伽達言:「我非是天,亦非龍鬼,是王舍國輔相之兒。我欲出家,父母不聽,故欲自殺更生餘處,投岩、赴河、飲毒不死,故犯王法,望得危命!王今加害,複不能傷,事情如是,何酷之甚,願見顧湣聽我為道!」王尋告曰:「聽汝出家,修學聖道。」因複將之,共到佛所,啟白世尊,如向之事。於時如來,聽為沙門,法衣在體,便成比丘,佛為說法,心意開暢,成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阿闍世王,尋白佛言:「此恒伽達者,先世之時,種何善根,投山不死、墮水不溺、食毒無苦、箭射無傷,加遇聖尊得度生死?」佛告王曰:「乃往過去無數世時,有一大國,名『波羅奈』。其王名『梵摩達』,將諸宮人,林中遊戲,諸婇女輩,激聲而歌,外有一人,高聲和之,王聞其聲,便生瞋妬,遣人捕來勅使殺之。時有大臣,從外邊來。見此一人,而被囚執,便問左右:「何緣乃爾?」其傍諸人,具列事狀,臣曰:「且停!待我見王。」大臣進入,啟白王言:「彼人之罪,不至深重,何以殺之?雖和其音,而不見形,既無交通奸淫之事,幸願垂矜,匃其生命!」王不能違,赦不刑戮。其人得脫,奉事大臣,懃謹無替,如是承給,經曆多年,便自思惟:「淫欲傷人,利於刀劍!我今困厄,皆由欲故!」即語大臣:「聽我出家遵修道業!」大臣答曰:「不敢相違,學若成道,還來相見!」即詣山澤,專思妙理,精神開悟,成辟支佛。還來城邑,造大臣家,大臣歡喜,請供養之,甘饍妙服,四事無乏。時辟支佛,於虛空中,現神變化:身出水火、放大光明。大臣見之,欣然無量,便立誓願:「由吾恩故,命得全濟,使我世世富貴長壽,殊勝奇特,數千萬倍,令我智德相與! 共等!」
  佛告王曰:「時彼大臣,救活一人,令得道者,今恒伽達是!由是因緣,所生之處,命不中夭,今值我時,逮致應真!」佛說此已,諸在會者,信敬歡喜,頂受奉行。 】
  白話解釋如下:
  我阿難親耳聽聞這麽一件事情:當 佛陀在羅閱祇 (王舍城) 竹園精舍時,這個國家 (摩竭陀國) 有一位宰相極為富有,然而卻膝下無子,看著自己日漸老邁而後繼無人,內心極為煩憂。在恒河邊有一座摩尼跋羅天祠,受到全城人民的信奉膜拜。有一天宰相也慕名而來,向天神禱告說:「至今我膝下無子,恭聞天神,有無量功德救護眾生,能滿足大眾的祈願,所以我今天自願來歸依,祈求賜予弟子一個兒子。若蒙成全,當以金銀來裝飾您的天身塑像,並且用最名貴的香來為神室內部上妝;如果你不像傳說中的那麽靈驗,那麽我就毀塌你的廟宇,用糞便來塗抹你的塑像天身!」天神聽到後這麽想著:「這個人富貴豪強,有錢有勢,不是泛泛之輩就可當得起他的兒子!我的功德力還不夠,不能滿足他的祈求,若不能順他的願,必定會被他毀壞廟堂並用穢物汙辱。」廟神於是前往稟白摩尼跋羅天神,摩尼跋羅天神自知以他的能力也辦不到,就自個兒前往 拜見毘沙門王 (四大王天之多聞天王) ,啟稟這一件事。毘沙門王回答說:「讓他獲得一個兒子,也不是我能力所及,我們應當前往拜謁天帝,來成全他這個願望。」毘沙門王,即刻前往忉利天啟奏帝釋天主:「我有一位臣子『摩尼跋羅』,近日來見我說:『王舍城有一位宰相,來廟裏祈願能賜他一個兒子,並立下重誓,若祈願得以順遂,將加倍的供養護持廟堂;若不滿足他的願,就破壞我們的廟宇並以穢物汙辱。這個人豪富凶暴,必定會這麽做的!』幸望天帝,令他有個兒子!」帝釋天主回答說:「這件事至為困難!我會用心尋覓有無因緣的。」
  不久有一位天子,五德離身,五衰相現前,臨欲命終,帝釋天主就告訴他說:「愛卿即將命終!可願往生到那位宰相的家?」天子答說:「我想要出家修行正法,了生脫死!若是生富貴家尊榮豪貴,則要遠離俗務就很困難,耽溺在欲望中流轉,那麽修學正法的誌向就不能如願啊!」帝釋天主說:「你盡管放心的往生去那兒,若欲學道,我會盡全力的佐助你。」天子命終,降神受胎宰相家,作宰相的兒子。出娘胎外,形貌端正俊秀,宰相歡喜,即召請相師,為他取名字,相師問說:「當初在何處,求得此兒?」宰相回答說:「以前在恒河天神那兒求來的。」因此為他取了名字,叫『恒伽達』。恒伽達年紀漸漸長大,誌在修學道法,於是啟稟父母,答應讓他出家修行,父母告訴他說:「我們是大富大貴人家,產業宏廣,就你這麽一個兒子,你應當繼嗣吾家門戶,讓我們這一祖脈得以綿延不絕,說什麽也不允許你出家修道!」
  恒伽達聽父母這麽說,了解父母說什麽也不願成全他的誌向,深自惆悵起來,於是想舍身再投胎到一般的家庭去,心想:「生在一般家庭要尋求出離,必定極為容易!」於是不告而別,偷偷地跑去跳懸崖自殺,沒想到掉落到地麵後卻毫發無傷!再跑到河邊,想投水溺死,沒想到沉入水中又被漂浮出水麵來,一點兒嗆水的痛苦都沒有!又取毒藥來喝,毒氣在體內卻沒發作,還是死不了!無奈心生一計:「應當去違犯官法為王所殺,那就一定死得了!」於是正當王夫人及眾多婇女出宮要到園池中洗浴,她們所脫下的衣服都放置在樹林間時,恒伽達即潛入林中,偷取她們的服飾,抱著就跑出來,故意讓守門衛兵看見,衛兵於是急急捉拿他去見阿闍世王。國王聽完衛兵的報告後,怒不可遏,就取弓箭親手射他,沒想到箭射出去,不但不能射中他,反而轉個彎射向自己,連續三次都是這樣子!阿闍世王很驚怖的丟下弓箭,問他說:「你是天龍鬼神嗎?」恒伽達說:「請大王賜我一願,才敢陳述!」國王說:「準你所求。」恒伽達說:「我不是天人,也不是龍鬼,而是我們摩竭陀國宰相的兒子。我想出家修道,父母親不聽許,所以想要自殺投胎到別個家庭去,因此去跳懸崖、投河、喝毒藥都死不了,所以故意來觸犯王法,希望能被處死!大王今天要射死我,沒想到也傷不了我,奈何事情已到這步田地,還是死不了,對我而言,這是何等的殘酷啊!願大王憐憫聽許我出家修道!」國王隨即告訴他:「準許你出家修學聖道。」阿闍世王於是帶著他,一起來求見 世尊,一一稟白以上的事情後, 佛陀即聽許恒伽達出家作沙門,袈裟被身,便成為具足戒的比丘, 佛陀為他說法,心意開暢,即成就羅漢道,得三明六通 (注一) ,具八解脫 (注二) 。
  阿闍世王即請問 佛陀:「恒伽達,先世種何善根,跳懸崖不死、落水也不會溺斃、吃毒藥也不受痛苦、用箭射也傷不了他,更加上能值遇 世尊而得度生死?」 佛陀告訴阿闍世王說:「過去無數世時,有一大國『波羅奈』,國王名叫『梵摩達』,帶著所有的宮人到樹林內遊戲作樂,有好多婇女一起高聲歌唱,樹林外有一個男人,聽到美妙的歌聲也高聲的唱和起來,國王忽聞遠處傳來男人唱和的歌聲,醋勁大發:什麽人這麽大膽?很生氣的派人去捕捉這不速之客,捉來要把他殺了。剛好有位大臣從外邊來,看見這一個人被囚押起來,便問押解的衛兵:「什麽緣故要囚押這個人?」押解的人就把事情的經過及國王要殺他的事情告訴了大臣,大臣聽了之後說:「且慢殺他!待我去見了大王再說。」大臣進入晉見國王,啟稟說:「這位唱和婇女歌聲的人所犯的罪行,不是很嚴重,大王為什麽要殺他?雖然出音唱和,但是他在遠處並沒有現身與婇女嬉戲,既然沒有奸淫交媾的事情發生,願大王幸垂好生之德能流芳萬世,就饒了他的性命吧?」國王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便赦免了他的死罪。這個人承蒙大臣救命之恩才得以脫險,於是便來奉侍大臣,殷懃恭謹無有懈怠,如是奉侍經曆了好多年,有一天忽然這樣想著:「淫欲傷人,利於刀劍!由於當年,一聽到女音美妙而隨之興起唱和,都是因為起了男女貪的緣故,因而導致這些年來的困厄!」因此就來懇求大臣說:「唯願大人聽許我出家修道!」大臣回答說:「不敢違逆你的心願,學道若成,還請前來相見!」大臣答應他後,這個人即前往山林水邊靜修,一心思惟參究微妙之理,精進修行豁然開悟成辟支佛。學成之後回來造訪大臣家,大臣歡喜,延請供養,以甘美饍食及上品衣服恭敬供養,衣服、臥具、飲食、醫藥四事供養無有匱乏。辟支佛接受供養後,有一天便於空中示現神通變化:身出水火、放大光明。大臣看了之後,非常欣喜,於是便發誓願回向:「由於受我恩惠的緣故,他的性命得以保全,進而出家修行證辟支佛果。願這一功德能使我世世富貴長壽,殊勝奇特數千萬倍,也能令我將來的智慧及德行能與他相等無異!」
  佛陀接著告訴阿闍世王說:「那時的大臣,也就是曾救活一個人,後來讓那個人出家修行而得道證果的那位大臣,就是現今的恒伽達啊!由於做了這件救人並允許出家,且作了功德回向的因緣,讓他後來所投生的處所,如天上、人間,壽命從不中夭,現在值遇我時,自然而然能獲致修道證真的果報!」 佛陀述說此段因緣後,所有來參加法會的大眾,很歡喜的頂禮 佛陀後,信受教誨,恭敬的奉行。
  注  釋 ( 引述自《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之內文
  注:三明六通
  在佛曰三達。在羅漢曰三明。智之知法顯了,故名為明,又曰智明,又曰智證明,證智之境而顯了分明也: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來世之生死相,三、漏盡明,知現在之苦相,斷一切煩惱之智也 (漏者煩惱) 。又如次第,名為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漏盡智證明。然則三明者,六通中之宿命天眼漏盡三通也。智度論二曰:「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問曰:神通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因緣行業,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緣際會不失,是名明。直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盡更不複生是名明。」俱舍論二十七曰:「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證明,二死生智證明,三漏盡智證明。 (中略) 名明者,如次對三際愚故。謂宿住智通治前際愚,死生智通治後際愚,漏盡智通治中際愚。」婆沙論七十七謂:「六通中,餘三何不謂明?答曰:身如意 (言神境通) ,但工巧,天耳通但聞聲,他心但知他人心,故此三不立為明。餘三所以為明者,天眼知未來苦,宿命知過去苦,俱能厭離生死。又漏盡能為正觀而斷煩惱故。」
  注二:八解脫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身有色想之貪,為除此貪,觀外之不淨青瘀等色,使貪不起,故名解脫。此初解脫依初禪定而起,緣欲界之色也。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身雖無色想之貪,而欲使更為堅牢,觀外之不淨青瘀等色,使不起貪,故名解脫。此依二禪而起。緣初禪之色也。以上二者為不淨觀。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觀淨色故名淨解脫。於定中除不淨相,唯觀八色等光明清淨光潔妙寶之色也。觀淨色而不生貪,足顯觀之轉勝,證得此性解脫於身中,故名身作證,具足圓滿,而得住於此定,故名具足住,此第三解脫之位,依第四禪而起,亦緣欲界之色也,所異者上二項為可憎之不淨色,此為可愛之淨色,故是淨觀也。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此方者依四無色定而起,各於所得之定,觀苦空無常無我,生厭心而棄舍之,故名解脫。
  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住,滅受想定者,滅盡定也,是亦依第四禪棄舍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緣,故名解脫 (以上新譯之名稱,舊譯少異) 。
  問:唯第三禪無解脫雲何?
  答曰:以第三定中無眼識所引之顯色貪故 (二禪已上五識皆無) ,又為自地之妙樂所動亂故 (彼地曰離喜妙樂地) 無解脫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