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瑪呢唄咩吽

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南無十方僧,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個人資料
astermat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ZT】優婆塞戒經

(2007-06-08 08:45:02) 下一個


優婆塞戒經

北涼中印度三藏法師曇無讖譯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隻陀林中阿那分坻精舍,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
人,五百比丘尼,千優婆塞,五百乞兒。

    爾時會中有長者子名曰善生,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師常演說法,教眾生
言:若能晨朝敬禮六方,則得增長命之與財。何以故?東方之土屬於帝釋,有供
養者,釋提桓因則為護助;南方之土屬閻羅王,有供養者,彼閻羅王則為護助;
西方之土屬婆婁那天,有供養者,彼婆婁那則為護助;北方之土屬拘毗羅天,有
供養者,彼拘毗羅則為護助;下方之土屬於火天,有供養者,火則為護;上方之
土屬於風天,有供養者,風則為護。世尊,佛法之中頗有如是六方不耶。”

    “善男子,我佛法之中亦有六方,所謂六波羅蜜,東方即是檀波羅蜜。何以
故?始初出者,為出智慧光因緣故。彼東方者屬眾生心,若有眾生能供養彼檀波
羅蜜,則為增長壽命與財;南方即是屍波羅蜜,何以故?屍波羅蜜名之為右,若
人供養,亦得增長壽命與財。西方即是羼提波羅蜜,何以故?彼西方者名之為後,
一切惡法棄於後故,若有供養,則得增長壽命與財。北方即是毗梨耶波羅蜜,何
以故?北方名號勝諸惡法,若人供養,則得增長壽命與財;下方即是禪波羅蜜。
何以故?能正觀察三惡道故,若人供養,亦得增長命之與財。上方即是般若波羅
蜜,何以故?上方者即是無上,無生故,若有供養,則得增長命之與財。善男子,
是六方者屬眾生心,非如外道六師所說。

    如是六方誰能供養?善男子,唯有菩薩乃能供養。”

    “世尊,以何義故名為菩薩?”

    佛言:“得菩提故,名為菩薩;菩提性故,名為菩薩。”

    “世尊,若言得菩提已,名為菩薩者,若未供養彼六方時,雲何得名為菩薩
耶?若以性故,名菩薩者,誰有此性?有此性者,則能供養;若無性者,則不能
供養。是故如來不應說言:彼六方者,屬眾生心。”

    “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薩。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為佛;未得菩提,
乃名菩薩,亦非性故,名菩薩也。

    “善男子,一切眾生無菩提性,如諸眾生無人天性、師子虎狼狗犬等性。現
在世中,和合眾善業因緣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業因緣故,得師子等畜生之身。
菩薩亦爾,和合眾善業因緣故,發菩提心,故名菩薩。若有說言一切眾生有菩薩
性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則不應修善業因緣供養六方。善男子,若
有性者,則無初心及退轉心。以無量善業因緣故,發菩提心,名菩薩性。

    “善男子,有諸眾生,受行外道,不樂外典顛倒說故,發菩提心;或有眾生
住寂靜處,內善因緣,發菩提心;或有眾生,觀生死過,發菩提心;或有眾生,
見惡聞惡,發菩提心;或有眾生,深知自身貪欲、嗔恚、愚疑、慳嫉,為嗬責故,
發菩提心;或有眾生,見諸外道,五通神仙,發菩提心;或有眾生,欲知世間有
邊、無邊故,發菩提心;或有眾生,見聞如來不思議故,發菩提心;或有眾生,
生憐湣故,發菩提心;或有眾生,愛眾生故,發菩提心。

    “善男子,菩提之心,凡有三種,謂下、中、上。若言眾生定有性者,雲何
說言有三種耶?眾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眾生勤
修無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為下。若善修進,則名不退;若不修進,
名之為退。一切時中,常為一切無邊眾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轉;若不如是,是名
退轉。如是菩薩則有退心及恐怖心。若一切時中,為一切眾生修集善法,得不退
轉,是故我記是人,決定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三種菩提,無有定性。若有定性,已發聲聞、緣覺心者,則不能
發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眾僧,無有定性,是三種性,亦複如是。若有說言,
定有性者,是名外道。何以故?諸外道等,無因果故,如自在天,非因非果。

    “善男子,或有人說菩薩之性,譬如石中定有金性,以巧方便因緣發故,得
為金用,菩薩之性,亦如是者,是梵誌說。何以故?梵誌等常言,尼拘陀子有尼
拘陀樹,眼有火石,是故梵誌無因無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尼拘陀子具足而
有尼拘陀樹,當知即是梵誌因果。是義不然,何以故?因細果粗故。若言眼中定
有火者,眼則被燒,眼若被燒,雲何能見?眼中有石,石則遮眼,眼若有遮,複
雲何見?善男子,如梵誌說,有即是有,無即永無;無則不生,有不應滅。若言
石中有金性者,金不說性,性不說金。善男子,因緣故,則有合和,緣和合故,
本無後有。如梵誌言,無即永無,是義雲何?金合水銀,金則滅壞。若言有不應
滅,是義雲何?若說眾生有菩薩性,是名外道,不名佛道。善男子,譬如和合石
因緣故,而有金用,菩薩之性,亦複如是。眾生有思,名為欲心,以如是欲,善
業因緣,發菩提心,是則名為菩薩性也。善男子,譬如眾生,先無菩提,後乃方
有,性亦如是,先無後有,是不可說言定有。

    “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薩。欲知一切法真實故,大莊嚴故,心堅固故,
多度眾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薩修行大乘。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退轉,二者不退。以修三十二相業者,名不退
轉;若未能修,是名為退。複有兩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菩薩奉持八重,
具足清靜,是名不退;在家菩薩奉持六重,具足清靜,亦名不退。

    “善男子,外道斷欲,所得福得,勝於欲界一切眾生所有福德;須陀洹人勝
於一切外道異見;斯陀含人,勝於一切須陀洹果。阿那含人,勝於一切斯陀含果;
阿羅漢人,勝於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勝於一切阿羅漢果;在家之人,發菩
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
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
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發菩提心品第二                                                            
                                                                          
    善生言:“世尊,眾生雲何發菩提心?”

    “善男子,為二事故,發菩提心。一者增長壽命,二者增長財物。複有二事:
一者為不斷絕菩薩種姓,二者為斷眾生罪苦煩惱。”

    “複有二事:一者自觀無量世中,受大苦惱,不得利益,二者雖有無量恒河
沙諸佛,悉皆不能度脫我身,我當自度。”

    “複有二事:一者作諸善業,二者作已不失。”

    “複有二事:一者為勝一切人天果報,二者為勝一切二乘果報。”

    “複有二事:一者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惱,二者為得無量大利益事。”

    “複有二事:一者過去、未來恒沙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觀菩提是可得法、
是故發心。”

    “複有二事:一者觀六住人,雖有轉心,猶勝一切聲聞緣覺,二者勤心求索
無上果故。”

    “複有二事:一者欲令一切眾生悉得解脫,二者欲令眾生解脫,勝外道等所
得果報。”

    “複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眾生,二者舍離一切煩惱。”

    “複有二事:一者為斷眾生現在苦惱,二者為遮眾生未來苦惱。”

    “複有二事:一者為斷智慧障礙,二者為斷眾生身障。”

    “善男子:發菩提心有五事:一者親近善友,二者斷嗔恚心,三者隨師教誨,
四者生憐湣心,五者勤修精進。”

    “複有五事:一者不見他過,二者雖見他過,而心不悔,三者得善法已,不
生驕慢,四者見他善業,不生妒心,五者觀諸眾生,如一子想。”

    “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有智之
人,為三事故,發菩提心:一者見惡世中五濁眾生,二者見於如來有不可思議神
通道力,三者聞佛如來八種妙聲。”

    “複有二事:一者了了自知己身有苦,二者知眾生苦,如己受苦,為斷彼苦,
如己無異。”

    “善男子,若有人能發菩提心,當知是人能禮六方,增長命財,不如外道之
所宣說。”


悲品第三                                                                     
                                                                             
    善生言:“世尊,彼六師等不說因果。如來所說因有二種:一者生因,二者
了因。如佛初說發菩提心,為是生因?是了因耶?”

    “善男子,我為眾生,或說一因、或說二因,或說三因,或說四因,或說五
因,或說六、七至十二因。言一因者,即生因也。言二因者。生因、了因。言三
因者,煩惱、業、器。言四因者,所謂四大。言五因者,未來五支。言六因者,
如《契經》中所說六因。言七因者,如《法華》說。言八因者,現在八支。言九
因者,如《大城經》說。言十因者,如為《摩男優婆塞》說。十一因者,如《智
印》說。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緣。”

    “善男子,一切有漏法,無量無邊因,一切無漏法,無量無邊因。有智之人,
欲盡知故,發菩提心,是故如來名一切智。”

    “善男子,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
今當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發心,是故悲心為生因也。”

    “世尊,雲何而得修於悲心。”

    “善男子,智者深見一切眾生沉沒生死苦惱大海,為欲拔濟,是故生悲。又
見眾生未有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我當雲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雖多怨毒,亦作親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迷於正路,無有示導,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臥五欲泥而不能出,猶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常為財物、妻子纏縛,不能舍離,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以色命故,而生驕慢,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惡知識所誑惑,故生親想,如六師等,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墮生有界,受諸苦惱,猶故樂著,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造身口意不善惡業,多受苦果,猶故樂著,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渴求五欲,如渴飲鹹水,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雖欲求樂,不造樂因;雖不樂苦,喜造苦因;欲受天樂,不具足
戒,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於無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無定有性,流轉五有,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業,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受身心苦而更造業,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愛別離苦而不斷愛,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無明暗,不知熾然智慧燈明,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煩惱火之所燒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五欲樂,造無量惡,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饑者,食於毒飯,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在惡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惱,猶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流轉八苦,不知斷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饑渴寒熱,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毀犯禁戒,當受地獄、惡鬼、畜生,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色力、壽命、安隱、辯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諸根不具,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生於邊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饑饉世,身體羸瘦,互相劫奪,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刀兵劫,更相殘害,惡心增盛,當受無量苦報之果,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值佛出世,聞說甘露淨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信邪惡友,終不追從善知識教,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多有財寶,不能施舍,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耕田種作,商賈販賣,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屬、宗室,不相愛念,是故生悲。”

    “善男子,有智之人,應觀非想非非想處,所有定樂,如地獄苦,一切眾生
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善男子,未得道時,作如是觀,是名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
未得道時,雖作是觀,觀皆有邊,眾生亦爾;既得道已,觀及眾生,皆悉無邊,
是故得名為大悲也。未得道時,悲心轉動,是故名悲;既得道已,無有轉動,故
名大悲。未得道時,未能救濟諸眾生故,故名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濟,故名
大悲。未得道時,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與慧共行,故名大悲。”

    “善男子,智者修悲,雖未能斷眾生苦惱,已有無量大利益事。善男子,六
波羅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為難,在家修
悲,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惡因緣故。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
則不能得優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獲得。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
羅蜜,不能具足檀波羅蜜,在家之人,則能具足。何以故?一切時中,一切施故。
是故在家應先修悲,若修悲已,當知是人能具戒、忍、進、定、智慧。若修悲心,
難施能施,難忍能忍,難作能作。以是義故,一切善法,悲為根本。”

    “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當知是人能壞惡業,如須彌山,不久當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所做少許善業,所獲果報,如須彌山。”


解脫品第四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當之是人得一切法體,諸解脫分。”

    善生言:“世尊,所言體者,雲何為體。”

    “善男子,謂身口意。是身口意,從方便得。方便有二:一者耳聞,二者思
惟。複有三種:一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多聞。”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從三方便,得解脫分,是三方便,有定數不?”

    “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雖於無量世中,以無量財,施無量人,亦不
能得解脫分法。有人於一時中,以一把麥,施一乞兒,能得如是解脫分法;有人
乃於無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獲
得解脫分法。有人於無量世、無量佛,所受持讀誦十二部經,亦不能得解脫分法;
有人唯讀一四句偈,而能獲得解脫分法。何以故?一切眾生心不同故。”

    “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觀察生死過咎、涅盤安樂,如是之人雖複惠施、持
戒、多聞,終不能得解脫分法;若能厭患生死過咎,深見涅盤功德安樂,如是之
人,雖複少施、少戒、少聞,即能獲得解脫分法。”

    “善男子,得是法者,於三時中,佛出世時,緣覺出時,若無是二,阿迦尼
吒天說解脫時,是人聞已,得解脫分。善男子,我於往昔初發心時,都不見佛及
辟支佛,聞淨居天說解脫法,我時聞已,即便發心。”

    “善男子,如是之法,非欲界天之所能得。何以故?以放逸故。亦非色天之
所能得。何以故?無三方便故。亦非無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無身口故。是法
體者,是身口意。鬱單越人,亦所不得。何以故?無三方便故。是解脫分,三人
能得:所謂聲聞、緣覺、菩薩。眾生若遇善知識者,轉聲聞解脫,得緣覺解脫;
轉緣覺解脫,得菩薩解脫。菩薩所得解脫分法,不可退轉,不可失壞。”

    善生言:“世尊,說法之人,複以何義,能善分別如是等人有解脫分?如是
等人無解脫分?”

    “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謂在家、出家。如是二人,至心聽法,聽
已受持,聞三惡苦,心生怖畏,身毛皆豎,涕泣橫流,堅持齋戒,乃至小罪,不
敢毀犯,當知是人得解脫分法。”

    “善男子,諸外道等,獲得非想非非想定,壽無量劫,若不能得解脫分法,
當觀是人為地獄人。若複有人,阿鼻地獄,經無量劫,受大苦惱,能得如是解脫
分法,當觀是人為涅盤人。善男子,是故我於鬱頭藍弗生哀湣心,於提婆達多不
生憐念心。”

    “善男子,如舍利弗,等六萬劫中,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脫分
法。雖爾,猶勝緣覺根利。”

    “善男子,是法有三,謂下、中、上。下者聲聞,中者緣覺,上者佛也。善
男子,有人勤求優婆塞戒,於無量世,如聞而行,亦不得戒;有出家人求比丘戒、
比丘尼戒,於無量世,如聞而行,亦不能得。何以故?不能獲得解脫分法。是故
可名修戒,不名持戒。”

    “善男子,若諸菩薩得解脫分法,終不造業求生欲界、色、無色界,常願生
於益眾生處。若自定知,有生天業,即回此業,求生人中。業者,所謂施、戒、
修、定。”

    “善男子,若聲聞人得解脫分,不過三身,得具解脫;辟支佛人,亦複如是。
菩薩摩訶薩得解脫分,雖複經由無量身中,常不退轉,不退轉心,出勝一切聲聞、
緣覺。善男子,若得如是解脫分法,雖複少施,得無量果;少戒、少聞,亦複如
是。是人假使處三惡道,終不同彼三惡受苦。若諸菩薩獲得如是解脫分法,名調
柔地。何故名為調柔地耶?一切煩惱漸微弱故,是名逆流。”

    “善男子,有四種人:一者順生死流,二者逆生死流,三者不順不逆,四者
到於彼岸。善男子,如是法者,於聲聞人,名柔軟地;於諸菩薩,亦名柔軟,複
名喜地。聞不退故,名為喜地。以何義故,名菩薩故?能常覺悟眾生心故。如是
菩薩雖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如是菩薩,不名人天,非五道攝,是名修
行無障礙道。”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種子:一者不貪財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
忍辱,四者憐湣眾生。善男子,增長如是菩提種子,複有五事:一者於己身中,
不生輕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厭悔;三者勤
行精進,不休不息;四者救濟眾生,無量苦惱;五者常讚三寶,微妙功德。有智
之人修菩提時,常當修集如是五事。”

    “增長熾然菩提種子,複有六事: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六種
事,因一事增,謂不放逸。菩薩放逸,不能增長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則能增長。”

    “善男子,菩薩求於菩提之時,複有四事: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心堅難壞,
三者能行難行,四者憐湣眾生。複有四事:一者見他得利,心生歡喜,二者常樂
稱讚他人功德,三者常樂修集六念處法,四者勤說生死所有過咎。善男子,若有
說言,離是八法,得菩提者,無有是處。”

    “善男子,若有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即得名為無上福田,如是菩薩出勝
一切世間之事,及諸眾生。”

    “善男子,雖有人言無量世界,有無量佛,然此佛道甚為難得。何以故?世
界無邊,眾生亦爾;眾生無邊,佛亦如是。假使佛道當易得者,一佛世尊則應化
度一切眾生。若爾者,世界眾生則為有邊。善男子,佛出世時,能度九萬九那由
他人;聲聞弟子,度一那由他;而諸眾生,猶不可盡,故名無邊。是故我於聲聞
經說無十方佛。所以者何,恐諸眾生輕佛道故。諸佛聖道,非世所攝,是故如來,
說無虛妄。如來世尊無有妒心,以難得故,說無十方諸佛世尊。善男子,無量眾
生發菩提心,不能究竟行菩薩道,若人難言,若有現在無量諸佛,何故經中但說
過去、未來二世有無量佛,不說現在無量佛耶?善男子,我一國說,過去、未來
有恒沙佛,現在世中,唯一佛耳!”

    “善男子,真實義者,能得佛道,無量眾生,修行佛道,多有退轉,時有一
人乃能得度,如庵羅華及魚子等。”

    “善男子,菩薩有兩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得解脫分法是不為
難,在家得者,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三種菩提品第五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菩提三種:
一者聲聞菩提,二者緣覺菩提,三者諸佛菩提。若得菩提名為佛者,何故聲聞、
辟支佛人不名為佛?若覺法性名為佛者,聲聞、緣覺亦覺法性,以何緣故不名為
佛?若一切智名為佛者,聲聞緣覺亦一切智,複何以故不名為佛?言一切者,即
是四諦。”
                                                                           
    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而得,二者從思惟得,三者從修而
得。聲聞之人,從聞得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從思惟已,少分覺故,名辟支
佛;如來無師,不依聞思,從修而得,覺悟一切,是故名佛。”
                                                                           
    “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為佛。法性二種:一者總相,二者別相。聲聞之
人,總相知故,不名為佛;辟支佛,同知總相,不從聞故,名辟支佛,不名為佛;
如來世尊,總相別相,一切覺了,不依聞思,無師獨悟,從修而得,故名為佛。
善男子,如來世尊,緣智具足。聲聞、緣覺雖知四諦,緣智不具,以是義故,不
得名佛。如來世尊,緣智具足,故得名佛。”
                                                                           
    “善男子,如恒河水,三獸俱度,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
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也。聲聞渡時,猶如彼
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如彼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聲聞、
緣覺雖斷煩惱,不斷習氣,如來能拔一切煩惱、習氣根原,故名為佛。”
                                                                           
    “善男子,疑有二種:一煩惱疑;二無記疑。二乘之人斷煩惱疑,不斷無記;
如來悉斷如是二疑,是故名佛。”
                                                                           
    “善男子。聲聞之人,厭於多聞;緣覺之人,厭於思惟;佛於是二,心無疲
厭,故名為佛。”
                                                                           
    “善男子,譬如淨物,置之淨器,表裏俱淨。聲聞緣覺,智雖清靜,而器不
淨;如來不爾,智器俱淨,是故名佛。”
                                                                           
    “善男子,淨有二種:一者智淨;二者行淨。聲聞緣覺雖有淨智,行不清靜;
如來世尊智行俱淨,是故名佛。”
                                                                           
  “善男子,聲聞緣覺其行有邊;如來世尊其行無邊,是故名佛。”

    “善男子,如來世尊能於一念破壞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脫障,是故名佛。
如來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
                                                                           
    “善男子,如來出言,無二無謬,亦無虛妄,智慧無礙,樂說亦爾。具足因
智、時智、相智,無有覆藏,不須守護,無能說過。悉知一切眾生煩惱,起結因
緣、滅結因緣,世間八法所不能汙,有大憐湣,救拔苦惱,具足十力、四無所畏,
大悲三念,身心二力,悉皆滿足。”
                                                                           
    “雲何身力具足?善男子,三十三天有一大城,名曰善見。其城縱廣滿十萬
裏,宮室百萬,諸天一千六十六萬六千六百六十有六。夏三月時,釋提桓因,欲
往波利質多林中歡娛受樂,由乾陀山有一香象名伊羅缽那,具足七頭。帝釋發念,
象知即來。善見城中,所有諸天,處其頭上,旋行而往。其林距城五十由延。是
象身力出,勝一切香象身力,正使和合如是香象一萬八千,其力唯敵佛一節力。
是故身力,出勝一切眾生之力。世界無邊,眾生亦爾,如來心力,亦複無邊。是
故如來,獨得名佛,非二乘人名為佛也。”
                                                                           
    “以是義故,名無上師,名大丈夫,人中香象、師子、龍王調禦示導;名大
船師;名大醫師;大牛之王、人中牛王;名淨蓮華,無師獨覺,為諸眾生之眼目
也。是大施主、是大沙門、大婆羅門,寂靜持戒,勤行精進,到於彼岸,獲得解
脫。

    “善男子,聲聞、緣覺雖有菩提,都無是事,是故名佛。”
                                                                           
    “善男子,菩薩有兩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分別如是三種菩
提,是不為難,在家分別,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修三十二相業品第六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身力,何時成就?”

    佛言:“善男子,初修三十二相業時。”

    “善男子,菩薩修集如是業時,得名菩薩,兼得二定:一菩提定,二者有定。
複得二定:一者知宿命定。二者生正法因定。”

    “善男子,菩薩從修三十二相業,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其中間,
多聞無厭。菩薩摩訶薩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圍繞,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則
名為百種福德。”

    “善男子,一切世間所有福德,不及如來一毛功德;如來一切毛孔功德,不
如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種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如白毫相功德;
白毫相功德,複不得及無見頂相。”

    “善男子,菩薩常於無量劫中,為諸眾生作大利益,至心勤作一切善業,是
故如來成就具足無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報也。轉輪聖王雖有是相,
相不明了具足成就。是相業體,即身口意業。修是業時,非於天中,北鬱單越,
唯在三方,男子之身,非女人身也。菩薩摩訶薩修是業已,名為滿三阿僧祗劫,
次第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我於往昔寶頂佛所,滿足第一阿僧祗劫;然燈佛所滿足第二阿僧
祗劫;迦葉佛所滿足第三阿僧祗劫。”

    “善男子,我於往昔,釋迦牟尼佛所,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是心
已,供養無量恒沙諸佛,種諸善根,修道、持戒、精進、多聞。善男子,菩薩摩
訶薩修是三十二相業已,了了自知,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觀掌中庵摩勒
果。其業雖定,修時次第,不必定也。”

    “或有人言,如來先得牛王眼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樂以善眼,
和視眾生,是故先得牛王眼相,次得餘相。”

    “或有說言,如來先得八梵音相,餘次第得。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
恒以軟語、先語、實語,教化眾生,是故先得八梵音相。”

    “或有說言,如來先得無見頂相,餘次第得。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
供養師長、諸佛菩薩,頂頭禮拜,破驕慢故,是故先得無見頂相。”

    “或有說言,如來先得白毫毛相,餘次第得。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
不誑一切諸眾生故,是故先得眉間毫相。善男子,除佛世尊,餘無能說如是相業。”

    “善男子:或複有人次第說言,如來先得足下平相,餘次第得。何以故?為
菩薩時,於無量世,布施、持戒、修集道時,其心不動,是故先得足下平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足下輪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供養父母、
師長、善友,如法擁護一切眾生,是故次得手足輪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纖長指相。何以故?為菩薩時,至心受持第一、第四
優婆塞戒,是故次得纖長指相、足跟長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身臃滿相。何以故?為菩薩時,善受師長、父母、善
友所教敕故,是故次得身臃滿相。”

    “得是相已,次得手足合網縵相。何以故?為菩薩時,以四攝法,攝眾生故,
是故次得手足網縵相。”

    “得是相已,次第或得手足柔軟、勝餘身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
以手摩洗師長、父母身,除去垢穢,香油塗之,是故次得手足軟相。”

    “得是相已,次得身毛上向靡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常化眾生,
令修施、戒、一切善法,是故次得毛上靡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鹿王[瑞("月"旁)]相。何以故。為菩薩時,至心聽法、
至心說法,為壞生死諸過咎故,是故次得鹿王[瑞("月"旁)]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身方圓相,如尼拘陀樹王。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
量世,常施一切眾生病藥,是故次得身方圓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手過膝相。何以故?為菩薩時,終不欺誑一切聖賢、
父母、師長、善友、知識,是故次得手過膝相。”

    “得是相已,次得象王、馬王藏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見怖畏
者,能為救護,心生慚愧,不說他過,善覆人罪,是故次得象馬相藏。”

    “得是相已,次得軟身,一一孔中,一毛生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
世,親近智者,樂聞、樂論,聞已樂修,樂治道路,除去棘刺,是故次得皮膚柔
軟,一一孔中,一毛生相。”

    “得是相已,次第或得身金色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常施眾生
房舍、臥具、飲食、燈明,是故次得金色身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七處滿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可嗔之處,
不生嗔心;樂施眾生,隨意所須,是故次得七處滿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缺骨滿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善能分別
善不善相,言無錯謬,不說無義;可受之法,口常宣說;不可受者,不妄宣傳,
是故次得缺骨滿相。”

    “得是相已,次得二相:一者上身,二者頰車,皆如獅子。何以故?為菩薩
時,於無量世,自無兩舌,教他不為。是故次得如是二相。”

    “得是相已,次得三相:一四十齒,二白淨相,三齊密相。何以故?為菩薩
時,於無量世,以十善法,教化眾生,眾生受已,心生歡喜,常樂稱揚他人功德,
是故次得如是三相。”

    “得是相已,次第獲得四牙白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修欲界慈,
樂思善法,是故次得四牙白相。”

    “得是相已,次得味中最上味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不待求己,
然後方施,是故次得味上味相。”

    “得是相已,次得二相:一者肉髻,二廣長舌。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
世,至心受持十善法教,兼化眾生,是故次得如是二相。”

    “得是相已,次得梵音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自不惡口,教他
不為,是故次得梵音聲相。”

    “得是相已,次得牛王紺色目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等以慈善,
視怨親故,是故次得牛王目相。”

    “得是相已,次得白毫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宣說正法,實法
不虛,是故次得白毫光相。”

    “得是相已,次得無見頂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頭頂禮拜一切
聖賢、師長、父母,尊重讚歎,恭敬供養,是故獲得無見頂相。”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如是業是不為難,
在家菩薩,修是業者,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卷第二

發願品第七

    善生言:“世尊,是三十二相業,誰能作耶?”

    佛言:“善男子,智者能作。”

    “世尊,雲何名智者?”“善男子,若能善發無上大願,是名智者。”

    “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已,身、口、意等所作善業,願為眾生將來得果,一
切共之。菩薩摩訶薩常親近佛、聲聞、緣覺、善知識等,供養恭敬,谘問深法,
受持不失。作是願言:我今親近諸佛、聲聞、緣覺、善友,寧無量世,受大苦惱,
不於菩提生退轉心。眾生若以惡心,打罵毀辱我身,願我因是而更增慈心,不生
惡念。願我後生,在在處處不受女身、無根、二根、奴婢之身。複願我身有自在
力,為他給使,不令他人有自在力,而驅使我。願令我身諸根具足,遠離惡友,
不生惡國、邊裔之處,常生豪姓,色力殊特,財寶自在。得好念心,自在之心,
心得勇健。凡有所說,聞者樂受,離諸障礙,無有放逸。離身、口 意一切惡業,
常為眾生作大利益。為利眾生,不貪身命不為身命而造惡業。利眾生時,莫求恩
報。常樂受持十二部經,既受持已,轉教他人。能壞眾生惡見、惡業,一切世事
所不能勝。既得勝已,複以轉教,善治眾生身心重病。見離壞者,能令和合。見
怖畏者,為作救護。護已為說,種種之法,令彼聞已,心得調伏。見饑施身,令
得飽滿,願彼不生貪惡之心,當啖我時,如食草木。常樂供養師長、父母、善友、
宿德,於怨親中,其心等一。常修六念及無我想、十二因緣。無三寶處,樂在寂
靜,修集慈悲。一切眾生若見我身,聞觸之者,遠離煩惱。菩薩雖知除菩提已,
不求餘果,為眾生故,求以弘利。”

    “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立願,當知是人即是無上法財長者,是求法王,未
得法王”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三事,則得名為法財長者:一者、心不甘樂外道
典籍,二者、心不貪著生死之樂,三者、常樂供養佛法僧寶。複有三事:一者、
為人受苦,心不生悔,二者、具足微妙無上智慧,三者、具善法時,不生驕慢。
複有三事:一者、為諸眾生受地獄苦,如三禪樂,二者、見他得利,不生妒心,
三者、所作善業,不為生死。”

    “複有三事:一者、見他受苦,如己無異,二者、所修善事,悉為眾生,三
者、善作方便,令彼離苦。”

    “複有三事:一者、觀生死樂,如大毒蛇,二者、樂處生死,為利眾生,三
者、觀無生法忍,多諸功德。”

    “複有三事:一者、舍身,二者、舍命,三者、舍財,是三事,悉為眾生。”

    “複有三事:一者、多聞無厭,二者、能忍諸惡,三者、教他修忍。”

    “複有三事:一者、自省己過,二者、善覆他罪,三者、樂修慈心。”

    “複有三事:一者、至心奉持禁戒,二者、四攝攝取眾生,三者、口言柔軟
不粗。”

    “複有三事:一者、能大法施,二者、能大財施,三者、以此二施,勸眾生
行。”

    “複有三事:一者、常以大乘教化眾生,二者、常修轉進增上之行,三者、
於諸眾生,不生輕想。”

    “複有三事:一者、雖具煩惱,而能堪忍,二者、知煩惱過,樂而不厭,三
者、自具煩惱,能壞他結。”

    “複有三事:一者、見他得利,歡喜如己,二者、自得安樂,不樂獨受,三
者、於下乘中,不生足想。”

    “複有三事:一者、聞諸菩薩苦行,不怖,二者、見有求者,終不言無,三
者、終不生念,我勝一切。”

    “善男子:菩薩若能觀因、觀果,能觀因果、能觀果因,如是菩薩能斷因果、
能得因果。菩薩若能斷得因果,是名法果,諸法之王,法之自在。”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立如是願,是不為
難,在家菩薩立如是願,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所因緣纏繞故。”


名義菩薩品第八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假名菩薩,二者、實義菩薩。
雲何名為假名菩薩?”

    “善男子,眾生若發菩提心已,樂受外術,及其典籍,持諷誦讀,即以此法,
教化眾生。為自身命,殺害他命。不樂修悲,樂於生死,常造諸業,受生死樂,
無有信心。於三寶所,生疑網心。護惜身命,不能忍辱。語言粗獷,悔恨放逸。
於己身所,生自輕想,我不能得無上菩提。於煩惱中,生恐怖想,亦不勤修壞結
方便。常生慳貪、嫉妒、嗔心,親近惡友,懈怠亂心。樂處無明,不信六度,不
樂修福,不觀生死,常樂受持他人惡語。是名假名菩薩。”

    “善男子,複有眾生發菩提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聞無量劫,苦行
修道,然後乃得,聞已生悔。雖修行道,心不真實,無有慚愧,不生憐湣。樂奉
外道,殺羊祀天。雖有微信,心不堅固。為五欲樂,造種種惡,倚色命財,生大
驕慢,所作顛倒,不能利益。為生死樂,而行布施。為生天樂,受持禁戒。雖修
禪定,為命增長。是名假名菩薩。”

    “實義菩薩者,能聽深義,樂近善友,樂供養師長、父母、善友。樂聽如來
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思義。為法因緣,不惜身命、妻子、財物。其心堅
固,憐湣一切。口言柔軟、先語、實語、無有惡語及兩舌語。”

    “於自身所,不生輕想。舒手惠施,無有禁固。常樂修磨利智慧刀。雖習外
典為破邪見,出勝邪見,善知方便,調伏眾生。於大眾所,不生恐怖,常教眾生,
菩提易得,能令聞者,不生怖心,勤修精進,輕賤煩惱,令彼煩惱不得自在。心
不放逸,常修忍辱。為涅盤果,持戒精進。願為眾生驅走給使,令彼安隱,歡娛
受樂。為他受苦,心不生悔。見退菩提,心生憐湣。能救一切種種苦惱。能觀生
死所有過罪。能具無上六波羅蜜。所作世事,勝諸眾生。信心堅固,修集慈悲,
亦不希求慈悲果報。於怨親中,其心無二,施時平等,舍身亦爾。知無常相,不
惜身命。以四攝法,攝取眾生。知世諦故,隨眾生語。為諸眾生受苦之時,其心
不動,如須彌山。雖見眾生多作諸惡,有少善者,心終不忘。於三寶所,不生疑
心,樂為供養。若少財時,先給貧窮,後施福田,先為貧苦,後為富者。樂讚人
善,為開涅盤。所有技藝,欲令人學,見學勝己,生歡喜心。不念自利,常念利
他。身口意業,所作諸善,終不自為,恒為他人,是名實義菩薩。”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為實義菩薩是不為
難,在家菩薩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因緣纏繞故。”


義菩薩心堅固品第九

    善生言:“世尊,義菩薩者,雲何自知是義菩薩?”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苦行時,先自誡心。善男子,我念往昔行菩薩道時,
先從外道受苦行法,至心奉行,心無退轉。無量世中,以灰塗身,唯食胡麻、小
豆、粳米、粟米、糜等,日各一粒;荊棘、惡刺、椽木、地石以為臥具;牛屎、
牛尿以為病藥。盛夏之月,五熱炙身,孟冬之節,凍冰襯體;或受草食、根食、
莖食、葉食、果食、土食、風食,作如是等諸苦行時,自身、他身,俱無利益,
雖爾猶故,心無退轉,出勝一切外道苦行。”

    “善男子,我於往昔為四事故,舍棄身命。一者、為破眾生諸煩惱故,二者、
為令眾生受安樂故,三者、為自除壞貪著身故,四者、為報父母生養恩故。菩薩
若能不惜身命,即自定知是義菩薩。”

    “善男子,我於往昔為正法故,剜身為燈三千六百,我於爾時,具足煩惱,
身實覺痛,為諸眾生得度脫故,諭心令堅,不生退轉。爾時即得具足三事:一者、
畢竟無有退轉,二者、得為實義菩薩,三者、名為不可思議,是名菩薩不可思議。”

    “又我往昔為正法故,於一劫中,周身左右,受千瘡苦。爾時具足一切煩惱,
身實覺苦,為諸眾生得度脫故,諭心令堅,不生退轉,是名菩薩不可思議。”

    “又我往昔為一鴿故,棄舍是身。爾時具足一切煩惱,身實覺苦,為諸眾生
得度脫故,諭心令堅,不生退轉,是名菩薩不可思議。”

    “善男子,一切惡有、諸煩惱業,即是菩薩道莊嚴伴。何以故?一切凡夫,
無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煩惱而為怨敵,菩薩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煩惱而為
道伴,惡有及業,亦複如是。”

    “善男子,舍離煩惱,終不得受惡有之身。是故菩薩,雖現惡業,實非身口
意惡業所作,是誓願力。以是願力,受惡獸身,為欲調伏彼畜生故。菩薩現受畜
生身已,善知人語、法語、實語、不粗惡語、不無義語,心常憐湣,修習慈悲,
無有放逸,是名菩薩不可思議。”

    “善男子,我於往昔受熊身時,雖具煩惱,煩惱於我,無自在力。何以故?
具正念故。我於爾時,憐湣眾生,擁護正法,修行法行。受瞿陀身、劫賓耆羅身、
兔身、蛇身、龍身、象身、金翅鳥身、鴿身、鹿身、彌猴、  羊、雞、雉、孔雀、
鸚鵡、蝦、蟆,我受如是鳥獸身時,雖具煩惱,煩惱於我,無自在力。何以故?
具正念故。憐湣眾生,擁護正法,修行法行。”

    “善男子,於饑饉世,我立大願,以願力故受大魚身,為諸眾生,離於饑渴,
食我身者,修道、念道、無惡罪過。疾疫世時,複立大願,以願力故,身為藥樹,
諸有病者,見聞觸我,及食皮膚、血肉、骨髓,病悉除愈。善男子,菩薩摩訶薩
受如是苦,心不退轉,是名義菩薩。”

    “菩薩修行六波羅蜜時,終不希求六波羅蜜果,但以利益眾生為事。菩薩深
知生死過患,所以樂處,為利眾生,受安樂故。菩薩了知解脫安樂,生死過患而
能處之,是名菩薩不可思議。”

    “菩薩所行,不求恩報,受恩之處,常思反報。善男子,一切眾生,常求自
利,菩薩所行,恒求利他,是名菩薩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具足煩惱,於怨親所,
平等利益,是名菩薩不可思議。”

    “善男子,若諸外道,化眾生時,或以惡語、鞭打、罵辱,擯之令出,然後
調伏。菩薩不爾,化眾生時,無粗惡語、嗔語、綺語,唯有軟語,真實之語,眾
生聞已,如青蓮遇月,赤蓮遇日。善男子,菩薩施時,財物雖少,見多乞求,不
生厭心,是名菩薩不可思議。”

    “菩薩教化盲、聾、喑、啞、愚癡、邊地、惡眾生時,心無疲厭,是名菩薩
不可思議。”

    “善男子,菩薩有四不可思義:一者、所愛重物,能以施人,二者、具諸煩
惱,能忍惡事,三者、離壞之眾,能令和合,四者、臨終見惡,說法轉之,是名
菩薩四不可思議。”

    “複有三事,不可思議:一者訶責一切煩惱、二者、處煩惱中,而不舍之,
三者、雖具煩惱,及煩惱業,而不放逸,是名菩薩三不可思議。”

    “複有三事,不可思議:一者、始欲施時,心生歡樂,二者、施時為他,不
求果報,三者、施已心樂,不生悔恨,是名菩薩三不可思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作是行時,自觀其心,我是名菩薩耶?義菩薩乎?眾
生若能作如是事,當知是人即義菩薩也。”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作如是事,是不為
難,在家菩薩為如是事,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自利利他品第十

    善生言:“世尊,雲何菩提?雲何菩提道?”

    佛言:“善男子,若離菩提,無菩提道;離菩提道,則無菩提。菩提之道,
即是菩提;菩提即是菩提之道。出勝一切聲聞、緣覺所得道果,是名菩提、菩提
之道。”

    善生言:“世尊,聲聞、緣覺,所得道果,即是菩提,即是菩提道,雲何言
勝?”

    “善男子,聲聞、緣覺,道不廣大,非一切覺,是故菩提、菩提之道,得名
為勝。猶如一切世間經書,十二部經為最第一。何以故?所說不謬,無顛倒故。
二乘之道,比菩提道,亦複如是。”

    “善男子,菩提道者,即是學,即是學果。雲何名學?行菩提道,未能具足
不退轉心,是名為學;已得不退,是名學果。未得定有,是名為學;已得定有第
三劫中,是名學果。初阿僧祗劫,猶故未能一切惠施,一切時施,一切眾生施,
第二阿僧祗劫,雖一切施,未能一切時施,一切眾生施,如是二處,是名為學;
第三阿僧祗劫,能一切施,一切時施,一切眾生施,是名學果。善男子,菩薩修
行施、戒、忍辱、進、定、智時,是名為學;到於彼岸,是名學果。”

    “善男子,有是惠施,非波羅蜜;有波羅蜜,不名為施;有亦惠施,亦波羅
蜜;有非惠施,非波羅蜜。善男子,是施、非波羅蜜,聲聞、緣覺、一切凡夫、
外道、異見,菩薩初、二阿僧祗劫所行施是。是波羅蜜,非惠施者,如屍波羅蜜,
乃至般若波羅蜜是。亦是惠施、亦波羅蜜者,菩薩第三阿僧祗劫所行施是。非施、
非波羅蜜者,聲聞、緣覺持戒、修定、忍、慈悲是。善男子,非施、非波羅蜜是
名為學;亦施、亦波羅蜜是名學果。”

    “善男子,夫菩提者,即是盡智、無生智也。為此二智,勤心修集三十七品,
是名為學;得菩提已,是名學果。”

    “自調諸根,次調眾生,是名為學;自得解脫,令眾生得,是名學果。修集
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是名為學;具足獲得十八不共法,是名學果。”

    “為利自他,造作諸業,是名為學;能利他已,是名學果。”

    “習學世法,是名為學;學出世法,是名學果。”

    “為諸眾生,不惜身、財,是名為學;為諸眾生,亦不吝惜身、財、壽命,
是名學果。”

    “能化眾生,作人天業,是名為學;作無漏業,是名學果。”

    “能施眾生一切財物,是名為學;能行法施,是名學果。”

    “能自壞慳貪、嫉妒,是名為學;破他慳貪、嫉妒之心,是名學果。”

    “受持五根,修行憶念,是名為學;教他修集,成就具足,是名學果。”

    “善男子,菩薩信根,既自利已,複利益他。自利益者,不名為實,利益他
者,乃名自利。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為利他故,於身、命、財,不生慳吝,是名
自利。菩薩定知,若用聲聞、緣覺菩薩教化眾生,眾生不受,則以天人世樂教之,
是名利他。利益他者,即是自利。菩薩不能自他兼利,唯求自利,是名下品。何
以故?如是菩薩於法財中,生貪著心,是故不能自利益也。行者若令他受苦惱,
自處安樂,如是菩薩,不能利他。若自不修施、戒、多聞,雖複教他,是名利他,
不能自利。若自具足信等五根,然後轉教,是名菩薩自利、利他。”

    “善男子,利益有二:一者現世,二者後世。菩薩若作現在利益,是不名實,
若作後世,則能兼利。”

    “善男子,樂有二種:一者世樂,二者出世樂。福德亦爾。菩薩若能自具如
是二樂、二福化眾生者,是則名為自利、利他。”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一法,則能兼利,謂不放逸。”

    “複有二法,能自他利:一者多聞,二者思維。”

    “複有三法,能自他利:一者、憐湣眾生,二者、勤行精進,三者、具足念
心。”

    “複有四法,能自他利:謂四威儀。”

    “複有五法,能自他利:一者信根,二者持戒,三者多聞,四者布施,五者
智慧。”

    “複有六法,能自他利:所謂六念。”

    “複有七法,能自他利:謂壞七慢。”

    “善男子,若沙門、婆羅門、長者、男女,或大眾中有諸過失,菩薩見已,
先隨其意,然後說法,令得調伏;如其不能先隨其意,便為說法,是則名為下品
菩薩。”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樂近善友,二者不樂。樂善友者,能自他利;不
樂近者,則不能得自他兼利。”

    “善男子,樂近善友,複有二種:一樂供養,二不樂供養。樂供養者,能自
他利;不樂供養,不能兼利。”

    “樂供養者,複有二種:一能聽法。二不能聽。至心聽者,能自他利;不至
心聽,則無兼利。”

    “至心聽法,複有二種:一者能問,二不能問。能問義者,能自他利;不能
問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

    “能問義者,複有二種:一至心持,二不能持。至心持者,能自他利;不至
心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

    “至心持者,複有二種:一者思維,二不思維。能思維者,能利自他;不思
維者,則不得名自利、他利。”

    “能思維者,複有二種:一者解義,二不解義。能解義者,能自他利;不解
義者,則不得名能自他利。”

    “解義之人,複有二種:一如法住,二不如法住。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
如法住者,則不得名自利、他利。”

    “如法住者,複有二種:一者具足八智,二者不能具足。何等八智?一者法
智,二者義智,三者時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他智,六者眾智,七者根智,八
者上下智。”

    “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說,具十六事:一者時說,二至心說,三次第
說,四和合說,五隨義說,六喜樂說,七隨意說,八不輕眾說,九不嗬眾說,十
如法說,十一自他利說,十二不散亂說,十三合義說,十四真正說,十五說已不
生驕慢,十六說已不求世報。”

    “如是之人,能從他聽,從他聽時,具十六事:一者時聽,二者樂聽,三者
至心聽,四者恭敬聽,五者不求過聽,六者不為論議聽,七者不為勝聽,八者聽
時不輕說者,九者聽時不輕於法,十者聽時終不自輕,十一聽時遠離五蓋,十二
聽時為受持讀,十三聽時為除五欲,十四聽時為具信心,十五聽時為調眾說,十
六聽時為斷聞根。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說能聽,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
者,則不得名自利、他利。”

    “善男子,能說法者,複有二種:一者清淨,二不清淨。不清淨者,複有五
事:一者為利故說,二者為報而說,三者為勝他說,四者為世報說,五者疑說。”

    “清淨說者,複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後為說,二為增長三寶故說,三斷自
他煩惱故說,四為分別邪正故說,五為聽者得最勝故說。”

    “善男子,不淨說者,名曰垢穢,名為賣法,亦名汙辱,亦名錯謬,亦名失
意。清淨說者,名曰淨潔,亦名正說,亦名實語,亦名法聚。善男子,若具足知
十二部經,聲論,因論,知因、知喻,知自他取,是名正說。”

    “聽者有四:一者略聞多解,二者隨分別解,三者隨本意解,四者於一一字,
一一句解。如來說法,正為三人,不為第四。何以故?以非器故。如是四人,分
為二種:一者熟,二者生。熟者,現在調伏;生者,未來調伏。”

    “善男子,譬如樹林,凡有四種:一者易伐難出,二者難伐意易出,三者易
伐易出,四者難伐難出。出家之人,亦有四種:一者易調難出,二者難調易出,
三者易調易出,四者難調難出。如是四人,分為三種:一者嗬責已調,二者軟語
而調,三者訶責、軟語,使得調伏。複有二種:一者自能調伏,不假他人,二者
自若不能,請他令調。複有二種:一者施調,二者咒調。是調伏法,複有二時:
一者喜時,二者苦時。為是四人說正法時,有二方便:一者善知世事,二者其給
使。善男子,菩薩若知是二方便,則能兼利,若不知者,則不能自利、他利。”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為利他故,先學外典,然後分別十二部經,眾生若聞
十二部經,乃於外典生於厭賤。複為眾生說煩惱過,煩惱解脫;歎善友德,嗬惡
友過;讚施功德。毀慳過失。菩薩常寂,讚寂功德;常修法行,讚法行德。若能
如是,是名兼利。”

    “在家菩薩先自調伏,若不調伏,則不出家。在家菩薩能多度人,出家菩薩
則不如是。何以故?若無在家,則無三乘出家之人。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誦經、
坐禪,皆由在家而為莊嚴。善男子,有道、有道莊嚴。道者,所謂法行;道莊嚴
者,所謂在家。出家菩薩,為在家者修行於道;在家之人,為出家者而作法行。
在家之人,多修二法:一者受,二者施。出家之人,亦修二法:一者誦,二者教。”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兼有四法:受、施、誦、教,如是名為自利、利他。
菩薩若欲為眾生說法界深義,先當為說世間之法,然後乃說甚深法界。何以故?
為易化故。菩薩摩訶薩應護一切眾生之心,若不護者,則不能調一切眾生。菩薩
亦應擁護自身,若不護身,亦不能得調伏眾生。菩薩不為貪身命財、護身命財,
皆為調伏諸眾生故。菩薩摩訶薩先自除惡,後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無
有是處。是故菩薩先應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進,然後化人。菩薩若不自行
法行,則不能得教化眾生。”

    “善男子,眾生諸根,凡有三種;菩薩諸根,亦複三種:謂下、中、上。下
根菩薩能化下根,不及中、上;中根菩薩能化中、下,不及上根;上根菩薩,能
三種化。”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自利、利他,是不
為難,在家菩薩修是二利,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自他莊嚴品第十一

    善生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能自他利?”

    “善男子,具足八法,能自他利。何等為八?一者壽命長遠,二者具上妙色,
三者身具大力,四者具好種姓,五者多饒財寶,六者具男子身,七者言語辯了,
八者無大眾畏。”

    善生言:“世尊,何因緣故,菩薩得壽命長,乃至大眾不生怖畏?”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無量世中,慈心不殺,以是因緣,獲得長壽。
無量世中,常施衣、燈,以是因緣,獲得上色。無量世中,常壞驕慢,以是因緣,
生上種姓。無量世中,常施飲食,以是因緣,身力具足。無量世中,常樂說法,
以是因緣,多饒財寶。無量世中,嗬責女身,以是因緣,得男子身。無量世中,
至心持戒,以是因緣,言語辯了。無量世中,供養三寶,以是因緣,無大眾畏。”

    “如是八事,有三因緣:一者物淨,二者心淨,三者福田淨。”

    “雲何物淨?非偷盜物,非聖遮物,非眾共物,非三寶物,非施一人,回與
多人,非施多人,回與一人。不惱他得,不誑他得,不欺他得,是名物淨。”

    “雲何心淨?施時不為生死善果,名稱勝他,得色理財,不斷家法,眷屬多
饒,唯為莊嚴菩提故施,為欲調伏眾生故施,是名心淨。”

    “雲何福田淨?受施之人遠離八邪,名為福田淨。善男子,以如是等三因緣
故,八法具足。”

    “善男子,菩薩所以求於長命,欲為眾生讚不殺故;菩薩所以求上色者,為
令眾生見歡喜故;菩薩所以求上種姓,為令眾生生恭敬故;菩薩所以求具足力,
為欲成持戒、誦經、坐禪故;菩薩所以求多財寶,為欲調伏諸眾生故;菩薩所以
求男子身,為欲成器盛善法故;菩薩所以求語辯了,為諸眾生受法語故;菩薩所
以求不畏大眾,為欲分別真實法故。”

    “善男子,是故菩薩具足八法,能自他利。能如是行,是名實行。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有八法者,具足受持十善之法,樂以化人;具足受持優婆塞戒,樂以
化人。雖得妙色,終不以是而生驕慢。雖持淨戒、多聞、精進、大力、好姓、多
饒財寶,終不以此而生驕慢。不以幻惑欺誑眾生,不生放逸修六和敬。菩薩具足
如是等法,雖複在家,不異出家。如是菩薩終不為他作惡因緣。何以故?慚愧堅
故。”

    “善男子,在家之人,設於一世受持如是優婆塞戒,雖複後生無三寶處,終
不造作諸惡因緣。所以者何?二因緣故:一者智慧,二不放逸。”

    “善男子,於後惡處,不作惡事,有四因緣:一者了知煩惱過故,二者不隨
諸煩惱故,三者能忍諸惡苦故,四者不生恐怖心故。菩薩具足如是四法,不為諸
苦、一切煩惱所傾動。”

    “善男子,不動菩薩有五因緣:一者樂修善法,二者分別善惡,三者親近正
法,四者憐湣眾生,五者常識宿命。”

    “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八法,若聞譏毀,心能堪忍;若聞讚歎,反生慚愧。
修行道時,歡喜自慶,不生驕慢。能調惡人,見離壞眾,能令和合。揚人善事,
隱他過咎。人所慚處,終不宣說;聞他秘事,不向餘說。不為世事而作咒誓。少
恩加己,思欲大報;於己怨者,恒生善心。怨親等苦,先救怨者。見有罵者,反
生憐湣。見他偷時,默然不動。見來打者,生於悲心。視諸眾生,猶如父母。寧
喪身命,終不虛言。何以故?知果報故。於諸煩惱,應生怨想。於善法中,生親
舊想。若於外法,生於貪心,尋能觀察貪之過咎。一切煩惱,亦複如是。雖複久
與惡人同處,終不於中生親善想;雖與善人不同居止,終不與彼而生遠想。雖複
供養父母、師長,終不為是而作惡事。乏財之時,見有求者,不生惡想。雖不親
近凶惡之人,而其內心常生憐湣;惡來加己,以善報之。自受樂時,不輕他人;
見他受苦,不生歡喜。身業清淨,持四威儀,即以是法,用化眾生。口業清淨,
誦讀如來十二部經,即以是法,用化眾生。意業清淨,修四無量,亦以是法,開
化眾生。假身受苦,令他受樂,甘樂為之。世間之事,雖無利益,為眾生故,而
亦學之。所學之事,世中最勝,雖得通達,心無驕慢。以己所知,勤用化人,欲
令此事,經世不絕。於親友中,不令作惡,樂以上八法,教化眾生。說因、說果,
無有錯謬。愛別離時,心不生惱,觀無常故。受樂受時,心不耽荒,觀苦無常。
善男子,菩薩具足如上八法,則能施作如是等事。”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是八法,是不為難,
在家修集,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二莊嚴品第十二

    善生言:“世尊,雲何菩薩自他莊嚴?”

    佛言:“善男子,菩薩具足二法,能自他莊嚴: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世尊,何因緣故,得二莊嚴?”

    “善男子,菩薩修集六波羅蜜,便得如是二種莊嚴。施、戒、精進,名福莊
嚴;忍、定、智慧,名智莊嚴。複有六法,二莊嚴因,所謂六念:念佛、法、僧,
名智莊嚴;念戒、施、天,名福莊嚴。”

    “善男子,菩薩具足是二莊嚴,能自他利,為諸眾生,受三惡苦,而其內心,
不生憂悔。若能具足是二莊嚴,則得微妙善巧方便,了知世法,及出世法。”

    “善男子,福德莊嚴,即智莊嚴;智慧莊嚴,即福莊嚴。何以故?夫智慧者,
能修善法,具足十善,獲得財富,及大自在。得是二故,故能自利,及利益他。
有智之人,所學世法,於學中勝,以是因緣,便得財富,及大自在。菩薩具足如
是二法,則能二世自他利益。智者若能分別世法,及出世法,世間法者,一切世
論、一切世定;出世法者,知陰、入、界。菩薩知是二法因緣,故能二世自他利
益。”

    “善男子,菩薩雖知世間之樂,虛妄非真,而亦能造世樂因緣,何以故?為
欲利益諸眾生故。”

    “善男子,是二莊嚴,有二正因: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修是二因,雖複流
轉生死苦海,心不生悔。複次,菩薩具足二法,而能莊嚴無上菩提:一者不樂生
死,二者深觀解脫。是故亦能二世利益,了知法相,得大智慧,能令自他財命增
長。”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二法:一切施時,不生憂悔;見眾惡事,而能堪
忍。菩薩施時,觀二種田:一者福田,二貧窮田。菩薩為欲增福德故,施於貧苦;
為增無上妙智慧故,施於福田。為報恩故,施於福田;生憐湣故,給施貧窮。舍
煩惱故,施於福田;成功德故,施於貧窮。增長一切樂因緣故,施於福田;欲舍
一切苦因緣故,施於貧窮。菩薩若施所親愛處,為報恩故;若施怨仇,為除惡故。
菩薩摩訶薩見來求者,生一子想,是故任力,多少施之,是則名為施波羅蜜。菩
薩施時,離於慳心,名屍波羅蜜。能忍一切求者之言,名忍波羅蜜。所施之物,
手自授與,名精進波羅蜜。至心係念,觀於解脫,名禪波羅蜜。不擇一切怨親之
相,名般若波羅蜜。”

    “善男子,如諸眾生貪心殺時,一念具足十二因緣;菩薩施時,亦複如是,
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莊嚴。”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造作不共法之因緣,名福莊嚴;教化眾生,悉
令獲得三種菩提,名智莊嚴。”

    “複次,善男子,菩薩若能調伏眾生,名智莊嚴;同於眾生受諸苦惱,名福
莊嚴。菩薩能令一切眾生離於惡見,名智莊嚴;能教一切眾生住信、施、戒、多
聞、智慧,名福莊嚴。”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五法,則能莊嚴無上菩提。何等為五?一
者信心,二者悲心,三者勇健,四者讀誦世論,不生疲厭,五者學諸世業,亦不
厭之。”

    “善男子,菩薩具足二種莊嚴,則有七相。何等為七?一者自知罪過,二者
不說他過,三者樂瞻病人,四者樂施貧人,五者獲菩提心,六者心不放逸,七者
一切時中,常至心修六波羅蜜。”

    “善男子,複有七相。何等為七?一者樂化怨仇,二者化時不厭,三者要令
成熟解脫,四者盡己所知世語、世事,以化眾生,心不貪著,五者能忍一切惡事,
六者終不宣說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見破戒者,及弊惡人,心不嗔恚,常生憐湣。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知是七相,則能自利,及利益他。”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為二莊嚴,是不為難,
在家修集,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多有諸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卷第三


攝取品第十三

    善生言:“世尊,菩薩具足二莊嚴已,雲何得畜徒眾弟子?”

    “善男子,應以四攝,而攝取之,令離諸惡,增諸善法。至心教詔,猶如一
子。不求恩報,不為名稱,不為利養,不求自樂。”

    “善男子,菩薩若無如是等事,畜弟子者,名弊惡人,假名菩薩,非義菩薩,
名旃陀羅,臭穢不淨,破壞佛法,是人不為十方諸佛之所憐念。”

    “善男子,菩薩若能隨時教戒。所言時者,貪、恚、癡時。起貪結時,當為
種種說對治法,令得除貪,餘二亦爾。”

    “次當教學十二部經,禪定三昧,分別深義,調其身心,令修六念,不放逸
法。瞻養病苦,不生厭心。能忍惡口、誹謗、罵辱。苦加身心,亦當堪忍。設其
有苦,能為救解,除其弊惡、疑網之心。善知利根、中根、鈍根。教鈍根之人,
令生信心;中根之人,能令純淑;利根之人,令得解脫。若能如是勤教詔者,名
義菩薩,是名善人,分陀利華,人中香象,調禦丈夫,名大船師。”

    “善男子,寧受惡戒,一日中斷無量命根;終不養畜弊惡弟子,不能調伏。
何以故?善男子,是惡律儀,殃齊自身!畜惡弟子不能教誨,乃令無量眾生作惡,
能謗無量善妙之法,破和合僧,令多眾生作五無間,是故劇於惡律儀罪。”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有二弟子:一者出家,
二者在家。在家菩薩有一弟子:所謂在家。”

    “出家菩薩教出家者十二部經,隨所犯罪,諭令懺悔,教習八智。何等為八?
一者法智,二者義智,三者時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智,六者眾智,七者根智,
八者分別智。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教詔、調伏出家弟子,是師、弟子二
人,俱得無量利益,如是師徒能增三寶。何以故?如是弟子知八智已,能勤供養
師長、和上、耆舊、有德,能受善語,能勤讀誦,兼為法施,心不放逸,調伏眾
生,能瞻病苦,給施貧乏。”

    “善男子,出家菩薩若有在家弟子,亦當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即是法
行。供養父母、諸師、和上、耆舊、有德,施於安樂。至心受戒,不妄毀犯。受
寄不抵。見恚能忍。惡口、惡語及無義語,終不為之。憐湣眾生,於諸國王、長
者、大臣,恒生恭敬、怖畏之心。能自調伏妻子、眷屬。分別怨親,不輕眾生。
除去驕慢,不親惡友。節食除貪,少欲知足。鬥諍之處,身不往中。乃至戲笑,
不說惡語。是則名為不放逸法。”

    “出家菩薩若畜在家弟子,先當教告不放逸法。受苦樂時,常當共俱。設在
窮乏,有所須者,六物之外,有不應惜。病時當為求覓所須,瞻病之時,不應生
厭。若自無物,應四出求,求不能得,貸三寶物,瘥已,依俗十倍償之,如波斯
匿國之正法。若不能償,複當教言:汝今多負三寶之物,不能得償,應當勤修,
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若能至心發菩提心,若教千人,於佛法中生清淨信,
若壞一人殷重邪見。出家菩薩能教在家如是等事,是師、弟子二人,俱得無量利
益。”

    “善男子,在家菩薩若畜在家弟子,亦當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供養父
母、師長、和上、耆舊、有德,複當供給兄弟、妻子、親友、眷屬,欲行之人及
遠至者。所有僮仆、作使之人,先給飲食,然後自用。有複教令信向三寶,苦樂
共俱,終不偏獨。隨時賞賜,不令饑寒,終不打罵、鞭撻、苦楚;應當軟言,敦
諭教詔。設有病者,應當瞻療。隨所乏少,當為求索。世間之事,悉以教之。婚
姻求對,無求卑下。教以如來五部經典。見離壞者,能為和合;既和合已,令增
善心。一切出家、內外諸道,隨意供養,終不選擇。何以故?先以施攝,後當調
故,以六和敬而教詔之。若求財物、商賈、農作,奉事王者,常當至心,如法而
作。既得財已,如法守護,樂為福德。見他作時,心生歡喜。是則名為不放逸法。
在家菩薩若能教誨在家菩薩如是事者,是師、弟子二人,俱得無量利益。”

    “善男子,在家菩薩若得自在,為大國主,擁護民庶,猶如一子,教離諸惡,
修行善法。見作惡者,撾打罵辱,終不斷命。財物六分,稅取其一。見嗔惡者,
教修忍辱及不放逸,所言柔軟。又能分別善惡之人,見有罪者,忍而不問。隨有
財物,常行惠施。任力讀誦五部經典。善能守護身命財物。能化眾生,不令作惡。
見貧窮者,生大憐湣。自於國王,常修知足。惡人讒謗,終不信受。不以非法,
求覓財物。”

    “如法護國,遠七種惡:一者不樂樗蒲、圍棋、六博,二者不樂射獵,三者
不樂飲酒,四者不樂欲心,五者不樂惡口,六者不樂兩舌,七者不樂非法取財。
常樂供養出家之人。能令國人,常於王所,生父母想,信因、信果。見有勝己,
不生嫉妒。見己勝他,不生驕慢。知恩報恩,小恩大報。能伏諸根,淨於三業。
讚歎善人,嗬責惡人。先意發言,言則柔軟。自無力勢,如法屬他。取他國時,
不舉四兵。眾生恐怖,能為救解。常以四攝,而攝取之。善能分別種種法相,不
受法者,軟言調之。”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畜二弟子,是不為
難,在家菩薩畜一弟子,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受戒品十四

    善生言:“世尊,在家菩薩,雲何得受優婆塞戒?”

    “善男子,在家菩薩若欲受持優婆塞戒,先當次第供養六方:東方、南方、
西方、北方、下方、上方。”

    “言東方者,即是父母。若有人能供養父母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
財寶,恭敬禮拜,讚歎尊重,是人則能供養東方。父母還以五事報之:一者至心
愛念,二者終不欺誑、三者財與之,四者為聘上族,五者教以世事。”

    “言南方者,即是師長。若有人能供養師長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尊重
讚歎,恭敬禮拜,早起晚臥,受行善教,是人則能供養南方,是師複以五事報之:
一者速教不令失時,二者盡教不令不盡,三者勝己不生嫉妒,四者持付嚴師善友,
五者臨終舍財與之。”

    “言西方者,即是妻子。若有人能供給妻子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瓔珞、
服飾,嚴身之具,是人則是供養西方。妻子複以十四事報之:一者所作盡心營之,
二者常作終不懈慢,三者所作必令終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時,五者常為瞻視賓客,
六者淨其房舍臥具,七者愛敬言則柔軟,八者僮使軟言教詔,九者善能守護財物,
十者晨起夜寐,十一者能設淨食,十二者能忍教誨,十三者能覆惡事,十四者能
瞻病苦。”

    “言北方者,即善知識。若有人能供施善友,任力與之,恭敬軟言,禮拜讚
歎,是人則能供養北方。是善知識複以四事報之:一者教修善法,二者令離惡法,
三者有恐怖時,能為救解,四者放逸之時,能令除舍。”

    “言下方者,即是奴婢。若有人能供給奴婢衣服、飲食、病瘦醫藥,不罵不
打,是人則能供給下方。奴婢複以十事報之:一者不作罪過,二者不待教作,三
者作必令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時,五者雖主貧窮,終不舍離,六者早起,七者守
物,八者少恩多報,九者至心敬念,十者善覆惡事。”

    “言上方者,即是沙門、婆羅門等。若有供養沙門、婆羅門衣服、飲食、房
舍、臥具、病痛醫藥,怖時能救,饉世施食,聞惡能遮,禮拜恭敬,尊重讚歎,
是人則能供養上方。是出家人以五種事報:一者教令生信,二者教生智慧,三者
教令行施,四者教令持戒,五者教令多聞。若有供養六方者,是人則得增長財命,
能得受持優婆塞戒。”

    “善男子,若人欲受優婆塞戒,增長財命,先當谘啟所生父母。父母若聽,
次報妻子、奴婢、僮仆。此輩若聽,次白國主。國主聽已,誰有出家、發菩提心
者,便往其所,頭麵作禮,軟言問訊,作如是言:大德,我是丈夫,具男子身,
欲受菩薩優婆塞戒,惟願大德湣憐故聽受。”

    “是時,比丘應作是言:汝之父母、妻子、奴婢、國主聽不?若言聽者,複
應問言:汝將不曾負佛、法、僧物,及他物耶?若言無者,複應問言:汝不於比
丘、比丘尼所非法耶?若言不作,複應問言:汝將不作五逆罪耶?若言不作,複
應問言:汝將不作盜法人不?若言不作,複應問言:汝非二根、無根人?壞八戒
齋?父、母、師病,不棄去耶?兩舌、惡口?於母、姊、妹作非法耶?不與大眾
作妄語乎?”

    “若言無者,福應語言:善男子,優婆塞戒,極為甚難。何以故?是戒能為
沙彌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薩戒,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優
婆塞戒,則能獲得如是等戒無量利益,若有毀破如是戒者,則於無量無邊世中,
處三惡道,受大苦惱。汝今欲得無量利益,能至心受不?”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優婆塞戒,極為甚難,若歸佛已,寧舍身命,終不
依於自在天等。若歸法已,寧舍身命,終不依於外道典籍。若歸僧已,寧舍身命,
終不依於外道邪眾。汝能如是至心歸依於三寶不?”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優婆塞戒,極為甚難。若人歸依於三寶者,
是人則為施諸眾生無怖畏已。若人能施無怖畏者,是人則得優婆塞戒,乃至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汝能如是施諸眾生無怖畏否?或言能者,複應語言:人有五事,
現在不能增長財命,何等為五:一者樂殺,二者樂盜,三者邪淫,四者妄語,五
者飲酒。一切眾生因殺生故,現在獲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
屬分離,賢聖嗬責,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橫罹其殃,是名現在惡業之果;舍此
身已,當墮地獄,多受苦惱,饑渴長命,惡色、惡力、惡名等事,是名後世惡業
之果。若得人生,複受惡色、短命貧窮。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令外一切五穀果瓜,
悉皆減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

    “善男子,若人樂偷,是人亦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屬
分離,他人失物,於己生疑,雖親附人,人不見信,常為賢聖之所嗬責,是名現
在惡業之果。舍此身已,墮於地獄,受得惡色、惡力、惡名、饑渴、苦惱,壽命
長遠,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貧於財物,雖得隨失。不為父母、兄弟、
妻子所愛念,身常受苦,心懷愁惱。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
得色力,是人惡果,殃流萬姓。”

    “善男子,若複有人樂於妄語,是人現得惡口、惡色,所言雖實,人不信受,
眾皆憎惡,不喜見之,是名現世惡業之報。舍此身已,入於地獄,受大苦楚,饑
渴、熱惱,是名後世惡業之報。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說雖實,人不信受,見
者不樂,雖說正法,人不樂聞。是一惡人因緣力故,外物一切資產減少。”

    “善男子,若複有人樂飲酒者,是人現世喜失財物,身心多病,常樂鬥諍,
惡名遠聞,喪失智慧,心無慚愧,得惡色力,常為一切所嗬責,人不樂見,不能
修善,是名飲酒現在惡報。舍此身已,處在地獄,受饑渴等無量苦惱,是名後世
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亂,不能係念思惟善法。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
外物資產臭爛。”

    “善男子,若複有人樂為邪淫,是人不能護自他身,一切眾生,見皆生疑,
所作之事,妄語在先,於一切時,常受苦惱,心常散亂,不能修善,喜失財物,
所有妻子,心不戀慕,壽命短促,是名邪淫現在惡果。舍此身已,處在地獄,受
惡色力、饑渴、長命,無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果報。若得人身,惡色、惡口,
人不喜見,不能守護妻妾男女。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善男子,
是五惡法,汝今真實遠離不?”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四事法,所不應作。何等為
四?為貪因緣,不應虛妄。為嗔恚、癡、恐怖因緣,不應虛妄。是四惡法,汝能
離不?”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五處所,所不應遊:屠兒、
淫女、酒肆、國王、旃陀羅舍。如是五處,汝能離不?”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複有五事,所不應作:一者不
賣生命,二者不賣刀劍,三者不賣毒藥,四者不得酤酒,五者不得壓油。如是五
事,汝能離不?”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複有三事,所不應為:一者
不作羅網,二者不作藍染,三者不作釀皮。如是三事,汝能離不?”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複有二事,所不應為:一者
樗蒲、圍棋、六博,二者種種歌舞、技樂。如是二事,如能離不?”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四種人不應親近:一者、棋
博,二者、飲酒,三者欺誑,四者酤酒。如是四人,汝能離不?”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法放逸,所不應作。何等
放逸?寒時、熱時、饑時、渴時、多食飽時、清旦、暮時、()時、作時、初欲作
時、失時、得時、怖時、喜時、賊難、穀貴時、病苦、壯少、年衰老時、富時、
貧時、為命求財時,如是時中,不修善法,汝能離不?”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先學世事,既學通達,如法
求財。若得財物,應作四分:一分應供養父母、己身、妻子、眷屬,二分應作如
法販轉,留餘一分,藏積俟用。如是四事,汝能作不?”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財物不應寄付四處:一者老人,二者遠處,
三者惡人,四者大力。如是四處,不應寄付,汝能離不?”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四惡人常應離之:一者樂
說他過,二者樂說邪見,三者口軟心惡,四者少作多說。是四惡人,汝能離不?”

    “若言能者,應令是人滿六月日,親近、承事出家智者,智者複應至心觀其
身四威儀。”

    “若知是人能如教作,過六月已,和合眾僧,滿二十人,作白羯磨:大德僧
聽,是某甲,今於僧中乞受優婆塞戒,滿六月中,淨四威儀,至心受持淨莊嚴地,
是人丈夫,具男子身。若僧聽者,僧皆默然,不聽者說,僧若聽者,智者複應作
如是言:善男子,諦聽!僧已和合,聽汝受持優婆塞戒。是戒即是一切善法之根
本也,若有成就如是戒者,當得須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若破是戒,命終當墮
三惡道中。善男子,優婆塞戒不可思議。何以故?受是戒已,雖受五欲,而不能
障須陀洹果至阿那含果,是故名為不可思議。汝能憐湣諸眾生故,受是戒不?若
言能受,爾時智者次應為說三歸依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受三歸已,名優婆
塞。”

    “爾時,智者複應語言:善男子,諦聽!諦聽!如來正覺,說優婆塞戒,或
有一分,或有半分,或有無分,或有多分,或有滿分。若優婆塞受三歸已,不受
五戒,名優婆塞。若受三歸,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歸已,受持二戒,是名
少分;若受三歸,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無分;若受三歸,受持三、四戒,
是名多分;若受三歸,受持五戒,是名滿分。汝今欲作一分優婆塞?作滿分耶?
若隨意說,爾時智者當隨意授。”

    “既授戒已,複作是言:優婆塞者,有六重法。善男子,優婆塞戒,雖為身
命,乃至蟻子,悉不應殺。若受戒已,若口教殺,若身自殺,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優婆塞,旃陀羅優
婆塞,垢優婆塞,結優婆塞。是名初重。”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偷盜,乃至一錢。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
優婆塞。是名二重。”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虛說:我得不淨觀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
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
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三重。”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
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
是名四重。”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宣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過罪。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
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五重。”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
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
是名六重。”

    “善男子,若受如是優婆塞戒,能至心持,不令毀犯,則能獲得如是戒果。
善男子,優婆塞戒名為瓔珞,名為莊嚴,其香微妙,熏無邊界,遮不善法,為善
法律,即是無上妙寶之藏,上族種姓大寂靜處,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發是心,
尚得如是無量利益,況複一心受持不毀。”

    “善男子,如佛說言:若優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養父母、師長,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耽樂飲酒,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汙惡不能瞻視病苦,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
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見有乞者,不能多少隨宜分與,空譴還者,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見比丘、比丘尼、長老、先宿、諸優婆塞,優婆夷
等,不起承迎、禮拜、問訊,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毀所受戒,心生
驕慢,言我勝彼,彼不如我,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養三寶,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四十裏中,有講法處所,不能往聽,是優婆塞得失意
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受招提僧臥具、床座,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
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疑心有蟲,故便飲之,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
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險難之處,無伴獨行,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
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獨宿尼寺,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為於財命,打罵奴婢、僮仆、外人,是優婆塞得失意
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以殘食施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優
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畜狸貓,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畜養象、馬、牛、羊、駝、驢一切畜獸,不作淨,施
未受戒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儲蓄僧伽梨衣、缽盂、錫杖,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為身命,須田作者,不求淨水及陸稼處,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為於身命,若作市易,鬥秤賣物,一說價已,不得前
卻,舍賤取貴;鬥秤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應語令平,若不如是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於非處、非時行欲,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
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販賣,不輸官稅盜棄去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國製,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得新穀、果瓜菜茹、不先奉獻供養三寶,先自受者,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僧若不聽說法讚歎,輒自作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道路若在諸比丘前、沙彌前行,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僧中付食,若偏為師選擇美好,過分與者,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養蠶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行路之時,遇見病者,不住瞻視,為作方便,付囑所
在,而舍去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耽樂飲酒,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善男子,若優婆塞至心受持如是戒,是人名為優婆塞中分陀利華,優婆塞
中微妙上香,優婆塞中清淨蓮華,優婆塞中真實珍寶,優婆塞中丈夫之人。”

    “善男子,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名為比丘,
在家菩薩名為優婆塞。出家菩薩持出家戒,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是乃
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淨戒品第十五

    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雲何當令是戒淨耶?”

    佛言:“善男子,有三法能淨是戒:一者信佛、法、僧,二者深信因果,三
者解心。”

    “複有四法: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無貪心,四者未有恩處,先以恩加。”

    “複有五法:一者先於怨所,以善益之;二者見怖懼者,能為救護;三者得
求者未索,先開心與;四者凡所施處,平等無二;五者普慈一切,不依因緣。”

    “複有四法:一者終不自輕,言我不能得菩提果;二者趣菩提時,其心堅固;
三者精進勤修一切善法;四者造作大事,心不疲悔。”

    “複有四法:一者自學善法,學已教人;二者自離惡法,教人令離;三者善
能分別善惡之法;四者於一切法,不取、不著。”

    “複有四法:一者知有為法,無我、無所;二者知一切業,悉有果報;三者
知有為法,皆是無常;四者知從苦生樂,從樂生苦。”

    “複有三法:一者於諸眾生,心無取著;二者施眾生樂,其心平等;三者如
說而行。”

    “複有三法:一者能施眾生樂因;二者所作不求恩報;三者自知定當得成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有三法:一者為諸眾生受大苦惱;二者次第受之;三者中間不息,雖受
是苦,心終不悔。”

    “複有三法:一者未除愛心,能舍所愛,施與他人;二者未除嗔恚,有惡來
加,而能忍之,三者未除癡心,而能分別善惡之法。”

    “複有三法:一者善知方便,能教眾生,遠離惡法;二者善知方便,能教眾
生,令修善法;三者化眾生時,心無疲悔。”

    “複有三法:一者為令眾生離身苦時,自於身命,心不吝惜;二者為令眾生
離心苦時,自於身命,心不吝惜;三者教化眾生修善法時,自於身命,心不吝惜。”

    “複有三法:一者自舍己事,先營他事;二者營他事時,不擇時節;三者終
不顧慮辛苦、憂惱。”

    “複有三法:一者心無妒嫉;二者見他受樂,心生歡喜;三者善心相續,間
無斷絕。”

    “複有三法:一者見他少善,心初不忘;二者毫末之惠,輒思多報;三者於
無量世,受無量苦,其心堅固,無退轉想。”

    “複有三法:一者深知生死,多諸過咎,猶故不舍一切作業;二者見諸眾生
無歸依者,為作歸依;三者見惡眾生,心生憐湣,不責其過。”

    “複有三法: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聞法無厭;三者至心谘受善知識教。”

    “複有九法:遠離三法,三時不悔,平等惠施三種眾生。”

    “複有四法:所謂慈、悲、喜、舍。”

    “善男子,菩薩若以淨法淨心,要在二時:一佛出世時,二緣覺出時。善男
子,眾生善法,有三種生:一從聞生,二從思生,三從修生。聞、思二種在二時
中,從修生者,不必爾也。”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如是淨戒,是不為難,
在家淨戒,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息惡品第十六

    善生言:“世尊,菩薩已受優婆塞戒,若有內外諸惡,不淨因緣,雲何得離?”

    “善男子,菩薩若有內外諸惡,不淨因緣,是人應當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
念佛者,是人則得離內外惡、不淨因緣,增長悲慧。”

    “世尊,當雲何修?”

    “善男子,當觀如來有七勝事:一者身勝,二者如法住勝,三者智勝,四者
具足勝,五者行處勝,六者不可思議勝,七者解脫勝。”

    “雲何身勝?如來身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所嚴飾,一一節力,敵萬八千
伊羅缽那香象之力,眾生樂見,無有厭足,是名身勝。”

    “雲何如法住勝?如來既自得利益已,複能憐湣、救濟、利益無量眾生,是
名如法住勝。”

    “雲何智勝?如來所有四無礙智,非諸聲聞、緣覺所及,是名智勝。”

    “雲何具足勝?如來具足行命、戒、見,是名具足勝。”

    “雲何行處勝?如來世尊修三三昧、九次第等,非諸聲聞、緣覺所及,是名
行處勝。”

    “雲何不可思議勝?如來所有六種神通,亦非聲聞、緣覺所及,如十力、四
無所畏、大悲三念處,是名不可思議勝。”

    “雲何解脫勝?如來具足二種解脫勝,除智慧障及煩惱障,永斷一切煩惱習
氣,智緣二事,俱得自在,是名解脫勝。”

    “是故舍利弗於契經中,讚歎如來具七勝法。如來從觀不淨,乃至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從莊嚴地至解脫地,勝於聲聞、辟支佛等,是故如來名無上尊。
如來世尊修空三昧、滅定三昧、四禪、慈悲觀、十二因緣,皆悉為利諸眾生故。
如來正覺,發言無二,故名如來。如往先佛,從莊嚴地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故名如來。具足獲得微妙正法,名阿羅嗬。能受一切人天供養,名阿羅嗬。
覺了二諦,世諦真諦,名三藐三佛陀。修持淨戒,具足三明,名明行足。更不複
生諸有之中,故名善逝。知二世界,眾生世界,國土世界,名世間解。善知方便,
調伏眾生,名調禦丈夫。能令眾生,不生怖畏,方便教化,離苦受樂,是名天人
師。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故名為佛。能破四魔,名婆伽婆。”

    “複觀如來行戒、定、慧,為益眾生。又於無量無數世中,怨親等利無有差
別。悉斷一切無量煩惱,一一皆知,一一眾生為一煩惱,無量世中受大苦惱。如
來世尊為眾生故,難施能施,難忍能忍。”

    “佛有二淨:一莊嚴淨,二果報淨。如是二淨因緣力故,從初十十至後十十,
無有人天能說其過。如來具足八萬音聲,眾生聞之,不生厭離。以是因緣,如來
出勝一切聲聞、辟支佛等。”

    “善男子,若人受持優婆塞戒,欲淨戒者,當作如是修念佛心。若修念佛,
是人則離內外諸惡,不淨因緣,增長悲慧;貪、嗔、癡斷,具足成就一切善法。”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念佛心,是不為難,
在家修集,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供養三寶品第十七

    善生言:“世尊,菩薩已受優婆塞戒,複當雲何供養三寶?”

    “善男子,世間福田,凡有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報恩田
者,所謂父母、師長、和上。功德田者,從得暖法,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

    “如來世尊是二種福田:一報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種田。眾僧
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以是因緣,菩薩已受優婆塞戒,應當至
心勤心供養三寶。”

    “善男子,如來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應當至心、勤心供養生身、滅身、
形像、塔廟。若於空野無塔像處,常當係念,尊重讚歎;若自力作,若勸人作,
見人作時,心生歡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當廣教眾多之人,而共作之。既供
養已,於己身中莫生輕想,於三寶所,亦應如是。凡所供養,不使人作,不為勝
他,作時不悔,心不愁惱,合掌讚歎,恭敬尊重。若以一錢至無量寶,若以一彩
至無量彩若以一華至無量華,若以一香至無量香,若以一偈讚至無量偈讚若以一
禮至無量禮,若繞一匝至無量匝,若一時中乃至無量時,若自獨作、若共人作。
善男子,若能如是至心供養佛、法、僧者,若我現在,及涅盤後,等無差別。”

    “見塔廟時,應以金、銀、銅、鐵、繩鎖、幡蓋、技樂、香油、燈明而供養
之。若見鳥獸踐蹋毀壞,要當塗治,掃除令淨。暴風水火之所壞處,亦當自治,
自若無力,當勸人治,或以金、銀、銅、鐵、土、木。若有塵土,灑掃除拂。若
有垢汙,以香水洗。若作寶塔及作寶像,作訖,當以種種幡蓋、香華奉上。若無
真寶,力不能辦,次以土木而造成之。成訖,亦當幡蓋、香華,種種技樂而供養
之。若是塔中草木不淨,鳥獸死屍,及其糞穢,萎華臭爛,悉當除去;蛇鼠孔穴,
當塞治之。銅像、木像、石像、泥像、金、銀、琉璃、頗梨等像,常當洗治,任
力香塗。隨力造作,種種瓔珞,乃至猶如轉輪聖王塔,精舍內當以香塗。若白土
泥作塔像已,當以琉璃、頗梨、真珠、綾、絹、彩棉、鈴、磬、繩、鎖而供養之。
畫佛像時,彩中不雜膠、乳、雞子,應以種種華貫、散華、妙紼、明鏡、末香、
塗香、散香、燒香,種種技樂、歌舞供養。如晝,夜亦如是;如夜,晝亦如是。
不如外道燒酥、大麥而供養之。終不以酥塗塔像身,亦不乳洗。不應造作半身佛
像。若有形像,身不具足,當密覆藏,勸人令治;治已具足,然後顯示。見像毀
壞,應當至心供養恭敬,如完無別。如是供養,要身自作;若自無力,當為他使,
亦勸他人,令佐助之。”

    “若人能以四天下寶,供養如來,有人直以種種功德,尊重讚歎,至心恭敬,
是二福德,等無差別。所謂如來身心具足,身有微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
大力,心有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五智三昧、三種法門、十一種空觀、十
二緣智、無量禪定、具足七智,已能度到六波羅蜜岸。若人能以如是等法,讚歎
佛者,是人則名真供養佛。”

    “雲何名為供養於法?善男子,若能供養十二部經,名供養法。雲何供養十
二部經?若能至心信樂,受持、讀誦、解說,如說而行,既自為已,複勸人行,
是名供養十二部經。若能書寫十二部經,既書寫已,種種供養,如供養佛,唯除
洗浴。若有供養、受持、讀誦如是經者,是則名為供養法也。供養法時,如供養
佛。又複有法,謂菩薩一根,辟支佛人三根、三諦,若信是者,名供養法。”

    “若有供養發菩提心、受持戒者、出家之人,向須陀洹至阿羅漢果,名供養
僧。”

    “若有人能如是供養佛、法、僧寶,當知是人終不遠離十方如來,常與諸佛
行、住、坐、臥。善男子,若有人能如說多少供養如是三福田者,當知是人於無
量世多受利益。”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供養三寶是不為難,
在家菩薩供養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卷第四


六波羅蜜品第十八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說供養六方,六方即是六波羅蜜,是人則能增長財
命,如是之人有何等相?”

    佛言:“若能不惜一切財物,常於他人作利益事。念於布施,樂行布施,隨
有隨施,不問多少;當行施時,於身財物,不生輕想,淨施不擇持戒、毀戒;讚
歎布施,見行布施,歡喜不妒;見有求者,心則悅樂,起迎禮拜,施床命坐;前
人谘問,若不谘問,輒為讚歎布施之果。見恐怖者,能為救護;處饑饉世,樂施
飲食;雖作是施,不為果報,不求恩報施。不誑眾生;能讚三寶所有功德。不以
鬥秤雜餘異賤,欺誑於人;不樂酒、博、貪欲之心,常修慚愧羞恥之德;雖複巨
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驕慢。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
施波羅蜜。”

    “善男子,若有人能淨身、口、意,常修軟心,不作罪過;設誤作者,常生
愧悔,信是罪業,得惡果報;所修善事,心生歡喜;於小罪中,生極重想;設其
作已,恐怖憂悔。終不打罵嗔惱眾生。先意語言,言輒柔軟。見眾生已,生愛念
心;知恩報恩;心不慳吝,不誑眾生。如法求財,樂作福德;所作功德,常以化
人。見窮苦者,身代受之;常修慈心,憐湣一切。見作惡者,能為遮護;見作善
者,讚德說果,複以身力,往營佐之。身不自由,令他自在;常修遠離嗔恚之心,
或時暫起,覺生愧悔。實語、軟語,遠離兩舌及無義語。善男子,有是相者,當
知是人,則能供養戒波羅蜜。”

    “善男子,若人能淨身、口、意業,眾生設以大惡事加,乃至不生一念嗔心,
終不惡報;若來悔謝,即時受之。見眾生時,心常歡喜;見作惡者,生憐湣心。
讚歎忍果,嗬責嗔恚;說嗔果報,多有苦毒。修施忍時,先及怨家。正觀五陰眾
緣和合,若和合成,何故生嗔?深觀嗔恚乃是未來無量惡道受苦因緣,若暫生嗔,
則生慚愧,恐怖、悔心。見他忍勝,不生妒嫉。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
供養忍波羅蜜。”

    “善男子,若有人能不作懈怠,不受、不貪坐臥等樂;如作大事功德力時,
及營小事,心亦如是。凡所作業,要令畢竟。作時不觀饑渴、寒熱、時與非時。
不輕自身。大事未訖,不生悔心,作既終訖,自慶能辦。讚歎精進所得果報。如
法得財,用皆以理。見邪進者,為說惡果;善教眾生,令修精進。所作未竟,不
中休息;修善法時,不隨他語。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進波羅蜜。”

    “善男子,若有人能淨身、口、意,樂處空閑,若窟、若山、樹林、空舍,
不樂憒鬧、貪著臥具,不樂說世間之事。不樂貪欲、嗔恚、愚癡。先語、軟語,
常樂出家,教化眾生;所有煩惱,輕微軟薄,離惡覺觀;見怨修慈,樂說定報;
心若逸亂,生怖、愧、悔;見邪定者為說罪過;善化眾生,置正定中。善男子,
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禪波羅蜜。”

    “善男子,若有人能淨身、口、意,悉學一切世間之事,於貪、嗔、癡,心
不貪樂,不狂不亂。憐湣眾生,善能供養父母、師長、和上、長老、耆舊、有德,
修不放逸。先語、軟語,不誑眾生;能分別說邪道、正道及善惡報;常樂寂靜,
出家修道;能以世事,用教眾生;見學勝已,不生妒心,自勝他人,不生驕慢;
受苦不憂,受樂不喜。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般若波羅蜜。”

    “善男子,一一方中各有四事。施方四者:一者調伏眾生,二者離對,三者
自利,四者利他。若人於財,不生慳惜,亦不分別怨親之相、時與非時,是人則
能調伏眾生。於財不惜,故能行施,是故離慳吝之惡,是名離對。欲施、施時,
施已歡喜,不生悔心,是故未來,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能令他人離
於饑渴、苦切之惱,故名利他。”

    “戒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
優婆塞戒至菩薩戒,能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地種基,是名莊嚴。既受戒已,
複得遠離惡戒、無戒,是名離對。受持戒已,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既
受戒已,施諸眾生無恐、無畏,鹹令一切離苦獲安,是名利他。”

    “忍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
因忍故得修善;修善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既修忍已,
能離嗔惡,是名離對。忍因緣故,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忍因緣故,人
生喜心、善心、調心,是名利他。”

    “進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
因精進故,得修善;修善法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
修善法時,離惡懈怠,是名離對。因是善法,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教
眾生修善,令離惡法,是名利他。”

    “禪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
因修如是禪定力故,獲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因是禪定,
修無量善,離惡覺觀,是名離對。修舍摩他因緣力故,常樂寂靜,得人天樂至無
上樂,是名自利。斷諸眾生貪欲、嗔恚、狂癡之心,是名利他。”

    “智四方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
因修智慧,獲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修智慧故,遠離無
明,令諸煩惱不得自在,是名離對。除煩惱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眾生,
令得調伏,是名利他。”

    “善男子,或有說言:離戒無忍,離智無定,是故說有四波羅蜜。若能忍惡
不還報者,即名為戒;若修禪定,心不放逸,即是智慧。是故戒即是忍,慧即是
定。離慧無定,離定無慧,是故慧即是定,定即是慧。離戒無進,離進無戒,是
故戒即是精進,精進即戒。離施無進,離進無施,是故施即精進,精進即施。故
知無有六波羅蜜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智慧是因,布施是果;精進是因,持戒
是果;三昧是因,忍辱是果;然因與果不得為一,是故應有六波羅蜜。”

    “若有說言:戒即是忍,忍即是戒,是義不然,何以故?戒從他得,忍不如
是。有不受戒而能忍惡,為眾修善,忍無數苦,無量世中,代諸眾生受大苦惱,
心不悔退,是故離戒應有忍辱。”

    “善男子,三昧即是舍摩他也,智慧即是毗婆舍那。舍摩他,名緣一不亂,
毗婆舍那,名能分別,是故我於十二部經說定慧異,當知定有六波羅蜜。如來所
以最初先說檀波羅蜜;為調眾生施時離貪,是故次說屍羅蜜;施時能忍舍離之心,
是故次說忍波羅蜜;施時心樂,不觀時節,是故次說進波羅蜜;施時心一,無有
亂想,是故次說定波羅蜜;施時不為受生死樂,是故次說智波羅蜜。”

    “善男子,雲何名為波羅蜜耶?施時不求內外果報,不觀福田,及非福田,
施一切財,心不吝惜,不擇時節,是故名為施波羅蜜;乃至小罪,雖為身命,尚
不毀犯,是故名為戒波羅蜜;乃至惡人來割其身,忍而不嗔,是故名為忍波羅蜜,
三月之中,一偈讚佛,不休不息,是故名為進波羅蜜;具足獲得金剛三昧,是故
名為禪波羅蜜;善男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具足成就六波羅蜜,是故名
為智波羅蜜。。”

    “善男子,菩薩有二: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能淨六波羅蜜,是不為難,
在家能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雜品第十九

    善生言:“世尊,菩薩已修六波羅蜜,能為眾生作何等事?”

    “善男子,如是菩薩能撥沉沒苦海眾生。”

    “善男子,若有於財、法、食生慳,當知是人於無量世得癡貧報。是故菩薩
修行布施波羅蜜時,要作自利及利益他。善男子,若人樂施,一切怨仇,悉生親
想,不自在者,皆得自在,信施因果,信戒因果,是人則得成就施果。”

    “善男子,有人說言:施即是意。所以者何?意是施根故。是義不然。何以
故?施即五陰。所以者何?由身、口、意具足施故。布施若為自利、他利及自他
利,則具五陰,如是布施,即能莊嚴菩提之道。遠離煩惱,多財巨富,名施正果;
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名施餘果。施果三種:有財勝故,獲得勝果;有田勝
故,獲得勝果;施主勝故,獲得勝果。向須陀洹,至後身菩薩,乃至成佛,是名
勝田,施如是田,故得勝果;若有施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觸,是名財勝,
以是物施,故得勝果。若有施主,信心淳濃,施戒、聞、慧,則得勝果。”

    “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種: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
者時節施,五者如法求物施。”

    “善男子,至心施者,得何等果?若至心施者,是人則得多饒財寶、金銀、
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珊瑚、象、馬、牛、羊、田宅、奴婢、多饒眷屬,至
心施者,得如是果。”

    “自手施者,得何等果?自手施者,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得已能用。自手
施者,得如是報。”

    “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者,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常為父母、兄弟、
宗親、一切眾生之所愛念。信心施者,加如是報。”

    “時節施者,得何等果?時節施者,所得果報,如上所說;所須之物,隨時
而得。時節施者、兼如是果。

    “如法財施,得何等果?如法財施,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得是財已,王、
賊、水、火所不能侵。”

    “若好色施,以是因緣,是人獲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稱遠聞;
若以味施,是人因是眾樂見聞,既見聞已,生愛重心;若好觸施,是人因是得上
妙觸,受者受已,則能獲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善男子,有人說言:施於
塔像,不得壽命、色力安辯,無受者故,是義不然。何以故?有信心故。施主信
心而行布施,是故應得如是五報。善男子,譬如比丘修習慈心,如是慈心,實無
受者,而亦獲得無量果報。施塔像等,亦應如是得五果報。善男子,如人種穀,
終不生茹,施於塔像,亦複如是。以福田故,得種種果。是故我說:田得果報,
物得果報,主得果報。”

    “善男子,施有二種:一者法施,二者財施。法施則得財、法二報;財施,
唯還得財寶報。菩薩修行如是二施,為二事故:一令眾生遠離苦惱,二令眾生心
得調伏。”

    “善男子,複有三施:一以法施,二無畏施,三財物施。以法施者,教他受
戒,出家修道,白四羯磨:為壞邪見,說於正法;能分別說實、非實等,宣說四
倒,及不放逸,是名法施。”

    “若有眾生怖畏王者、師子、虎、狼、水、火、盜、賊,菩薩見已,能為救
濟,名無畏施。”

    “自於財寶,破慳不吝,若好、若醜、若多、若少,牛、羊、象、馬、房舍、
臥具、樹林、泉井、奴婢、仆使、水牛、駝、驢、車乘、輦輿、瓶、甕、釜、鑊、
繩床、坐具、銅鐵瓦器、衣服、瓔珞、燈明、香花、扇、蓋、帽、履、幾、杖、
繩、索、犁、耨、斧、鑿、草、木、水、石,如是等物,稱求者意,隨所須與,
是名財施。若起僧坊,及起別房,如上施與出家之人,唯除象、馬。”

    “善男子,施有四累:一慳貪心,二不修施,三輕小物,四求世報。如是四
累,二法能壞:一修無我,二修無常。”

    “善男子,若欲樂施,當破五事:一者嗔心,二者慳心,三者妒心,四者惜
身命,五者不信因緣。破是五事,常樂布施。樂施之人,獲得五事:一者終不遠
離一切聖人,二者一切眾生樂見樂聞,三者入大眾時,不生怖畏,四者得好名稱,
五者莊嚴菩提。”

    “善男子,菩薩之人,名一切施。雲何名為一切施耶?善男子,菩薩摩訶薩
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名一切施;恒以淨心,施於受者,名一切施;少物能施,
名一切施;所愛之物,破慳能舍,名一切施;施不求報,名一切施;施時不觀田
以非田,名一切施;怨親等施;名一切施;菩薩施財,凡有二種:一者眾生,二
者非眾生。於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吝惜,名一切施;菩薩布施,由憐湣心,
名一切施;欲施、施時、施已不悔,名一切施。”

    “或時設以不淨物施,為令前人生喜心故,酒、毒、刀、杖、枷、鎖等物,
若得自在,若不自在終不以施。不施病人不淨食藥。不劫他物,乃至一錢,持以
布施。菩薩施時,雖得自在,終不罵打,令諸仆使生嗔、苦、惱。如法財施,不
求現在、後世果報。施已常觀煩惱罪過,深觀涅盤功德微妙。除菩提已,更無所
求。施貧窮時,起悲湣心;施福田時,生喜敬心;施親友時,不生放舍心。若見
乞者,則知所須,隨相給與,不令發言。何以故?不待求施,得無量果。”

    “善男子,施主有三,謂下、中、上。不信業果,深著慳吝,恐財有盡,見
來求者嗔癡想,是名為下。雖信業果,於財生慳,恐有空竭,見來求者,生於舍
心,是名為中。深信業果,於財物所,不生慳吝,觀諸財物,是無常想,見來求
者,有與則喜,無與則惱,以身質物,而用與之,是名為上。”

    “複有下者,見來求者,[目卑]麵不看,惡罵毀辱;複有中者,雖複施與,
輕賤不敬;複有上者,未求便施,敬心而與。”

    “複有下者,為現報施;複有中者,為後報施;複有上者,憐湣故施。”

    “複有下者,為報恩施;複有中者,為業故施;複有上者,為法藏施。”

    “複有下者,畏勝故施;複有中者,等己故施;複有上者,不擇怨親。”

    “又複下者,有財言無;又複中者,多財言少;又複上者,少索多與。”

    “施者無財,亦複三種。最下之人,見來求者,惡心嗔責;中品之人,見來
求者,直言無物;上品之人,見來求者,自鄙無物,心生愁惱。”

    “又複下者,常為賢聖之所嗬責;又複中者,常為賢聖之所憐湣;又複上者,
賢聖見已,心生歡喜。”

    “善男子,智人行施,為自他利,知財寶物,是無常故,為令眾生,生喜心
故,為憐湣故,為壞慳故,為不求索後果報故,為欲莊嚴菩提道故。是故菩薩一
切施已,不生悔心,不慮財盡,不輕財物,不輕自身,不觀時節,不觀求者。常
念乞者,如饑思食。親近善友,谘受正教。見來求者,心生歡喜,如失火家得出
財物。歡喜讚歎,說財多過,施已生喜,如寄善人。複語乞者:‘汝今真是我功
德因,我今遠離慳貪之心,皆由於汝來乞因緣。’即於求者生親愛心。既施與已,
複教乞者,如法守護,勤修供養佛、法、僧寶,菩薩如是樂行施已,則得遠離一
切放逸;雖以身分施於乞者,終不生於一念惡心。因是更增慈、悲、喜、舍,不
輕受者,亦不自高。自慶有財,稱求者意,增長信心,不疑業果。”

    “善男子,若能觀財是無常相,觀諸眾生,作一子想,是人乃能施於乞者。
善男子,是人不為慳結所動,如須彌山,風不能動。如是之人,能為眾生而作歸
依,是人能具檀波羅蜜。”

    “善男子,有智之人為四事故,樂行惠施:一者因施能破煩惱,二者因施發
種種願,三者因施得受安樂,四者因施多饒財寶。”

    “善男子,無貪之心,名之為施。雲何無貪?施即是業,物即是作;為業、
為作,具足布施,名為無貪。因於布施破煩惱者,既行惠施,破慳、貪、吝、嗔
恚、愚癡。雲何因施發種種願?因是施已,能發種種善惡等願,因善惡願,得善
惡果。何以故?誓願力故。雲何因施得受安樂?因是施故,受人天樂,至無上樂。
雲何因施多饒財寶?因是施故,所求金銀,乃至畜生,如意即得。”

    “善男子,若人樂施,是人即壞五弊惡法:一者邪見,二者無信,三者放逸,
四者慳吝,五者嗔癡。離是惡已,心生歡喜;因歡喜故,乃至獲得真正解脫。是
人現在得四果報:一者一切樂見,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於四方,三者入
大眾時,心無怖畏,四者一切善人,樂來親附。”

    “善男子,修行施已,其心無悔。是人若以客塵煩惱故,墮於地獄,雖處惡
處,不饑不渴。以是因緣,離二種苦:一鐵丸苦,二鐵漿苦。若畜生身,所須易
得,無所匱乏。若餓鬼身,不受饑渴,常得飽滿。若得人身,壽命、色力、安樂、
辯才及信、戒、施、多聞、智慧,勝於一切。雖處惡世,不為惡事;惡法生時,
終不隨受;於怖畏處,不生恐怖。若受天身,十事殊勝。”

    “善男子,有智之人,為二事故,能行布施:一者調伏自心,二者壞怨嗔心。
如來因是,名無上尊。善男子,智者施已,不受求者愛念之心,不求名稱,免於
怖畏,不求善人來見親附,亦不求望人天果報。觀於二事:一者以不堅財,易於
堅財;二者終不隨順慳吝之心。何以故?如是財物,我若終沒,不隨我去,是故
應當自手施與。我今不應隨失生惱,應當隨施生於歡喜。”

    “善男子,施者先當自試其心,以外物施;其心調已,次施內物。因是二施,
獲得二法:一者永離諸有,二者得正解脫。”

    “善男子,如人遠行,身荷重擔,疲苦勞極,舍之則樂。行施之人,見來求
者,舍財與之,心生喜樂,亦複如是。”

    “善男子,智者常作如是思惟:欲令此物,隨逐我身至後世者,莫先於施。
複當深觀貧窮之苦,豪貴快樂,是故係心,常樂行施。”

    “善男子,若人有財,見有求者,言無、言匱,當知是人來世貧窮薄德,如
是之人,名為放逸。”

    “善男子,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
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
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麥施與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
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麥耶?誰有一日食三揣麥,命不全者?是故諸人,
應以食半,施於乞者。”

    “善男子,極貧之人,誰有赤裸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彩,施人係瘡?
一指許財,作燈柱耶?”

    “善男子,天下之人,誰有貧窮,當無身者?如有其身,見他作福,身應往
助,歡喜無厭,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時有分,或有與等,或有勝者。以是因
緣,我受波斯匿王食時,亦咒願王及貧窮人所得福德等無差別。”

    “善男子,如人買香,塗香、末香、散香、燒香,如是四香,有人觸者、買
者、量者,等聞無異,而是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複如是。若多、若少、
若粗、若細,若隨喜心,身往佐助,若遙見聞,心生歡喜,其心等故,所得果報,
無有差別。”

    “善男子,若無財物,見他施已,心不喜信,疑於福田,是名貧窮。若多財
寶,自在無礙,有良福田,內無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貧窮。是故智者隨有多少,
任力施與。除布施已,無有能得人天之樂,至無上樂。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智者
自觀餘一揣食,自食則生,施他則死,猶應施與,況複多耶?”

    “善男子,智者當觀,財是無常。是無常故,於無量世,失壞、耗減,不得
利益;雖是無常,而能施作無量利益,雲何慳惜不布施耶?智者複觀世間,若有
持戒、多聞,持戒、多聞因緣力故,乃至獲得阿羅漢果;雖得是果,不能遮斷饑
渴等苦。若阿羅漢難得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皆由先世不施因緣。破
戒之人,若樂行施,是人雖墮餓鬼、畜生,常得飽滿,無所乏少。”

    “善男子,除布施已,不得二果:一者自在,二者解脫。若持戒人雖得生天,
不修施故,不得上食、微妙瓔珞。若人欲求世間之樂,及無上樂,應當樂施。智
者當觀生死無邊,受樂亦爾。是故應為斷生死施,不求受樂。複作是觀,雖複富
有四天下地,受無量樂,猶不知足。是故我應為無上樂而行布施,不為人天。何
以故?無常故,有邊故。”

    “善男子,若有說言:施主、受者、及受樂者皆是五陰。如是五陰即是無常,
舍施五陰,誰於彼受,雖無受者,善果不滅,是故無有施者、受者。應反問言:
有施、受不?若言施即是施,受即我者,複應語言:我亦如是。施即是施,我即
五陰。”

    “若言施陰,此處無常,誰於彼受?諦聽!諦聽!當為汝說。種子常耶?是
無常乎?若言常者,雲何子滅,而生於芽?若見是過,複言無常。複當語言:若
無常者,子、時與糞、水、土等功,雲何而令芽得增長?若言子雖無常,以功業
故,而得芽果,應言五陰亦複如是。若言子中先已有芽,人功、水、糞為作了因。
是義不然。何以故?了因所了,物無增減,多則多住,少則少住,而今水、糞,
芽則增長,是故本無今有。若言了因二種,一多、二少,多則見大,少則見小;
猶如然燈,明多見大,明少見小。是義不然。何以故?猶如一種,多與水、糞,
不能一時、一日,增長人等、過人。若言了因,雖有二種,要待時節,物少了少,
物多了多。是故我言了因不增,是義不然。何以故?汝法時常,是故不應作如是
說。”

    “善男子,子異、芽異,雖作得異,相似不斷,五陰亦爾。善男子,如子業
增芽,芽業增莖,莖業增葉,葉業增華,華業增果。一道五陰,增五道陰,亦複
如是。若言如是,異作異受,是義汝有,非我所說。何以故?如汝法中,作者是
我,受者其身,而複不說異作異受。受不殺戒,即是我也,以是因緣,身得妙色。
是故汝法,受者無因,作者無果,有如是過。若言我作身受,我亦如是,此作彼
受。複應問言:汝身我異,身受飲食、被服、瓔珞、妙食因緣,得好色力,惡食
因緣,得弊色力,是好、惡色,若屬因緣,我何所得?若言我得憂愁、歡喜,雲
何不是異作異受?譬如有人為力服酥,是人久服,身得大力、上妙好色,有人贏
瘦,見之心喜,是人即得大色力不?若言不得,我亦如是,身所作事,我雲何得?
何以故?不相似故。我法不爾,陰作陰受,相似不斷。”

    “善男子,若言五陰無常,此不至彼,而得受報。是義不然。何以故?我法,
或有即作即受,或有異作異受、無作無受。即作即受者,陰作陰受。異作異受者,
人作天受。無作無受者,作業因緣,和合而有,本無自性,何有作受?”

    “汝意若謂異作異受,雲何複言相續不斷?是義不然。何以故?譬如置毒乳
中,至醍醐時,故能殺人。乳時異故,醍醐亦異;雖複有異,次第而生,相似不
斷,故能害人。五陰亦爾,雖複有異,次第而生,相似不斷,是故可言,異作異
受。即作即受、無作無受者,若離五陰者,無我、我所。一切眾生顛倒覆心,或
說色即是我,乃至識即是我。或有說言:色即是我,其餘四陰,即是我所,乃至
識亦如是。若有說言:離五陰已,別有我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我佛法中,色
非我也。所以者何?無常無作,不自在故。是故四陰,不名我所,乃至識亦如是。
眾緣和合,異法出生,故名為作,實無異作。眾緣和合,異法出生,名為受者,
實無異受,是故名為無作無受。”

    “若汝意謂,異作異受,何故此人作業,不彼人受,俱有五陰?是義不然。
何以故?異有二種:一者身異,二者名異。一者佛得,二者天得。佛得、天得,
身、名各異,是因緣故,身、口應異;身、口異故,造業亦異;造業異故,壽命、
色力、安、辯亦異,是故不得佛得作業,天得受果。雖俱五陰,色名是一,受、
想、行異。何以故?佛得受樂,天得受苦,佛得生貪,天得生嗔,是故不得名為
相似。色名雖一,其實有異,或有佛得白色,天得黑色。若以名同為一義者,一
人生時,應一切生;一人死時,應一切死。汝若不欲然此義者,是故不得異作異
受。”

    “汝意若謂,汝亦異作異受,我亦如是,異作異受;若異作異受,應同我過,
何故不見自過,而責我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我、異二種:一次第生、亦次第
滅;二次第生,不次第滅。是生異故,滅亦複異,是故我言,異作異受,此作此
受,不同汝過。譬如有人,欲燒聚落,於幹草中放一粒火,是火次第生因緣故,
能燒百裏至二百裏。村主求得,即便問之:汝弊惡人何因緣故,燒是大村?彼人
答言:實非我燒。何以故?我所放火尋已滅盡,所燒之處,一把草耳!我今當償
汝二把,其餘之物,我不應償。是時村主複作是言:癡人!由汝小火,次第生來,
遂燒百裏至二百裏,事由於汝,雲何不償?雖知是火異作異燒,相續不斷,故彼
得罪。善惡五陰,亦複如是。受報時陰,雖言不作,以其次第相續而生,是故受
報。譬如有人與他共賭:執炬遠行至百裏外,若不至者,我當輸汝,如其到者,
汝當輸我。執炬之人至百裏已,即從索物。他言:汝炬發跡已滅,雲何於此從我
索物?執炬者言:彼火雖滅,次第相續,生來至此。如是二人,說俱得理。何以
故?如是義者,亦即亦異,是故二人俱無過失。若有說言:五陰亦爾,即作即受,
異作異受,俱無過失。譬如此彼二岸、中流,總名恒河;夏時,二岸相去甚遠,
秋時,二岸相去則近,無常定相,或大、或小,雖複增減,人皆謂河。或有說言:
此不是河,智人亦說,有異不異。五陰亦爾,智人亦說:即作即受,異作異受。”

    “汝意若謂,二岸是土,中流是水,河神是河。是義不然。何以故?若神是
河,何故複言:河清,河濁?有此岸、彼岸,中流、深、淺,到於大海,可度、
不度?譬如有樹,則有神居,若無樹者,神何所居?河之與神,亦應如是。是故
此彼二岸、中流,次第不斷,總名為河。是故可言:即之與異,五陰亦爾。譬如
有人罵辱貴勝,因惡口故,腳被鎖械,是腳實無惡口之罪,而被鎖械,是故不得
決定說言:異作異受,即作即受。唯有智者可得說言:即作即受,異作異受。譬
如器油、炷火、人功,眾緣和合,乃名燈明。”

    “汝意若謂,燈明增減。是義不然。何以故?減故不增,來故無減,以次第
生故,言燈增減。”

    “汝意若謂,燈是無常,油即是常,油多明多,油少明少者。是義不然。何
以故?油無常故,有盡、有燒,如其常者,應二念住,若二念住,誰能燒盡?是
故智人亦複說言:燈明即異,五陰亦爾。明即六入,油即是業,油業因緣故,令
五陰有增有減,有彼有此。如有人說阿坻耶語,是阿坻耶,久已過去,不在今日,
世人相傳,次第不滅,故得稱為阿坻耶語。智者亦說,是阿坻耶語,非阿坻耶語。
雖複是、非,俱不失理。五陰亦爾,亦可說言:即作即受,異作異受。有人巨富,
繼嗣中斷,身複喪沒,財當入官。有人言曰:如是財物,應當屬我。官人語言:
是財雲何異作異屬?是人複言:我是亡者第七世孫,次第不斷,雲何是財不屬我
耶?官人即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智者說言:五陰亦爾,即作即受,異作
異受。”

    “汝意若謂,五陰作業,成已便過,是身猶在,業無所依。業若無依,便是
無業,舍是身已,雲何得報?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過業,待體、待時。譬如
桔子,因桔而生,從酢而甜,人為桔故,種殖是子,是子根、莖、葉、華、生果,
皆悉不酢,時到果熟,酢味則發。如是酢味,非本無今有,亦非無緣,乃是過去
本果因緣;身口意業,亦複如是。若言,是業住何處者,是業住於過去世中,待
時、待器,得受果報。如人服藥,經於時節,藥雖消滅,時到即發好力、好色;
身口意業,亦複如是,雖複過滅,時到則受。譬如小兒,初所學事,雖念念滅,
無有住處,然至百年,亦不亡失;是過去業,亦複如是,雖無住處,時到自受。
是故言,非陰作陰受,亦複不得非陰受也。若能了了通達是事,是人則能獲無上
果。”

優婆塞戒經卷第五

雜品之餘

    “善男子,若複有人,於身、命、財,慳吝不施,是名為慳。護惜慳人不施
之心,不生憐湣,留待福田,求覓福田,既得求過,觀財難得,為之受苦,或說
無果、無施、無受。護惜妻子眷屬等心,積財求名,見多生喜,觀財是常,是名
慳垢。是垢,能汙諸眾生心。以是因緣,於他物中,尚不能施,況出自物。智人
行施,不為報恩,不為求事,不為護惜慳貪之人,不為生天、人中受樂,不為善
名流布於外,不為畏怖三惡道苦,不為他求,不為勝他,不為失財,不以多有,
不為不用,不為家法,不為親近。智人行施為憐湣故,為欲令他得安樂故,為令
他人生施心故,為諸聖人本行道故,為欲破壞諸煩惱故,為入涅盤斷於有故。”

    “善男子,菩薩布施,遠離四惡:一者破戒,二者疑網,三者邪見,四者慳
吝。”

    “複離五法:一者施時不選有德、無德,二者施時不說善惡,三者施時不擇
種姓,四者施時不輕求者,五者施時不惡口罵。”

    “複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者先多發心,後則少與,二者擇選惡物,
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

    “善男子,複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見受者過,二者施時,
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已,喜自讚歎,五者說無,後乃與之,
六者施已,惡口罵詈,七者施已,求還二倍,八者施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
不能得親近諸佛、賢聖之人。”

    “若以具足色、香、味、觸施於彼者,是名淨施。若能如法得財施者,是名
淨施。觀財無常,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淨施。為破煩惱故,行布施,是名淨
施。為淨自心因緣故施,是名淨施。若觀誰施?誰是受者?施何等物?何緣故施?
是施因緣得何等果?如是布施即十二入,受者、施主、因緣、果報皆十二入,能
如是觀行於施者,是名淨施。”

    “若行施時,於福田所,生歡喜心,如諸福田,所求功德,我亦如是求之不
息。施於妻子、眷屬、仆使生憐湣心;施於貧窮,為壞苦惱。施時不求世間果報。
破驕慢施、柔軟心施、離諸有施、為求無上解脫故施、深觀生死多過罪施、不觀
福田、非福田施。若能如是行布施者,報逐是人,如犢隨母。”

    “若求果施,市易無異。如為身命,耕田種作,隨其種子,獲其果實;施主
施已,亦複如是。隨其所施,獲其福報。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辯,
施主亦得如是五報。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破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
十萬倍報,施外道離欲,得百萬倍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須陀洹,得無量
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成佛,亦無量報。”

    “善男子,我今為汝分別諸福田故,作如是說,得百倍報,至無量報。若能
至心,生大憐湣,施於畜生;專心恭敬,施於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言百
倍者,如以壽命、色、力、安、辯施於彼者,施主後得壽命、色、力、安樂、辯
才,各各百倍,乃至無量,亦複如是。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我施舍利弗,舍利弗
亦施於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

    “或有人說:受者作惡,罪及施主。是義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時,為破彼
苦,非為作罪。是故施主應得善果,受者作惡,罪自鍾之,不及施主。施主若以
淨妙物施,後得好色,人所樂見,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種姓,是不名惡。
雲何說言施主得罪?”

    “施主施已,歡喜不悔,親近善人,財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樂,至無
上樂,能離一切煩惱結縛,施主乃得如是妙果,雲何說言惡果報?”

    “施主若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識,多饒財寶,眷屬成就,能用、
能施,一切眾生,喜樂見之,見已恭敬、尊重、讚歎,施主受報,得如是事,雲
何說言得惡果報?”

    “施主若以淨物施已,以是因緣,多饒財寶,生上種姓,眷屬無量,身無病
苦,心無憂怖,所有財物,王、賊、水、火所不能侵,設失財物,不生愁惱,無
量世中,身心安樂,雲何說言受惡果報?”

    “若未施時,生於信心,施時歡喜,施已安樂,求時、守時、用時不苦。若
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淨妙眼;若以乘施,身
受安樂;若以舍施,所須無乏。施主乃得如是善報,雲何說言得惡果耶?”

    “複次,施主若施佛已,用與不用,果報已定;施人及僧有二種福:一從用
生,二從受生。何以故?施主施時,自破慳吝,受者用時,破他慳吝,是故說言,
從用生福。”

    “有複從用,人能轉用,僧能增長,施已不求世之果報,不以能起煩惱因施,
是故能得無上淨果,名曰涅盤。”

    “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後自食,若違此要,誓輸佛物,犯則生
愧;如其不違,即是微妙智慧因緣。如是施者,諸施中最。是人亦得名上施主。”

    “若能隨順求者意施,是人於後無量世中,所求如意。若有淨心,財物、福
田悉清淨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若給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憐湣歡喜心與,未
來則得無量福德。”

    “複觀田倉多有鼠雀,犯暴穀米,恒生憐湣。複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
念已歡喜,無觸惱想,當知是人得福無量。”

    “若為自身造作衣服、瓔珞、環釧,嚴身之具,種種器物,作已歡喜,自未
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來得如意樹。”

    “若有說言:離於布施,得善果者,無有是處。離財得施,離受有施,不離
慳惜成布施者,亦無是處。若不求施,若乏時施,少求多施,求惡施好,教他索
施,自往行施,當知是人未來之世多獲寶藏,非寶之物,悉變成寶。”

    “為戲笑施,非福田施,不信因果施,如是布施,不名為施。若人偏為良福
田施,不樂常施,是人未來得果報時,不樂惠施。”

    “若人施已,生於悔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耗不
集。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養父母,
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
名無憐湣,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若人如法以財布施,是人未來得無量福,有財能用。若有不以如法財施,
是人未來雖得果報,恒賴他得,他若喪沒,尋便貧窮。有智之人,深觀人天轉輪
王樂,雖複微妙,皆是無常,是故施時,不為人天。”

    “善男子,施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財施名下,法施名上。雲何法
施?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聞、智慧,
若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
施者,未來無量得好上色。何以故?眾生聞法,斷除嗔心,以是因緣,施主未來
無量世中得成上色;眾生聞法,慈心不殺,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壽
命長;眾生聞法,不盜他財,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多饒財寶;眾生聞
已,開心樂施,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大力;眾生聞法,斷諸放逸,
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安樂;眾生聞法,斷除癡心,以是因緣,施
主未來無量世中,得無礙辯;眾生聞法,生信無疑,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
中,信心明了;戒、施、聞、慧,亦複如是。是故法施勝於財施。”

    “或有說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墮三惡道者。是義不
然。何以故?身、口、意業,各別異故。若父喪已,墮餓鬼中,子為追福,當知
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勝妙寶故;若入地獄,
身受苦(原書作若,疑有誤,改之)惱,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亦
複如是。若謂餓鬼,何緣獨得?以其本有愛、貪、慳吝,故墮餓鬼;既為餓鬼,
常悔本過,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為者,生餘道中,其餘眷屬,墮餓鬼者,
皆悉得之。是故智者應為餓鬼勤作福德。若以衣、食、房舍、臥具、資生所須,
施於沙門、婆羅門等貧窮乞士,為其咒願,令其得福,以是施願因緣力故,墮餓
鬼者,得大勢力,隨施隨得。何以故?生處爾故。諸餓鬼等,所食不同:或有食
膿,或有食糞,或食血汙、嘔吐、涕唾,得是施已,一切變成上妙色味。雖以不
淨蕩滌汁等,施應食者,然有遮護,竟不得食。如是施主,亦得福德。何以故?
以施主心慈憐湣故。”

    “若有祠祀,誰是受者?隨其祀處,而為受者。若近樹林,則樹神受,舍、
河、泉井、山林、堆阜,亦複如是。是人祀已,亦得福德。何以故?令彼受者生
喜心故。是祀福德,能護身財。若說:殺生祀祠得福。是義不然。何以故?不見
世人種伊蘭子,生旃檀樹;斷眾生命,而得福德。若欲祀者,應用香華、乳酪、
酥藥。為亡追福,則有三時:春時二月,夏時五月,秋時九月。”

    “若人以房舍、臥具、湯藥、園林、池井、牛、羊、象、馬,種種資生,布
施於他,施已命終,是人福德,隨所施物,任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
影隨形。或有說言:終已便失。是義不然。何以故?物壞不用,二時中失,非命
盡失。若出家人,效在家人,歲節之日,喜飲食者,隨世法故,非真實也,亦信
世法、出世法故。若能隨家所有好惡,常樂施者,名一切施。若以身分,及以妻
子所重之物,施於人者,是則名為不思議施。若有惡人、毀戒、怨家、不知恩義、
不信因果、強乞索者、大勢力人、健罵詈者、得已嗔恚、詐現好相、大富貴者,
施如是等十一種人,名不思議施。”

    “善男子,一切布施有三根本。施於貧窮,以憐湣故;施於怨家,不求報故;
施福德人,心喜敬故。”

    “善男子,若人多財,無量歲中,供養三寶,雖得無量福德果報,不如勸人
共和合作。若人輕於少物、惡物,羞不肯施,是人增長來世貧苦。若人共施財物,
福田、施心俱等,是二得果,無有差別。有財、心俱等,福田勝者,得果報勝;
有田、心俱下,財物勝者,得果則勝;有田、財俱下,施心勝者,得果亦勝;有
田、財俱勝,施心下者,得果不如。”

    “善男子,智者施時,不為果報。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若人無慈、
不知恩義,不貪聖人所有功德,惜財、身命,貪著心重,如是之人不能布施。智
者深觀一切眾生,求財物時,不惜身命;既得財物,能舍施人,當知是人能舍身
命。若人慳吝,不能舍財,當知是人亦惜身命。若舍身命,求得財物,以布施者,
當知是人是大施主。若人得財,貪惜不施,當知即是未來世中貧窮種子。是故我
於契經中說:四天下中,閻浮提人,有三事勝:一者勇健,二者念心,三者行淨。
不見果報,能予作因,不惜身命,求得財已,能壞慳吝,舍已思施,既舍施已,
心不生悔,複能分別福田、非福田,是名勇健。”

    “善男子,施已生悔,因於三事:一者於財貪愛,二者谘承邪見,三者見受
者過。複有三事:一者畏他訶責,二者畏財盡受苦,三者見他施已,受諸衰惱。”

    “善男子,智人三時不生悔心。複有三事:一者明信因果,二者親近善友,
三者不貪著財。信因果者,複有二事:一者從他聞法,二者內自思惟。親近善友,
複有二事:一者深信,二者智慧。不貪著財,複有二事:一觀無常,二不自在。”

    “善男子,施主若能如是觀察,如是行施,當知是人,能具足行檀波羅蜜。
是故我先說,有布施、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是布施,有亦布施、亦波羅蜜,
有非布施、非波羅蜜。”

    “善男子,智有三種、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舍內外物,三者施內外物已,兼
化眾生。雲何教化?見貧窮者先當語言:汝能歸依三寶不?受齋戒不?若言能者,
先授三歸及以齋戒,後則施物,若言不能,複應語言:若不能者,汝能隨我說一
切法無常、無我、涅盤寂滅不?若言能者,複當教之,教已便施。若言:我今能
說二事,唯不能說諸法無我。複應語言:汝若不能說諸法無我,能說諸法是無性
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若能如是先教後施,名大施主。”

    “善男子,若能如是教化眾生,及諸怨、親,無所選擇,名大施主。善男子,
智者若有財寶物時,應當如是修行布施。如其無財,複當轉教餘有財者,令作是
施。若餘施主先知此法,不須教者,應以身力往佐助之。”

    “若窮無物,應誦醫方、種種咒術,求賤湯藥,須者施之。至心瞻病,將養
療治;勸有財者和合諸藥,若丸、若散,若種種湯。既了醫方,遍行看病,案方
診視,知病所在,隨其病處,而為療治。療治病時,善知方便,雖處不淨,不生
厭心。病增知增,損時知損。複能善知如是食藥能增病苦,如是食藥能除病苦。
病者若求增病食藥,應當方便,隨宜喻語,不得言無;若言無者,或增苦劇。若
知定死,亦不言死,但當教令歸依三寶,念佛、法、僧,勤修供養,為說病苦皆
是往世不善因緣,獲是苦報,今當懺悔。病者聞已,或生嗔恚,惡口罵詈,默不
報之,亦不舍棄。雖複瞻養,慎無責恩,瘥已猶看,恐後勞複。若見平複,如本
健時,心應生喜,不求恩報。如其死已,當為殯葬,說法慰喻知識眷屬,無以增
病食、藥施人。若病瘥已,喜心施物,便可受之,受已轉施餘窮乏者。若能如是
瞻養治病,當知是人是大施主,真求無上菩提之道。善男子,有智之人,求菩提
時,設多財寶,亦當讀誦如是醫方,作瞻病舍,具病所須飲食、湯藥,以供給之。
道路凹窄,平治令寬,除去刺石,糞穢不淨。險處所須,若板、若梯、若椽、若
索,悉皆施之。曠路作井,種果樹林,修治泉潢。無樹林處,為畜豎柱。負擔息
處,為作基[土垂]造立客舍,具諸所須,瓶、盆、燭、燈、床臥、敷具。臭穢流
處,為作橋蹬,津濟渡頭,施橋、船、筏。不能渡者,自往渡之。老小贏瘦、無
筋力者,自手攜將,而令得過。路次作塔,種華果樹。見怖畏者,輒為救藏,以
物、善語,誘喻捕者。若見行者,次至險處,輒前扶接,令得過險。若見失土、
破喪之人,隨宜給與,善言慰喻。遠行疲極,當為洗浴,按摩手足,施以床座;
若無床座,以草為敷。熱時,以扇、衣裳作蔭;寒時,施火、衣服溫暖。若自為
之,若教人為。販賣市易,教令依平,無貪小利,共相中欺。見行路者,示道、
非道。道者,所謂多饒水草,無有賊盜。宣說非道,多諸患難。見人靴履、衣裳、
缽盂,朽故壞者,即為縫補、浣染、熏治。有患鼠、蛇、壁虱、毒蟲,能為除遣。
施人如意、摘抓、耳鉤。縫製、浣濯招提僧物,謂坐臥具,廁上安置淨水、澡豆、
淨灰土等。若自造作衣服、缽器,先奉上佛,並令父母、師長、和上,先一受用,
然後自服。若上佛者,以華香贖。凡所食啖,要先施於沙門、梵誌,然後自食。
見遠至者,軟言問訊,施以淨水,洗浴身體,與油塗足,香華、楊枝、澡豆、灰
土、香油、香水、蜜、毗缽羅舍勒、小衣。作塗油者洗已,複以種種香、華、丸
藥、散藥、飲食、漿水,隨所須施。複施剃刀、漉水囊等,針、縷、衣衲、紙、
筆、墨等。若不能常,隨齋日施。若見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見有苦,
亡失財物,父母喪歿,當以財給,善語說法,慰喻勸諫,善說煩惱、福德二果。
善男子,若能修集如是施者,名淨施主。”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為淨施主,是不為難,
在家菩薩為淨施主,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淨三歸品第二十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說,有來乞者,當先教令受三歸依,然後施者,何
因緣故,受三歸依?雲何名為三歸依耶?”

    “善男子,為破諸苦,斷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受三歸依。
如汝所問:雲何三歸依者,善男子:謂佛、法、僧。佛者,能說壞煩惱因,得正
解脫。法者,即是壞煩惱因,真實解脫。僧者,稟受破煩惱因,得正解脫。”

    “或有說言:若如是者,即是一歸。是義不然。何以故?如來出世,及不出
世,正法常有,無分別者;如來出已,則有分別,是故應當別歸依佛。如來出世,
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有受者;佛弟子眾,能稟受故,是故應當別歸依僧。正
道解脫,是名為法;無師獨覺,是名為佛;能如法受,是名為僧。若無三歸,雲
何說有四不壞信?得三歸者,或有具足,或不具足。雲何具足?所謂歸佛、法、
僧;不具足者,所謂如來,歸依於法。”

    “善男子,得三歸者,無不具足,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戒。善
男子:如佛、緣覺、聲聞各異,是故三寶不得不異。雲何為異?發心時異、莊嚴
時異、得道時異、性分各異,是故為異。何因緣故,說佛即法?能解是法,故名
為佛。受分別說,故名為僧。若有說言:佛入僧數。是義不然。何以故?佛若入
僧,則無三寶、及三歸依、四不壞信。”

    “善男子,菩薩法異,佛法亦異。菩薩二種:一者後身,二者修道。歸依後
身,名歸依法,歸依修道,名歸依僧。觀有為法,多諸罪過,獨處修行,得甘露
味,故名為佛。一切無漏,無為法界,故名為法。受持禁戒,讀誦、解說十二部
經,故名為僧。”

    “若有問言:如來滅已,歸依佛者,是何歸依?善男子:如是歸依,名為歸
依過去諸佛無學之法。如我先教提謂長者,汝當歸依未來世僧,歸依過去佛,亦
複如是。福田果報,有多少故,差別為三。若佛在世及涅盤後,供養果報,無有
差別,受歸依者,亦複如是。如佛在世,為諸弟子,立諸要製,佛雖過去,有犯
之者,亦獲罪報,歸過去佛,亦複如是。猶如如來臨涅盤時,一切人天,為涅盤
故,多設供養,爾時如來未入涅盤,猶故在世,懸受未來世供養事,歸過去佛,
亦複如是。譬如有人,父母在遠,是人或時嗔罵,得罪,或時恭敬讚歎,得福,
歸過去佛,亦複如是。是故我說,我若在世,及涅盤後,所設供養,施者受福,
等無差別。”

    “善男子,若男、若女,若能三說三歸依者,名優婆塞、名優婆夷。一切諸
佛雖歸依法,法由佛說,故得顯現,是故先應歸依於佛。淨身口意,至心念佛,
念已,即離怖畏、苦惱,是故應當先歸依佛。智者深觀如來智慧、解脫最勝,能
說解脫,及解脫因,能說無上寂靜之處,能竭生死苦惱大海,威儀詳序,三業寂
靜,是故應當先歸依佛。”

    “智者深觀生死大法,是大苦聚,無上正道,能永斷之。生死之法,可愛饑
饉,無上甘露,味能充足。生死之法,怖畏險難,無上正法,能除斷之。生死錯
謬,邪僻不正,無常見常,無我見我,無樂見樂,不淨見淨,無上正法,悉能斷
除。以是因緣,應歸依法。”

    “智者應觀外道徒眾,無慚無愧,非如法住,雖為道行,不知正路。雖求解
脫,不得正要。雖得世俗微善之法,慳吝、護惜,不能轉說。非善行性,作善行
想。佛僧寂靜,心多憐湣,少欲知足,如法而住,修於正道,得正解脫,得已,
複能轉為人說。是故應當次歸依僧。”

    “若能禮拜如是三寶,來迎去送,尊重讚歎,如法而住,信之不疑,是則名
為供養三寶。若有人能歸三寶已,雖不受戒,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雖複在家,
如法而住,是亦得名為優婆塞。”

    “若有說言:先不歸依佛法僧寶,當知是人不得戒者。是義不然。何以故?
如我先說,善來比丘,是竟未得歸依三寶,而其戒律,悉得具足。”

    “或有說言:若不具受,則不得戒,八戒齋法,亦複如是。是義不然。何以
故?若不具受不得戒者,求有優婆塞,雲何得戒?實是得戒,但不具足八戒齋法。
若不具受,雖不名齋,可得名善。”

    “善男子,若能淨潔身口意業,受優婆塞戒,是名五陰。雲何五陰?不受邪
見,不說邪見,信受正見,說於正見,修行正法,是名五陰。”

    “受三歸已,造作癡業,受外道法,自在天語,以是因緣,失於三歸。若人
質直,心無慳貪,常修慚愧,少欲知足,是人不久得寂靜身。若有造作種種雜業,
為受樂故,修於善事,如市易法,其心不能憐湣眾生,如是之人,不得三歸。若
人為護舍宅、身命,祠祀諸神,是人不名失歸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
畏,禮拜外道,是人則失三歸依法。若聞諸天有曾見佛功德勝已,禮拜供養,是
人不失歸依之法。若時禮拜自在天王,應如禮拜世間諸王、長者、貴人、耆舊、
有德,如是之人,亦複不失歸依之法。”

    “雖複禮拜所說邪法,慎無受之。供養天時,當起慈心,為護身命、財物、
國土、人民、恐怖。所說邪見,何故不受?智者應觀外道所說:雲一切物,悉是
自在天之所作。若是自在之所作者,我今何故修是善業?或說投淵、赴火、自餓、
舍命,即得離苦;此即苦因,雲何說言:得遠離苦?一切眾生作善惡業,以是業
緣,自受果報。複有說言:一切萬物、時節、星宿,自在天作。如是邪說,我雲
何受現在造業,亦受過去所作業果。智者了了,知是業果。雲何說言,時節、星
宿,自在作耶?若以時節、星宿因緣,受苦樂者,天下多有同時、同宿。雲何複
有一人受苦,一人受樂?一人是男,一人是女?天、阿修羅,有同時生,同宿生
者,或有天勝,阿修羅負;阿修羅勝,諸天不如。複有諸王同時、同宿,俱供治
政,一人失國,一則保土。諸外道等,亦複說言,若有惡年、惡宿現時,當教眾
生令修善法,以禳卻之。若是年、宿,何得修善而得除滅?以是因緣,智者雲何
受於外道邪錯之說?”

    “善男子,一切眾生隨於業行。若修正見,受於安樂;修邪見者,受大苦惱。
因修善業,得大自在;得自在已,眾生親近。複為宣說善業因緣;善業因緣,故
得自在。一切眾生,皆由修善業因緣故,得受安樂,非年、宿也。”

    “善男子,阿[門者]世王、提婆達多,皆由造惡業因緣故,墮於地獄,非因
年、宿,得是報也。鬱頭藍弗,邪見因緣,未來當墮大地獄中。”

    “善男子,一切善法,欲為根本。是欲因緣,得三菩提,及解脫果,入出家
法,破大惡業,及諸有業,能受持戒,親近諸佛,能一切舍,施於乞者,能作定
性,壞惡果報,滅大惡罪,得決定聚,離於三障,善能修集,壞煩惱道。是欲因
緣,能受三歸;因三歸已,即能受戒;既受戒已,行見修道過於聲聞。若有畏於
獅子、虎、狼、惡獸等類,歸依於佛,尚得解脫,況發善心,求出世者,不得解
脫。阿那(bin)坻,教告家內,在胎之子,悉受歸依,是胎中子,實不成就。何以
故?是法要當口自宣說;雖不成就,亦能護之。”

    “善男子,諸外道說:一切世間,皆是自在天之所作。亦複說言:未來之世,
過百劫已,當有幻出。所言幻者,即是佛也。若自在天能作佛者,是佛雲何能破
歸依自在天義?若自在天不能作佛,雲何說言:一切皆是自在天作?外道複說:
大梵天王、大自在天、毗紐天主,悉皆是一。複說:生處、各各別異,自在天者,
名自在天、名常、名主、名有、名曰律陀、名曰屍婆。是一一名,各有異事,亦
求解脫,亦即解脫。是義不然。何以故?若自在天能生眾生,造作諸有,作善惡
業,及業果報,作貪、嗔、癡,係縛眾生。複言:眾生得解脫時,悉入身中,是
故解脫是無常法。是義不然。何以故?若無常者,雲何得名為解脫也?如婆羅門
子,還得壽命,是故不得名自在天。是三種天,亦不得一。何以故?阿周那人,
毗紐大天為作解脫,以是義故,亦不得一。若言解脫,是無常者,當知是幻,非
佛名幻。若能了了正見真我,是名解脫。複有說言:見微塵者,是名解脫。複有
說言:見性異、我異,是名解脫。是義不然。何以故?若能修道,見四真諦,是
人乃得見性、見我。若人能受三歸依者,是人乃能真見四諦。是三歸依,乃是一
切無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

    “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淨三歸依,是不為難,在家修
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八齋戒品第二十一

    善生言:“世尊,若有人能受三歸齋戒,是人當得何等果報?”

    “善男子,若人能受三歸依者,當知是人所得福報不可窮盡。”

    “善男子,迦陵伽國,有七寶藏,名賓伽羅,其國人民,大小、男女,於七
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猶不能盡。若有至
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

    “善男子,毗提嗬國,有七寶藏,名曰半陸迦,其國人民,男女、大小,於
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亦不能盡。若有
至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

    “善男子,波羅奈國國,有七寶藏,名(注1)(注2),其國人民,男女、大小,
於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猶不能盡。若
有至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

    “善男子,乾陀羅國,有七寶藏,名伊羅缽多,其國人民,男女、大小,於
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亦不能盡。若有
至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

    “善男子,若有從他三受三歸,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優婆塞齋。明
相出時,是時則失。是故不得佛像邊受,要當從人。根本清淨,受已清淨,莊嚴
清淨,覺觀清淨,念心清淨,求報清淨,是名三歸清淨齋法。”

    “善男子,若能如是清淨歸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餘一切罪,悉皆消滅。
如是戒者,不得一時,二人並受,何以故?若一時中,二人共受,何因緣故一人
毀犯?一人堅持?是戒力故,後世生時,不能造惡,受已作罪,複不永失。若先
遣信,欲刑戮人,信遲未至,其人尋後發心受齋,當受齋時,信至即殺。複一時,
以戒力故,不得殺罪。若諸貴人,常敕作惡,若欲受齋,先當敕語,遮先諸惡,
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輒便受齋,不名得齋。欲受齋者,先當宣令所屬國境:我
欲受齋,凡是齋日,悉斷諸惡、罰戮之事。若能如是清淨受持八戒齋者,是人則
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

    “彌勒出時,百年受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時眾生,具五濁故。
是故我為鹿子母說:善女,若娑羅樹,能受八齋,是亦得受人天之樂,至無上樂。”

    “善男子,是八戒齋,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瓔珞也。如是齋者,既是易作,
而能獲得無量功德。若有易作而不作者,是名放逸。”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能教眾生淨八戒齋,
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教他清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
故。”

注1:人字旁襄字  注2:人字旁去字


五戒品第二十二

    善生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歸依?何等智人不得三歸?”

    “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諦、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則得三歸。若人
至心,信不可敗,親近三寶,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則得三歸。優婆塞戒亦複如
是。若能觀是優婆塞戒,多有無量功德果報,能壞無量弊惡之法。眾生無邊,受
苦亦爾,難得人身;雖得人身,難具諸根;雖具諸根,難得信心;雖得信心,難
遇善友;雖遇善友,難得自在;雖得自在,諸法無常。我今若造惡業,因是惡業,
獲得二世身心惡報,以是因緣,身口意惡,即是我怨。設三業惡,不得惡報,現
在之惡,亦不應作。是三惡業,現在能生弊惡色等,死時生悔。以是因緣,我受
三歸,及八齋法,遠離一切惡不善業。”

    “智者當觀戒有二種:一者世戒,二者第一義戒。若不依於三寶受戒,是名
世戒。是戒不堅,如彩色無膠。是故我先歸依三寶,然後受戒。若終身受,若一
日一夜,所謂優婆塞戒、八戒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壞先諸惡業;受三歸戒,
則能壞之;雖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勢故。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
受戒,二不受戒,已受戒者,犯則罪重,不受戒者,犯則罪輕。何以故?毀佛語
故。”

    “罪有二種: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種罪,複有輕重。或有人能重罪作
輕,輕罪作重。如鴛掘魔,受於世戒,伊羅缽龍,受於義戒;鴛掘魔羅,破於性
重,不得重罪,伊羅缽龍,壞於遮製,而得重罪。是故有人,重罪作輕,輕罪作
重。是故不應以戒同故,得果亦同。”

    “世戒亦有不殺、不盜,義戒亦有不殺、不盜,至不飲酒,亦複如是。如是
世戒,根本不淨,受已不淨,莊嚴不淨,覺觀不淨,念心不淨,果報不淨,故不
得名為第一義戒,唯名世戒。是故我當受於義戒。”

    “善男子,後世眾生,身長八丈,壽命滿足八萬四千歲,是時受戒,複有於
今惡世受戒,是二所得果報正等。何以故?三善根,平等故。或有說言:可斷命
處,乃得戒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夫禁戒者,悉於一切可殺、不可殺中,得一
切可殺、不可殺者,無量無邊,戒之果報,亦複如是無量無邊。”

    “善男子,一切施中,施無怖畏,最為第一,是故我說,五大施者即是五戒。
如是五戒,能令眾生離五怖畏。是五種施,易可修行,自在無礙,不失財物,然
得無量無邊福德。離是五施,不能獲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若受戒已,當知是人為諸天人恭敬守護,得大名稱;雖遭惡對,
心無愁惱,眾生親附,樂來依止。阿那(注1)坻長者之子,雖為八千金錢受戒,
亦得無量功德果報。善男子,為財受戒,尚得利益,況有至心,為於解脫而當不
得。”

    “善男子,有五善法圍繞是戒,常得增長,如恒河水。何等為五?一者慈,
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若人能破殷重邪見,心無疑網,則具正念,
莊嚴清淨,根本清淨,離惡覺觀。”

    “善男子,若人能遠五惡事者,是名受戒,遠離一切身口意惡。若有說言:
離五戒已,度生死者,無有是處。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大海,應當至心受持五
戒。是五戒中,四於後世成無作戒,唯愛難斷,故不得成。以是因緣,淫欲纏綿,
應當至心,慎無放逸。若有說言:更有無量極重之法,過去諸佛,何緣不製,而
製於酒?善男子,因於飲酒,慚愧心壞,於三惡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緣,則不
能受其餘四戒,是故過去諸佛如來,製不聽飲。若有說言:如來已說,酒多過失,
何故不在五戒初說?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是酒戒,名為遮重,不為性重。如來
先製性重之戒,後製遮重。”

    “善男子,如來先說白黑月中,各有三齋,隨外道故。諸外道輩,常以此日,
供養諸天,是故如來說有三齋。善男子,如因帳窗,帳勒故不墮,三齋之法,亦
複如是。眾生若有發心受持終不墮於三惡道中。”

    “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時,供養三寶時,若坐禪時,若修善時,若讀經時,
供養父母時,當先立製,我若不作,要自克罰,是人福德,日夜增長,如恒河流。”

    “如是五戒有五種果:一者無作果,二者報果,三者餘果,四者作果,五者
解脫果。若有具足受持五戒,當知是人得是五果。”

    “若優婆塞常能出至寺廟、僧坊,到已,親近諸比丘等;既親近已,谘問法
味;既問法已,當至心聽;聽已受持,憶念不忘,能分別義;分別義已,轉化眾
生,是名優婆塞自利、利他。”

    “若優婆塞不能習學如是所說,輕慢比丘,為求過失,而往聽法,無信敬心。
奉事外道,見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諸宿,是優婆塞不名堅固如法住也。”

    “若優婆塞雖不自作五惡之業,教人作者,是優婆塞非如法住。”

    “若優婆塞先取他物,許為了事,是優婆塞非如法住。”

    “若優婆塞典知官津,稅賣估物。是優婆塞非如法住。”

    “若優婆塞計價治病,治已賣物,是優婆塞非如法住。”

    “若優婆塞違官私製,非如法住。”

    “若優婆塞自不作惡,不教他作,心不念惡,名如法住。”

    “若優婆塞因客煩惱所起之罪,作已,不生慚愧悔心,非如法住。”

    “若優婆塞為身命故,作諸惡事,非如法住。”

    “若優婆塞雖得人身,行於非法,不名為人。”

    “若得信心,能作福德,善修正念,觀一切法,皆是無常,無我、無所,於
一切法,心無取著,見一切法,不得自在,生、滅、苦、空,無有寂靜。人身難
得,雖得人身,難具諸根;雖具諸根,難得正見;雖具正見,難得信心;雖得信
心,難遇善友;雖遇善友,難聞正法;雖聞正法,難得受持,能如是觀,是名人
身。”

    “若人能觀欲界無常,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皆悉無常,以是因緣,不求三惡,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觀已,見三不堅,以不堅身,易於堅身。禮拜、供養,
來迎、去送,自手施與,親執福事,是名以不堅身,易於堅身。”

    “以不堅財,易於堅財。能自食用,亦以布施,供給病瘦行路之人,供養沙
門、婆羅門等貧窮下賤,是名以不堅財,易於堅財。”

    “以不堅命,易於堅命。修於六念,慈、悲、喜、舍,證四真諦,善能觀察
生老病死,明信善惡業之果報,定知恩愛當有別離,一切眾生不得自在,未得聖
道,生死力大,一切世樂,常與苦俱,雖複受之,心不染著,猶如寒月求火自暖,
雖複為之,終不作惡,修忍二施,以潤眾生。深觀苦樂,其性平等。凡所發言,
言則柔軟,善化眾生,令如法住。遠離惡友,心無放逸,飲酒、博弈、射獵之事,
悉不為之。是名以不堅命,易於堅命。”

    “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饒財物,兼得自在,先應供養父母、師長、和上、
耆舊,持法之人。供給遠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須。言則柔軟,多有慚愧。不偏
信敬有德一人。見有賢聖持戒、多聞,能以舍宅、飲食、臥具、衣服、病藥而供
養之。深信僧中多有功德,修習向道,得須陀洹果,乃至修向阿羅漢,得阿羅漢
果,修金剛三昧、電光三昧。觀如是已,平等奉施。如是施已,得無量福。是故
我於《鹿子經》中,告鹿子母曰:雖複請佛,及五百阿羅漢,猶故不得名請僧福,
若能僧中,施一像似極惡比丘,優得無量福德果報。何以故?如是比丘雖是惡人,
無戒多聞,不修善法,亦能演說三種菩提,有因有果,亦不誹謗佛法僧寶,執持
如來無上勝幡,正見無謬。若供養僧,即是供養佛、僧二寶。若觀佛法功德微妙,
即是具足供養三寶。”

    “若人施時不求果報,即是供養無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羅蜜,修菩提道,
能得未來無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能修慈悲,為破他苦,自舍己樂。未
得菩提,心無憂悔,雖聞菩提,久遠難得,而其內心,初無退轉。為諸眾生,無
量世中,受大苦惱,亦不疲厭。樂如法行,不求世樂,樂處寂靜,出家修道。未
得出家,雖在家居,如解脫人,不作眾惡,得三種戒:戒戒、定戒、無漏戒。”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如法修行,是不為難,
在家菩薩如法修行,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注1:右耳旁分字


屍波羅蜜品第二十三

    善生言:“世尊,雲何菩薩趣向菩提,其心堅固?”

    “善男子,菩薩堅固,具足四法:一者受大苦時,終不舍離如法之行,二者
得大自在,常修忍辱,三者身處貧窮,常樂施與,四者盛壯之年,常樂出家。若
有菩薩具足四法,趣向菩提,其心堅固。”

    “菩薩具足如是四法,複作是念,是菩提道,初根本地,名之為戒。如是戒
者,亦名初地,亦名導地,亦名平地,亦名等地,亦名慈地,亦名悲地,亦名佛
跡,亦名一切功德根本,亦名福田。以是因緣,智者應當受持不毀。”

    “複次,智者又作是念,戒有二果:一者諸天樂,二菩提樂。智者應當求菩
提樂,不求天樂。若受戒已,所不應作,而故作之,所不應思,而故思惟,懈怠、
懶惰,樂於睡眠,念惡覺觀,邪命、惡願,是名汙戒。”

    “若受戒已,心生悔恨,求人天樂,多諸放逸,不生憐湣,是名汙戒。”

    “若畏貧窮,若為恐怖,若為失財,若畏作役,若為身命,若為利養,若為
愛心,而受禁戒,既受戒已,心生疑惑,是名汙戒。”

    “善男子,若人不樂久處生死,深見過罪,觀人天樂,阿鼻獄苦,平等無差,
憐湣眾生,具足正念,為欲利益無量眾生,使得成道,為具無上菩提道故,為如
法行故,受持是戒,心不放逸。能觀過去、未來、現在身口意業,知輕知重,凡
所作事,先當係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時,亦複如是修不放逸。若先不知,作
已得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若客煩惱,時暫起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
得犯罪。是人常觀,犯輕如重,觀已生悔及慚愧心,怖畏、愁惱,心不樂之,至
心懺悔;既懺悔已,心生歡喜,慎護受持,更不敢犯,是名淨戒。”

    “善男子,有智之人既受戒已,當觀三事不作惡行:一者自為,二者為世,
三者為法。”

    “雲何自為?我自證知,此是惡事。知作惡業,得如是果,知作善業,得如
是果;所作惡業無有虛妄,決定還得諸惡之果,所作善業亦無虛妄,決定還得諸
善之果。若是二業無虛妄者,我今雲何而自欺誑?以是因緣,我受戒已,不應毀
犯,當至心持,是名自為。”

    “雲何為世?有智者觀世間之人,有得清淨天耳、天眼及他心智,我若作惡,
是人必當見聞知我;若見聞知我,當雲何不生慚愧,而作惡耶?複觀諸天,具足
無量福德,神足、天耳、天眼,具他心智,遙能見聞,雖近於人,人不能見;若
我作惡,如是等天,當見聞知。若是天等,了了見我,我當雲何不生慚愧,故作
罪耶?是名為世。”

    “雲何為法?有智之人觀如來法,清淨無染,得現在利,能令寂靜,度於彼
岸,能作解脫,不選時節,我為是法,故受持戒。我若不能先受小製,雲何能得
受大製耶?破小製已,增五有苦;若至心持,增無上樂。我受身來,所以未得證
解脫者,實由不從過去無量諸佛如來,受禁戒故。我今受戒,未來定當值遇恒河
沙等諸佛。深觀是已,生大憐湣,至心受戒;受已,堅持,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利益無量諸眾生故。”

    “善男子,若在家,若出家,若三歸,若八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
若一日一夜,若一時一念,若盡形壽至心受持,當知是人得大福德。”

    “善男子,若受戒已,修三善業,多聞、布施、修定、修善,供養三寶,是
則名為莊嚴菩提。若受戒已,能讀如來十二部經,是名無上大法之藏。勤加精進,
欲得具足屍波羅蜜。如是戒者,今世受已,後雖不受,成無作戒。”

    “善男子,有戒、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戒,有戒、有波羅蜜,有非戒、
非波羅蜜。是戒、非波羅蜜者,所謂聲聞、辟支佛戒。是波羅蜜、非是戒者,所
謂檀波羅蜜。是戒、是波羅蜜者,如昔菩薩受瞿陀身時,為諸蟲獸,及諸蟻子之
所唼食,身不傾動,不生惡心;亦如仙人為眾生故,十二年中,青雀處頂,不起
不動。非戒、非波羅蜜者,如世俗施。”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屍波羅蜜時,所受眾苦,誰能說之。有人若受小小
戒已,少欲知足,不能憐湣諸苦眾生,當知是人不能具足屍波羅蜜。若能修忍三
昧智慧,勤行精進,樂於多聞,當知是人則增長屍波羅蜜,莊嚴菩提,證菩提果。
如是戒者,無量眾善故,無量果報故,無量戒禁故,以是因緣,莊嚴菩提。”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既受戒已,口不說惡,耳不樂聞;不樂說世,亦不樂
聞;終不放心在惡覺觀;不親惡友;是故得名寂靜淨戒。菩薩若見破戒惡人,不
生惡心,為設種種善巧方便,而調伏之;若不調伏,當生憐湣。不為身命,破戒、
舍戒。食已,先修慚愧之心、不放逸心,為治身命,如療惡瘡。若入村落,如刀
刺林,攝護諸根,修集正念,觀察可作,及不可作,不生放逸。若人作福,亦因
於我,若人作罪,亦因於我,是故我得大供養時,不應生喜,得衰苦時,不應生
嗔。得少供養,應作是念,我今信、戒、施、聞、智、慧、如法住少,故得如是
微少供養,是故今我不應生於愁苦之念。我為二事,受他信施:一者為增他福,
二者為增自善。是故若得少物、惡物,不應生惱,久住遲得,輕罵已得。爾時複
當自責其身,是我宿罪,非眾生過,是故我今不應生惱。若受戒已,為他作罪,
亦應說言,如是所作,實非是道。何以故?十二部經不說諸惡為菩提道,是故我
今獲得雜報。若能如是深觀察者,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屍波羅蜜。”

    “善男子,若有人能攝護諸根、身四威儀,不作諸惡,能堪眾苦,不作邪命,
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屍波羅蜜。”

    “若於輕重戒中,等生怖畏,雖遭惡時,不犯小戒,不令煩惱,穢汙其心,
修集忍辱,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屍波羅蜜。”

    “若離惡友,令諸眾生遠惡邪見,知恩報恩,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屍波羅蜜。”

    “若為善事,不惜身命,罷散自事,營成他事,見罵詈者,不生惡心,當知
是人,則能具足屍波羅蜜。”

    “若見如來所開之處,如本持之,護眾生命,不惜財命,乃至命終,不犯小
戒,雖得微妙七珍之物,心不生貪,不為報恩,以善加人,為憐湣故,受持禁戒,
既受持已,善發大願,願諸眾生,悉得淨戒,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屍波羅蜜。”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具足屍波羅蜜是不為
難,在家具足,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業品第二十四

    善生言:“世尊,諸佛如來未出世時,菩薩摩訶薩以何為戒?”

    “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時無有三歸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
是十善法,除佛無能分別說者,過去佛說,流轉至今,無有漏失,智者受行。善
男子,眾生不能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過去不能親近、谘承佛故。”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有雜心。雜心因緣,有雜煩惱;雜煩惱故,造作雜業;
雜業因緣,受於雜有;雜有因緣,受於雜身。善男子,一切眾生得雜身已,見於
雜色;見雜色已,生惡思惟;是惡思惟,名為無明。無明因緣,生於求心,名之
為愛;因愛所作,名之為業;是業因緣,獲得果報。有智之人,能破析之,由內
煩惱,外有因緣,則能係縛;修十善已,則能解之。是故如來初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時,分別演說十善之法。因十善故,世間則有善行、惡行,善有、惡有,
乃至解脫。是故眾生應當至心,分別體解十善之道。若有風雲,為持大水,阿修
羅宮,大地、大山、餓鬼、畜生、地獄、四天王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處,悉因眾
生十業道故。轉輪聖王所有四輪:金、銀、銅、鐵;七眾受戒,求三菩提,亦因
十善業因緣故。是十善業因緣故,一切眾生,內外之物,色之與命,皆有增減,
是故智者應當具足修十善道。”

    “若諸眾生,少壯老時,春秋冬夏,所起煩惱,各各別異;小中大劫,所起
煩惱,亦複如是,各各別異。眾生初修十善業時,得無量命,色、香、味具,因
貪嗔癡,一切皆失。是十惡業道因緣故,時節、年歲、星辰、日月四大變異。若
人能觀如是事者,當知是人能得解脫。”

    “眾生皆由苦因緣故,則生信心;既得信心,能觀善惡;如是觀已,修十善
法。意行十處、故名十道。身三道者,謂殺、盜、淫;口四道者,惡口、妄語、
兩舌、無義語;心三道者,妒、嗔、邪見。是十惡業,悉是一切眾罪根本。若諸
眾生,異界、異有、異生、異色、異命、異名,以是因緣應名無量,不但有十。
如是十事,三名為業,不名為道;身、口七事,亦業亦道,是故名十。是十業道,
自作、他作、自他共作,從是而得善惡二果,亦是眾生善惡因緣。是故智者尚不
應念,況身故作。”

    “若人令業煩惱諸結,得自在者,當知即是行十惡道;若有能壞煩惱諸結,
不令自在,是人即是行十善道。若人始設方便,若先不思惟,當時猝作,是人不
得業所攝罪。是故智者,應當勤修十善業道,證四真諦,亦複如是。”

    “作期為惡,若失期者,亦不得罪。是故智者,應修十善。因是十善,眾生
修已,增長壽命,及內外物。煩惱因緣故,十惡業增;無煩惱因緣故,十善業增。”

    “善男子,是十業道,一一事中各有三事:一者根本,二者方便,三者成已。
根本者,若有他想,有眾生想,若以疑心,斷其命根,若動身作相,或口說殺,
是名根本。求刀、磨利,置毒、作索,是名方便。殺已手觸、稱量、提持,若自
食啖,若與人食,得物用度,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心不悔恨,自讚
其身,生大驕慢,是名成已。”

    “是他財有,亦作他想,若自往取,若遣人取,若以疑心,移置異處,是名
根本。若壞垣牆,谘問計數,置梯緣牆,入舍求覓,乃至手觸,是名方便。若得
物已,負擔藏隱,任意施與,賣、用賜遺,歡喜受樂,無有慚愧,心不悔恨,自
讚其身,生大驕慢,是名成已。”

    “若是婦女,係屬他人,起於他想,若以疑心,作非梵行,是名根本。若遣
使往,若自眼見,若與信物,若以手觸,若軟細語,是名方便。若事已竟,遺以
瓔珞,共坐飲食,歡喜受樂,無有慚愧,心不悔恨,自讚其身,生大驕慢,是名
成已。”

    “若於大眾,舍離本相,若於三時,若二時中,虛妄說之,是名根本。若於
先時,次第莊嚴,構言語端,或受他語,起往彼說,是名方便。若事成已,受取
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驕慢,是名
成已。”

    “是妄語中,雜有兩舌,能壞和合,是名根本。若說他過,及餘惡事,言和
合者,必有不可,若離壞者,則有好事,是名方便。和合既離,受他財物,任意
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驕慢,是名成已。”

    “若變容色,惡口罵詈,是名根本。若聞他罪,莊嚴辭章,起去到彼,欲說
是惡,是名方便。若罵詈已,還受他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
悔恨,自讚其身,生大驕慢,是名成已。”

    “若說欲事,非時之言,是名根本。若歌、若頌無義章句,隨人所喜,造作
百端,是名方便。若教他已,還受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
悔恨,自讚其身,生大驕慢,是名成已。”

    “於他財物,生貪欲得,是名根本。發煩惱心,是名方便。作已得財,任意
施與,歡喜受樂,複向餘說,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驕慢,是名
成已。”

    “若打罵人,是名根本。若捉杖石,問其過罪,是名方便。打已生喜,受取
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驕慢,是名
成已。”

    “若誹謗業因果、真諦賢聖之人,是名根本。若讀誦、書寫、信受邪書,讚
歎稱譽,是名方便。受已向他分別演說,增其邪見,受取財物,任意施與,歡喜
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驕慢,是名成已。”

    “若複有人於十業道,一時作二:妄語、兩舍。或一時三:所謂妄語、兩舌、
惡口。又複有三:所謂邪見、惡口、妄語。如是說者,即是無義,是名為四。嗔
之與貪不得一時,其餘八事,可得一時。雲何一時?六處遣使,自作二事:一者
淫他妻婦,二者謂無業果。先作期要,一時得業。是十惡業,或得作色,無無作
色,或有作色,及無作色。若無方便,及成已者,則得作色,無無作色。若有莊
嚴,及成已者,則得作色,及無作色。是十業道,有輕有重。若殺父母,及辟支
佛,偷三寶物,於所生母,及及羅漢尼,作非梵行,妄語壞僧,是名為重。”

    “善男子,是十業道各有三種:一從貪生,二從嗔生,三從癡生。若為貪利
故害命者,是名從貪。若殺怨家,是名從嗔。殺父母者,是名從癡。”

    “劫盜他財,亦複三種:自為己身、妻子、眷屬,貪他財物,而往劫奪,是
名從貪。盜怨家物,是名從嗔。劫奪下姓是名從癡。”

    “邪淫亦三:若為自樂,行非梵行,是名從貪。淫怨眷屬,是名從嗔。於所
生母,作非梵行,是名從癡。”

    “妄語三種:若為財利,自受快樂,是名從貪。為壞怨故,是名從嗔。若畏
他死,是名從癡。”

    “兩舍三種:若為財利,是名從貪。為壞怨故,是名從嗔。破壞和合、邪見
之眾,是名從癡。”

    “惡口三種:為財利故,罵詈婦兒,是名從貪。故向怨家說所惡事,是名從
嗔。說他往昔先人過罪,是名從癡。”

    “無義語亦三種:若為歡樂,歌叫喧嘩,是名從貪。為勝他故,歌叫喧嘩,
是名從嗔。為增邪見,歌叫喧嘩,是名從癡。”

    “從貪生者,是名為妒;從嗔生者,是名為恚;從癡生者,是名邪見。”

    “修十善已,一一事中,得三解脫。是十惡業,決定當得地獄果報,或有餓
鬼,或有畜生。餘果則得人中短命,貧窮乏財,婦不貞廉,有所言說,人不信受,
無有親厚,常被誹謗,耳初不聞善好之言,能令外物、四大衰微,無有真實,惡
風暴雨,爛臭敗壞,土地不平,無有七寶,多有石沙、荊棘惡刺,時節轉變,無
有常定,果瓜少實,味不具足。若欲破壞如是等事,應當至心修行十善。”

    “是十善法,三天下具,或有戒攝,或非戒攝。北鬱單越,唯有四事。地獄
有五。餓鬼、畜生、天中具十,非戒所攝。欲界六天,無有方便,唯有根本、成
已二事。”

    “夫業道者,一念中得。如其殺者,可殺俱死,是則不得根本業果。若作莊
嚴,事竟不成,唯得方便,不得根本。作莊嚴已,便得殺者,得根本罪。如其殺
已,不追成已,無無作罪。若殺者,一念中死,可殺之者,次後念死,殺者,不
得根本業罪。若遣使殺,使得作罪,口敕之者,得無作罪。若惡口敕,亦得作罪,
及無作罪。若其殺已,心善無記,亦得作罪,及無作罪。”

    “若有說言:過去已滅,未來未生,現在無住,雲何名殺?一念不殺,微塵
不壞,若一不殺,多亦不能,雲何言殺?是義不然。何以故?雖複現在一念不殺,
能遮未來,使不起故,故得名殺。以是義故,不可以見一處無殺,舉一切處,悉
便無殺。有人刺手,則便命終,或有截足而命全者,頭則不爾,刺截則死。若有
作已,得大罪道,是名業道。三業自得,七業自他。若無作者,亦無無作。”

    “或有說言:身業三事,有作無作,口不如是。是義不然。何以故?若口有
作,無無作者,口敕殺已,不應得罪。是故口業,亦應有作,及以無作。心則不
爾。何以故?賢聖之人。不得罪故。何因緣故?名作無作?是業墮三惡道故,生
於人中,壽命短故,所有六入,常受苦故,餘果相似,根本正果,或有相似,或
不相似。受果報時,在活地獄、黑繩地獄,餓鬼、畜生、人中三處受於餘果。若
於一人,作殺莊嚴,作莊嚴已,有二人死,當知唯於本所為人,得作無作。”

    “若有說言:色是無記,命亦無記。如是無記,雲何殺已而得殺罪?是義不
然。何以故?如是身命,是善惡心器,若壞是器,遮於未來善惡心故,是故得罪。
若王敕殺,侍臣稱善,是王與臣,罪無差別。獵亦如是。若以垂終,其命餘殘,
有一念在,若下刀殺,是得殺罪。若命已盡,而下刀者,不得殺罪。若先作意,
規欲撾打,然下手時,彼便命終,不得殺罪。若作毒藥與懷妊者,若破歌羅羅,
是人則得作無作罪。若自刑者,不得殺罪。何以故,不起他想故,無嗔恚心故,
非他自因緣故。”

    “或有說言:若心在善、不善、無記,悉得殺罪,猶如火、毒,雖複善心、
不善、無記,觸食之者,悉皆死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世間有人,捉火不燒,
食毒不死,非惡心殺,亦複如是,不得殺罪,如諸醫等。”

    “或有說言:婆藪仙人說咒、殺人、殺羊祀天,不得殺罪。是義不然。何以
故?斷他命故,癡因緣故。若見人死,心生歡喜,當知是人得成已罪。見他殺已,
心生歡喜,出財賞之,亦複如是。若使他殺,受使之人到已,更以種種苦毒而殺
戮之,口敕之者,唯得作罪,受使之人,兼得二罪,作以無作。”

    “若發惡心奪取他物,是人亦得作無作罪。若數時取,若寄時取,因市易取,
亦得偷罪。若自不取,不貪,不用,教他令取,是人亦得作無作罪。若欲偷金,
取時得銀,出外識已,還置本處,是人不得偷盜之罪。若欲偷金,得已、即念無
常之想,心生悔恨,欲還本主,而複畏之,設餘方便,還所偷物,雖離本處,不
得偷罪。奴仆財產,先悉生意,與主同共,後生貪想,輒取主物,取已,生疑,
而便藏避,複思是物,同共無異,雖離本處,不得偷罪。若人行路,為賊所劫,
既至村落,村主問言:汝失何物?我當償之,若說過所失,取他物者,是得偷罪。
若有發心,施他二衣,受者取一,雲不須二,輒還留者,是得偷罪。若人發心,
欲以房舍、臥具、醫藥、資生所須,施一比丘,未與之間,更聞他方有大德來,
輒回施之,是得偷罪。若取命過比丘財物,誰邊得罪。若羯磨已,從羯磨僧得,
若未羯磨,從十方僧得; 若臨終時,隨所與處,因之得罪。若偷佛物,從守塔人
主邊得罪。若暴水漂財物、穀米、果瓜、衣服、資生之物,取不得罪。”
                                                                   
    “若於非時、非處、非女、處女、他婦、若屬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
邪淫罪,鬱單越無。若畜牲,若破壞,若屬僧,若係獄,若亡逃,若師婦,若出
家人,近如是人,名為邪淫。出家之人無所係屬,從誰得罪?從其親屬,王所得
罪。惡時、亂時、虐王出時,怖畏之時,若令婦妾出家、剃發,還近之者,是得
淫罪。若到三道,是得淫罪。若自若他,在於道邊、塔邊、祠邊、大會之處,作
非梵行,得邪淫罪。若為父母、兄弟、國王之所守護,或先與他期,或先許他,
或先受財,或先受請,木泥畫像,及以死屍,如是人邊,作非梵行,得邪淫罪。
若屬自身,而作他想,屬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如是邪淫,亦有輕重,
從重煩惱,則得重罪;從輕煩惱,則得輕罪。”

    “若有疑心,若無疑心,若見、若聞、若覺、若知、若問、不問,異本說者,
是名妄語。若言不本見、聞、覺、知,亦是妄語,不名具足。若破相說,無覆藏
相,是非妄語。若異音說,前人不解,亦是妄語,不名具足。若顛倒語,若發大
聲,不了了語,若有所說,前人不解,亦是妄語,不名具足。”

    “兩舌、惡口,若壞前人,不壞前人,作已得罪。無義語,亦複如是。如是
七事,亦道、亦業, 其餘三事,是業、非道。 何以故? 自不行故,妨於自他,
得大罪故。”
                                                                   
    “或有說言:一切微塵,次第而住,亦念念滅,滅已無住;若無住者,尚無
有作,況有無作。是義不然。何以故?世間之法,有因有果,無因無果。如麵水
鏡,則有像現,離麵無像,作亦如是。從身有作,從是作法,則出無作,如麵水
鏡,則有像現。譬如有人,發惡心故,則惡色現,發善心故,則善色現。作以無
作,亦複如是。若因善業,得善妙色,若因惡業,得粗惡色。作以無作,亦複如
是。若以念念常滅,無有作、無作者,如先說燈、河等喻,雖念念滅,以二諦故,
說作、無作。”

    “微塵雖複次第不住,亦複不破世諦法也。正以微塵,次第得名。父母、羅
漢,其有殺者,得無量罪。父母、羅漢,及以他人,陰、界、入等,等無差別,
所以得重,以是福田、報恩田故。”

    “如說二字,不得一時。然此二字,終不和合,義不可說。雖念念滅,亦名
妄語,不破世諦。猶如射箭,雖念念滅,因於身業微塵力故,到不到處。作以無
作,亦複如是。如舞獨樂,雖念念滅,因於身業微塵力故,而能動轉。作以無作,
亦複如是。如旋火輪,雖念念滅,因於身業微塵力故,火得圓匝。初發心異,方
便心異,作時心異,說時心異,眾緣和合,故得名作。以作因緣,生於無作。如
威儀異,其心亦異,不可得壞,故名無作。從此作法,得無作已,心雖在善、不
善、無記,所作諸業,無有漏失,故名無作。若身作善,口作不善,當知是人獲
得雜果。若身善業,有作、無作;口不善業,唯有有作,無有無作;當知是人,
唯得善果,不得惡果。是故經中說,七種業有作、無作。如人重病,要須眾藥,
和合治之,若少一種則不能治。何以故?其病重故。一切眾生,亦複如是,具諸
惡故,要須眾戒,然後治之,若少一戒,則不能治。”

優婆塞戒經卷第七


業品第二十四之餘

    “善男子,眾生作罪,凡有二種:一者惡戒,二者無戒。惡戒之人,雖殺一
羊,及不殺時,常得殺罪。何以故?先發誓故。無戒之人,雖殺千口,殺時得罪,
不殺不得。何以故?不發誓故。是故一切善不善法,心為根本。因根本故,說諸
比丘犯有二種:一者身犯,二者口犯,無心犯也。如是戒者,時不具足,支不具
足,則不得戒。譬如鑽火,有燧、有力、有幹糞草,然後得火,若少一事,則不
得火。戒法亦爾。如是戒者,若得、若舍、若持、若毀,皆隨於心。如來了了知
諸法性,是故製之。”

    “若複有人,因於善業思惟力故,不造諸惡,名如法戒。若從他得,名為受
戒。若離戒受,有功德者,一切惡獸、獅子、虎、狼,應得功德,然實不得。以
是因緣,受善戒者,得無量福,受惡戒者,得無量罪。”

    “是故經中,說惡律儀:一者畜羊,二者畜雞,三者畜豬,四者釣魚,五者
網魚,六者殺牛,七者獄卒,八者獵狗,九作張(弓京),十作獵師,十一咒龍,
十二殺人,十三作賊,十四兩舍,十五以苦鞭靼、枷鎖、押額、鐵釘、燒炙加人。
國王、大臣受寄抵謾,不知恩者;惡性、惡心、大惡村主,典稅物者;毀戒比丘、
心無慚愧;如是之人,皆無戒也。雖複不名不善業道,而得大罪。何以故?盡壽
作故。如是等事,若不立誓,不從人受,則不成就。如是惡戒,四時中舍:一者
得二根時,二者舍壽命時,三者受善戒時,四者斷欲結時。”

    “或有說言:如善戒具足,惡戒亦爾。是義不然。何以故?惡戒易得故,一
因緣得故,所謂立誓。善戒不爾,有五方便,所謂五根,是故難得。以難得故,
要須具足。”

    “若有說言:優婆塞戒,無無義語、兩舌、惡口,是故優婆塞戒,八戒齋法,
沙彌、比丘,不具足得。是義不然。何以故?我今受持,淨口業故。”

    “若有說言:我受五戒,淨身口意。心若不淨,當知是人不得具戒。譬如有
人,受惡戒已,雖不殺生,是人常有惡戒,成就毀禁,比丘亦複如是。何以故?
受持戒已,一一戒邊,多業、多果故。眾生無量,戒亦無量;物無量故,戒亦無
量。是善惡戒,俱有三種:謂上、中、下。若不受惡戒,雖多作罪,不名惡戒。
若有難言:何緣五戒盡形壽受?八戒齋法,一日一夜?當言如來善知法相,通達
無礙,作如是說。”

    “善男子,世間福田:凡有二種:一功德田,二報恩田。壞此二田,名五逆
罪。是五逆罪,有三因緣:一者有極惡心,二者不識福德,三者不見正果。若人
異想,殺阿羅漢,不得逆罪,父母亦爾。若無慚愧,不觀報恩,心無恭敬,但作
方便,不作根本,雖非逆罪,亦得大報。善教授故,生憐愛故,能堪忍故,難作
作故,受大苦故。是故父母名報恩田。若複有人殺父母已,雖複修善,是善無報。
是故我說,人所蔭處,乃至少時,慎勿毀折枝條華果。。”

    “善男子,我涅盤後,有諸弟子,當作是說:若以異想、異名,殺父母,不
得逆罪,即曇無德。或複說言,雖於異想殺於父母,故得逆罪,即彌沙塞。或複
有說,異想、異名、殺於父母,俱得逆罪,即薩婆多。何以故?世間真實,是可
信故。父母真實,想亦不轉,惡心殺之,即得逆罪。實是父母,無父母想,不發
惡心,父母雖死,不得逆罪。何以故?具足四事,乃得逆罪:一者實是父母,作
父母想,二者惡心,三者舍心,四者作眾生想。具是四事,逆罪成就,若不具者,
則不成就。若為憐湣故,若為恭敬故,若為受法故,若為怖畏故,若為名稱故,
授與死具,雖不手殺,亦得逆罪。若為他使,令殺父母,啼哭、憂愁而為之者,
如是罪相,初中後輕。欲殺父母,誤殺他人,不得逆罪。欲殺他人,誤殺父母,
亦複如是。欲殺母時,誤殺相似,殺已藏刀,複中母身,不得逆罪。母有異見,
兒有異殺,但得殺罪,不得逆罪。”

    “是五逆罪,殺父則輕,殺母則重,殺羅漢重於殺母,出佛身血,重殺羅漢,
破僧複重出佛身血。有物重意輕,有物輕意重,有物重意重,有物輕意輕。物重
意輕者,如無惡心,殺於父母。物輕意重者,如以惡心,殺於畜生。物重意重者,
以極惡心,殺所生母。物輕意輕者,如以輕心,殺於畜生。如是惡業有方便重,
根本、成已輕。有方便、根本輕,成已重。有方便、根本重,成已輕。有根本輕,
方便、成已重。”

    “物是一種,以心力故,得輕重果。善男子,有人以食,欲施於我,未於我
間,轉施餓狗,我亦稱讚,如是人者,是大施主。若是福田,若非福田,心不選
擇,而施與者,是人獲得無量福德。何以故?心善淨故。”

    “是業四種: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四者無報。業有四種:一者
時定,果報不定,二者報定,時不必定,三者時定,果報亦定,四者時、果二俱
不定。”

    “時定者,所謂現在、次生、後世。若時不定,果報不定,是業可轉。若果
報定,應後受者,是業可轉現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
者,亦可轉輕。”

    “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專心作故,樂喜作故,立誓願故,作
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

    “眾生行業,有輕、有重、有遠、有近,隨其因緣,先後受之。如有修身、
修戒、修慧,定知善惡,當有果報,是人能轉重業為輕,輕者不受。若遭福田,
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現世輕受。若人具有欲界諸業,得
阿那含果,能轉後業,現在受之。阿羅漢果,亦複如是。”

    “善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壞極重之業,如阿伽
陀咒,及除毒寶,破壞惡毒。若作小罪,初方便輕,後成已重,是人不修身、戒、
心、慧,令輕作重。”

    “眾生若作一種、二種,乃至種種,有作不具足,有作具足。先念後作,名
作具足;先不生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

    “複有作已,不具足者,謂作業已,果報不定;複有作已,亦具足者,謂作
業已,定當得報;複有作已,不具足者,果報雖定,時節不定;複有作已,亦具
足者,時、報俱定。複有作已,不具足者,持戒、正見;複有作已,亦具足者,
毀戒、邪見;複有作已,不具足者,信因、信果;複有作已,亦具足者,不信因
果。複有作已,不具足者,作惡之時,有善圍繞;複有作已,亦具足者,作惡之
時,惡來圍繞;複有作已,不具足者,雖作眾惡,人中受報;複有作已,亦具足
者,人中作惡,地獄受報。複有作已,不具足者,有正念心;複有作已,亦具足
者,無有念心;複有作已,不具足者,三時生悔;複有作已,亦具足者,三時不
悔;如惡,善亦如是。因是作已,亦具足故,作小得大,作大得小。”

    “一意模身,身既成就,有無量意,模身初意,即是善也。身既成就,得二
種果,雜善不善。如人,天亦如是。地獄眾生,惡意模身,身既成已,一向不善。
餓鬼、畜生,亦惡意模身,身既成已,雜善不善。善惡中陰,以善惡模身,身既
成已,俱得雜報,善以不善。歌羅羅時,乃至老時,亦得雜報,善以不善。是故
經說,有四種業;黑業黑報,白業白報,雜業雜報,不黑不白,是業無報。黑業
黑報,所謂地獄;白業白報,所謂色天;雜業雜報,所謂欲天、人中、畜生、餓
鬼;不白不黑,無報,所謂無漏。”

    “善男子,若人不解如是業緣,無量世中,流轉生死。何以故?不解如是業
因緣者,雖生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劫,福盡,還墮三惡道故。”

    “善男子,一切模畫,無勝於意,意畫煩惱,煩惱畫業,業則畫身。貪因緣
故,色聲妙好,威儀詳序;嗔因緣故,色聲粗惡,威儀猝暴;如嗔、癡亦如是。”

    “無量世界,一百三十六地獄處,無量畜生,無量餓鬼,皆因業作。人天亦
爾。無量眾生獲得解脫,亦因於業。”

    “善男子,是十善道,有三事:一者能遮煩惱,二者能作善心,三者能增長
戒。如除毒藥,凡有三種:一者阿伽陀藥,二者神咒,三者真實。若人善修不放
逸行,具足正念,分別善惡,當知是人,決定能修十善業道。若多放逸,無有慚
愧,及以信心,當知是人,決定能作十不善業道。”

    “是十業道,複有三事:一者方便,二者根本,三者成已。若複有人能勤禮
拜、供養父母、師長、和上,有德之人,先意問訊,言則柔軟,是名方便。若作
已竟,能修念心,歡喜不悔,是名成已。作時專著,是名根本。”

    “善男子,是十業道,複有三種:謂上、中、下。或方便上,根本中,成已
下;或方便中,根本下,成已上;或方便下,根本上,成已中。”

    “是十業道,三法圍繞,所謂無貪、恚、癡,有貪、恚、癡。”

    “是十業道有共戒行、不共戒行。舍戒有六:一者斷善根時,二者得二根時,
三者舍壽命時,四者受惡戒時,五者舍戒時,六者舍欲界身時。或複說言:佛法
滅時,便失戒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受已不失,未受不得。斷身、口、意惡,
故名戒戒。根本四禪、四未到禪,是名定戒。根本四禪,初禪未到,名無漏戒。
舍身後世,更不作惡,名無作戒。守攝諸根,修正念已,見、聞、覺、知,色、
聲、香、味、觸、法,不生放逸,名攝根戒。”

    “何因緣故,得名為戒?戒者名製。能製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製。又複戒
者,名曰窄隘。雖有惡法,性不能容,故名窄隘。有複戒者,名曰清涼。遮煩惱
熱,不令得入,是故名涼。又複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無上道,是故名上。又
複戒者名學。學調伏心、智慧、諸根,是故名學。”

    “善男子,或時有人,具足一戒,所謂波羅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
或具三戒,加無漏戒;或具四戒,加攝根戒;或具五戒,加無作戒。善男子,波
羅提木叉戒,現在作得,定共戒者,三世中得。”

    “善男子,若複有人,欲受戒時,至心能夠生死罪過,解脫功德,信心歡喜。
是人兼得,作無作戒。如是戒者,隨命長短,命長長得,命短短得,是無作戒。
三因緣舍:一者小莊嚴故,二者心放逸故,三者作不堅故。不舍因緣,複有三事。
一者有本願故,二者作業堅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

    “善男子,除十善業,及十惡業,善戒、惡戒已,更有業戒所不攝者,謂善
惡法。如是善惡,有作、無作。有人具足作及無作。若現在作善,未舍之頃,具
作、無作,第二念中,成就過去作、無作,作已過去,唯有無作、無有作也。”

    “若人得戒,雖作不善,是人現世成就二法:惡法有作,善法無作。是作、
無作,二因緣舍,一者所施物盡,二者心舍善作。二世成就,過去、現在。無作,
三世。定戒,二因緣舍:一者退時,二者斷善根時。複有三時:一者舍身時,二
者退時,三者生上時。無漏戒有三時舍:一者退時,二者轉鈍作利時,三者得上
果時。心善業一時失,謂上生時;身口意善,斷善根時,一時俱失。”

    “善男子,若得具足戒、定戒、無漏戒、攝根戒,是人了了解十業道。”

    “善男子,因十業道,眾生壽命有增有減,減者壽命十年,增者至無量年。
北鬱單越定壽千年,此壽百年。東西二方,二百五十,此壽無量,彼亦無量。四
天王壽,人數九百萬歲,命也不定,如三天下。三十三天,壽千八百萬歲,命亦
不定。焰摩天上壽三千六百萬歲,命亦不定。兜率天,壽七千二百萬歲,除後身
菩薩,餘一切命,皆亦不定。化樂天,壽萬四千四百萬歲,命亦不定。他化自在
天,壽二萬八千八百萬歲,命亦不定。”

    “他化自在天上一年,即熱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
歲,彼地獄,壽命二萬八千八百萬歲,命亦不定。化樂天上一年,即大聲地獄一
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獄,壽命萬四千四百萬歲,命亦
不定。兜率天一年,即小聲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
彼地獄,壽命七千二百萬歲,命亦不定。焰摩天一年,即眾合地獄一日一夜,如
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地獄,壽命三千六百萬歲,命亦不定。三十
三天一年,即是黑繩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地獄,
壽命一千八百萬歲,命亦不定。四天王上一年,即是活地獄中一日一夜,如是三
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地獄,壽命九百萬歲,命亦不定。阿鼻地獄壽命
一劫,大熱地獄壽命半劫,唯此二處,壽命決定。人中五百年,是餓鬼中一日一
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鬼,壽命萬五千歲,命亦不定。畜生
道中,除難陀婆難陀,其餘一切,命亦不定。阿鼻地獄一年,即是非想非非想處
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天,壽命八萬大劫。無所有處
六萬劫,識處,四萬劫,空處,二萬劫。”

    “若有發起輕微煩惱,愛著空定,當知是人生四無色。從十年增至八萬歲,
從八萬歲減還至十年,如是增減,滿十八反,名為中劫。穀貴三災,疾病三災,
刀兵一災,名一小劫。水火二災,各五段過,有一風災,五風災過,名一大劫。”

    “閻浮提中,刀兵起時,東西二方,人暫生嗔。此病起時,彼小頭痛,力少
微弱。此穀貴時,彼則念食。如是惡事,鬱單越無,因不殺故,壽命增長;偷因
緣故, 壽命減少。”

    “有二種劫:一者水劫,二者火劫。水劫起時,地獄眾生,若報盡者,悉得
出離,若未盡者,移至他方大地獄中。若此世間,八大地獄,空無眾生,是名眾
生脫於地獄。四大海中,所有眾生,業若盡者,悉皆得脫,若未盡者,悉轉生於
他方海中。若是海中,無一眾生,是名得脫。閻浮提地,直下過於五百由延,有
閻羅王城,周遍縱廣七萬五千由延,如是城中,餓鬼眾生,業已盡者,悉得出離,
業未盡者,轉生他方閻羅王所。若是城中,乃至無有一眾生者,是名得脫。”

    “爾時有人,內因緣故,獲得初禪。得已即起,大聲唱言:初禪寂靜!初禪
寂靜!諸人聞已,即各思惟,一切皆共獲得初禪,即舍人身,生初禪地。時初禪
中複有一人,內因緣故,修得二禪。得已即起,大聲唱言:二禪寂靜!二禪寂靜!
眾生聞已,各自思惟,複獲二禪,舍初禪身,生二禪處。當爾之時,從阿鼻獄,
上自初禪,乃至無有一眾生在。”

    “善男子!四天下外,有由乾陀山,中有七日,眾生福德因緣力故,唯一日
現,賴之成熟百穀、草木,火劫起時,七日都現,燒燃一切百穀、草木,山河大
地,須彌山王、乃至初禪。二禪眾生見是火災,心生怖畏。彼中複有先生諸天,
語後來天:汝等莫怖!我往曾見如是火災,齊彼而止,不至來此。如諸眾生,增
十年壽,至八萬歲,減八萬壽,還至十年,經爾所時,如是火災,熱猶未息。是
時,便從中間禪處,降注大雨,複經壽命一增一減,眾生業行因緣力故,為持此
水,其下複出七重風雲。是時雨止,水上生膜,猶如乳肥。四天下中,須彌山王,
漸漸生現,水中自然具有一切種種種子。”

    “是時二禪,複有一人,短命福盡,業力故墮,生於世間,壽無量歲,光明
自照,獨處經久,心生愁惱,而自念言:我既獨處,若我有福,願更有人,來生
此間,與我為伴!發是念已,是時二禪,有諸眾生,薄福命盡,業因緣故,便來
生此。是人見已,心生歡喜,即自念言:如是人者,我所化生,即是我作;我於
彼人,有自在力。彼人亦念:我從彼生,彼化作我,彼於我身,有自在力。以是
因緣,一切眾生,生我見想。善男子,陰、界、入等,眾生世界、國土世界,皆
是十業因緣而有。”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能觀如是十業道者,
是不為難,在家觀者,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羼提波羅蜜品第二十五

    善生言:“世尊,佛先已說檀波羅蜜屍波羅蜜,菩薩雲何修集忍波羅蜜?”

    佛言:“善男子,忍有二種: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饑、渴、寒、熱、
苦、樂,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罵
詈、撾打、惡口、惡事、貪、嗔、癡等悉能忍之,能忍難忍、難施、難作,名出
世忍。”

    “善男子,菩薩若值他罵、輕賤、毀譽惡口、罵詈,是時內心,無加報想。
菩薩雖作如是忍事,不為現在,但為後利。有善報之,惡則不反。”

    “善男子,有是忍辱、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是忍辱;有是忍辱、是波羅
(注1)蜜;有非忍辱、非波羅蜜。是忍辱、非波羅蜜者,所謂世忍,聲聞、緣覺
所行忍辱。是波羅蜜、非忍辱者,所謂禪波羅蜜。亦是忍辱、亦波羅蜜者,所謂
若被割截頭、目、手、足,乃至不生一念嗔心,檀波羅蜜、屍波羅蜜、般若波羅
蜜。非忍辱、非波羅蜜者,所謂聲聞、緣覺持戒布施。”

    “善男子,若欲修忍,是人應當破驕慢、嗔心、癡心,不觀及我所相、種姓
常相。若人能作如是等觀,當知是人,能修忍辱。如是修已,心得歡喜。有智之
人,若遇惡罵,當作是念:是罵詈字,不一時生,初字出時,後字未生,後字生
已,初字複滅,若不一時,雲何是罵?直是風聲,我雲何嗔?我今此身,五陰和
合,四陰不現,則不可罵,色陰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若不停住,
誰當受罵?然彼罵者,即是風氣。風亦二種:有內、有外,我於外風,都不生嗔,
雲何於內,而生嗔耶?世間罵者,亦有二種:一者實,二者虛,若說實者,實何
所嗔?若說虛者,虛自得罵,無予我事,我何緣嗔?若我嗔者,我自作惡。何以
故?因嗔恚故,生三惡道。若我於彼三惡道中,受苦惱者,則為自作自受苦報。
是故說言:一切善惡,皆因我身。”

    “善男子,生忍因緣,有五事:一者惡來不報,二者觀無常想,三者修於慈
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斷除嗔恚。”

    “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當知是人能修忍辱。若人軟言,淨身口業,
和顏悅色,先意問訊,能觀一切苦樂因緣,當知是人能修忍辱。若能修空三昧,
觀諸眾生,悉是無常,受苦等想。彼罵辱時,能觀罵者,如狂如癡,稚小無智,
當知是人,能修忍辱。智人當觀,勝我者罵我不應嗔。何以故?我若嗔者,或奪
我命。若不如者,嗔亦不應報。何以故?非疇匹故。我若報者,辱我身口。譬如
有人,授毒與他,人無責者,如其自服,人則嗤笑。我亦如是,若嗔彼者,當於
未來,受大苦惱,一切聖人,悉當責我。以是因緣,我身若被截斫、分離,不應
生嗔。應當深觀往業因緣,當修慈悲,憐湣一切。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當雲
何能調眾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種如
是種子,雲何獲得如是正果?”

    “善男子,若有智人,樂修忍辱,是人常得顏色和悅,好樂喜戲,人見歡喜,
觀之無厭,於受化者,心不貪著。智人見怨,以惡來加,當發善願:願彼怨者,
未來之世,為我父母、兄弟、親戚,莫於我所,生憎怨想。複當觀察,若人形殘、
顏色醜惡、諸跟不具、乏於財物,當知皆從嗔因緣得,我今雲何不修忍辱?以是
因緣,智者應當深修忍德。”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忍辱時,常樂觀察生死罪過,樂修法行,勤於精進,
讀誦、書寫如來正典,供養師長、有德之人。能瞻病苦,修於慈悲,憐湣一切,
見苦惱者,能令遠離。常樂出家,乃至盡壽,持戒精進,攝持六根,不令得起煩
惱因緣,寧舍身命,終不毀戒。若他有事,樂為營理。常有慚愧,樂讚忍德,為
調眾生,堪忍眾苦。於怨,尚能忍於惡事,況複親所。”

    “能忍二嗔:一眾生嗔,二非眾生嗔。舍己樂具,令眾得樂,不念多惡,不
忘少善。遠離兩舌,前後默然,不說彼短,說煩惱過,令眾得離。他所不喜,不
為說之,淨身口意,了諸罪業。若客煩惱因緣作罪,作已慚愧,心生悔恨。”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淨忍辱是不為難,
在家修忍,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注1:書中此處為波忍蜜,疑有誤,故改。


毗梨耶波羅蜜品第二十六

    善生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能修六波羅蜜,誰為正因?”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子已生惡法,為欲壞之;未生惡法,為遮不起;
未生善法,為令速生;已生善法,為令增廣;修勤精進,是名精進。如是精進,
即是修行六波羅蜜之正因也。”

    “是勤精進,能脫一切諸煩惱界。善男子,若能受於三惡道苦,當知是人,
真實能修毗梨耶波羅蜜,平等修集,不急、不緩。”

    “精進二種:一正、二邪。菩薩遠離邪精進已,修正精進。修信、施、戒、
聞、慧、慈、悲,名正精進。至心常作,三時無悔,於善法所,不生知足,所學
世法,及出世法,一切皆名正精進也。”

    “菩薩雖複不惜身命,然為護法,應當愛惜,身四威儀,常修如法。修善法
時,心無懈息。失身命時,不舍如法。若能到於六事彼岸,悉是精進之因緣也。”

    “若自讀誦、書寫、思惟十二部經,名自為法勤行精進。若能以是轉化眾生,
令調伏者,名為他法勤行精進。若為菩提、修菩提道,布施、持戒、多聞、智慧;
修學世法,供養父母、師長、有德之人;修舍摩他毗婆舍那,讀誦、書寫十二部
經,複能遠離貪、恚、癡等,名為菩提勤行精進。如是悉名為正精進,是名六波
羅蜜之正因也。”

    “善男子,懈怠之人不能一時、一切布施,不能持戒,勤行精進,攝心念定,
忍於惡事,分別善惡。是故我言,六波羅蜜因於精進。”

    “善男子,有勤精進、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勤精進;有亦精進、亦波羅
蜜、有非精進、非波羅蜜。精進、非波羅蜜者,如邪精進、善事精進、聲聞、緣
覺所有精進。有波羅蜜,非精進者,所謂般若波羅蜜。有亦精進、亦波羅蜜者,
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等五波羅蜜。有非精進、非波羅蜜者,一切凡
夫、聲聞、緣覺,布施、持戒、忍辱、禪定、智慧及餘善法。”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勤精進是不為難,
在家修進,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禪波羅蜜品第二十七

    善生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修禪波羅蜜,雲何禪定?”

    “善男子,禪定即戒,慈、悲、喜、舍,遠離諸結,修集善法,是名禪定。
善男子,若離禪定,尚不能得一切世事,況出世事,是故應當至心修集。”

    “菩薩欲得禪波羅蜜,先當親近真善知識,修集三昧方便之道。所謂戒戒,
攝諸根戒,斷於邪命,如法而住,隨順師教,於善法所,不生知足,修行善時,
心無休息。常樂寂靜,遠離五蓋,心樂思惟,觀生死過,常修善法,至心不廢。
具足正念,斷諸放逸,省於言語,亦損眠食,心淨、身淨,不親惡友,不與惡交,
不樂世事。知時、知法,了知自身,觀心數法,若有喜相、愁相、嗔相、軟相、
堅相,知已能除,猶如金師,善知冷熱,不令失所。樂甘露味,雖處世法,身心
不動,猶如須彌,不為四風之所傾動,正念堅固,亦見知覺有為、多過。若人樂
修如是三昧,不休不息,當知是人能具足得,譬如鑽火,以不息故,火則易得。”

    “善男子,若離三昧,欲得世法、出世菩提,無有是處。善男子,一切三昧,
即是一切善法根本,以是因緣,應當攝心,如人執鏡,則見一切善惡之事,是故
三昧,名菩提道之莊嚴也。”

    “受身心樂,名為三昧;不增不減,名等三昧;從初骨觀,乃至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皆名三昧。”

    “是三昧有四緣:一者從欲,二者從精進,三者從心,四者從慧。是四緣故,
得無量福,增一切善。”

    “複有三種:一者從聞,二者從思,三者從修。從是三法,漸漸而生。複有
三時:所謂生時、住時、增時。”

    “善男子,欲界之中,有三昧子,是子因緣,得三菩提。是三昧者,有退、
住、增。若在四禪,性則堅固,從初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上地勝下,次第如是。
根本禪中,則有喜樂,非中間禪,六通亦爾,在於根本,不在餘處,是三昧,名
菩提莊嚴。因是三昧,能得學道、及無學道、四無量心、三解脫門,自利利他,
無量神足,知他心智,能調眾生,無量智慧,五根三昧,轉鈍為利,斷於一切生
老病死,能得成就一切種智,見諸法性,如羅彀視。”

    “善男子,智者應當作如是觀:一切煩惱,是我大怨。何以故?因是煩惱,
能破自他。以是因緣,我當修集慈悲之心,為欲利益諸眾生故,為得無量純善法
故。若有說言:離於慈悲,得善法者,無有是處。如是慈悲,能斷不善,能令眾
生離苦受樂,能壞欲界。是慈若能緣於欲界,名欲界慈。”

    “善男子,眾生若能修集慈心,是人當得無量功德。修慈心時,若能先於怨
中施安,是名修慈。”

    “善男子,一切眾生,凡有三聚:一者怨,二者親,三者中。如是三聚,名
為慈緣。修慈之人,先從親起,欲令受樂,此觀既成,次及怨家。”

    “善男子,起慈心時,有因戒起,有因施起。若能觀怨作子想者,是名得慈。”

    “善男子,慈唯能緣,不能救苦;悲則不爾,亦緣、亦救。”

    “善男子,若能觀怨一毫之善,不見其惡,當知是人,名為習慈;若彼怨家,
設遇病苦,能往問訊,瞻療所患,給其所須,當知是人,能善修慈。”

    “善男子,若能修忍,當知即是修慈因緣,如是慈心,即是一切安樂因緣。
若能修慈,當知是人,能破一切驕慢因緣,能行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
慧,如法修行。若人修定,當知是人,修梵福德。得梵身故,名梵福德。若人能
觀生死過罪、涅盤功德,是人足下所履糞土,應當頂戴。是人難忍能忍,難施能
施,難作能作。是人能修四禪、四空及八解脫。複作是念:一切眾生,身、口、
意惡,未來若受苦惱報者,悉令我受;若我所有善果報者,悉令眾生同我受之。
如是慈悲,緣廣故廣,緣少故少。”

    “慈悲三種:謂下、中、上。複有三種:一者緣親,二者緣怨,三者緣中。
複有三種:一者緣貪,二者緣眾生,三者緣非眾生。如是緣者,悉名三昧。悲、
喜、舍心,亦複如是。”

    “善男子,有禪、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禪;有亦是禪、亦波羅蜜;有非
禪、非波羅蜜。是禪、非波羅蜜者,謂世俗禪,聲聞、緣覺所有禪定。是波羅蜜、
非禪定者,所謂施、戒、忍辱、精進。亦是禪、亦波羅蜜者,謂金剛三昧。非禪、
非波羅蜜者,謂一切眾生、聲聞、緣覺,從聞、思惟所生善法。”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於淨禪,是不為難,
在家修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般若波羅蜜品第二十八

    善生言:“世尊,菩薩雲何修淨般若波羅蜜?”

    “善男子,若有菩薩持戒、精進、多聞、正念,修於忍辱,憐湣眾生,心多
慚愧,遠離嫉妒;真實了知諸善方便,為眾受苦,不生悔退,樂行惠施,能調眾
生,善知所犯輕重之相,勤勸眾生,施作福業,知字、知義,心無驕慢,親近善
友,能自利益,及利益他,恭敬三寶、諸師、和上、長老、有德,於身菩提,不
生輕想。能觀菩提深妙功德,知善惡相,知世、出世、一切聲論,知因、知果,
知初方便,及以根本,當知是人,能得智慧。”

    “如是智慧三種:一從聞生,二從思生,三從修生。從字得義,名從聞生;
思惟得義,名從思生;從修得義,名從修生。”

    “能讀如來十二部經,能除疑網;能讀一切世論、世事,能善分別邪正之道,
是名智慧。能善分別十二部經,陰、界、入等因果字義,毗婆舍那、舍摩他相,
上、中、下相,善、惡、無記、及四顛倒,見道,修道。能善分別如是等事,是
名智慧。”

    “善男子,有智之人求於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常親近佛,及佛弟
子。世無佛法,樂在外道出家修學,雖處邪道,樂求正要。常修慈、悲、喜、舍
之心,及五通道。得五通已,觀不淨想,及無常想,能說有為多諸過罪,為正語
故,教諸眾生,令學聲論。能令眾生,離身心病。樂以世事,教於他人。所作事
業,無能勝者,所謂咒、方、種種醫藥。能善求財,得已能護,用以道理,如法
惠施。雖知一切,不生驕慢;得大功德,不生知足。能教眾生信、施、持戒、多
聞、智慧。知善、不善、無記、方便。善知學行因緣次第。知菩提道,及道莊嚴。
知諸眾生上、中、下根。知外聲論,心不存著。知眾生時,隨宜調伏。知眾生世,
及國土世。知從具足六波羅蜜。”

    “善男子,有是智慧、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是智慧;有是智慧、是波羅
蜜;有非智慧、非波羅蜜。是智慧、非波羅蜜者,所謂一切世間智慧、聲聞、緣
覺所得智慧。是波羅蜜、非智慧者,無有是義。是智慧、是波羅蜜者,所謂一切
六波羅蜜。非智慧、非波羅蜜者,所謂一切聲聞、緣覺、施、戒、精進。”

    “善男子,若人有勤修如是六波羅蜜,是人名為供養六方,能增財命。”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淨智慧是不為難,
在家修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說是法時,善生長者子等,千優婆塞,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既發心已,
即從坐起,禮佛而退,辭還所止。


回向

願以此功德回向遍法界一切眾生,願諸眾生皆成佛道。
**********************************************************************
三寶弟子依淨慧法師匯編《在家教徒必讀經典》錄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