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瑪呢唄咩吽

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南無十方僧,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個人資料
astermat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ZT】釋迦牟尼佛:倡導男女平等的第一人

(2007-05-24 20:53:48) 下一個
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84164&extra=page%3D3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男尊女卑的思想占有主導地位,女性的地位一直從屬於男性。但在佛教中卻有例外,女性與男性在佛性的修證方麵是完全平等的,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提倡解放婦女、提高女性地位的第一人。追溯佛陀是怎樣提倡男女平等到漸進提高婦女地位,對於今天談佛教的男女平等問題,非常具有曆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由於佛陀年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首先很有必要追根溯源到原始佛教,從佛陀所說的係列經典到佛製戒律著手研究和了解。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隻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是從佛性上說眾生是完全平等的,隻要人人肯通過修行,最終都會有成佛的可能。從這一點不難看出,佛陀是一個內心充滿慈悲的絕對平等主義者。佛陀否定印度傳統種姓階級製度,倡導打破四個階級(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主張人人平等。雖然佛陀生於四姓中比較尊貴的刹帝利階層,然而在收弟子時,卻對四姓種族平等對待,認為四姓若歸依佛教,則皆為釋種,無有差別,如四河入海,悉成鹹味。此種思想和作為,在印度曆史與人類曆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佛陀在《首楞嚴三昧經》中說:“善男子!發大乘者,不見男女,而有別異。所以者何?薩婆若心,不在三界,有分別故,有男有女。”對於一般的凡夫俗女,一旦發起菩提心,則立即超越了男女的差別,因為佛性上是沒有男女的分別。在《涅槃經》裏,佛陀說:“若人不知是佛性者,則無男相。所以者何?不能自知有佛性故。若有不能知佛性者,我說是等名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說是人為丈夫相。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當知是等,即為男子。”從佛性上講,完全是沒有男女相差別,這樣男女的分別問題就從身體表像層麵提升至精神層麵,非常富有卓見。在理論上,男女平等固然不成問題,但有人不禁要問:既然從佛性和理論上都解決了男女平等問題,為何佛陀早期不同意女性出家?到後來雖同意女性出家,佛陀卻親自為女眾訂立“八敬法”,令人視為對婦女的不公平。但如果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就不難理解,古印度長期受封建“四種姓”製度束縛影響是多方麵的,尤其男尊女卑思想極為根深蒂固,難免影響到佛陀提升女性地位的步伐,所以佛陀采取的方法是漸進式提高婦女地位。在今天的四眾弟子中,特別是女眾們,應該感恩佛陀的用心良苦。在戒律方麵雖然比丘尼戒多比丘戒一倍,並規定尼眾修行道場不能離開比丘寺院約兩裏遠,那都是便於有德年長比丘方便給予指導修行。佛經裏有關佛陀為勸導女性通過修行可成佛道的故事,在經典中不勝枚舉,如《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方等無想經》、《雜阿含經》、《妙法蓮華經》、《佛說須摩提菩薩經》等。可見佛陀的觀點,與當時印度社會重男輕女的現象是截然不同,佛陀真正代表了下層階級人民的利益,提倡男女平等。

佛教從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磨合,到隋唐完全展現出佛教固有的特質。由於中國也是封建國家以男權為主導的社會,女人的地位和命運掌握在男人的手裏,“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沒有自主權力可言。由於唐朝觀世音菩薩信仰的興起,大乘佛教以觀世音為婦女慈悲美德的象征。為對現實社會女性所遭遇的痛苦給予精神上的解脫、思想上的解放,化導女性學佛,為女性燃起生活的希望,起到積極作用,在大乘經典《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裏,觀世音菩薩也有化現女人的說法,度化眾生的內容。這正是大乘佛教以觀世音女性形象教化,並鼓勵婦女發揮其慈悲的婦德,造福社會人群,實現女性對社會貢獻的肯定。在中國佛教史上,女性一直處於弱勢階層,這是不容置疑的。由於受到中國傳統禮教的影響,“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桎梏,多數女性除相夫教子、操持家務外,很少有其它方麵的發展,這與曆史有著直接的關係。出家後的女眾依然擺脫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縛,難有大的作為,因此加載史冊的比丘尼就屈指可數。如東晉支妙音,權傾一朝,威行內外,甚而參預朝廷機要;劉宋寶賢尼首任京邑尼僧正,掌管京城一帶的尼僧事務,甚有威風,明斷如神,宋文帝用四事供養她。其間南朝比丘尼不但出入宮廷,而且還能向皇族王公大臣們講經說法。雖然封建等級製度森嚴,但這些尼師們能夠進入主流社會,為國為教服務,不就說明女眾通過努力,完全可以實現女眾應有的作用和自身價值嗎?
隋唐至清代,出類拔萃的比丘尼為數也不少。如唐朝的法澄,能講經說法,譯述經典;在禪淨雙修方麵卓有成效的比丘尼,如《佛祖統紀》所記載的唐朝的淨真和悟性;《全唐詩》中還收有唯一一首比丘尼的詩作,便是西蜀海印寫的五律《舟夜》;宋代以一首“梅花詩”聞名的梅花尼,她那首膾炙人口的詩偈曾被編入小學語文課本;南宋無著妙總禪師很有造詣,曾參大慧宗杲,開悟後升座說法,聲聞四方;清朝行剛(字祗園)的《祗園剛禪師語錄》和醒徹(字季總)的《季總徹禪師語錄》都被收進《嘉興藏》……。這些尼師們在文學修養、精嚴持戒、禪淨雙修、相應解行等方麵成就頗多,但女眾中佼佼者與男眾高僧數量相比,也是寥若晨星,與男女出家二眾數量比例相比較,更是大相徑庭,十分遺憾。如果探究其中原因,內外因素皆有,主要還是女性受到傳統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造成女性長期以來滋生了依賴感,不敢展現自我的存在價值,由此不知埋沒了多少女性的聰明和才智。

中國近代由於受提倡西學,主張平等、自由之學說的影響,社會移風易俗,風氣大變,結束了婦女纏足等舊中國之惡俗,婦女得以解放,實現了男女平等享受教育的機會,從而湧現出許多知識女性。在佛教界,也相應出現了不少比丘尼大德,如五台山的通願法師,四川的隆蓮法師等,皆堪稱尼眾模範,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和尊重。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她們身體力行,以弘法為家務,以培育僧才為己任,培養出了一大批中青年比丘尼人才,今天大都走上了教界領導崗位,活躍在教界各個方麵。但若以男女二眾都是佛教人才主體之說而言,女眾是擔綱法門弘法將才主體的另外一半,與今天社會女性的影響力的要求相比,還是相差甚遠,努力的空間還有待進取。

我國《憲法》規定:我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習慣、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都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這是真正結束了封建社會幾千年來男女不平等的陳規。現行法律中已不存在重男輕女的現象,女性完全可以公平地參與各種社會事務。今天我國台灣地區佛教事業蓬勃發展,令人刮目相看。其中比丘尼們展現出過人的智慧與才幹,她們活躍在教界各個方麵,做出的積極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如慈濟功德會的創辦人證嚴法師,她能把慈善事業辦得有聲有色,深入台灣民眾生活,影響社會方方麵麵,成就舉世矚目,讓人歎為觀止,以事實充分證明了女眾可以絲毫不遜色於男眾。

回顧曆史,女性為爭取平等權力,一路走來是崎嶇坎坷。佛教男女平等從佛教教理方麵來說,完全不存在任何問題,今天之中國佛教女眾力量較為衰弱,究其原因,是女眾還未走出受傳統思想影響的陰影,自我思想還不夠開放,主動進取還不夠積極。這就需要女眾弟子真正放下思想包袱,勇於擔當教門責任,切實加強自身建設,發展培育各方麵人才,積極投身於弘法利生事業,撐起教界的一半天空,為佛教、為國家做出佛門女眾應有的貢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