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曆史離我們很遠麽(ZT)

(2008-07-13 20:24:09) 下一個
曆史離我們很遠麽                                                            

                                                                 薩蘇
                                                      

古人把“雪夜閉門讀禁書”當作一種特別的樂趣,如今大夏天兒的開了空調,乘著孩兒睡著的時候讀讀老六的《閃開,讓我歌唱八十年代》,大體感覺也是一樣。

不過,這一讀,就勾起一段往事來。

上中學的時候,我們班有個特別淘氣的女生叫猴二,好像是因為小動作極多,被老師調到了前排就座。一天學校大掃除,說是某位部長要來參觀。我的座位靠窗,第二天正上著課,外麵忽然來了很多人,不問可知是部長已到。

部長同誌身材魁偉,電視裏麵經常見他露麵很是好認。此人站在窗外卻不再走動,目光炯炯地向裏看,眼珠都不錯一下。好奇之下跟著視線望去,終點卻是那沒心沒肺的猴二。

薩不聽課去看部長屬於正常好奇,部長不聽課去看猴二屬於哪一出呢?

當時感覺十分怪異 -- 部長同誌眼中竟有些深情脈脈,滄桑苦樂,縱然半懂不懂的年紀讓人心中跟著猛然有一凜的感覺。

下課了,請部長大人給中學生們講幾句話。勉勵了學弟學妹幾句,部長忽然跑了題,指了指教室一角,道:“當年,我也是在這個教室念書,也是錢老師(錢金榮先生)講課。。。我就坐在那裏” 又看了一眼猴二,道,“郝建秀當時就坐在這個座位。。。”說著意猶未盡地看看猴二,用手比了一下 – “也是這樣長的頭發。。。”

說完又比劃了一次。

“也可能還要長一點。”

下來猴二說 –- “我怎麽覺得全身都不得勁兒呢?”

那一天以後好長時間,總覺得教室變得有點兒不尋常,看猴二的時候也有點兒走樣。

更深藏的想法,要好久以後才整理出來,是那種忽然猜到了某種八卦後庸俗的沾沾自喜。


之所以有這樣一段回憶,自然是因為讀了老六的書,讀了一段想揍他的文字。

老六這本書裏,被人議論最多的是他的毛片。其實,老六寫東西時候,會變成那種自己有一缸才舀給你一瓢的周扒皮,此人不經意間撒落的文字,經常讓人讀得有想揍他一頓之感。

這段屬於不經意被老六撒落的文字,在“關於讀書的記憶碎片”裏麵,老六寫道 – “工作後先住單身宿舍,室友畢業於蘭州大學,非常勤學。他說起在蘭州大學圖書館的逸事,經常會借到好些年沒人動過的書。有一本書借書卡的上一個名字是顧頡剛,令他唏噓良久。

按照推斷,顧頡剛建國前在蘭州大學執教期間借閱過的書,時隔半個世紀,才被另一個年輕人捧在手中撫摩,盯著借書卡上那個名字發愣。這一情景要讓餘秋雨老師知道,肯定能寫出一篇很人文主義、很“大文化”的佳文。

而我,隻是想提醒一下尚在學校就讀的弟弟妹妹們,看看你們手中的書,有沒有先哲的體溫和指紋?“


老六寫這段文字的時候,可能腦筋正好開小差,於是就如同楊過的黯然一掌一般,令人扼腕。

顧先生借的是哪本書?幾十年沒有人借的書如何逃過圖書館曆次的下架整理?老六的狐朋狗友因何又拿起了這本書?一概沒有交代。

隻有一種感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可能一生能讓人記住的,就這一首詩。

足矣。

好像很酸,很莫名,尤其老六還是個學文的,這種評價砸在腦袋上的危險更大。

說酸就酸吧。就象新浪連載這一段的時候兒,專門在顧先生名字後麵加了個括弧,裏麵一個9字,意思是去注9看,可以知道顧先生是誰。這其實沒有必要,知道顧先生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加了注也沒有什麽幫助 – 顧先生能夠放在幾十個字的注裏麵麽?

老六更文化一些,所以他不經意間提到的,就是顧先生。而我當時的感慨,還不僅僅是郝建秀居然曾和我們麵對同一個先生,我想起了去年在大阪,無意間和書店老板談天,老板說  —--- 山上有清國軍人的墓。。。

那一天,才發現山上是日軍在甲午戰爭中的軍人墓地,其中最靠西方的一角,麵對中國的方向,是幾名被俘清軍的埋骨之處。他們已經向西望了一百多年。

西麵山下,是日本最普通的喧鬧街市,和任何一個街區沒有什麽兩樣。

曆史是什麽呢?我們原來經常無意地與曆史撞車。

寫到這裏意猶未盡,想起中國書店我熟悉的一位編輯朋友講過這樣一件事。

她到中國書店工作的時候,正好當時上麵的領導發起一個拯救記憶的項目 – 她們的這位領導無疑是個有文化的人,也是個有責任感的人。中國書店的曆史悠久,老店員們有數不清與中國近代史上各位名人的迎來送往。今天這些老店員已近耄耋,他們的記憶,如果不加紀錄,就會隨著他們的生命消逝而再也無人知道。

這個項目收獲頗豐。其中一位老店員回憶,他剛剛到中國書店學徒的時候,唐弢先生(也可能是另一位,當時我沒有記得很清,反正是一位大家)經常到店裏來找外麵看不到的書,態度和藹。有次小學徒為唐先生爬到高處取書,下來後他和小學徒還聊了半天,頗加勉勵,和他同來的一位個子不高的先生也很溫和地用手摸小學徒的頭。唐先生的平易近人讓老店員幾十年後還如沐春風。

搜集了這樣的史料,自然是要調查證實一下的。當時唐先生還在世,於是找先生核實,是否有這樣的事。

唐先生不久回信,證實確實有這樣的事情。

但是他問了一句話 – “你知道那位摸你頭的先生是誰嗎?”

被摸了頭幾十年之後,這位老店員才知道了這個答案。

答案是 –

魯迅。

真的,曆史,離我們很遠嗎?

[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