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二五集,第一二六集)

(2009-02-07 20:01:07)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二五集)  2001/2/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25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二五集)  2001/2/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25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六麵,經文第四行看起:

  【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忘,寂然調順,斷諸煩惱。】

  五根:信、進、念、定、慧,在前麵跟諸位介紹過了。這一段經文的意思,是說我們將十善業落實在「五根」裏麵,它能夠得到的效果,就是經上講的「莊嚴」。經文裏麵有五句,就配「信、進、念、定、慧」。我們今天雖然是出了家,受了大戒,信不信佛?很難說。

  我當年出家,我出家兩年才受戒。受了戒之後,到台中去看老師。老師遠遠的就看到我,指著我說:「你要信佛!」很大的聲音叫著「你要信佛」!那個時候我學佛九年了。我學佛七年出家的,出家就教佛學院,佛學院教了兩年才受戒。受了戒,回去看老師,他指著我說:「你要信佛!」當時我也愣住了。然後老師給我解釋:「信佛不容易,有許許多多出家人,一直到老死都不信佛。」為什麽佛家常講「袈裟之下失人身」?不信佛!為什麽說「地獄門前僧道多」?不信佛!所以我們想想,我們信不信佛?什麽樣的人才叫「信佛」?依教奉行的人叫信佛。

  我們在《十善業道經》裏頭,這個經通大、小乘。現代人講的「五乘佛法」,三乘之外加天乘、人乘,十善業道通五乘,五乘人共同修學的科目。離開十善業道,就不是學佛了,當然談不上信佛。所以這個「信」字好難!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裏麵跟我們講了六種信,這六種信我們有沒有?六種信裏麵第一個是「信自己」,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有佛種,信自己決定能成佛。我們有沒有這個信心?這就是無上菩提心。

  第二個「信他」,「他」是老師,老師是佛。佛雖然不在世間了,但是佛的遺教還流傳在世間;佛滅度之後,我們讀到經典如同見佛,展開經卷就如同在聽佛的教誨。佛所教導我們的,字字句句都是我們自性的性德,我們相不相信?是我們自己本具的智慧德能,不是外來的。佛是明心見性,我們自己是迷惑顛倒;撇開迷悟不談,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沒有兩樣。「自性本具德能」,佛在經上常講:「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都是圓滿具足的。聖人,他覺悟了,他用上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用上了。我們迷失了自性,用不上;雖有,用不上。我們用的是什麽?妄想、分別、執著,我們錯在這裏。

  諸佛菩薩,我們讀了大乘經知道,從來沒有離開世間,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問題是什麽?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如果哪一天你覺悟了,宗門裏麵所說的「大徹大悟」,你豁然就覺察到,周邊全是諸佛菩薩,這一部《大藏經》活活潑潑的就顯在我們生活範圍之內,六根所接觸的,無不是諸佛如來的大經大論,這叫信他。自他不二,這是第一對。

  第二對,教我們「信事」、「信理」。「事有理無」,所以這個「事」是「幻有」,佛法裏也稱為「妙有」;「理無」,理是空寂的,稱之為「真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事實真相。第三對,教我們「信因」、「信果」。因果,用現在人的話來說,是真理,永恒不變,世間法裏頭它是真理,出世間法裏頭它還是真理。因此,我們起心動念、造因不能不注意,種善因必定得善果。

  可是我們現在真的是迷惑顛倒,沒有能力辨別善惡。我們常常看到,許許多多人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這就是佛法裏麵講「顛倒妄想」。顛倒在哪裏?就顛倒在這些地方。如果我們信有了根,信有了根就是信裏頭有十善業道。十善業,前麵講得很清楚,諸位要記住,一定要落實,要把十善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行為。

  「不殺生」,這裏頭含義很深、很廣,決定沒有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才叫做「不殺生」;不但對於有情眾生不起傷害它的念頭,對於無情的眾生也不起傷害的念頭。我們看一株小草,長得很活潑、長得很好看,你能忍心從它頭上踏過去嗎?《戒經》裏麵佛告訴我們:「清淨比丘不踏生草。」這都屬於不殺生。但是戒裏頭有開緣,除非這個地方沒有道路,必須要從那裏通過,這個可以的。如果有路,路拐個彎,你要抄近路從草裏頭踏過去,這是犯戒的,對不起眾生。如果有急事、趕時間,可以。所以佛家裏麵開緣很多,開遮持犯要懂得。我沒有急事,不趕時間,我不可以抄近路踏生草,我一定要從路上走。不但對於樹木花草,我們今天講的是生物,對於石塊沙土我們也要愛心備至,絕不可以輕易的毀辱,「不殺生」才做到像樣子了。

  「不偷盜」,這一條我也說得很詳細,決定不可以有占人便宜的念頭。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盜心」,你雖然沒有盜的行為,你有盜心。底下我就不必再重複了,條條戒律都非常精微。有人說:「佛家戒律太嚴格了,我們做不到。」為什麽做不到?你的煩惱習氣太重了。佛所講的這些戒條,是你自性本具的德能,哪有做不到的?自性本具的,不是佛教的。不是佛菩薩製定這個東西來約束我們,不是的,你全搞錯了!佛菩薩幫助我們恢複性德,幫助我們消除煩惱習氣,恢複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而已。我們首先要相信,然後你才歡喜接受,真正用功,洗刷自己的過失,恢複自己的德能,『深信堅固』。

  「深信」裏頭,尤其是淨土。但是淨土裏頭,必須要懂得「心淨則佛土淨」。如何做到「心淨」?必須要三業清淨。三業清淨就是十善的圓滿,身三、口四、意三,真正都做到了。做到了是什麽?「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叫功夫成片,我們取淨土就有把握,這一生就沒有空過。所以信裏麵具足十善,十善業道落實在信根,「深信堅固」,你的信心不會動搖了。

  十善落實在進根,進是精進,『精勤匪懈』。我們現在懈怠、懶散,這是煩惱,這是習氣。精神提不起來,什麽原因?我們精進裏麵沒有十善。換句話說,有個精進的空殼子,裏頭沒有內容,怎麽想精進也精進不起來。精進裏麵具足十善,這精進就有內容,真精進!大經裏麵常說「自他不二」,度人就是度自己,度自己就是度眾生。說到極處,佛講「生佛不二」。

  我們現前這個階段,培訓班第五屆這半年之中,什麽事情是我們第一樁的大事?幫助同學成就學業,這是我們第一樁大事。如果我們同學們認為帶領學生對我們學習《華嚴》有妨礙,你們來跟我說,我們《華嚴》可以停半年,全心全力幫助培訓班的同學,我們下半年才講《華嚴》。我們可以把《華嚴》補過來。現在我們《華嚴》是一天講一個半小時,我們下半年一天講三個小時,上午上一堂課,下午上一堂課,可以彌補過來。你們同學們自己商量,來告訴我。同學們到這個地方來,時間隻有六個月,六個月他就得走,時間非常寶貴,我們要不能全心全力協助他,對不起他。

  昨天我跟同學們說過,我為什麽不親自上課,讓你們老同學帶他?這是教育的方法,教學相長。我一個人教得再好,將來死了之後後繼無人,我對不起佛教,我對不起曆代傳法的這些祖師大德,傳到我這裏就完了,就絕後了,這成什麽話!所以讓你們起來教,我們就後繼有人,大家要懂這個意思。我在旁邊看著,我在旁邊照顧著,必須把大家都帶起來。所以我在澳洲,澳洲昨天正式上課,我要求五年當中完成八門功課,也非常的緊張。這八門功課五年完成了,我底下一個目標就是在南昆大辦多元文化研究所,我們的學生就可以作教授,至少可以作研究所的研究員,可以成為研究所裏麵的助教。兩年他們可以拿到碩士學位,四年可以拿到博士學位,我幫助大家,一直把大家向上提升。

  我年歲大了,七十五歲,應該要走了,古人常講「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們今天要後繼有人,所以全心全力幫助大家。這個用心知道的人不多,我們也不必到處宣揚,宣揚毫無意義。有不少人說:「淨空法師給人題字,都是學生寫的,不是自己親筆。」我聽講說這些話的人很多,可是我聽了很歡喜,學生成就就是我的成就,我成就學生不成就就完了。不但這些字是我學生們寫的,你們看到許許多多印章都是學生刻的,學生的成就是我們真正的成就!學生各個都行了,我們就坐在旁邊享福,什麽都不要操勞,這就對了。樣樣還要自己操心,證明你教學沒有成就,你的成績拿不出來。

  我們上台,大家講,聽眾還讚歎,我們台上的成績拿出去了。培訓班裏麵教學,我們老同學都能教新同學,能講、能教、能寫,樣樣都能,我們的成績展現出來了。這是我們對於佛法有了交代,對佛有交代了,對祖師大德、這些傳法的善知識,我們也有交代了,我們走、往生,離開這個世界才安心,沒有絲毫遺憾。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把這個道理落實,精勤匪懈!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底下三句明天繼續說。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二六集)  2001/2/1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26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二六集)  2001/2/1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26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六麵,經文第四行,我們將文念一遍:

  【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忘,寂然調順,斷諸煩惱。】

  前麵兩句跟諸位介紹過了,現在我們從『常無迷忘』這一句看起,這是「念根」的成就。由此可知,我們現在是常常迷惑、常常忘記,這是什麽原因?這個念沒有根,它就有這現象。「念」,中國的文字是屬於會意,上麵是個「今」,下麵是個「心」,這就是佛法裏麵所講的「當下一念」,這是這個字的本義,念念當中都不失掉。

  佛說六道凡夫真正常無迷忘的一念是什麽?是「我」,六道凡夫念念不忘,「我」不忘。末那識,第七識,第七識就是我執,堅固的執著,無論在什麽時候,無論在什麽場所,從來沒有把這個念頭斷過。這個念頭斷,就超越六道輪回,可惜這個念頭他不能斷。佛教導我們把這個念頭換過來。而一切法門裏麵,念佛法門最殊勝,我們把那個「我」換成「佛」,這一生就決定成就。不要念「我」,念「佛」,所以叫「念佛法門」。這個法門廣義來講,諸佛菩薩所說的無量法門沒有一門不是念佛法門,這個意思在《華嚴經》五十三參。善財童子第一位善知識德雲比丘;《八十華嚴》的德雲比丘,《四十華嚴》叫吉祥雲比丘,「吉祥」跟「德」是一個意思,翻譯人用的名詞不一樣,是一個人,「吉祥」就是「德」,德雲就是吉祥雲;他跟我們在經上講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二十一」,密宗表法是圓滿的意思。所以說,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

  而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隻是在一切念佛法門裏麵一個特別的念佛法門,這是世尊為我們選擇的,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這個道理很深,但是並不難懂。我們經典讀得很多,印象也相當深刻,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為什麽不想佛?為什麽不念佛?為什麽還有其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錯就錯在這裏。佛教導我們要看破。所謂「看破」,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了,這叫看破。看破之後,你才能放下。放下什麽?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心恢複到真心,宗門講的「明心見性」的境界現前了,見性就是佛。由此可知,我們最大的麻煩、最大的障礙、最大的敵人不是外頭,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外麵沒有可怕的,這個東西才真正可怕,我們的正念不能現前,都是被這些東西擾亂、妨害。

  什麽人這一生當中肯定成就,有不可思議的成就?我們從古人經驗當中體會得,二六時中除了一句「阿彌陀佛」,決定沒有一個雜念,這個人成功了。對我們現前這個境界來說,除「阿彌陀佛」這一念,其餘的全是妄念!所以祖師的念佛堂隻有一句佛號,念佛堂裏頭不講經,絕沒有摻雜,真正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成功了。這個道場是世間第一道場,就是一句佛號。我們也看到許許多多念佛堂,有一些老和尚非常慈悲,他也懂得建念佛堂成就大眾,為什麽做不到一心稱念?念佛堂裏麵不但是清眾,連裏麵的執事,甚至於堂主,都還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念佛堂不能成功,原因在此地。所以念佛堂不是普通人能夠進去的,普通人進去是結緣,方便結緣,不是真正用功。真正用功,宗門裏麵的道場叫「選佛場」,淨宗的念佛堂是「成佛堂」,到那兒就成佛了。你仔細看看,那些進去的人像不像佛?從這些地方,我們才體會得這種道場的殊勝,道場的莊嚴,道場的本質。

  既然不具足這個條件,還有妄想分別執著,怎麽辦?不能不求教了。世尊當年在世,為什麽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為什麽不開個念佛堂讓大家成就,多省事!開個禪堂讓大家參究。世尊當年在世沒有禪堂,也沒有念佛堂,隻有講堂。講堂是幫助你看破,看破之後你自然就放下了,你自己就會用功,都用不著教了,所以這是著重在教學。我們的煩惱習氣無量劫帶來的,我們很想斷斷不了,這就說明相當不容易斷,這樣才在教下下功夫。教下下功夫也要懂得方法,不懂方法你這一生功夫也就白費,你不能契入。

  前幾天我在澳洲,香港同修打電話告訴我,說香港有一位律師,年輕的律師,在香港講《無量壽經》已經講一年了。這個事情我都不知道。聽眾都是律師,都是高級的知識分子,他講得很成功。他們約好,我這一次到香港去,他們來跟我見麵。我聽說,他們將我過去講《無量壽經》的講記印出來,一共有精裝四冊,他從頭到尾念過六遍。他的講演完全依照講義來講解,再加上他自己修學的心得,非常受歡迎。同修告訴我這個事情,他說看起來香港人還是有福。他要不斷這樣講下去,能有個三年、五年,社會風氣會改善,這是可以肯定的。要有真正覺悟的人!我聽說這位律師很感慨的跟大家說,說他自己修學心得。他也學佛多年,過去親近許多法師,也學過許許多多經論法門,他說他聽我講經,隻聽到一句話,得到最大的受用。他今天有這個成就,是聽了我一句話。我說:「什麽話?」「一門深入。」從前學,學亂了,學得太多、學得太雜,學了許多年還是蒙查查(糊裏糊塗,香港人講蒙查查)。聽我講之後,統統舍掉了,一門深入,專攻《無量壽經》,他成就了。這就是學教的方法,一定要懂得在一門上下功夫。

  我們現在雖然也開講《無量壽經》、《華嚴經》,早餐在此地講《十善業道經》,諸位一定要曉得,哪是正修、哪是助修。我們是以《無量壽經》為正修、正課,其他所講是助修。助修有機會可以聽,對我們也有幫助,但是時間、精力一定要用在主修這門課程上,我們才會有成就。我們請這邊的印刷廠印《教乘法數》,好像有四個月了,還沒有能印好,我希望能快一點印好,這本書將來每一個同學都有一部。《教乘法數》裏麵的五根,念根是「於正助道,憶念不忘」,這就是我剛才所講的,哪些是主修的,哪些是助修的、是選修的,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佛門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是在學習。「學無止境」,每天都要勤奮努力去學習,永遠沒有中斷。一門要深入,如何深入?一遍一遍的學。《無量壽經》學一遍不夠,再學一遍。要學無數遍,你才能契入。往年我在洛杉磯,洛杉磯有一位趙立本居士,這位居士我看現在可能也有七十歲了,他是加州大學的教授,我跟他見麵的時候大概才五十多歲的樣子。他懂得我說話的意思,他隻選兩部經,《金剛經》跟《六祖壇經》,專攻。他說:「我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我說:「可以。」這兩部經他聽我的錄音帶聽了二十六遍,來告訴我。我說:「不夠,你至少要聽一百遍,每天從頭到尾反覆聽,一生專聽這兩部經,專學這兩部經。」現在他到處講,專講這兩部經,他變成專家,契入境界,非常難得,這是我們修學的好榜樣。

  絕不要貪多,最忌諱的是當「通家」。一切經論樣樣都通,這是很大的忌諱,樣樣都通,最後是樣樣都不通,你得不到利益。你一門深入之後,「一經通,一切經通」,要契入境界。一切經通了之後,還是專搞這一門,這是佛菩薩、古大德教導我們的方法,我們要細心去想想,要接受,要能體會到。契入之後,永遠不會迷忘,你這個念就有根。念有根,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念有根,實在講也就是儒家所說的「知止而後有定」,我們這個「念」底下是「定」,「知止」就是「念」,止於至善。儒家的教學,實在講總綱領就是「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就這八個字,孔孟之道!

  佛陀教人,我們學佛的人懂得,不學佛的人他不懂,學佛的人知道,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就是六字洪名,這個一點都不假。千經萬論最後都歸這一句佛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幾個人懂?不是過來人,他決定不會知道。所以一切經裏麵,隋唐大德公認的,《無量壽經》第一。你看會集本前麵梅光羲居士寫的序文,你看看你就明白了。這些人都是過來人,都不是普通人。會集本的經題,真正是無比殊勝,會集得天衣無縫。這個經在中國有十二種的翻譯,他取宋譯的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再取漢譯的「清淨平等覺」,把這兩個題合在一起:《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天衣無縫。「大乘無量壽莊嚴」是果德,我們希求的,「清淨平等覺」是修德,三學三慧都在經題之中。我們怎樣去修?要修清淨平等覺,所謂「心淨則佛土淨」。要想修得清淨心,萬緣放下。不但世緣放下,連佛法也放下,「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徹底放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就對了。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平等慈悲。我學的是這個法,我勸導同學的也是這個法。

  有一些人在外頭也講經說法,標榜著說是淨空法師的傳人,你們諸位同修要知道,決定沒有這個事情,我從來沒有傳法給人,哪來的傳人?但是如果你自己真的要向「清淨平等覺」上去修,不是淨空法師的傳人,是阿彌陀佛的傳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傳人,是一切諸佛的傳人,這是正確的。世間法裏麵,是傳法給一個法眷,那個法眷靠不住,不足以為信!要真正明白經典裏麵的道理,要牢牢記住經典裏麵的教訓,把這些理論、教訓落實在自己生活言行之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你就真正是諸佛如來的傳人,自行化他。今天講的是「念茲在茲」,這是決定不能夠忘失的。時間到了,下麵還有兩句,明天再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