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二一集,第一二二集)

(2009-02-05 19:57:20)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二一集)  2001/1/1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21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二一集)  2001/1/1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21

  諸位同學,大家好!從今天起,我們連續三天,利用這半個小時的時間,跟同學們談談「內典修學要領」。三次總共是一個半小時,時間不長。這篇東西我過去曾經講過,這邊有,這個講記諸位可以做參考,有講記。

  中國的學術,跟外國許許多多概念上不相同。一般來講,這是文化的基礎不一樣。中國為什麽在這兩百年之間,遭受這麽大的苦難?我們這一代不是沒有聰明人,我接觸過許許多多的學者,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古人有一句話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用佛法來講,這些人有智慧沒有福報,福報不夠;他雖然有德行、有學問、有智慧,但是他不在位,他沒有權,他不能夠推動一個大的事業。因此,隻能在學校裏頭教教書,很難發揮他的能力。

  這就如同中國佛教,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他確確實實是一個修行證果的人,到中國來也是沒有權勢,起不了作用。不能說起不了作用,這個人無能。他雖然無能,隻要有一個人能承傳他的,傳到第六代,第六代得到印宗法師的護持,所以護持的人非常重要,六祖能夠將禪發揚光大。如果六祖得不到印宗,他的成就充其量跟五祖忍和尚差不多。所以弘法跟護法要能密切配合,佛法才能發揚光大。這裏麵都要有真實智慧,弘法的人有智慧,護法的人也是有智慧。護法人沒有智慧,不識貨、不認識人。

  能大師謙虛。凡是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人,不管世間出世間,你從哪裏看?謙敬;對任何人都謙虛、恭敬,這才真正是有德行、有學問。態度傲慢的人,《論語》裏頭孔老夫子都說,假如這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樣的美,「使驕且吝,其餘則不足觀也!」看看他,這個人傲慢、驕傲、吝嗇,那就算了,其他不要談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真正的學問,真正的修養,我學佛將近五十年,這五十年總結,「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正有成就的人,必定是這個現象。中國人講「氣象」,也有人講「氣氛」,你跟他接觸,你能夠仔細觀察到。所以親近善知識很重要!接受善知識這種氣氛的薰陶,對我們自己的修學就有很大的幫助。

  要相信中國的學術外國人望塵莫及,這是實話。我們沒有接觸外國,所以崇洋,崇洋心理;我們到外國去走一遍,在外國住了幾十年,對它們徹底了解,比起中國東西,相差太遠了。但是今天中國不如它的是什麽?它是洋槍大炮、高科技這東西超過我們;就是手上拿著有毀滅世界的武器,這樣東西我們不如它,除此之外,它沒有一樣能比得上中國東西。現在它也知道這個路走不通,現在要學中國東西。在美國,著名的大學裏麵都有漢學係,非常認真的研究中國學術。而我們中國人?這兩百多年來受外國人欺負,喪失了民族自信心,認為中國舊東西都是落伍的,中國所以遭受這樣大的屈辱、這麽大的災難,都是中國古老學說而造成的,這是錯誤的思想!現在外國人學中國東西,將來中國人再跟外國人學,永遠走在外國人的後麵。

  佛家教學,自古以來講經弘法的人才是從小座裏麵培養出來的,跟現在的佛學院完全不相同。我辦過佛學院,教過佛學院,以後覺悟了,再不幹了,佛學院請我作老師,我絕對不去。為什麽?我要進了佛學院,我覺得我對不起學生。佛學院裏頭決定培養不出人才出來,科目太多,心力分散,你的精神、你的心力、你的時間都分散、都浪費掉了。

  我最後一次教佛學院是在佛光山。佛光山剛剛開山的時候,星雲法師請我去作教務主任。那個時候他有一百多個學生,我用我這一套方法來教,他不讚成。我那時候心裏想著,這一百多個學生,三個學生分一個組,專攻一部經論,十年之後這些學生是世界一流的專家。星雲法師說:「你的構想很好,但是這不像佛學院,不像學校。」我說:「學校培養不出這種人才出來。」他也知道,所以我們意見不合,我就辭職不幹了。我說:「與其這樣教書、混日子,我不如到學校去。」所以我辭掉他那裏的工作,我就到文化大學擔任教授。因為文化大學國家承認的,這個「大學教授」的資曆,將來對我也許還有用處的。果然有用,我到美國申請居留的時候,他們一看是大學教授,立刻就批準,很管用。

  所以佛家教學有一套自己的東西,這個要知道,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講的「師承」。往年演培法師在此地,他跟我是好朋友,我們都是講經的法師,所以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曾經有一次跟我談過,他說:「你看看我們海內外講經的這些法師,包括你在內,哪一個是佛學院出身的?」全是從古老師承,我們中國人講「科班出身」,這個道理要懂。所以我到這個地方來,李木源居士跟我非常配合,我們辦培訓班用這套方法。在第一屆,同學們來了,對我們的方法不了解,不能接受,吵吵鬧鬧吵了一個半月,三個月時間去了一半。一個半月之後才後悔,一個個痛哭流涕,成興法師哭了三天,知道錯了。

  我們跟所有佛學院教法都不一樣,佛學院確確實實是對不起人。我們的方法是中國古老的私塾教學法,個別教學的。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個別教學的。他教學分的組,是兩個學生一組,學一部經。講堂二十多個人,這兩個人學一部經,這兩個人坐在前麵,跟老師坐在對麵,其餘同學坐旁邊旁聽。這兩個人這一部經學完之後,另外再換兩個人,是這樣教出來的。老師的要求,你必須把這個學會了之後,上講台講給大眾聽,他也在座,他點頭了,這一部經你才算是學會。學會之後,要求你要繼續不斷的講十遍,你這部經才算有個根底,「熟能生巧」,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一部經沒有到熟透,決定不許可學第二部經。

  你們在我講演裏頭看到,我跟李老師,那個時候我學佛五年了,我學佛五年跟他,跟他兩年之後才出家。我所跟的老師,都確確實實是一流的善知識,非常難得,我有這個緣分能夠親近。老師對我都是個別教學。我最初在台灣學哲學,跟方東美先生,佛法是他介紹給我的。方老師指導我就特別用心,原因在哪裏?我有好學的心願,也有學習的能力,過去沒有學過。這樣的學生,老師就特別看重,沒有學過,是一張白紙,好教。我那個時候自己還有工作,目的隻是希望到學校去旁聽,他不準許、不答應,告訴我:「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是到學校去學習,你會大失所望。」

  我聽了他這個話,以為他完全拒絕了,所以當時心裏很難過。最後他安慰我,他說這樣好了,每一個星期天到他家裏,他給我上兩個小時課;這是求之不得的。以後過多少年,我們了解中國古老教學方法,我才明白了。到學校裏麵聽,你一定會認識很多老師,認識很多同學,你的頭腦就亂了;你接觸東西多,就亂了。老師永遠保持你的清白,不讓你受汙染,他一個人來教,聽他一個人的,這才能成就。老師對學生決定負責任,把他的東西傳到底下一代,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講的「傳人」,我們怎麽不感激?他為什麽不選拔別的同學來做傳人?別的同學接觸麵太廣了,看的東西太多了,思想已經汙染了,再把這個汙染清除,非常困難,「先入為主」,他有成見在。遇到這樣的人,隻有教他隨緣,絕不專心一意去教導他,很難很難改過來。得到一個真正清白、沒有受過汙染的,這個學生難找,真的是可遇不可求。

  他老人家給我介紹佛法之後,我才曉得佛法好。他把佛法看作哲學,世界上最高的哲學,於是我就讀佛經。我讀經大概一個月的時間,我就認識章嘉大師。我跟他三年,這三年當中,讀經是接受章嘉大師指導。他是密宗的大德,所以我對於密法的常識,我也相當豐富,他並沒有要求我學密。三年之後老人家往生了,隔一年,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

  進老居士的門,他對我的要求,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聽經,隻可以聽他一個人的,除他一個人之外,任何法師大德講經都不準聽。第二個條件,看書,無論看什麽書,一定向他報告,要得他的同意,不得他同意,經書都不可以看。第三個條件,那個時候我跟方先生一年,跟章嘉大師三年,他說:「你過去這幾年所學的,我一概不承認,一律作廢。你到我這裏來,從頭學起。」這三個條件,我們當時聽了,覺得老師太自負,好像太傲慢、目中無人。但是我沒有接觸老居士之前對他很仰慕,到最後我同意,答應他了。

  答應他之後,他告訴我:「這是有時間性的,五年,五年之內絕對要遵守。」守這三個條件,跟他三個月期間,我就感覺得有效果。為什麽?煩惱輕,智慧長。他教你什麽不可以聽、什麽不能看,是把你眼睛堵起來、耳朵堵起來,你妄念少了,煩惱輕,智慧長了,無論看什麽東西、聽什麽東西,覺得比從前聰明了。半年之後,才曉得這個方法妙。所以五年之後,我跟他老人家講,我說:「我還守五年。」我守他的教誨十年,他點點頭。這就是跟一個人學。跟一個人學,是走一條路,這個老師一定把你帶出來,成就你;你跟兩個老師學,兩條路;三個老師學,三叉路口;四個老師學,十字街頭。佛學院那麽多老師,統統都來上你課,我們到底學什麽東西?所以四年學下來的,不過是佛學常識而已,對於「道」、對於「學」,真的是一無所成。

  可是我們這樣子,用這個方法跟李老師學,我那個時候是一個月,因為老師教學生,教兩個學生學一部經的時間是一個月,我在旁邊旁聽,老師教這兩個同學,我旁聽聽會了,我就學會了。我在台中住了一年三個月,十五個月當中,我聽老師教同學教講經,我聽了十三部,這十三部我就都會講了。所以以後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我會講十三部經,佛學院一個學期才教一部經,我教他三年,教他畢業了,我所學的一半還沒用上。這個方法成就快,成就踏實!

  古人講的話沒有錯:「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在台中十年,接受李老師指導、教導我講經的,不是我聽他教別人的,我跟他學的,十年當中隻學五部。五部經裏麵,我第一部跟他學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是小乘經,隻有四頁,四張紙,分量很少。第二部跟他學的是《佛說阿彌陀經》,第三部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第四部是《金剛經》,第五部是《楞嚴經》。在他會下十年,我就學這麽多東西。這麽多東西,如果在佛學院的話,一年就學完了,我在那裏用十年的功夫。

  由於這個基礎,李老師講《華嚴經》時我已經離開台中了,這個經是我啟請的,我們有八個同學請他老人家講經,我到台中去聽他老人家,我隻聽一卷,八十卷《華嚴》我隻聽一卷,回到台北,全部《華嚴經》我就會講了。《法華經》我沒有聽,我看一看,我也都會了。一部會了一切都會了,這叫學東西,不能說我學一部隻懂一部,那有什麽用處!你智慧沒有開。智慧開了,世出世間法都通達了,這比什麽都重要。

  這篇文字,《內典研學要領》,這個東西不長,是民國五十六年,公元一九六七年,農曆年過年的時候,我在高雄左營興隆寺住了幾天,在她們那個寺廟裏過年。這是比丘尼的道場,住持是天乙法師,我當年在台中修學,她對我幫助很大,提供我在經濟上的援助。她問我:「學經教要怎樣學法?」我寫這篇東西,寫完之後,跟她們做了三次的講解,三次大概是六個小時,一次兩個小時。然後我把這篇東西帶到台中,送給李老師看。李老師吩咐,那時候是油印,印送給我們講經同學們做參考,這是李老師肯定的。我分為四段,甲、乙、丙、丁四段。第一段是講學教的目的,第二段是講學教的態度,第三段是講學教的方法,第四段是講學教的果用,它的結果、它的作用。

  現在我們在培訓班,隻能夠傳授同學方法。實在講,方法並不是最重要的。在修學、教學的過程當中,方法的比重不過是百分之十而已,也就是十分之一。我們能不能有成就,十分之九在態度,在修學的態度。我之所以在台中時間並不長,能夠遇到這麽多善知識,他們對我都另眼相看,沒有別的,就是修學態度跟其他同學不一樣,我有個真誠心去學。所以真誠能感通,能與老師感應道交。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明天我跟諸位,略略的把這個跟大家介紹。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二二集)  2001/1/1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22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二二集)  2001/1/1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22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內典研學要領》第一段:

  【甲、古雲:成佛法華,開慧楞嚴。必具慧解始能破迷啟悟,必真破迷關,始肯放下,然後一心念佛,求願往生,圓成道果,複何疑焉,是為鑽研群經之目的也。】

  頭一段說明我們研究經教的目的在哪裏,目的就是為成無上道。而成無上道,決定要求生淨土。為什麽?求生淨土,成無上道時間縮短。如果不求生淨土,要成無上道,佛在《華嚴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從圓教初住菩薩修到法雲地,諸位要記住,法雲地就是十地菩薩,等覺還不算,到法雲地需要修行三個阿僧隻劫,這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第一個阿僧隻劫,完成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個阿僧隻劫,七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隻劫,三個位次,就是八地、九地、十地。我們自己要好好去想想,你走一般,不求西方淨土,你在沒有證得圓教初住以前,那個時間都不算,三大阿僧隻劫是從圓初住到法雲地。可是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時間就大幅度的縮短,所以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法門,我們要認識清楚。不求淨土,實在講,沒有福報,善根福德不具足,所以他沒有這個意願。這我們要認識清楚,為什麽《華嚴經》上文殊、普賢勸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淨土,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一定要知道。

  這個法門難信易修,可是「易修」,是跟其他法門比較起來易修,我們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了。往生西方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這大家都知道的,淨土的「三資糧」,三個條件:信、願、行。「信」,蕅益大師在《要解》裏麵講得很好,「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我們的信心為什麽不具足?因為我們迷關沒破;我們在迷,沒有覺悟,難在此地。要怎麽樣才能破迷關?一定要開智慧。我們的智慧為什麽不能開?這當中有障礙,就是「業障」。我常常講的十六個字,這個是業障:「自私自利,貪瞋癡慢」,這是裏麵的、內部的;外麵,「五欲六塵、名聞利養」。

  所以,我們自己要問問: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這個相應不相應?如果跟這個東西相應,念佛都不能夠往生。它障礙你,障礙你開悟,障礙你修行,障礙你證果。必須把這十六個字淘汰乾淨,我們障礙就除掉了,智慧就現前了。展開大乘經卷,這裏頭微妙的義理,你才能夠看得出來。同樣是這個經典,同樣是這些文字,為什麽展卷別人能夠看到許多意思,我們為什麽看不到?看不到,就是這上麵障住了。業障淺,智慧就增長一點,就能多看到一點。所以自己功夫有沒有進步,不要問別人,自己每天展開經卷就知道了。我今天讀這一卷經,是不是又多懂一點意思,那你就有進步了。如果展開經卷,今天跟昨天一樣,那你就是完全沒有進步。所謂的進步,「煩惱輕,智慧長」,這是真正進步,不是別的,希望同修在這上麵留意。

  『成佛法華,開慧楞嚴』,這兩句話怎麽講?為什麽說《法華經》是成佛的?學教的同修應該知道,世尊早期為大家講經說法,確實他老人家有講一闡提不能成佛。「一闡提」是梵語,中國的意思是:沒有善根的人、斷了善根的人,這種人不能成佛。在《法華經》開權顯實,佛說了真話,一闡提也有佛性,既有佛性,皆當作佛,所以說「成佛的法華」。在《法華》教義裏頭,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成佛的,隻是成佛早晚不相同。什麽時候成佛?什麽時候回頭,「回頭是岸」。你今天回頭,你今天就作佛;明天回頭,明天作佛。什麽時候作佛?這個事情不必問別人,要問自己。從哪裏回頭?我剛才講的,從自私自利回頭,從貪瞋癡慢回頭,從五欲六塵回頭,從名聞利養回頭,回頭就是岸,你才能入佛境界。然後你了解大乘的法門,淨宗第一殊勝,死心塌地念佛,這一生成功了。

  第二段,這是講修行的態度。

  【乙、「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

  這話世尊在《華嚴經》上說過,《大智度論》上說過。

  【是以古人萬裏從師,不憚勞苦。良以不遇真匠,發悟莫由。】

  『真匠』是真善知識,必須有真善知識教誨,我們才有覺悟的機會。

  【然明師良友難遇,必竭誠懺除業障,蕩盡三垢。】

  「三垢」就是「三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三垢」就是三種煩惱習氣業障。

  【專心真淨,得為法器,而後以真心感求,則必有應之者焉。】

  感應道交,真誠心能感。我們的心是虛偽的,是自私自利,貪瞋癡慢,我們追求這些名聞利養,這種心是輪回心,與佛菩薩不能感應,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什麽樣的心跟佛菩薩能感應?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覺悟的心、慈悲心,與佛菩薩念念感應道交。

  【故學人當發心至誠恭敬懇切,絕利養。】

  名聞利養要斷絕!有這種心,還貪名聞利養,就是遇到釋迦牟尼佛,你也成不了道,業障太重了。所以要曉得,名聞利養害死人!但是信徒們見到法師都發心供養,求福。我們想想:我們能不能做他的福田?如果不能做他的福田,自己不是福田,那就是古人講的話:「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今天接受人家多少供養,你將來統統要奉還的;消化不掉,要奉還的。你真正成就道業了,你是福田,他的供養是種福了。

  信徒供養,我們能不能享受?決定不能享受。為什麽?享受就墮落了,你的煩惱就起來了,貪瞋癡慢就起來了。信徒供養,一分一厘都不可以享受。我們接受過來,怎麽處理?供眾,要懂這個道理。真正替他修福,他是叫我們幫助他修福的。這些錢應當要做社會福利事業,幫他修福。

  祖師大德給我們做的示範,近代虛雲老和尚接受四眾弟子的供養,他沒有享受。他穿的衣服,每一張照片都是補丁補了好多個,他沒有做一件新衣服。他決定沒有說是到哪裏去吃一頓好的飯菜,沒有過。錢到哪裏去了?他老人家蓋廟,修廟、蓋廟,一生做得很多。這個廟修好了之後、蓋好了之後,不是自己去住。看看有德行,真正修行的人,請他們來住持,就讓給他們,自己就走了,一分一毫也不帶。「建寺安僧」,供養出家人,這是我們一個模範,為常住,為大家。

  其次,有更了不起的人,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一生的行誼、生活,跟虛老和尚一樣,他的供養多,不亞於虛雲老和尚,全部拿去印經了。他在蘇州報國寺成立一個弘化社,十方的供養都做為弘化社印經弘法的基金。你們看看,他有一本小冊子《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那個時候北方有災難,他特別從印經的款項裏麵撥出三千大洋賑災,這我們看到了。所以我一生學佛,我走印光大師的路子,十方供養全部做為印經布施。現在做錄像帶、錄音帶、VCD,做這些東西。我們自己的生活非常儉樸,愈簡單愈好。

  今天我們的常住,說實在話,在生活上非常豐盛,我們要知道。我不在這兒吃飯,平常自己吃飯兩個菜。新加坡前總統黃金輝先生訪問居士林的時候,我們在一起吃飯。他看到我們擺的十幾道菜,非常驚訝,他說:「我每天吃飯才五個菜,你們十幾道菜!」一點都不假。黃老先生今年八十多歲,身體很健康,很健談。所以一定要懂得節儉。

  我很喜歡古晉的山上。我住在古晉山上那幾天,有些同學跟我一道去的。我每天吃飯吃一盤生菜,他們菜是自己種的,沒有化肥,沒有農藥,每一餐一大盤生菜,什麽佐料都不需要。愈是簡單的生活,愈是健康的生活。古人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點都不錯。所以,名聞利養要離,不離這個,沒辦法,佛菩薩都沒有法子幫助你。

  【戒怠慢】

  「怠」是懈怠、懶惰,「慢」是傲慢。一個懈怠、傲慢的人,不可能有成就。儒家經書裏頭都說:「滿招損,謙受益。」要學謙虛,要勤奮。你看孔老夫子,「夫子入太廟,每事問。」「每事問」是什麽?處處向人請教,成就他的學問。我們是在初學,如果有傲慢,就障礙我們自己的進步。

  【除成見】

  「成見」是什麽?先入為主。這一點在教學裏麵,善知識非常重視。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的時候,我跟你們說過,他叫我每一個星期天到他家裏,他給我上兩個小時課,在他家裏。什麽原因?我沒有成見。我非常愛好哲學,但是沒有學過,真是一張白紙一樣。如果你曾經學過,你讀過很多哲學的書,聽過很多人講解,他不教你了。頂多說:「什麽時候我在學校上課,你去旁聽。」為什麽?因為你有成見,要把你這個成見消除,不是容易事情。在這種情形之下,那隻有不教了。

  古人講,學生求老師不容易,可遇不可求;老師要找一個傳法的學生更難,非常不容易。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的時候,我才不過是兩個老師;哲學跟方東美先生學的,佛學跟章嘉大師學的,總共才學了四年。這是什麽?很淺,時日並不長。李老師見麵,還要我完全放棄:「你過去所學的我不承認。你要想跟我學,從頭學起。你以前學的那個,提都不要提。」這個樣子才收為學生。如果聽到李老師講這個,「從前方先生怎麽講的…,章嘉大師怎麽講的…」,他哪有那麽多時間來跟你辯論?不教你了。這叫「師承」,這叫「學一家之言」,老師決定負責任教導你。你要是有成見,老師絕對不負責任,絕對不教你,你隨堂聽課就是了。講經說法,「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你可以來聽課,但是絕對不會教你,成見害人!

  所以學的東西愈多,頭腦愈複雜,智慧愈不容易開。為什麽?你的清淨心得不到。諸位要知道,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煩惱心起作用就是罪業,《地藏經》上講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造罪業!所以這三個條件非常重要,心地要真誠懇切,要斷利養,要戒除怠慢、成見。

  【如是敬佛尊法事師親友,方獲感通。須知誠敬為佛門之秘鑰,此印祖屢以告誡學人者也。】

  印光大師《文鈔》裏頭多次教導別人,怎樣入佛門?誠敬;至誠恭敬,你才能得到佛法。

  【予學佛十有五載,始深體會誠言秘要,斯為研經修道之必具態度也。】

  我對這點很強調,我們的道業能不能成就,我們的經能不能學好、能不能講好,十分之九決定在態度,方法不過十分之一而已。有良好的態度,不懂方法,講得也頭頭是道,也都沒有過失。我為什麽寫了方法?當年這篇文字是天乙法師啟請的,她問的是方法,問我講經的方法。所以我一開端先告訴她,態度比方法更重要。

  李老師在台中開班,他開班的時間隻有兩年,一星期上一次課。因為學生都是在家人,都是有自己工作的,每一個星期用一天的時間來求學,所以兩年合起來時間不超過一百天。他教的學生,那個時候我們同學二十多人,真正算有成就的隻有三個人,另外兩位在家居士,年齡跟我都差不多。什麽原因?關鍵就是「絕利養、戒怠慢、除成見」;你有這些東西,你跟著老師怎麽學,也很難有成就,都被時間淘汰掉了。所以諸位真正要想成就,必須要具備修學的良好態度,佛家稱之為「法器」。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