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一七集, 第一一八集)

(2009-02-03 19:56:04)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一七集)  2001/1/1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17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一七集)  2001/1/1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17

  諸位同學,大家好!這兩天偶爾感到一點風寒,有一點感冒,喉嚨沙啞,今天我就不講《十善業道經》,因為這是要錄像,我們保留著較好的音質。我們利用這個時間閑話家常。

  學佛一定要明了「佛」是什麽,如果對於「佛」真正的意義不了解,我們的學習到最後都是落空。自古至今,發心學佛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有成就的人不多,原因是什麽?不知道「佛」是什麽。佛在經論裏麵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佛」是我們自己的自性。經論裏麵講「當人自性」,我們自己的自性。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的?不是的。如果是釋迦牟尼佛的,我們跟他學了。他四十九年所講的是什麽?是我們自己的自性,所以佛學稱為「內學」,道理在此地。如果心外求法,那叫「外道」。我們把佛法認為是釋迦牟尼佛的,那我們學成之後是外道。這個認知是關鍵,我們不是跟別人學,我們是向自性裏麵學。這是佛陀教學最偉大之處,不但釋迦牟尼佛如是,孔子、孟子亦如是。

  儒家的學說,現在流傳得最普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不是孔子的思想?是不是孟夫子的思想?不是的;也是自性,當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我們要有這個認識,然後我們才真正能有所得。得的是什麽?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我們得的是這個。悟入之後,才真正明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在佛法裏頭最具代表性的是《華嚴經》,稱之為佛法的根本;儒家最具代表性的是《四書》。

  四書是後人會集的,宋朝朱夫子朱熹會集的,他會集得好。在這一本書裏麵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那個模式跟《華嚴經》一模一樣。所以我看了之後,我在猜想,朱夫子的靈感一定從《華嚴經》得來的。《華嚴經》有理論,有方法,有表演。四書裏麵《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是孔老夫子的表演。也就是說,把《中庸》的道理,《大學》的方法,落實在自己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做出來給我們看。孔夫子做出來了,孟夫子也做出來了;孔夫子做得圓滿,孟夫子做得不夠圓滿。孔子是聖,孟子是賢,一個是佛陀,一個是菩薩。那是我們的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跟《華嚴》真的是無二無別。

  朱夫子接觸過佛教,在經典裏麵下過功夫。所以在我想像當中,他編《四書》,很可能是從《華嚴經》上得到的啟示。孔、孟教導人,我們可以把他看作佛菩薩。他的總綱領、總原則就一句話,「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大學》一開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整個儒學的總綱領,千言萬語都離不開這個原則。佛的教學總綱領、總原則,經論裏麵所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總綱領。這一句話的意思跟「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完全相同,說法不一樣,意義沒有兩樣。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話,是「無上正等正覺」。諸位細細想想,跟《大學》裏頭的「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有什麽兩樣?都是從圓滿性德裏麵流露出來的。我們懂得這一個綱領、原則,然後才能夠真正明了,儒、佛的學習是永遠沒有止境的,永遠沒有間斷的。無量劫來,往後是無量劫後,生生世世都在學習。學習沒有止境,學習沒有間斷,成了佛,做了大聖人,還是在學習。為什麽?教化一切眾生,自己做個榜樣,做一個學習的榜樣,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所以做父母的人,天天在學習,做給兒女看,讓兒女照著這個樣子學;老師也天天在學習,做這個樣子給學生看。不僅如是,無論在哪個行業,無論在哪個身分,同一個道理。長官天天在學習,做給他的部屬看;老板天天在學習,做給他的員工看。「教學相長」,這才能成就圓滿功德。由此可知,這個學習從來沒有鬆懈過。今天社會為什麽動亂?把這個道理忘掉了,所以,父母不知道教兒女,老師不懂得教學生,老板不知道教員工,彼此埋怨,上下不和,這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世出世間法歸結到最後,就是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生生世世在學。不學怎麽能成就?何況我們在凡夫地,煩惱習氣一分一毫都沒有斷,不學,怎麽能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

  佛家講十法界,就是十個層次。我們現在雖然在人道,天台大師講《法華》,他將十道擴充為一百道,每一道裏頭又有十道,「百界千如」,這說得好。人道裏麵有佛道,人中之佛、人中之菩薩、人中的聲聞、緣覺;往下,有人中的三惡道。我們自己認真反省,我們在人道十界裏頭是哪一界?這個要有警覺心。而世尊在經論裏麵,把十法界最重要的第一個因素跟我們說出來,《華嚴》說得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道理我們要能體會,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由此可知、可以證明,「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是自己心想變現的,與別人毫不相關。怨天尤人,那是你自己造罪業,你自己會墮落,因為與別人無關。吉凶禍福,窮通貴賤,都是自己造的,自己起心動念所變現出來的果報。變現的境界,就是果報。佛告訴我們,佛法界,「平等心」現的,這是一真法界。所以我們佛弟子供佛,我常說,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水。「水」代表什麽?平等,清淨、平等,讓我們看到這個水,就要想到:我處事待人接物要用清淨心,要用平等心。這個心是純真無妄,這個心是真心,這個心是佛心;不是別的佛,自性佛。用平等心。六度心是菩薩,四諦心是聲聞,因緣心是緣覺,十善、四無量心是諸天,五戒十善心是人道;往下,貪婪是餓鬼,瞋恚是地獄,愚癡是畜生。五戒十善裏麵沒有放下貢高我慢,修羅心;修羅好強、好勝;他也修善,好強、好勝,落在修羅道。如果說謙虛恭敬修五戒十善,天道。所以天心慈悲喜舍,決定沒有貢高我慢。

  我們學什麽?天天學這些,天天反省,天天檢討,天天改過,天天積善,善才能圓滿,過逐漸的消除了。自己縱然到純善無惡,這是如來究竟的果地,還要修五戒十善,表演給沒有覺悟的眾生看,這叫「大慈大悲」,這叫「乘願再來」,這叫「廣度眾生」,還是要做給別人看。盡心盡力,念念要照顧別人,勤修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無畏布施裏頭最重要的,是能令一切眾生心安理得;眾生的心不安、有恐怖,你能夠幫助他身心安穩,遠離恐怖,這叫無畏布施。

  我們最近在古晉的山上建一個念佛堂,「報恩念佛堂」。這個念佛堂有五十四個寮房,一個寮房住兩個人,可以住一百人,幫助各個地方念佛的同修,歡迎大家到那邊去念佛。我們這個道場建了這麽多房間,我們決定不賣,也不出租,我們招待各個地方,如果你有假期,一個星期也好、兩個星期也好,一個月也好、三個月也好,你有假期可以到山上去念佛,山上環境非常好,我們做為招待所,幫助在家同修。

  我們在澳洲建一個道場,「圖文巴多元文化中心」,我們不叫「寺」,也不叫「院」,「多元文化中心」,這是為我們出家同修建的一個道場。出家同修要真正修行,歡迎!到那個地方去念佛、研教。我們的道場沒有法會,沒有經懺佛事,純粹是個修學道場。這個道場我們決定奉行蘇州靈岩山印祖的規矩,這裏頭住眾不可以收徒弟。如果你收徒弟,你應當自立門戶,離開這個道場。這個地方隻提供給專門清修的大眾。

  弘法利生,在澳洲現在大概有七、八個淨宗學會,我們可以到各個地方去講經,去領導大家念佛。經講完了,或者是佛七打完了,回到圖文巴來進修。這是我現前有這麽一點能力照顧大家。所以念念要想到大眾,要幫助別人。如果有能力,我多建幾個道場,沒有能力,少建幾個。絕不勉強,絕不化緣;我要蓋多少道場,到處去攀緣,這就錯了。絕不向人家要一分錢,道場自自然然成就,永遠保持清淨心、平等心,這就是道。好,今天我就講到此地。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一八集)  2001/1/1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18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一八集)  2001/1/1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18
  諸位同學,大家好!上一次講到五根裏麵的「進根」,今天我們再看看下麵「念根」。古德說,「於正助道,憶念不忘」,這個話說得沒錯。要怎樣才能夠憶念不忘,我們的念才有根。所以在這個地方總必須要記住,如果沒有前麵三科,信、進、念、定、慧都沒有根。由此可知,前麵三科的重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沒有前麵三科,後麵四科決定沒有。我們今天信、進、念、定、慧都沒有根,原因是我們沒有認真去修念處、正勤、神足。「念處」是看破,「神足」是放下;如果不能看破、不能放下,哪來的根?而看破、放下能生根,關鍵在「正勤」,也就是在斷惡修善。真正發心斷惡修善,我們信、進、念、定、慧才有根。

  念根,「於正助道,憶念不忘」。這兩句話說的是個原則,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一定有正修、有助修。淨宗法門正修,就如同《彌陀經》上所說的「執持名號」,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這是我們的正修,二六時中決定不忘記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而助修,則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正助雙修!古來祖師大德也有一種說法,正修是執持名號,助修還是執持名號,這個說法也沒有錯。但是我們初學的人,很容易把它解錯了,什麽原因?果然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心裏頭一個雜念都沒有,這是正助都圓滿了;如果到不了這個功夫,正助的界限還是很清楚,正助還沒有辦法融合成一體;隻有到達完全沒有雜念的時候,這個正助是一體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怕的是什麽?聽了祖師這種說話,我們就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斷惡修善就可以置之不理了,妄想、習氣還是會現前,許多幫助別人的事情不願意做,這就是曲解祖師的意思。

  在正助真正融會成一體了,惡斷盡了,不可能有惡念起現行,善修不修?善決定要修。釋迦牟尼佛如果不修善,何必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何必四十九年這樣辛辛苦苦的為眾生講經說法?沒有必要了。講經說法度眾生,這是修善;由此可知,功德到圓滿的時候,斷惡修善依舊沒有舍掉。如來果地上尚且不舍,我們在因地上就舍掉了,這怎麽行!怎麽能成就!所以同修們決定要記住,惡一定要斷,從心裏上去斷,讓惡念不生,惡的行為自然就沒有了,要在這下功夫;善,決定要修,佛教我們隨緣,這個好!隨緣就是我們遇到機緣就要做,遇不到不必去找著做;遇不到,自己去找著做,這叫攀緣,這是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的。斷惡修善的念頭永遠不斷,所以遇到機緣你才肯認真努力去做,毫無疑惑的去做。

  在淨土宗,「正道」大家都非常清楚,「助道」的事情就太多太多了,說之不盡。「助道」就是積功累德,頭數太多,就得要抓住綱領。所以淨宗學會成立,我們在緣起上提了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就是助修裏頭必須要學習的。第一個科目,《觀無量壽佛經》裏麵講的「淨業三福」。總共三條十一句,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要常常記住,時時落實,要做到。

  第二個科目是「六和敬」。六和敬裏麵的「見和同解」,我們是凡夫,沒有聖人那麽高的境界,我們對於宇宙、對於人生一切人事物的看法都以經論做標準。我們修淨土,我們今天采取的是淨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以這三經裏麵所說的為標準,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向三經學習。所以經不隻是念念就行,念沒有用處,念要知道它的意思,意思明白之後,要落實到我們生活,我們要把它做到,這個經才有用處。做不到,那有什麽用處?

  我們的行為,言語造作,也都遵守經典裏麵的教訓。佛教我們哪些事情要做的,我們一定認真努力去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的,我們決定不可以違犯,這就是持戒。我們就依三經裏麵所說的,就足夠了。所以經一定要念得很熟,我們六根接觸外麵六塵境界的時候,念頭才起,就能夠跟經訓對照,「我這個念頭起來了,佛經上說這個念頭應不應該起?」如果說這個念頭是不善的,不應該起的,我們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掉;這個念頭是應該起來的,要讓這種善念,念念增長。修行功夫在這個地方用,這才叫做真的「憶念不忘」。

  與大眾和睦相處,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合作,盡心盡力共同將佛法發揚光大,廣度眾生。佛法的事業不是一個人做的,這是個社會的事業,是大眾群體的事業,我們一定要曉得。經典裏麵告訴我們:「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可見得它不是一個人的事業。這就好比唱戲一樣,舞台上表演,一佛出世,這一個人唱主角,必須還有許多配角,沒有配角,這一出戲唱不成。哪一個人唱主角?都看緣分,他的緣分在這裏成熟,我們推他出來作主,我們全心全力協助他。作主的這個人是佛,協助的那些人都是佛。

  我們凡夫犯最大的毛病,個個人搶著要當老大,個個人要爭帶頭,於是和合僧團被破壞了。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的示現,釋迦牟尼唱主角,那些出家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唱配角。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個個都是古佛再來的,舞台上表演的角色不一樣,實際上都是平等的。他演得多麽逼真,同一個目標,廣度眾生。所以功德一樣大,沒有彼此,沒有厚薄,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在某一個地區,某一個人跟這個地區特別有緣,我們就推他出來作主,方便!馬來西亞青山那邊有個居士來看我,他說他那邊有一塊地,有十英畝,想奉獻出來建個道場。我就問:「同學當中哪一個跟馬來西亞有緣?」有人告訴我,悟全在那個地方的法緣很不錯,馬來西亞各個地方都歡喜他。我就跟他講,我說:「你去。」有緣,就能夠得助。信徒歡喜他,願意幫助他,他做起來容易;沒有緣,到那個地方,那地方人事都處不好,你去就很困難。為什麽?沒有人幫助你。所以我們推選,佛教是民主的,民主自由開放是佛教最先提倡的。自古以來,佛教寺院叢林裏麵的執事,每一年選一次,臘月三十總辭,全部辭職,重新再選舉,正月初一新的執事上任。民主!推選有個原則,緣分,要重視這個道理。所以佛法是無諍之法,彼此決定沒有爭論,它是和合的。所以「六和敬」多重要!

  往後,那是我們修學的目標、方向: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提出這五個科目做為助修,我們的生活、行持,決定不違背這五個科目,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我們的念有根。有根才能產生力,所以後麵講「五力」,有根、有力道業才能完成。如果根都沒有,我們怎樣勤苦修學,一生當中都不可能有成就,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如果自己現在信、進、念、定、慧都沒有根,我們要做紮根的教育,亡羊補牢,現在還為時不晚,隻要認真努力。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