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三九集, 第一四0集)

(2009-02-14 19:01:55)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三九集)  2001/3/2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39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三九集)  2001/3/2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39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七覺支最後一條「舍覺支」,「舍所緣境界時,善能覺了取舍虛偽,不生追憶故。」舍是放下,也就是放下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妄想分別執著。這一句話的意思一定要聽清楚,不是在事相上放下,是在心裏上放下。佛法教初學,往往也從事相上教他放下,為什麽?這是凡夫習染太重,心隨境轉,這是凡夫,所以事相是境,也得要放下。佛給我們製定的禁戒,禁止不許做的,像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加一個「不」,那就是從事上都放下。為什麽?因為你的心在境界上做不了主,你會被境界所轉,那就得放下。

  如果自己有相當的功夫,我們一般講「禪定」,你有相當的定功,你不會被外境所轉了,這些戒律就沒有了;不是戒律沒有了,而是戒律圓滿了。圓滿的境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麽?他不被境轉;境不礙心,心也不礙境。這是什麽程度?大乘經上講的法身菩薩的境界,無障礙的境界。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然後你才知道應該怎樣學佛,應該怎樣持戒,自己心裏就明白了。我們見色聞聲還動心、還起念,那就必須嚴持佛的禁戒,對自己一定有好處。到法身大士的境界,真正到了無障礙的境界,絕對不會起一個傷害眾生的念頭,所以他不殺生的戒圓滿;決定不會有一個念頭占人便宜,絕對沒有,他不盜的戒圓滿;決定不會有個念頭侵犯別人,他不淫的戒圓滿。他在境界裏確確實實不起心、不動念,顯現出來的是大慈大悲,這個大慈悲心充滿虛空法界,這是法身菩薩。我們今天沒有到這個境界,六根接觸外麵境界還會起心動念,這就知道自己功夫不行。還是被習氣所拘,不得自在,那你一定要嚴持禁戒,慢慢的把自己的功夫向上提升,這是正確的。

  七覺支最後一條「舍」。「舍所緣境界時」,能緣是我們的根身,所緣是六塵境界,初學的人一定要在這上用功夫;舍一切境界的時候,我們講「放下」。從哪裏放下起?首先放下自私自利,這就是放下我相;我相裏麵最嚴重的就是自私自利,一定要把這個放下。「我做的這個事情是利益一切眾生的!」「利益一切眾生」也得放下,弘法利生是利益眾生的,你要不要放下?你要不放下,你是輪回心,幹的是輪回業;不過這個輪回業是善業,果報在三善道,出不了六道。放下,才能夠超越六道輪回,這是破我執,所以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你的心是很慈悲,好心,「我要幫助這些苦難眾生,要把佛法好好的發揚光大」,好!是好事,但是與心性不相應。所以你一定要明了:我統統放下了,這個事情,弘法利生事情有沒有人做?有,諸佛菩薩會再來。我趕快去作佛、去作菩薩要緊,一定要懂這個道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哪有見到這些苦難眾生不來救度的道理?何必一定說是「這非我不可,我不做就沒人做了」,哪有這種道理!這是迷得深,所以很多放不下的因素在此地。

  真正明理的人,從世間法裏麵來說,最重要的是傳人,就是我走了,底下還有人接著來幹,這在佛法裏麵叫「承傳」;曆代祖師一代一代的承傳,這在世間法是對的,不一定我要幹到底,有人接著幹就行了。接著的人沒有像我自己做得這麽圓滿,這是可能的;但是不要著急,隻要傳人接著幹,他在經驗當中會吸取教訓,他會不斷在進步、不斷在成長,十年、二十年之後,可能他的成就超過我們自己,這很可能的。隻要鍥而不舍,隻要不退心,「勇猛精進」這條非常重要。學習,我們走的是弘法利生這個道路,教學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講台,天天要講,自己毛病習氣再深都不怕,隻要你天天講。為什麽?每講一遍,不知不覺是勸自己一遍;講久了,假的也變成真的,毛病習氣不想斷,它自自然然就淡薄了。為什麽?天天接受佛法的薰習,苦口婆心勸別人,同時勸自己!別人得的利益不多,自己得的利益真多!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沒有人請我們講怎麽辦?我們到哪裏去講?沒有人請我們講,我們每天自己講。沒有人聽,我在從前是用一個錄音機,我對著錄音機講,錄音機是我的聽眾。我講完之後,我把錄音機重新打開,我自己細細聽一遍,看看我滿意不滿意。跟諸位說,我除了旅行,乘車、坐飛機、坐船之外,我每天講經不中斷的,我隻要有個小錄音機就行了。那個時候的錄音機還大,現在的小巧玲瓏。我這樣幹出來的,四十多年沒有空過,一定要真幹,拚命去幹,我們才能學得出來。「有人請講很好,沒有人請講就不講了」,你學不出來。古人所謂:「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你怎麽能學得出來?

  現在你們比我這一代更幸福,你們現在這一代可以用小攝像機,便宜!不但你自己講的你能聽到聲音,你還能看到你的表情;你對攝像機講,講完之後放出來看,聽聽所講的內容滿不滿意,看看你的形相滿不滿意。我們自己覺得滿意,大概別人也就差不多了;自己覺得不滿意,別人怎麽會滿意?天天反省,天天修正。如果自己總覺得不滿意的時候,怎麽辦?在初學的時候是一定有這麽一個過程的,那是什麽?我們的心不相應;我們講是講了,沒做到。如果所講的自己都能做到,就相應。所以不相應的原因是自己沒有做到,有口無心,毛病出在這個地方。心口相應,我們自己聽了會滿意;心口不相應的時候,這就難了。

  舍覺支裏麵最重要的,「善能覺了取舍虛偽」,這一句話是什麽意思?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以取,可以舍,取舍是事,事事無礙,重要的是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實在是《金剛經》後麵四句偈要常常放在心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就是取舍虛偽;「如露亦如電」,是講這一切法不存在,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存在。凡夫看到好像這個東西是真的,那是相續相,「如露」是相續相;「如電」是真實相,刹那生滅。《仁王經》上跟我們講的「一彈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滅」,這是講的事實真相,所以你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執著是什麽?與真相不相應,與真相相違背,錯在這裏。這個錯就是佛家講的「迷」,就是講的「無明」;無明,你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真正了解事實真相,這個心得大自在。

  大自在是真心。為什麽得大自在?《壇經》裏麵講「本來無一物」,他怎麽不自在?有一物就不自在,無一物就自在,本來無一物。不管你起什麽樣的妄想分別執著,還是本來無一物。你不要以為執著你就真的有了,假的。唯識裏麵講的三性「遍計所執性」,不是真的,決定沒有這個事實。所以法身菩薩們他們看得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現在是不是佛?是佛,不過是個糊塗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他糊塗在哪裏?就是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就糊塗了;雖然起妄想分別執著,他的本性裏還是本來無一物。所以一切眾生確確實實本來成佛,這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勇猛精進,修什麽?修六波羅蜜。為什麽又要勇猛精進去修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性德,自性本具、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幫助一切沒有覺悟的眾生,「先覺覺後覺,先知覺後知」,這是一切諸佛菩薩的常軌、大道,自自然然他就是這麽作法。

  「不生追憶故」,放下之後不會再留戀,不會再追憶。世間人這是免不了的,想過去、想未來。菩薩動念的時候真是萬善相隨,不動念的時候是心裏頭一個雜念都沒有,一念不生。為什麽說動念的時候萬善相隨?動念是普度眾生,利益一切眾生,那就是無量無邊的善業統統都跟著起來了,純善無惡,我們要在這裏學習。所以《十善業道經》裏頭最重要的一句話,我們常常跟同學們提起,就是佛教菩薩「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沒有一樣不善;這裏麵如果有執著,如果有追憶,這就不善,那就迷了。「善能覺了」,覺了是善,不覺就迷,不可能在覺與不覺當中,不可能的,不是覺就是迷,不可能走在當中的,所以一定要善覺,明了取舍虛偽。

  由此可知,什麽時候取,什麽時候舍,取舍都是利益眾生,取舍都是給眾生做一個好榜樣,幫助眾生覺悟。取能幫助眾生覺悟,我們就用取;舍能幫助眾生覺悟,我們就用舍;活活潑潑,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所以要懂這個道理,這才叫做「善能覺了」。真正覺悟的人他才懂得,他做得非常非常自然,沒有一法不是利益眾生的,這個道理要懂、要學。好,這一條我們就講到此地,這是「覺支莊嚴故,善能覺悟一切諸法」,這是一句總結。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四0集)  2001/3/2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40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四0集)  2001/3/2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40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六麵最後一行:

  【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

  三十七道品到這一條就圓滿了,這是最後一科「八正道」,八正道的總綱是『得正智慧』。這八條,第一個是正見,第二個是正思惟,第三是正語,第四是正業,第五是正精進,後麵是正定、正念、正命。我們一條一條來做簡單的介紹。這八條都叫「正」,正的標準到底在哪裏?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搞清楚的。佛法裏麵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標準,那就是「自性」。正智慧現前,真正是正智慧現前是什麽人?法身菩薩;明心見性,完全用真心,真心就是正,妄心就是邪。十法界裏麵,四聖法界都沒有見性,還是用妄心,但是他們的妄心是以正為標準,所以佛說四聖法界是「正覺」。何以他們能夠得到正?顯而易見,他們能夠隨順聖教,能夠放棄自己的成見;也就是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以經教為標準,雖然沒有見性,他的知見也正,隨順佛陀的教誨。

  佛陀的經論完全是從自性裏頭流露出來的,絕對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絕對沒有說「我要這樣想法,我要這樣說法」,沒有,決定沒有;不但四相沒有,四見也沒有了,所以是一種自然的流露。怎麽流露出來的?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是從感應裏麵流露出來的。如果眾生沒有感,佛的境界是清淨寂滅;《仁王經》上講「住寂滅忍」,他住這個境界,確實是一念不生。這個「一念不生」不是一時的,是永恒的一念不生。有感始應,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如來果地上如是,法身大士也如是,法身大士證得不圓滿,如來果地上就圓滿了,與這個相應是正。

  我們今天學,就像天台大師所說的,我們能夠學到觀行位,觀行位裏麵的正知正見,功夫就得力。這樣的功夫,修學其他法門,就是一般的法門,不能出三界。要修到相似位才出得了六道輪回,觀行是出不了的;但是觀行的果報多半是享天福,人天福報,決定不墮三惡道。要修到分證位,那就是真的,才能夠超越十法界,所以非常不容易!但是在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隻要有觀行的功夫就夠了。這就是經論上諸佛菩薩常常讚歎淨土叫「易行道」,易行道是跟其他法門比較,它容易。其他法門觀行決定出不了三界;淨土求生,觀行決定能往生。觀行位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相似位往生,生方便有餘土;分證位往生,生實報莊嚴土。這個道理我們總要懂,別人要問的話,我們能說得出來,淨土殊勝就殊勝在這個地方。觀行是功夫得力了。我們今天修行,如果不能舍棄自己的成見,不能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功夫不會得力,怎麽精進都沒用處。

  八正道第一條「正見」,「見」是什麽?我們今天說的「見解」;也就是說,你對於宇宙人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看法,你是怎麽個看法,你看的是正確,你看的還是錯誤。《教乘法數》裏麵跟我們解釋,「明見四諦,無有錯謬故」,這一句話說得也相當正確,這一句話裏麵包括全部的佛法。四諦,我們曉得是通大小乘、通世出世間法。天台智者大師講四諦,是用藏、通、別、圓來講,藏教四諦、通教四諦、別教四諦、圓教四諦,那就把整個佛法都包括了。我們講四諦,不能專講「四諦是小乘法」,那你就把這四種四諦隻限於藏教的四諦,這個範圍太小了。實際上三十七道品,每一條都通一切法,都有藏、通、別、圓的講法。無論怎麽講法,四諦:「苦」、「集」這是講世間因果,「滅」、「道」是講出世間因果。總而言之,世出世間法都是因果的定律,人要能夠見到這個地方,他的見解就正確。這句話我們把它總結一下,什麽意思?「深信因果」!頭一條,深信因果。

  現在這個世間為什麽這麽亂?為什麽這麽多人敢妄作妄為?他不相信因果,所以他敢做。因果不是不相信就沒有,「信則有之,不信則無」,不是的。因果是真理,不管你信不信。你信,它有;不信,它還是有。整個佛法也離不開因果。《華嚴經》,古大德判教,五周因果。《華嚴》說的是什麽?五周因果;《法華》說的是什麽?一乘因果。這是經中之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隻是說明世出世間因果而已。所以你從第一條來看,你能夠深信因果,你的見解是正確的。

  在大乘法裏麵,還是離不開因果。像《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哪些是有為法?《百法明門論》裏麵,諸位一展開就曉得,百法分做兩大類:有為法、無為法。有為法裏頭又分為四類: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這四大類都叫有為法。「有為法」是什麽?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有,所以佛家講的是「妙有」、「幻有」、「假有」。你不能說它沒有,它是有;你也不能說它是有,為什麽?「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我們要懂得這一個事實真相。你果然明白了,你對於一切有為法再也不執著、再也不把它放在心上,你就得解脫,你就得自在。不但是六道凡夫,連十法界的四聖都不例外,都是分別執著有為法是真的。六道眾生執著,所以搞成輪回的現象;四聖法界雖不執著,他分別;一真法界的菩薩把分別也舍掉了,真的《金剛經》上講的他真做到了,超越十法界。

  中國人喜歡讀《金剛經》不是沒有道理,《金剛經》在中國可以說是通宗通教,不管學哪一個法門、哪一個宗派,沒有不讀《金剛經》的。依照《金剛經》來修學,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你得的幫助就太大太大了。念佛人要得《金剛經》的般若觀照,我們這個念佛叫「理念」,你得「理一心不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確確實實可以契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是什麽?無障礙的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障礙法界。所以你在《華嚴經》上,你看到那些菩薩們,說「菩薩們」就是看那些修行人,活活潑潑,真正得大自由、大解脫、大自在。他自在自由在哪裏?他在事相上跟凡夫沒有差別,和光同塵,心地上一塵不染,這就自在了。由此可知,凡夫的麻煩出在哪裏?出在分別執著;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得大自在。

  所以佛法修學,自始至終破分別執著而已。你隻要有分別執著,這不是覺法;佛法叫覺法,你沒有覺。覺了之後,是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你可以受用,你不可以據有。你說你想得到它,錯了!得不到的,那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得」這一個字,在《百法》裏麵屬於「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純屬「抽象概念」,沒有事實,是個抽象概念。一切法都不可得,佛也不可得。為什麽說個「佛」?「佛」是對眾生說的;真正契入境界了,無佛無眾生,這是真的。佛跟眾生都是假名,「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不是真的。佛用這些假名,他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悟入,幫助我們覺悟。

  可是許許多多人學佛,為什麽不覺悟?執著這個假名,這又錯了。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麵那個講得好!你怎樣才能入佛的境界?你天天聽佛講經說法,要「離言說相」,決定不能分別執著佛的言說;現在就是言說變成文字,文字是言說的符號,所以不可以執著文字相,你執著就錯了,它是個工具,這個東西不是目的。要「離名字相」,名字相就是所有一切名詞術語,我要懂得它的意思,不能夠分別執著。還「離心緣相」,離心緣相是不能想,不能想「佛這個話什麽意思?那個是什麽意思?」你一想就錯了,一想就落在意識裏頭去了。能用這種方法聽經聞法,這個人才能入佛知見;《法華經》上講「開示悟入」,入佛知見,你才能成就。這是大乘佛法。

  小乘佛法是對小朋友講的。他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能力,教他怎樣?教他分別執著,執著善法,舍棄不善,教他這個。目的在哪裏?目的是幫助他不墮三惡道。能不能出六道?不能出六道。小根、小器,出不了六道輪回,佛幫助他不墮三惡道;中根性的人,佛幫助他超越六道輪回,把他提升到四聖法界,中根人;上根人,佛一定幫助他舍棄分別執著,把他提升到一真法界。這是佛經常常說上、中、下三根。證的標準不相同,這上、中、下三根都是正見。諸位要記住,上根的正見與自性相應,完全相應;中下根性,隨順聖教,這是正知,他沒有辦法體會到心性。所以心量必須要拓開,我們的進度就快了。這一條我就介紹到此地。這是正確的見解。

  諸位要知道,我們不是上根人,我們是中下根人,所以我們的正知正見決定要隨順聖教。聖教浩如煙海,這一部《大藏經》都是聖教,我們像海水一樣,隻要取一瓢飲就夠了,不必把大海水統統喝掉,那個吃不消的。取一瓢飲,就是在所有經論裏麵我們選擇一種,依照這一種修行,就能證果。為什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決定是平等的,決定是圓滿的;「一」是圓滿的,懂得這個道理就好。我們今天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一定要熟。經上教我們做的,認真努力去學習,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決定不可以違背。隨順聖教,這就是正見。好,我們就講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