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一五集,第一一六集)

(2009-02-02 19:55:39)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一五集)  2001/1/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15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一五集)  2001/1/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15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六麵,經文第四行看起:

  【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忘,寂然調順,斷諸煩惱。】

  這一段是說,如果我們將十善業道落實在五根,就能夠得到下麵四句的殊勝利益。『深信堅固』,我們現在修學迫切需要的;『精勤匪懈』,也是我們向往的;『常無迷忘』,這是智慧現前;『寂然調順』,這是真實的功夫。果,斷一切煩惱。五根有五種。所謂根,什麽叫「根」?世尊在此地是用比喻說的,如同植物,它有根,它就能夠抽芽,它就能夠成長、開花、結果。佛說「信、進、念、定、慧」,這五條是無上菩提的根本,如果沒有這個根,我們怎麽修都不能成就,這五條是有順序的,有先後次第的。第一個就是「信」,第二個是「精進」。沒有「信」,哪來的「進」?沒有「進」哪裏來的「念」?由此可知,《華嚴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兩句話說得有道理,說得一點都不錯。

  念佛,古來祖師大德跟我們講,淨宗三個條件叫「三資糧」,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不具足,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隻是跟西方淨土結一個善緣,這一生決定不能往生,這個道理我們要懂。這三個條件,第一個就是「信」,第二個是「願」,第三個是「行」。所謂「行」就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老實念佛。古人又說:老實念佛是正行,斷惡修善是助行,這個話講得也有道理。可是更重要的,蓮池、蕅益大師都教導我們「正助不二」、「正助雙修」,不要把助修看輕,我們才會有成就。

  三資糧第一個既然是「信」,信什麽?教下一般說「信諸諦理」、「信忍樂欲」。於一切真理,這個「諦理」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真理,真實的道理,你要相信。「信」下麵一個叫「忍」,「忍」這個字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肯定」。我信了,但是還不能肯定,這個「信」不能算是根;你有信,這個信沒有根。不但要肯定,還要愛好。你相信了,你肯定了,你不喜歡它,有什麽用處?到了很喜歡了,很喜歡,要不能把它落實,還不叫做根。末後有個「欲」,欲是欲望,把它變成自己的欲望。我們今天以淨土來說,我們信阿彌陀佛,我們信極樂世界,我們信了之後,我們心裏肯定、愛好,確確實實變成自己的欲望:我一定想生極樂世界,一定希求親近阿彌陀佛,這個信才叫有根。如果沒有一個強烈的欲望想求生、想親近阿彌陀佛,你這個信沒有根,雖有信沒有根。

  由此可知,古人講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我們不就明白了嗎?為什麽往生的人少?修念佛法門的人,我們知道,他都信,但是能不能肯定?不一定。舉最明顯的例子來說,我們今天修淨土,依《無量壽經》會集本。在台灣、在中國,有一些人對會集本提出質疑,於是很多念佛人信心動搖了。那就是他有「信」,他沒有「忍」,下麵兩個字當然更沒有了。如果沒有別人提出異議,也許他這個「信」慢慢能夠培養成,亦能往生;這些提出異議的人,把這些人的善根破壞掉了。諸位要曉得,這些人破不了佛法,也破不了善根深厚的人,隻有善根薄弱的人,被他全部破壞掉了。因為善根深厚的人他有根,他的信有根,他不會動搖,說得再有理,他也不會動搖。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裏頭所說的。

  會集所節錄的經文,字字句句是佛說的,不是會集這個人說的。字字句句都有來源,都有根據,都是依據五種原譯本節錄下來的,哪裏有錯?假如我們對會集本真的產生懷疑了,我們可以不用這個會集本,我們采取原譯本。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度眾生不是一個法門,無量法門。佛為什麽說這麽多法門?為了適應眾生的根性。哪個法門適合我的根性?我看了能生歡喜心,我能看得懂,這個對我就有緣,就能夠契合我的根機。所以現在世間流通的《無量壽經》譯本、會集、節校總共有九個本子,九個本子都好,要記住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會集是佛說的,即使不是佛說的,隻要符合佛的法印,佛統統承認它是佛經,你看看佛的心胸多麽開闊!諸位都知道,佛經有五種人說,佛隻是五種裏頭的一種,有弟子說,有仙人說,隻要說得符合佛的法印。佛的法印是什麽?我們同學都知道,小乘三法印,無常、無我、涅盤,大乘一法印,實相。「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所講的是宇宙人生真相,諸佛如來所說的也是宇宙人生真相,那怎麽不是佛經?佛教我們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信心是我們自性裏麵最重要的一個性德,我們凡夫迷失了自性,性德不能現前。佛菩薩來幫助我們,啟發我們,讓我們恢複性德,幫我們明心見性,於是我們才真正能夠體會、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信根」是從這個地方生的。

  凡夫之人,佛常講,上上根人煩惱輕、智慧長,對於佛所說的,他一接觸就能夠深信不疑,這是上根。另外一種下下根人也有好處,他雖然沒有智慧,他是真的過去生中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他遇善知識教,他深信不疑,我們一般講「老實」,下下根人是指老實人,他不懷疑,他相信老師,相信老師有德行、有智慧,相信老師決定不欺騙眾生,所以對老師的話完全相信,沒有一絲毫疑惑,這種人容易成就。

  我們讀書,看到書本記載過去的修行人,如果我們留意,看看眼前周邊的這些修行人,真正有成就的,修其他的法門我們接觸比較少,修淨土法門我們接觸比較多,我們看到很多往生的瑞相希有。再仔細打聽,觀察一下,這些人都是老實人,都是對於經教深信不疑,依教修行,他才會有這樣殊勝的成就。佛家常說「三轉」,這些人的往生,這些人的成就,叫「作證轉」,他給我們做了證明。

  最近往生的,是去年八月間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老林長陳光別。他八月初七往生的,三個月之前他就預知時至,三個月前他在一張紙上寫了「八月初七」,寫了十幾個「八月初七」,家裏人看到,也不敢問他什麽意思。八月初七那一天往生的,三個月之前曉得。這個往生的瑞相,我們親眼看見的。他的一些冤家債主到我們居士林念佛堂,附在一個杜居士的身上,這個也大家都見到的。附在杜居士身上,說他是老林長的冤親債主,他們看到老林長念佛往生,非常讚歎,不但不找麻煩,很歡喜,要求到居士林來皈依。來求皈依,要求到居士林聽經。所以居士林的二樓跟一樓裝上電視,二十四小時播放講經的錄像帶,那不是給人看的,那是老林長的冤親債主要求的,日夜不間斷放給他們聽的。我們如果要不好好認真去修學淨土,真的連鬼都不如,這是最近的事實真相。

  所以佛法修學能不能有成就,你成就有多大,關鍵在信心。你的信心愈堅定,你的成就愈大;如果你信心有問題,半信半疑,你在這個法門不會有成就。不僅是淨宗如此,佛法無論哪個宗派,無論哪個法門,沒有例外的,都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所以信心比什麽都重要。而信心確確實實很難建立,這與過去生中所修積的善根福德因緣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成就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過去生中有善根福德,這一生中遇到很好的機緣,這一生當中肯定成就。你遇到真正善知識,對善知識的教誨深信不疑,依教奉行,真正從信,到肯定,到歡喜接受,到落實在自己生活行持當中,這個「信」才有根,根才能夠生長;這個生長是長道心,菩提心增長了。

  淨宗所具有的,是「無上大菩提心」。這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裏頭所說的,「堅定的信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是無上大菩提心」。我們要從這個地方紮根,從這個地方認真修學。為什麽別人能信,我不能信?為什麽別人不懷疑,我懷疑?多去想想。追隨古來的祖師大德,近代的印光大師,明末清初的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都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效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一六集)  2001/1/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16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一六集)  2001/1/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16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六麵,經文第四行:

  【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忘,寂然調順,斷諸煩惱。】

  五根,第一個是「信」,昨天跟諸位介紹過了。第二個是「進」,精進。從這些地方我們能夠覺察到,「四神足」裏頭有精進,「五根」有精進,「五力」也有精進,「七覺支」裏頭也有精進,「八正道」裏頭也有精進。由此可知,佛教裏頭任何一個名相,它在哪一個不同的地方,它就有不同的解釋,絕對不是一樣的解釋,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根」的精進跟「力」的精進當然是不相同的,如果相同,佛何必分這麽多科目?「三十七道品」就分成七個科目,由此可知,它說法不一樣。同樣的一個道理,佛說布施說得多,持戒說得多,你也要清楚它在哪一個科目裏麵,解釋不相同。你懂得這些原則原理,我們為別人講解、自己修學,就會很清楚,真正能得受用。

  五根,「進根」是精進的根,照古人的說法,它是「信諸法故,倍策精進」。這個意思不難懂,對於佛所講的一切法,你真正能相信,「信根」確立了。但是這個「信」要有根,它有四個層次的。如果我們今天講信佛,在家出家的佛教徒都信佛,有沒有根?沒有根,所以這個信絕大多數是屬於「迷信」。什麽叫迷信?「佛」是什麽?「教」是什麽?「佛教」是什麽?他都沒有搞清楚。他看到佛像、菩薩像,他會拜,他也很虔誠,但他什麽都不知道,把佛菩薩當鬼神看待。他為什麽要來拜?他來祈福,希望鬼神能夠幫助他。把佛菩薩當鬼神一樣看待,佛、神、鬼不分,這就是流於迷信。

  所以,過去一些大德們提倡「正信」。什麽叫正信?把佛法的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個信叫正信;有理論做根據的,這就不是迷信了。正信是有別於迷信,可是那個信,正信的佛教徒他有沒有根?不見得。我們所看到的一些現象,他學得很多,學得很雜,學得很亂,可見得他沒有根。他如果有根,他會有受用。有根必定是一門深入,長時間的薰修,這叫有根,這個道理要懂。所以這個「信」要有根,他講了四個層次,是非常有道理。

  第一個要「信」,第二個要「忍」。「忍」這個字用現代的話來講,「肯定」,決定沒有懷疑。忍是沒有懷疑。有些人信,他有沒有疑惑?他有;疑沒有斷,止在信,沒有到忍。到「忍」,這個疑斷掉了。疑雖然沒有了,肯定了,而你喜不喜歡?世出世間法太多了,你在一切法裏麵,你到底喜歡哪個法門?有人喜歡名聞利養,有人喜歡五欲六塵,有人喜歡財富。你對於佛法喜不喜歡?你喜歡的程度又如何?今天法師在這裏講經,你說你喜歡佛法。那一邊有個人告訴你,你今天到那邊去可以賺一百萬美金,趕緊到那邊去了。你這個歡喜是在財富上,不是在佛法上。過去李炳老常跟我們講:那一邊說「你去一下,可以賺一百萬美金」,他也不去,「我要聞法」,這才叫真的樂!可見得難,「信」要有根不容易!決定不受外麵境界的誘惑,不會被外麵境界動搖,你這個「信」才有根。「欲」是什麽?「欲」是在法裏頭得到樂,我們常講「法喜充滿」。

  我們自己想想,我們的「信」有沒有根?「信」沒有根,「精進」就沒有了,怎麽可能會精進?必須信要有根了,他對佛法自然就會精進,所以「精進」也有根。五種根具足,菩提道上就會往前麵精進,不會退轉。諸位同學要曉得,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跟我們講的,還是從「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修,那是什麽?前麵三科你具足了;你要曉得前麵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有這個基礎才有「根」。我們前麵沒有這個基礎,沒有這三科基礎,你說有根,這根從哪來?前麵三科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條件,「四念處」是看破,「四正勤」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四如意足」是放下,這樣念佛才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諸位要曉得,三十七道品不完全局限於小乘,它是佛門裏麵的共同科目,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它完全是通的。天台大師講「三十七道品」,他老人家講的就是依藏、通、別、圓。藏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小乘,通教是大乘,別教三十七道品,圓教三十七道品;在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是圓教的三十七道品。由此可知,它的境界不可限量。我們學佛如果不紮根怎麽行!根要怎麽紮?決定不要忘了「十善業道」。這三十七個科目裏頭,每一個科目裏麵都包括了圓滿的十善業道;而且一個科目裏頭,每一個科目都圓滿包括其他的三十六個科目。少一個科目,你的修行就不圓滿,就有欠缺,這是大經上常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的修學才有下手之處。

  你能有這樣的信解,有這樣的認知,你自然會奮發努力精進,不需要人督促。為什麽?有大利益,有大受用。總得要曉得這個道理。「精進」,你比平常人加倍的精進,為什麽?心心希求著大圓滿、大自在、大解脫,人自然精進。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自自然然會舍得乾乾淨淨。為什麽?深深的通達明了,這些東西是我們的障礙,障礙了菩提大道,障礙了我們明心見性,障礙了大開圓解,你隻要有絲毫的執著,那就是麻煩。

  「精進」做些什麽?還是前麵所說的,看破、放下、斷惡修善,要在這些地方真正下功夫。「四念處觀」,那是智慧,確確實實明了無常苦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無常苦空,這是世間;不但六道如此,十法界也不例外。因此,對於六道十法界沒有一絲毫貪戀,在這裏麵,就像諸佛菩薩示現的一樣,隨緣度日。順境很好,逆境也好;順境放下貪愛,逆境放下瞋恚。他能放得下,為什麽能放得下?事實真相明白了,他看破了,所以他能放得下。

  在日常生活當中斷惡修善。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清楚,凡是利益自己的都是惡。為什麽?增長我執。換句話說,增長貪瞋癡慢,這決定是惡,凡是利益眾生的是善,這是善惡的標準。修道人絕不求自利,念念利益眾生。我們修行為眾生,怎麽修行為眾生?為眾生做個修行的榜樣。我們成佛道為眾生,何以成佛道為眾生?成佛道之後能廣度一切眾生。所以我們修行證果不是為自己,修行證果為自己,出不了六道輪回。什麽原因?六道輪回是「我」這個念頭變現出來的,《金剛經》上講的「我見」。「我見」不破,怎麽能超越輪回?我們無始劫來,這個「我見、我相」嚴重的執著,想放下都放不下,起心動念還是有個「我」,這個事情麻煩了。「我執」不破,出不了輪回,證不了聖果。這個「聖果」是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你沒有辦法證得。我們要想真正成就,不在這裏下功夫怎麽行!

  功夫應該怎麽下?往年李老師教給我們,「換心」。心怎麽個換法?實在講,他講的換心就是「改變念頭」。過去起心動念總是「我」,「我」總是第一。現在起心動念的時候是「人」,不是「我」,把這個念頭轉過來,這叫「換心」,就是換一個念頭,從這兒下手。起心動念決定不為自己想,起心動念一定是為一切眾生去著想,這個才行。如果我們不肯這樣做,這一生要想脫離輪回,難了,要想教化眾生,那就更難了。

  幸虧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他立的淨土法,我們自私自利念頭不舍,也能往生。我念佛是為自己,也能往生,這個法門了不得!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讚歎。可是怎麽樣?「我」沒有忘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什麽時候「我」放下了,我相、我見沒有了,你才能夠提升到方便有餘土。這是淨土法門的特別方便,所以稱之為「特別法門」,修其他法門決定不能成就,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但是我執、我見,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雖然沒有斷掉,經典、祖師大德都教給我們,你要能伏住,你才能往生。如果臨命終時,你這個私心,自私自利的這種分別執著還很強,你不能往生。在最後一著把這個伏住了,就是沒有想到自己,這個時候沒有想到自己你才能往生。由此可知,我見跟我相,連求生西方淨土都是一個大障礙。如何伏斷?這不是「滅斷」,是「伏斷」,一心一意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之後,倒駕慈航廣度眾生;這叫伏,這個沒有斷。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然後你才曉得怎麽去用功,怎麽去精進。

  當然,最好現前我們的功夫就得力,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現在就做伏煩惱的功夫。《金剛經》上:「雲何降伏其心?」什麽心?自私自利的心,分別執著的心,要降伏它。降伏的方法,三十七道品就是前麵三科,念處、正勤、四如意足。你不用這個方法,難!這個方法用得得力,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功夫就非常順利,進步自然就很快速,經教一展開,意思你能夠通達。「願解如來真實義」,今天經教展開,意思為什麽不懂?不但你看不懂,詳細跟你講,你也沒聽懂,甚至於錯會意思,原因都是在沒有放下自私自利。這個念頭一定要轉,然後才談得上「進根」,你的精進就有根了,你自然會加倍用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這一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