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三七集, 第一三八集)

(2009-02-13 20:03:22)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三七集)  2001/3/1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37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三七集)  2001/3/1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37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看七覺支的第五條「輕安覺支」,「斷除身口粗重故,亦為滅除諸見煩惱故,亦名為猗柔順而無強暴故」。這個地方「輕安」,它舉了三個例子。我們佛法一般講「法喜充滿」,輕安就是法喜充滿。《論語》裏麵講「不亦說乎」,不亦悅乎就是輕安的境界。經典裏麵也常常有這樣的句子,「常生歡喜心」,這都是屬於輕安,都是屬於功夫得力的現象。你修行功夫得力,你一定會得到,我們講的「很快樂」,這個快樂不是從外麵來的。外麵來的,我們中國古人用的詞句是有分別的,外麵來的歡樂叫「樂」;不是從外麵來的,從內心裏麵功夫顯現出來的叫「悅」。所以「悅」跟「樂」看起來好像是一樣,實際上它的根不一樣;悅是從內心裏發出來的,樂是從外麵,好朋友聚會,樂是從外麵境界上來的,這有差別。所以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是誌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很久沒有見麵,來訪問,是非常快樂的一樁事情,是人生的樂事,那是從境界上外來的。這個輕安不是的,是從內心裏麵生出來,真正是常生歡喜心。

  怎樣才能得到?這三個例子都好。第一個身、口,三業身業、口業粗重的煩惱離開了;換句話說,口四種過失離開了,雖然沒有把根斷掉,至少不起現行了,你就能得輕安,就能夠得喜悅。真正做到不妄語,不欺騙別人,當然也不會欺騙自己。世間人造業最重的無過於自欺欺人,口業頭一條就犯了。人生真正快樂的事情,司馬光說得好,他老人家一生做到了,「事無不可告人言」。他心地多麽光明正大,一生所做的事情,沒有一樁事情是不能告人的,你就想到他多快樂!如果我們做的事情還有見不得人的,不敢告訴別人的,你的心裏麵多苦!你怎麽會有喜悅?儒佛都跟我們講這個大道理。

  所以我們修行,頭一個就不能夠自欺、不能夠欺騙別人,從這裏下手。《無量壽經》講的善護三業,第一句就是「善護口業」。它不從身語意講,它次序顛倒過來,頭一個講口業,這個意思很深很深!因為造業,身口意造業是口業最容易造,造得最多的、最嚴重的,所以佛把它擺在第一條。我們要懂得佛的意思,要知道從哪裏修起,頭一個「不自欺、不欺人」。

  第二個「不兩舌」,絕不挑撥是非。在甲的麵前說乙是非,在乙的麵前說甲的是非,這決定不可以,最傷德性,許許多多重大的罪業都是從這個地方所生的。所以雜心閑話我們一定要防止,別人的隱私不但不可以打聽,最好連聽都不要聽。我不要聽,別人偏偏來跟我講,怎麽辦?你也不能叫他不講。這一點大家就要學許哲的本事,許哲那一套就是諸佛菩薩所用的。這個本事是什麽?「聽而不聞」,功夫高了。你講我都聽,我也點頭,一個字都沒有入進去,這是真功夫!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所以諸佛菩薩能夠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跟一切眾生四攝法裏麵「同事」,那個本事多高!

  這個功夫到底是什麽?十二因緣裏麵的「愛、取、有」,最後那個「有」字她沒有,所以跟一切眾生同事,可以有「愛」,可以有「取」,最後沒有「有」,這個太高明了。六根跟六塵接不接觸?接觸,接觸裏頭我們一般人看到有愛、有有,她還有感情,但是怎麽樣?她心裏頭不落印象。那個「有」就是落印象,阿賴耶識裏頭落了印象,她沒有印象。我們很難想像這個境界,在新加坡難得,許哲居士做了個樣子給我們看,我們懂得了。

  她舉的那個例子,你想想就很有趣味。李木源居士問她:「你看見惡人、看見這些壞事,你怎麽想法?」她說:「我看到惡人,看到人做惡事,就像我天天上街走路,看到馬路上那些來來往往的人一樣。」她有沒有見到人?有見到。問她有沒有記得哪一個?一個也沒記得。走路的時候也聽到別人在旁邊說閑話,說得很多,說些什麽話?她一句也沒記住。這就是什麽?那個「有」她沒有了,這是最高明的一招,我們一般人講「不走心」,你的心多清淨!她修行方法真要學。看到人的好事,看到人的善事她記住,這走心,她要認真學習;看到人的不善的時候,完全沒有放在阿賴耶識裏麵,連印象都沒有,所以她得法喜,她得輕安。這是學佛功夫最低的成就。我們學佛,頭一個得到好處就是快樂,離苦得樂,這是得了點小樂,在人生當中真快樂。

  人生活在快樂當中,跟諸位說,你就不會生病,你也不容易衰老。老、病從哪裏來的?從憂慮、煩惱當中來的;人有憂慮,人有牽掛,人有煩惱,容易衰老,容易生病。如果他生活在快樂輕安的境界裏頭,他不容易生病,他不容易衰老,這是我們學佛頭一個得到的好處,跟沒有學佛之前就不一樣。學佛有什麽好處?這就是好處,非常現實,隻要你認真肯幹,你決定可以得到,而且這個不難得到,因為這是功夫裏頭最淺的。你得到之後,這就叫「法喜充滿」,你自自然然會勇猛精進,為什麽?甜頭嚐到了,真好。學佛學得愈學愈苦惱,那是什麽原因?沒有得到法喜,沒有得到輕安;換句話說,他所修學的不如法,與佛法的理論、方法決定違背了。如果修學如法,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一定得到。我們常常要拿這個來勘驗,來測驗測驗自己的功夫。

  第二句講「滅除諸見煩惱」,特別講的是見惑。「見惑」是什麽?錯誤的見解,我們講的「錯誤的看法」。我們這幾年在新加坡,與許多不同宗教往來,這些宗教都熱心做了許多社會慈善事業,做了很多好事,我們看到了很歡喜,也很尊重,我們拿一些錢去幫助他。有許多人不以為然,這個見解就錯誤了。還有人來問我:「為什麽要這樣作法?在家的佛教徒賺錢不容易,供養三寶,你們為什麽拿去送給外道?」還來質問我。我答覆他,我說:「佛跟我們講,『眾生無邊誓願度』,基督教、天主教是不是眾生?回教是不是眾生?要不要度?要不要布施?要不要供養?」這佛在經上都教我們,怎麽天天念,都念糊塗掉了,都不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還是依舊這樣的執著,跟這些社會各個族群、各個宗教對立,世界末日就很快現前,最後什麽結果?大家同歸於盡,死路一條!

  怎樣消除這個世間的劫難?一定要大家和睦相處。我們天天講和平,「和平」兩個字的意思不懂。「和」是「和睦相處」,和睦相處的基礎是「平等對待」。我們跟別人不平等,我高、我大,別人小、別人低,這個世界永遠沒有和平。為什麽?你心裏頭有高下,你心不平等,你跟眾生如何能和睦相處?又何況佛在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當作佛。」我們要問:這些基督教徒有沒有佛性?天主教徒有沒有佛性?他有!他們統統都是未來佛。

  在講「三世諸佛」的時候,未來佛是一切眾生,我們今天布施供養是供養未來佛;布施現前的眾生,供養未來諸佛,一樁事情。這些經教天天讀、天天念,念得都很熟,可是在境界裏頭完全用不上,你說冤不冤枉?境界現前,起心動念全是錯的,跟佛陀的教誨完全相違背,這怎麽行?這怎麽能成就?所以他們生活在煩惱當中,活得很苦!武則天做的開經偈做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大家天天念經,把經的意思都錯解了,沒有真正懂得。真正懂得,沒有不熱愛一切眾生的,沒有不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的。幫助他,都感到自己做得不夠圓滿,怎麽可能去傷害他?怎麽可能去障礙他?決定沒有!所以,一定要把錯誤的見解修正過來。

  末後一句,身心柔順,柔和隨順,決定沒有暴躁;我們常講的人脾氣很暴躁,很不耐煩,這個情形是永遠不會發生的。功夫得力了,從前有,現在統統都改掉了,這是輕安的境界。由此可知,我們很希望得到這個境界,很希望生活在法喜充滿裏麵,你就要特別注意身口七支要斷除。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對在家同修的,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你就得輕安。你不修因,這個殊勝的果報、利益你得不到。這不是佛有能力給我們的,沒有。佛法真的是合情、合理、合法,佛把這個道理講給我們聽,把這些因果原則告訴我們,我們明白了,你修什麽樣的因,你就得什麽樣的果報。如果口常常造四種口業,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身造殺、盜、淫,這個輕安你決定得不到,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不亦悅乎,你沒有分。你雖然聽到聖人這些教誨,這裏麵的境界意義你是沒有辦法想像得到的,你體會不到。這個一定要自己去做,契入境界,才知道古人這些話裏頭有味道。

  輕安又是定的前方便,輕安得不到的話,定就沒有辦法成就,定是更高的一層境界;首先你會得輕安、得法喜,然後禪定境界才會現前。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菩薩行,要修菩薩道;「道」是講存心,「行」是講日常生活行為。無論在什麽境界裏頭,善緣、惡緣,順境、逆境,真正會修的人沒有障礙,無論什麽境界都一樣,不礙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但是初學的人沒有這個功夫,必須要選擇好的修學環境。新加坡這個地區、馬來西亞這個地區,是一個修學弘法的好環境,真正要希望自己成就,這個機會要抓住,決定不能放過!要想自己成就,斷除煩惱習氣,不是一朝一夕能辦得到的,一定要長時薰修。講經是很好的方法,我們把經中這些道理、佛菩薩這些德行天天講給別人聽,同時也是講給自己聽。日久天長,不知不覺自己就會把這些毛病習氣改過來了。為什麽?薰習的時間長。儒家、道家、佛家,沒有不重視薰習的。連天主教,我們講的這些《玫瑰經》,著重薰習!

  真正肯幹,不怕道業不成,假以時間,決定有成就。根利的,三、五年成就,根鈍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決定有成就。最怕的是不用功、不肯幹,那是沒法子了。像我們這一類所謂是知識分子,程度不是上根也不是下根,中根之人,經教最有利,那就是決定抓住機會,不放棄講台。馬來西亞是個非常好的環境,他們現在已經有三十多個淨宗學會,非常歡迎我們去弘法。隻要他們來邀請,不要拒絕,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就要去學講,去練習講。總得要謙虛,我們在講台上是學生,講台下麵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上台練習講經,就是「我們所修學的,提出我們自己的心得報告,請諸位老師指教」,用這種心態。不可以以法師自居:「我講,你們聽。」那你永遠不會有進步,你的傲慢高山就把你障礙住了。決定要謙虛,成了佛還是謙虛,要謙虛到底,你就會有成就。好,今天時間到了。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三八集)  2001/3/2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38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三八集)  2001/3/2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38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看七覺支第六條「定覺支」,「發諸三昧時,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不生見愛故。」這個解釋說得非常好。「定」是我們佛教修行的樞紐、修行的總綱,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修禪定,這個諸位必須要曉得。法門不同就是修禪定的方法不同,修禪定的手段不同,目的是完全相同。我們現在用的是「持名念佛」,這是方法、手段,目的是修禪定;在淨宗不叫禪定,叫「一心不亂」。你們諸位想想,一心不亂不就是禪定嗎?名稱不一樣,事實完全相同。定的功夫有淺深差別,這個差別就太大太大了。

  以淨土宗來說,從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低的禪定。「功夫成片」是什麽樣子?不受外麵境界幹擾,古德所講「自己做得了主」,這是剛剛開始做得了主;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會被六塵境界擾亂,這就叫做得了主。換句話說,我們六根,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在接觸境界的時候不會被境界所轉,在境界裏麵不會生貪瞋癡慢,不會生七情五欲,這叫做得了主。諸位曉得,這是最低的禪定,就是我們功夫得力,淨土宗裏麵講的「功夫成片」,這種功夫就肯定往生。我們要記住,如果我們根塵相接觸,還會受外麵境界影響,別人讚歎我我很高興,罵我幾句就生氣,這就不行了,這做不了主。境界風一吹,你馬上就動搖,這樣的人念佛不能往生,一天念十萬聲、二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為什麽?功夫沒成片,就是功夫不得力,很重要!

  如果說高級的禪定,實在講我們這一生很不容易達到,不要說別的,初禪我們都沒有能力。所以淨土宗修行比任何一宗容易,那是比較容易;如果我們佛號不能夠伏住煩惱,不能往生。淨宗修行的手段,就是根塵相接觸的時候,心才動,不管是善念、不管是惡念,立刻提起一句佛號把這個念頭打掉,這是淨土宗做功夫的方法。念頭才起,古人講,「不怕念起,隻怕覺遲」。如果到不起念的時候,你就成功了,你不是凡夫了,你已經是佛菩薩了;凡夫決定起念,念頭才起,一句佛號提起來,這就是覺,佛號就是覺,把這個妄念換掉。順境裏麵起歡喜心,把這個歡喜換掉;逆境裏麵起瞋恨心,把瞋恨的念頭換掉;統統換成一句佛號,這叫真念佛!會念佛!所以功夫在哪裏用?在起心動念處用。用到這個時候,所有一切妄念都不起了,這就是「發諸三昧時」。「三昧」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正常的享受,也翻作「禪定」,所以禪定是正常的享受。

  「禪定」兩個字,惠能大師講得很清楚,他的講法完全根據《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禪,「不取於相」用現在的話來說,絕不被外麵境界幹擾,這是禪;內裏麵絕不會起心動念,這叫定。永遠保持外離相、內不動心,這個境界現前就叫「發諸三昧時」。這個時候要「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世尊跟我們講世間禪定有八種,這是淺深八個不同的層次。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往上去叫四空定,合起來叫「四禪八定」。八定裏頭包括四禪,不是四禪之外還有八定,不是的。這是大分,細分那就多了。初禪裏麵功夫、層次各個不相同,真正用功的人,年年境界不一樣,月月境界不一樣,天天境界不一樣,你就曉得,這禪定層次是多麽複雜,用的手段、方式無量無邊,所以叫無量法門,這些事實我們要知道。禪定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它也是方便法,它不是究竟法,諸位一定要曉得。你要「覺了諸禪虛假」。

  有很多修禪定、得禪定的人,為什麽出不了三界,證不了聖果?毛病就在他生起「見愛」。禪定的境界好,我們佛門常講「禪悅為食」,那個境界快樂極了。一入那個境界,貪圖這個境界就壞了;一貪圖,他就不能再提升,他就住在這個境界裏麵,這就大錯大錯!將來我們自己修行,契入這個境界,自己要知道,《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禪定境界也是虛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是真的,決定不能夠貪愛。一生歡喜心,自己就墮落了,不能再前進了。所以,永遠要記住「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永遠記住,到如來果地還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話沒有止境的,不能說:「我到地上菩薩、到圓滿果覺了,大概可以止住了。」不可以,一止就錯了,決定不可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永遠斷了,永遠沒有了,這個樣子才能開智慧。智慧是隨著定功逐漸開的,你定功到什麽程度,你的智慧就達到什麽樣的境界;禪定跟般若是成正比例的,定功愈深,智慧也愈大。

  四禪天人、四空天人,他們對於娑婆世界六道裏麵的狀況了如指掌,太清楚、太明白了,他為什麽出不了六道輪回?就是因為他有「見愛」。「見」,我們用兩種障來講,是「所知障」,「愛」是「煩惱障」。他們的二障比我們薄,我們這二障非常嚴重;但是他這二障沒斷,所以出不了三界。要想出三界,這個「愛」沒有了,對於禪定裏麵的境界決定不生這個煩惱,他有「見」,見有分別,雖然能出六道輪回,出不了十法界。出不了十法界是他有見,什麽時候把見斷掉了,十法界他超越了。

  《金剛經》上講「四相四見」,諸位要知道,你要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出不了六道輪回;四相沒有了,但是你還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你出不了十法界。《金剛經》後半部的教義比前半部深,前半部你做到了,超越六道輪回,可以證得四果羅漢;後半部做到了,你就是超越十法界,你就生到一真法界、華藏世界。

  真正學佛的人、明白人,知道沒有生死。世間人講「生死」,這是迷惑,確實是個錯誤的觀念。應該怎麽說?應該說「死生」,這裏死了,那裏就生了,「死生」是真的,「生死」是錯誤觀念。儒家也懂這個道理,儒家不講「始終」,講「終始」;你想想看,這裏終了,那裏就開始了,生生不息。如果講「生死」,那就是一段,一斷就完了,就沒有了,這是一個斷滅的見解,斷滅是屬於邪見;事實是生生不息,一切眾生都是生生不息的。

  不但是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都不例外。現在科學家所說的「物質不滅」,物質不滅就是物有終始,它這個終了,那邊就又有個開始。臘月三十過了,第二天又是大年初一,「終始」是正確的,「始終」不就完了嗎?就沒有了。是「終始」。死生,那就是生生不息。正因為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才要用功修行,不是說一世就了了,不是,往後的時光無有窮盡。人要求好,生生世世都好,一世比一世更殊勝,這就有意義、有價值了,而不在這一生。生生世世都好,這一生當然好,但是這個「當然好」隻有你自己知道,隻有跟你同階層的、同境界的人知道,比你高階層的人知道,不如你的人不知道。

  譬如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過的那種物質生活,「三衣一缽」,那是真好!我們今天人看到:「這個生活太苦,太可憐!天天要飯。」我們覺得他苦,他是真好,所以不是跟他同境界的人不知道。我們現代人,說實實在在的話,是被物質文明染汙了,染汙得太久了,積非成是,以為我們過這個生活好,比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殊勝太多了,其實這叫顛倒,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的生活才是最好。他們三衣一缽,三衣都很薄的,不是很厚,這個大家都曉得;不管天氣寒冷,或者是天氣很熱,他就是這三衣。我們今天的體能喪失了,天氣冷了要多穿衣服,天氣熱了要少穿衣服,我們就比不上佛菩薩那麽自在。

  過去我在此地印過金山活佛的傳記,樂觀法師寫的。這個人是真的不是假的,就是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民國初年的。他的事蹟有一點像小說裏頭寫的濟公一樣,他就穿一個長布大褂,就那麽一件,冬天也是那一件,夏天也是那一件。不管怎麽冷,他也是那一件,他不冷;不管怎麽熱,他也是那一件,他也不流汗。一生不洗澡,打赤腳,風吹日曬雨淋,他也不感冒。我們小小淋到一點雨就感冒,我們的體能喪失掉了,他們不會。

  澳洲的土著,在內陸裏麵,他們居住都是沙漠地帶。他們不穿衣服,男女都不穿衣服。我們看起來:「這是野蠻人。」其實他們說他們是真人,他們說我們被這些物質文明汙染了心能、汙染了體能。心靈,他們的心清淨,他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生活多麽自在!他們每天過什麽日子?遊玩,到處去遊玩。他們沒有家,他們也沒有房子。澳洲政府給他們建了一些房屋,他們都不住的,他把房屋做為倉庫、做儲藏室。他們睡覺一定睡在野外,風吹雨打他們沒有事,他不生病。我們過那種日子一天都過不了。我們的體能喪失了,我們的心裏頭妄想、分別、執著一大堆,放不下。

  所以看看他們,你再想想,確實是有道理,他們完全隨順大自然,不造業!不造業為什麽到世間來?到世間來是消業的,他不是造業的,他是來受報、是來消業的。所以他們靈性很高,很多事情他們能預知,這是什麽原因?禪定;他心定,定能夠突破許多空間維次,所以他對於許許多多事情他能夠預知。我們相信、我們知道,這是本能,我們這個能力喪失掉了。我們為什麽不能預知、不能明了?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這個能力破壞了。我們的物質文明這種生活環境,把我們的體能破壞了,禁不起風吹雨打。他們的生活,吃的東西,在野外他什麽東西都能吃,我們不行。他們螞蟻也能吃,昆蟲也能吃,什麽都可以吃;我們要是吃這些東西馬上就生病,就受不了。

  所以要曉得,禪定境界不是究竟圓滿的,我們才能不斷向上提升。佛陀的教育沒有別的,幫助我們恢複靈性,現在一般人講的「恢複我們的本能」,現在人講「體能」,如此而已,這個是佛法。靈性就是經典裏麵講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佛說一切眾生都有,「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一句話道破了。德能,德是能力,佛家講「德相」,相是相好,能力、相好都是圓滿具足,一絲毫不欠缺。所以佛家教育,恢複我們的智慧本能而已。它有方法,它有理論,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學,我們可以逐漸的恢複。

  在所有宗教裏麵,確實佛法講得最圓滿,講得最細密,它的經典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了四十九年,天天講,那些有緣的人遇到佛陀,跟釋迦牟尼佛學習,沒有不成就的。到我們「發諸三昧」的時候,突破空間維次,許許多多境界你都看到了,十法界依正莊嚴。但是你不可以貪愛,一定要記住。定覺支,「定」覺的是什麽?覺的是定中境界也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跟我們眼前境界是一樣的,都不是真實的;所以,可以受用不能執著。受用,你真正得快樂;你要執著,你就生煩惱,你就錯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