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三三集,第一三四集)

(2009-02-11 20:22:10)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三三集)  2001/2/2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33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三三集)  2001/2/2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33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六麵,倒數第二行:

  【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

  這一段是講三十七道品裏麵的七菩提分,「七覺支」。七覺支一共有七條:第一條是「念」,第二條是「擇法」,第三條是「精進」,第四是「喜」,第五是「輕安」,第六是「定」,第七是「舍」。從這些道品裏麵,我們能夠體會到佛說一個名相,譬如說「精進」、說「念」,許多科目裏頭都有,名稱相同意思不一樣。所以我們平常讀經,特別是講經,一定要知道這個名相它是用在哪一個項目裏頭,一定要清楚,才不會把它的意思搞錯了。譬如七覺支裏麵的「念」:四神足裏頭有「念」,五根五力裏頭都有「念」,這個地方又有「念」,這個名詞在四科裏麵都相同,但是它的講法、意義完全不一樣。在佛經裏麵這種情形很多,不能夠不留意。

  七覺支的作用,它的效果,經上在此地一句話給我們點醒,『常善覺悟一切諸法』。不僅是覺悟一切諸法,「善覺悟」。通常我們用來對治我們的昏沉跟掉舉,采用這個方法。修行人,古今中外這兩種可以說是通病,個個人都有的。一種是「昏沉」,精神提不起來,坐在那裏,甚至於站在那裏,他都打瞌睡。我們常常遇到的,講經,聽眾裏麵有打呼的,睡著打呼的。打佛七當中也常常有這個,在止靜的時候,人真的就睡著了,甚至還站在那裏經行的時候,他也會走,可是他在打呼。這是屬於昏沉的現象,這是障礙,這是很嚴重的煩惱。另外一種「掉舉」,掉舉是心裏麵妄念太多,平常不覺得,好像沒有妄念,要是止靜一靜下來的時候,不知道哪裏來的那麽多妄念。所以有人告訴我:「我不打坐的時候沒有妄念,一打坐的時候妄念就那麽多。」其實,不打坐的時候妄念也是那麽多,沒有發覺;到你想靜下來的時候,你才發覺你妄念那麽多。

  要懂得對治的方法。通常我們也不說「七覺支」,七覺支說得太麻煩了,真是對於佛法有相當契入,會用經典裏麵這些原理原則。在通常我們使用的方法,如果是妄念太多,一定要靜下來,不要照顧妄念;愈怕妄念多,妄念就愈多,決定止不住。妄念起來,用什麽方法?不去理會它,把意誌,像念佛,專注在佛號上,無論是善念也好、惡念也好,統統不理會,念頭轉移,專注佛號,久而久之,妄念自然就少了。這是我們通常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很有效。如果是昏沉,輕的昏沉,不是很嚴重的,經行、繞佛;大家在止靜也沒有關係,你隻要不妨害大眾,你可以起來繞佛;甚至於念佛堂不太大,沒有地方讓你繞佛,你可以起來到佛堂外麵繞佛,這是對治的方法。如果比較嚴重一點的昏沉,最好拜佛。如果拜佛都拜睡著了,沒法子了,那就很難辦了。所以,一定要提起精神。當然,精神與自己的願力有很大的關係,一定要發大願,「願度眾生,願了生死,願成佛道」。凡是有成就的人,沒有別的,願力在那裏推動他,所以他才能勇猛精進。

  七覺支頭一條,「念覺支」。小注裏麵注的是一般的講法,這是通途講法,在什麽地方用這個講法都行,都可以。「念覺支」:「心沉時」,這是心昏沉,提不起精神來,「念用擇進喜以起之」。這是教我們方法。昏沉的時候用什麽?用「擇法」。像我們剛才講,選擇經行,選擇拜佛,選擇止靜,選擇專注佛號,這就屬於「擇法」,你要知道選擇什麽樣的方法來對治。如果不知道用方法來對治,你的功夫就提不起來。而方法無量無邊,不是一個方法。別人用的方法,我未必用得得力;我用的方法,別人也未必得力。方法一定要契機,不是契大眾的機,是契我個人的機。

  根機與習氣有關係,也就是說,過去生中你所修學的法門。如果現在所修學的跟你過去所學的是一致的,你就學得很舒服、很順利,接著再幹;如果現在學的法門跟過去生中完全相違背的,就學得非常辛苦、非常艱難,不熟。所以每一個人的根機,與過去生中的修行有密切的關係。佛與菩薩、阿羅漢,他們教化眾生為什麽容易?他能看得出你過去,所以東西非常契機,知道你過去生中所修學的。我們凡夫,這些善友就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能力要小心觀察,從經驗當中去揣摩、去觀察,然後再做試驗。譬如說經教,我們的根性,在大乘法裏麵這八個宗派當中,我們適合於修學哪個法門,都與過去生中有密切關係。如果契合根性,你這個法門學起來很容易,一帆風順;如果與過去生中修的不相應,你學得很辛苦,不容易成就,容易退轉。所以觀機非常重要。可是自己也要幫助自己,初學的時候是可以多涉獵一些法門,那是什麽?了解。了解之後,我自己細心想想來選擇。

  我以我自己做一個例子。我最初接受的是方東美先生介紹我《華嚴經》,我讀了清涼大師的《疏鈔》,非常歡喜,但是不敢學。為什麽?這經太大了,我受不了。所以那個時候跟李炳南老居士,我一心一意想學《法華經》,我蒐集了十幾種《法華經》的注解。我蒐集了十幾種,帶到台中,跟他老人家要求:「我想學《法華經》。」那個時候正好他開講《大佛頂首楞嚴經》。他就跟我說:「你為什麽要選擇這部經?」我說過去我跟他學的,這是沒有出家之前,我在台中住了一年三個月,十五個月,我跟他學了十三部小部經。我頭一部學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我們那個時候的進度是一個月學一部,標準是會講,上台能講。一個月學一部,士氣高昂,有成就感,一個月就會講一部了,所以學習的心、學習的氣非常旺盛,這在一般佛學院學不到的。我在那裏學了十三部經,以後出家去教佛學院,一個學期教一部,佛學院三年畢業我才教六部,我十三部一半沒用到。那個地方效果非常之高,學習風氣非常的濃厚。所以我學小部經,自己有了把握,但是想學一部大部經。他說:「你目的在這裏!那很好,現在我講《楞嚴經》,《楞嚴》的分量跟《法華》差不多是相等的。」他說:「你就學《楞嚴》好了。跟著我學,免得我還要另外找時間來教你。」我也曉得他的時間非常寶貴,所以我就聽從他的教誨,把《法華經》放下,跟他學《楞嚴》。

  《楞嚴經》手上注解隻有一種,圓瑛法師講義。所以為了要學《楞嚴經》,趕緊跟香港佛經流通處聯係。流通處是誌開法師在負責,我跟他沒有見過麵,所以我稱他作老法師,寫信給他,非常恭敬,求他幫助,給我蒐集《楞嚴經》的注解。大概不到半年,他給我找到二十多種注解,都是線裝書,非常名貴的。誌開法師對我的幫助太大了。我出家的時候非常窮,沒有錢,書買不起。誌開法師隻要找到,書先寄給我,什麽時候有錢,什麽時候再付給他。那時候有一些在家居士護持,他們說:「法師,我們想供養您。」我說:「好!現在我買了幾本書,多少錢,你趕快給我寄去,你這樣供養我就好了。」

  就在台中認真用了三年的功夫,跟李老師學《楞嚴》。他老人家每一個星期講一次,他星期三講,我星期四覆講,講小座。我們在台中經學班停了之後;經學班隻辦了兩年,培養了二十多個學生,大概有二十七、八個學生,都能講經,個個都能講經,所以台灣的中北部,台中蓮社建立了十七個布教所,這些學生就輪流在各個地方講經,對於台灣的佛教影響很大,這個班兩年成就這麽多人。班停辦之後,連我七個同學,我們七個同學不散,每一個星期我們自己在一起做三個小時的研究討論,由一個同學來覆講。這三年他們很慈悲,把時間全部給我,我覆講《楞嚴經》。所以李老師講一遍,我也講了一遍。我講一遍給六個同學聽,這六個同學都是講經的,都是內行的,對我幫助很大。我講的有缺點、有毛病、有詞不達意的地方,統統提出來幫助我修正。

  所以求學,無論世出世間法,要有師,要有友。單單有老師沒有友,很難成就。老師是指路,同學是走路當中的幫助。好像我們旅行,結伴走,互相照顧。所以友非常重要,師跟友恩德都厚!我們七個人在一起十年,十年如一日。都是在家人,都有家庭,都有職業,每一個星期聚會一次,星期四。每個星期四我們聚會,由我來覆講,這六個同學來幫助我。我們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再去向老師請教,自己能解決,就不必麻煩老師,這個進步很大。三年這一部《楞嚴》講完,我在學講經基礎上真正奠定了。以後再學其他的大部經,輕而易舉。《法華經》我沒有學過,沒有聽過,可是李老師講過《法華經》,筆記在。你們看《弘護小品》裏頭有,筆記在。我拿到他那個筆記,我能講《法華經》。我曾經用了六十個小時講《法華》大意,那個有錄音帶。《華嚴經》,我到台中去聽一卷,第一卷,我聽聽他怎麽講法。第一卷聽完之後,我就在台北講《華嚴經》,後頭我都會了。

  諸位學教,你一定要懂得這個訣竅。古人講:「一經通,一切經通。」這個話一點都不錯。所以你要想有成就,決定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謂是,我們不敢講開悟,開竅了,訣竅你找到了,你懂得了。所以任何經典到手上來,都沒有困難,都不會有障礙,充其量在經文遇到困難的地方,參考古德的注解;這一家注解看得不太理解,再找另外一家。所以我蒐集的參考書很多,現在這些參考書都運到澳洲去了。我收集的《大藏經》,不同版本的《大藏經》一共有十種,現在這十種跟《四庫全書》,統統都運到澳洲。

  要有能力讀古書。所以我現在才要求住在澳洲的同學們,你們很多都認識,悟字輩的他們都去了,他們在那邊修學比你們這邊辛苦。為什麽?我要求比你們這邊多,他們跟我十幾年,如果沒有成就,對不起我。這是長時間跟我的,我要求他們現在每一個星期背兩篇古文。一年當中要背一百篇古文,要能背、能講、能寫。為什麽?這是《大藏經》、《四庫全書》的鑰匙,你沒有這把鑰匙,《四庫全書》沒有門你進不去,書擺在那裏看不懂!古書連標點符號都沒有,你連句子都斷不下來。所以,用一年的時間讀古文。古文,我從《古文觀止》裏麵選一百篇,請楊老師在教。他們在外國,外國英文非常重要,所以我請悟琳法師跟一個劉居士,從美國來的,他們兩個負責教英文。那邊的功課,一、三、五英文,二、四、六中文。五年當中我規定的七門功課,加上這一百篇古文,八樣東西一定要完成,所以拚命念書!

  這幾天為了紀念韓館長往生四周年,山下打佛七,山上人他們都下去了。我打個電話問悟道:「是不是你們打佛七,佛堂裏人手不夠?」他說:「人手夠。」「人手夠,為什麽讓山上這些人下山?」悟道說不出話來。「趕緊讓他們回去念書,不可以藉這個機會放假!」哪有這種道理?讀書要緊!佛七是個形式,真正報佛恩,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學問,拿這個來報答韓館長。我們要有實際的行為,實際的修為,這個才可以。所以對法門之選擇,關係我們這一生成敗。

  這一條首先就在「念覺支」裏麵給我們提起來。心昏沉你就用擇法、精進、喜以起之。「心浮時」,浮就是掉舉,心不安,妄念太多,「念用輕安、定、舍以攝之」,用這三個方法攝心,「覺令定慧均等」。一定要達到定慧均等,這是正常的。定多慧少就昏沉,慧多定少就掉舉、就胡思亂想。這個地方講的定慧意思很淺。所以要曉得,名詞一樣,說法不相同。這是我們凡夫統統都有的,跟佛經裏麵「戒定慧」的定慧完全不一樣。它這個是完全在平常用功的時候,攝心、降伏昏沉的一種方法,所以應當要懂得。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三四集)  2001/3/0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34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三四集)  2001/3/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34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看七覺支。七覺支的第二條「擇法覺支」,這個地方注解說:「觀諸法時,善能覺了揀別真偽,不謬取於虛偽法故」,這裏麵含的意思非常之廣,不但是我們修行的方法。七覺支主要是講修行方法,但是說到修行,就涵蓋了整個的全麵,絕不是局部的,包括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在這裏麵把我們一切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哪些是錯誤的法,哪些是正確的法,要有能力辨別,所以「善能覺了」。善裏麵包括智慧,你沒有智慧,你就沒有判斷力,你沒有方便,你就不懂得怎樣去揀別,所以一定要有智慧、有善巧方便。

  我們是凡夫,我們沒有智慧,智慧沒有開,我們怎樣去判別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妄、邪正、是非?因此必須要學。中國「學」這個字跟「覺」的意思通,學就是覺悟。好學就是喜歡覺了,歡喜覺悟明了他才會好學,不好學就把這一樁事情疏忽了。我們今天所用的標準,就是聖賢教導我們的標準,我們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來選擇。佛教給我們的標準,實在講你一入門就教給你。我們一入佛門,第一個接受的儀規是「三皈」,三皈就把標準教給我們:覺、正、淨。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裏麵傳授三皈,他不是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這樣念法,他教人念的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你們去看《壇經》。然後告訴我們:「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因為講佛、法、僧,我們往往誤會,著了相;說到「皈依佛」,馬上就想到佛像,說到「皈依法」,就想到佛經,說到「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著相錯了。所以說「願解如來真實義」,佛法僧的真實義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是佛,正而不邪是法,淨而不染是僧,是教我們皈依覺正淨,不是皈依泥塑木雕的佛像,也不是皈依經本,更不是皈依出家人,我們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壇經》好!純粹是中國人的東西,把佛法的精髓統統消化,為我們說出來,裏麵所說的不僅僅是禪,包括所有的佛法,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無所不包,它講的是總綱領、總原則,這個我們要懂。所以我們的抉擇標準就是覺正淨,覺正淨是總綱領、總前提,與覺正淨相違背的就不是佛法。什麽叫「覺」?什麽叫「正」?什麽叫「淨」?大小乘經論裏麵講得就太多了,我們讀經、研教,無非是把這三個字裏頭的精義搞清楚、搞明白,如此而已,這個道理要懂。

  落實到最初方便,《楞嚴經》裏麵講的「最初方便」,從哪裏入門?《十善業道經》,《無量壽經》裏麵佛教我們善護三業,從這裏開始。「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就是口的四善業,「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在《無量壽經》隻說出這三句綱領,這三句就是這一部《十善業道經》。我們一定要念茲在茲,一定要真正理解十善的精神、十善真正意思是什麽。十善要做圓滿了,就成了究竟的佛果。

  我們常常看到佛像,畫的佛像非常明顯,一般畫的佛像圓光上麵都有「唵、阿、吽」三個字。「唵、阿、吽」是什麽意思?就是《無量壽經》上的善護三業。「唵」是善護身業,它是身口意,「阿」是善護口業,「吽」是善護意業;所以十善圓滿,就是圓滿的佛果。這一本經典分量雖然不多,它的意思無窮無盡,諸位將來果然有契入的一天,你就明了了,一切經論,字字句句都圓融一切經論,確實是《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決定不可以說《十善業道經》淺,《大方廣佛華嚴經》深,沒有深淺,沒有大小,平等平等。你能入這個境界,真的你就能善能覺了。這個境界是《華嚴》無障礙的境界,《華嚴經》最後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中國人喜歡簡單,這個品題具足翻譯在《四十華嚴》的經題上麵,《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不思議解脫境界,清涼跟我們講四法界,四種:第一種是事、事相,事法界,第二種是理法界,第三種是理事法界,第四種是事事法界。這四法界統統是沒有障礙的,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就契入華嚴境界。這個境界是什麽人?圓教初住菩薩,我們一般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入四無礙法界。如果這四樁事情擺在麵前還有障礙,你的無明沒破,你還是住在六道輪回裏頭,六道沒突破。縱然六道突破,有相當功夫了,事好像沒有障礙,理也沒有障礙,理事也沒有障礙,事事有障礙,這個境界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裏麵的佛,他們事與事還是有障礙。必須再一次的突破,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事事就無礙。再告訴諸位,這是事實:一真法界跟十法界無二無別,決定不是兩個法界,是一法界,一真法界,它是圓融的,它是平等的,它是清淨的。

  我們今天為什麽見不到?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見不到。妄想分別執著淡一分,就與一真法界,就是四無礙法界接近一分。果然把對世出世法一切執著放下,連執著的念頭都沒有了,你就不再搞六道輪回,六道輪回就斷了。如果再進一步,對於世出世間法連分別的念頭都沒有了,你就離開十法界,這就是圓初住的地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是妄想,妄想沒有斷,但是非常淡薄了,粗重的妄想完全沒有了,還有微細的妄想;那已經不礙事了,不礙六道的事,不礙十法界的事,所以事事無礙。這是講「境界」,境界跟法界有差別,法界是從事相上講的。這本書是法,它有界限,這是法界,境界沒有界限。法界有大小、有界限,境界沒有;境界屬於精神的,法界是屬於形相的。法界盡管不同,境界是通的,毫無障礙。你就曉得所有一切障礙,都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非常非常冤枉!

  我們學佛要想成就,你要是天天還起心動念,這個是、那個非,你這一生沒指望。《壇經》裏麵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六祖教神會,六祖說:「我隻見自己過,沒有見別人過。」這是他教導我們,他是怎麽修成功的。又明顯告訴我們:「他非我不非。」換句話說,他有是非我沒有是非,這是真正修行人成就的秘訣。他怎麽成就的?為什麽那麽快速成就?我們為什麽不能成就?

  求學、求道沒有兩樣,第一個要靠善根,過去生中的善根不具足,那就難了。第二個要靠勝緣,殊勝的法緣,那就是遇到真正的善知識,自己歡喜接受,對善知識的教誨決定沒有懷疑,依教奉行,這才行。親近善知識,《華嚴經》五十三參「文殊菩薩章」,最後菩薩教誡善財應該用什麽樣的心態去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這我們都講過,我講過好幾遍了。最近在香港講《四十華嚴》也講過,好像你們有光碟出來了。沒有良好的求學態度,縱然遇到真善知識,也當麵錯過,那就非常可惜了。所以兩個條件必須具足,善根、善緣。

  在一般講,過去我求學,李老師常講:「四十以上學東西就難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麽?四十年這麽長的時間,在這個社會大染缸裏頭,已經被嚴重汙染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成見都很深,不容易!真難!但是不是說沒有了,少了,四十歲以上開始學,成就的人太少了。最好修學的時候在哪裏?二十歲前後,這是最好的年齡,真正遇到善緣的話,沒有一個不成就的。四十歲之前,三十到四十,那要發憤,「困學而成」。四十之後是難,不能說沒有。

  我們現在看到河南開封的史居士,這是四十以上,他行,他能成功。他怎麽能成功?他真的放下萬緣,一心向道,廢寢忘食,吃飯睡覺都忘掉了,這樣專心幹,行。他到這兒來找我,一定要我給他剃度出家,搞得我沒辦法了,我最後講:「出家我有個條件。」他問我:「什麽條件?」「你在一年當中把《無量壽經》講十遍。」這個月初他打個電話給我,他已經講了五遍,他說:「在今年年底十遍一定可以完成。」真發憤,真幹,拚命的幹,這行!所以四十以上,我給我們自己同學定的七門功課,加上一百篇古文,這八樣東西四十以上不可能,很難做到。四十以上還能做到,鳳毛麟角。年歲大的同修,這七門東西希望能夠有一門、兩門,他一生都受用不盡,不必學這麽多,這是根基、基礎。四十歲以上,我們不要再搞什麽基礎了,往生事大,要發心做護法,不發心搞弘法,要護法,四十歲以上護法。

  我常講護法功德比弘法大。弘法的人常有,護法的人不常有。如果沒有真正護法的菩薩,我們發心弘法,沒有機會給你弘揚,沒有人願意請你講經。你不要看到現在好像許許多多地方,馬來西亞好多道場都歡迎你們去講經說法,請你們去,是搞得很熱鬧,你要說:「我到那裏常住,跟你說法。」你看看人家答應不答應?去作客,人家歡迎:「把我們這個道場熱鬧一下。」真的常住在這個地方,人家要慎重考慮了,不見得歡迎,這是我一生當中的經驗。交情再好,熱心請我去講經,到他們廟裏去長期弘法,講了三個月,就請我走路了。

  以前香港的慧忍法師,我們年輕時候在一塊,真是好朋友,講了三個月,非常歡迎讓我去,熱心的護持。三個月之後有挑撥的,有離間的,有人跟慧忍法師說:「淨空法師在這裏不行!你看看,信徒對他都比對你好,對他好!對他恭敬!他會講,你不會講。」麻煩大了,這一聽挑撥是非,就來找我麻煩了。他怎麽叫我走?他當時熱心請我來的,不好意思叫我走,對我有個要求,說我在台中十年所學的,必須在三個月當中把他教會。如果教不會,當然你就得走路。換句話說,教會了我也走,教不會也要走路,我就趕快走路了。不容易!

  我們從前在李老師會下,老師常常告訴我們:「你學會講經,講得不好沒有關係,你也許還有地方可以住住;你如果講得好,講得大家歡迎,你就走投無路!」這都是老師傳的。所以,我在逼著走投無路的時候遇到韓館長,他們一家人,她的先生、兒女一起同心同力發心護持,租地方、借地方、借朋友的辦公室,她認識人多,交際廣,租房子。我們講經,那個時候在台灣三十年沒有中斷,天天講!要講台上千錘百鏈,你才能成就,哪有那麽容易!所以護法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要知恩報恩。今天一號,五號是她往生四周年紀念。本來每一年紀念都在居士林舉行,今年居士林因為施工,它有工程不方便。我們紀念她,都是打一個佛七,佛七圓滿的這一天,我們有一個追悼會紀念她。所以今年的紀念會在澳洲,我們有幾個人三號到澳洲去參加這個紀念會。

  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多想想。弘法這條路子不能走,決定走護法,幫助這些年輕人,成就年輕人,無量無邊功德,他們的成就就是我們的成就。你們同學學會之後,在台上講得讓聽眾點頭滿意了,我馬上就退出,護法,全心全力護持大家,弘護是一體!時間到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