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三一集,第一三二集)

(2009-02-10 20:01:27)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三一集)  2001/2/2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31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三一集)  2001/2/2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31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來談談五根、五力裏麵的信根、信力。這個問題為什麽要用這麽多時間來探討?實在說,它對我們本身的關係太大了。世出世間法成敗的關鍵都是在信心,所以信心不能夠建立,可以說是一事無成。我們修的是淨土法門,淨宗的三資糧,第一個就是「信」。一直到往生極樂世界之後,還要從五根五力修起,你就知道這個課題是多麽的重要!羅什大師譯的《彌陀經》,跟我們說明在西方極樂世界還是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由此可知,前麵三科一定是在我們這一生當中完成。這很顯然的說明,沒有前麵三科的基礎,往生是不可靠的。

  人真正念佛往生,決定具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我們前麵講過。四念處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四正勤是斷惡修善。我們不在這上麵下真功夫,念佛不能往生。大家千萬不要把「帶業往生」看得太容易了。祖師大德說這是「易行道」,易行道是跟其他法門比較,容易,它是最容易。你要過分把它看容易了,可能你這一生就耽誤了,一定要老老實實的去學習。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裏頭講得好!印光大師的讚歎是正確的,絲毫不過分。第一個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什麽?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自己能作佛,這是頭一個條件。自己不相信自己能作佛,你決定成不了佛。

  《三字經》是一本很重要的書!中國從前三、四歲的小孩就開始念了。頭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性本善」是什麽意思?相信自己能作佛,佛是性本善。頭一個就給我們信心,我們可以作聖人、可以作神人,可以作佛、可以作菩薩,你不做就沒有法子了。所以信心從這裏建立的。然後你再想想中國過去的教育,是全世界無與倫比的,教小孩子第一句就教你這個,教你牢牢記住。你為什麽會變成不善?底下就說明,它產生變化,「性相近,習相遠」。性是本性,眾生跟佛是一樣的,沒有兩樣,習慣就距離遠了。

  習性,古人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講習性。你常常跟聖人在一起,你就會成聖人;你常常跟惡人在一起,你就成惡人;你常常跟邪知邪見的人在一起,你就變成邪見之人。就這麽個道理。昨天你們同修有個問題問得好,大家現在都有電腦,天天在網路上,網路裏麵東西非常複雜,換句話說,十法界的緣都在那裏頭,就看你親近哪一個。這裏頭有佛、有菩薩,也有妖魔鬼怪,也有地獄、畜生,看你自己親近哪個。你每天隻開一個門,學佛,你篤定成佛。除了學佛之外,你還要親近些妖魔鬼怪,你就肯定成不了佛。為什麽?你的煩惱習氣很重,妖魔鬼怪能投你所好,有很大誘惑的力量,你決定會跟他走。跟他走,走到哪裏?走到地獄,走到餓鬼、畜生,善道決定沒有你自己的分。都在你的一念信心,你這信心重不重要?

  我講經常常奉勸諸位,「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有這個基礎,你想不受社會這些邪知、邪見、邪行的誘惑,恐怕沒有人能做到,除非你是佛菩薩再來的。你要不是再來人,你能逃得過魔掌,沒有這回事情!你決定會墮入魔道。因此,教學是救度一切眾生最好的手段。《三字經》開頭都說:「苟不教,性乃遷。」你要不以聖人之道、佛菩薩之道教他,他決定會變遷,他會在社會上隨波逐流。我們今天善根並不是很深厚,真正深厚的善根,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惡言,他真能做到!我們今天做不到。愈是邪惡的謠言,還愈喜歡聽,不但喜歡聽,還打聽,還往裏麵鑽。從這裏看就了解這個人沒有善根,走的是邪道,距離儒家最低的水平,君子,相去都很遠。儒家教學的標準,「君子絕交,不出惡言」;兩個朋友意見不合,翻臉了,斷交了,但是決定不說人家一句壞話。儒家最低水平的君子,現在世界上沒有。為什麽儒家這樣教人?維護社會的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這個了不起!「不出惡言」,功效就這麽大!

  惡言造謠生事,小的破壞人家庭,教人一家不和,其次破壞團體,團體不和,如果是佛教團體,他的罪將來決定墮阿鼻地獄。為什麽?「破和合僧」,這是五逆十惡之罪。你們去讀《地藏經》,《地藏經》大家念得很熟,我們過去講過的《發起菩薩殊勝誌樂經》,大家都看過,五逆罪:殺父親、殺母親、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條是阿鼻地獄的罪業。哪有一個頭腦清楚、稍稍有智慧的人肯幹這種糊塗事!地獄很容易進去,出來太難了!這個團體裏麵分子再不好,他的事情,各人因果各人承當,我絕對不說一句話,跟我沒有關係,我不造這個業,我們要相信佛這個教訓。

  為什麽別人造不善,我要把他們的不善放在我心裏,把自己的心變得不善?這個損失太大了,這是世間最愚癡的人!佛在《十善業道經》一開頭就教導我們,我們還特別說給同學們聽,費了很長的時間,「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佛這一句話重要!要養自己純善之心。不要說別人的過失,我們不能說,不能把它放在心上。換句話說,任何人的過失,在我心裏上不落痕跡,這個人成功,這人是大善人。為什麽把別人的過失放在自己心裏頭?把自己的心搞壞了。自己的心就像一個很清淨的容器,裏頭裝別人的垃圾,你說冤不冤枉?把世間一些不相幹的人,他造的這些罪過是非,裝到自己這樣清淨容器裏頭,自己的心變壞了,這種人真是糊塗到所以然!為什麽他會這麽做?可憐!他沒有受過教育,沒有人教導他。

  今天我們能接受到聖賢教育,這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但是有沒有效果?很難講。為什麽?外界的汙染太嚴重了。外界的汙染,我們今天處的時代比過去嚴重千倍、萬倍都不止。古時候,不要說很久,一百年之前,社會風氣都淳厚。五十年之前我們到台灣,台灣人民淳樸。我們初到那邊,有的時候找朋友,不知道路,向路邊擺攤子的小販問路,人家很熱情,把生意放下來,帶著我們走,普遍都是這樣的。現在你去問路,人家理都不理你,嫌你麻煩、嫌你羅嗦,風氣不一樣。所以在這個社會,自己能把持得住,你的善根非常深厚,絕不是普通人。

  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沒有就要薰習。我自己就是個例子,我也不是善根很深厚的人,我能夠培養,不會被社會惡習氣所沾染,那是我自己發心在李老師那裏住十年,他要求我遵守他的教誨五年,我加上五年,我跟他十年,十年紮下的根。我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邪正、辨別是非,我有這個能力。所以才能保住而不被汙染,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這個我想有心的同修能夠體會得到。從哪裏體會?從我的言行當中體會,你看看我天天所說的,我所作所為的。你看不出來,體會不到,那是你沒有這個學問,你沒有良知良能。

  世間人,乃至於一切眾生,都有他善的一麵,也都有惡的一麵,善惡混雜。最低限度也要學許哲居士。許哲今年一百零二歲了,一百零二歲的年輕人。她為什麽能夠保持這樣健康?理由很簡單,心清淨。我們也常講,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你環境就清淨。這個「環境」,現在人講「磁場」,你磁場就好。別人跟你接觸的時候,他感覺得很舒暢。許哲為什麽能得清淨心?沒有別的,她自己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她絕對不把別人的過失放在自己心上,這一點就了不起!

  所以李木源居士問她:「你看到別人那些過失,造作那些惡事,你怎麽辦?」她說她沒有看見,看到那些人造作惡的時候,她不留意,她說:「就像我上街,在馬路上走,看到馬路上那麽多人一樣。有沒有看見?看見了。有沒有聽到他們說話?聽見了。心裏頭有沒有記住?沒有,印象都沒有。」這個比喻好!為什麽?沒有把它放在心上。看見了,聽見了,沒有儲藏在心裏,心裏頭沒有。過了之後,你要不提起,她絕對沒有印象。提起的時候,「有這麽一個人,我好像在馬路上看到的。」你不提起,決定沒有,不落印象。我們要學這個功夫。不是學不到,為什麽她能學得到,我學不到?她還不是個佛教徒,不是佛弟子。

  她皈依,一百零一歲才皈依,前麵一百年她都不懂。她為什麽來皈依?她有智慧,有能力辨別邪正,佛法是正教,佛法是純善,她歡喜,她來皈依,發心做佛的弟子,做佛的好弟子。她還沒有發心持戒,皈依的時候,我連五戒證書都給她了。為什麽?她具足了,圓滿具足了。一生吃長素,不殺生,沒有一點害人的念頭,不殺生的戒圓滿了。一生沒有傷害別人的念頭,隻有成全別人、幫助別人,決定沒有障礙別人、傷害別人,這是不殺生的戒圓滿了。一生沒有占人絲毫便宜的念頭,不偷盜的戒圓滿了。她一生守身清淨,她沒有結過婚,不要說不邪淫,不淫的這一條戒她也圓滿了。不妄語,不飲酒,她一生都奉行。她是圓滿的五戒,我們五戒證書當然要給她。這是一般受過三皈五戒的人都做不到,她是圓滿做到了。打分數她是滿分,一百分。她在新加坡為我們現身說法,我們怎麽能不信?佛法的三轉,「示轉」、「勸轉」我們在做,她在做最後的「作證轉」,她給我們做證明。你看她一生生活得多麽自在,多麽快樂!她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神仙的生活,沒有離開都市,這是我們修學的最好榜樣。

  新加坡這個地方是福地,福在哪裏?真正修道人、真正的善人、真正的佛菩薩在這裏住世!眾生有福。我們要是明白這個道理,在這裏產生信心,決定相信佛菩薩的教誨。特別是《十善業道經》,這《十善業道經》,我跟諸位講,這是「行經」,經有四種:教、理、行、果,這是教我們修行,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修行裏頭最重要的,是要修口業。《無量壽經》講到「善護三業」,把口業放在第一條,「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通常一般都講「身、口、意」,《無量壽經》是「口、身、意」,它這樣排列的,這裏頭用意很深很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與十善相應,你才算是善人。所以佛教我們「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觀察善法」,行為善,這才做個純善之人,是我們修身養性的大根大本,我們從這裏下手。離開十善,決定墮三途。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純善的心去做。好。今天時間到了。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三二集)  2001/2/2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32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三二集)  2001/2/2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132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六麵,經文倒數第三行:

  【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

  這兩句是講「五力」的效果,在效果裏麵講『眾怨盡滅』。「怨」一個字裏頭含義就非常之深,不但外麵來的障礙是怨業,自己本身的障礙也是怨業,懈怠、懶散都是怨業。五根所對治的,《教乘法數》裏麵講的疑障,懷疑、障礙,這是怨業,懈怠是怨業,昏沉、失念、忘掉了都是怨業,後麵講散亂、愚迷,這些都是怨家煩惱,這不是外麵來的。正像《八大人覺經》裏麵佛跟我們講的四種魔,四種魔有三種是屬於內在的,「五陰魔」是內在的,不是外麵的,色、受、想、行、識,這是我們內身的,「煩惱魔」也是內在的,「死魔」也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外麵所有一切的魔障都叫做「天魔」,不是屬於自己的。這就理解怨業範圍之大。

  我們要想破外麵的怨業,先要斷內心的怨業。內裏麵斷了,外麵全部都化解了;內裏頭要不斷,要把外麵怨家化除,沒有這個道理。外麵怨家,無始劫結來的,永遠都斷不了。所以菩薩成佛,一定要做到「業盡情空」,他才能成得了佛。我們想想這一句話,他如何去落實?決定是從本身做起。眾生成佛、修道這麽樣的艱難,到底難在哪裏?他難在一個錯誤的觀念,他對外不知道對內;消除業障他的著眼點是在外麵,他不知道消除內在的業障重要。而佛在經論裏麵常常跟我們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話非常重要!世出世間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裏來的?心想生的。為什麽世間有這麽多惡人?是我心想生的。離開心想,無有一法可得。逆境、惡人,是我們自己不善念頭所生的,怎麽能怪外麵的環境?錯怪了人家。如果自己念念都是善,你然後看外麵境界,無有不善。佛為什麽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他心是佛。佛的心看外麵境界,無一不是佛。我們自己哪一天成就?不要說成佛菩薩,那太高了,我們隻講善人、好人。什麽時候我們自己才真正成為善人、好人?善人眼睛睜開,一切世間無有一法不善,餓鬼、地獄、畜生都善,那才是個善人。還有不善夾雜在其中,不是善人,他那個善是相對的善,不是純善,純善一定要離開相對,這才行。

  我們自己想想,經上舉的這都是嚴重的煩惱,把它歸納,懷疑。不僅僅我們對聖教懷疑,我們對一切人懷疑,對事懷疑,對物懷疑。什麽時候能把這個疑斷掉?不能說別人對我懷疑,我也對他懷疑,錯了,那就變成大障礙,我們永遠沒有辦法進展。他懷疑我,我不懷疑他。他拒絕我、排斥我,我退讓,我暫時避開,我絕不懷疑他,到自己功夫真正深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能化解外麵人對自己的懷疑了。他對我還有懷疑,說明我的真誠不夠,我自己做得不好,決沒有絲毫怨恨別人的心。念念要回光返照!為什麽別人懷疑我?為什麽排斥我?我們這樣誠心誠意、全心全力為眾生服務,為社會服務,社會還不肯接納我們;我們全心全力為佛教、為國家在此地培養人才,為什麽國家不要我們、拒絕我們?我們的真誠做得不夠!決定不能怪別人,不能怪社會,我自己做得不夠。

  諸佛菩薩、大聖大賢沒有一個不是在自己心性上下功夫的,這叫「內學」。如果一切都看到外麵、看到別人,這叫「外道」。佛家講內學、外道,是從這裏分的。我們自己學佛,千萬不要學成外道。「外道」是什麽?「心外求法」叫外道。處處看到別人不是,這是外道;念念反省自己的不是,這是學佛。確確實實別人沒有不是之處,縱然他作五逆十惡,他也沒有過失,為什麽?《無量壽經》上講得清楚:「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有人教他。沒有人教他,我們要怪他,我們就錯了。我們想想經上這句話對不對?細細想想,確實他父母沒教他,他的長輩沒教他,他的老師沒教他,他怎麽會知道?所以他犯一切過失,我們決定不能責怪;我們有一念責怪之心,我們的心太刻薄了。

  我們也是好不容易才明白這個道理,才從往昔種種惡習氣回過頭來。回頭都是不容易!天天親近佛菩薩:每天讀經,每天跟同修道友研究討論,這是親近佛菩薩。五十年,這麽長的時間鍥而不舍,天天在幹,沒有一天放下,我們才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好不容易!你要沒有毅力、沒有決心,你怎麽能轉得過來?在這個時代,花五十年時間回過頭來、轉過來,已經算是很快的了,已經是非常難能可貴了。轉過來,決定不再墮落了。套一句宗教裏麵的話說,「自己得救了」,佛家講「自己得度了」。自己得度之後,這個身體還留在這個世間,絕不為自己,自己沒有了;身體留在這個世間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明白這個大道理。

  「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原本一體」,這個佛在大乘經裏麵多次宣說,我們沒有想到澳洲這些土著他們有這個觀念,他們知道宇宙眾生是一體。所以他們的思想,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行為,他們的文化,沒有背棄自然的法則。就在現在,還守一千年前他們祖宗傳下來的老規矩,他不改變,所以他自己稱「真人」,稱我們這些人叫「變種的人」,被物質文明汙染了,汙染了心靈,汙染了體能,我們身體本能被汙染了。這個話他說得有證據,他說:「你們這些變種人,你們敢不敢在大雨之下不穿衣服,能夠淋一天的雨,你的身體很健康,一點毛病沒有?」舉出這個證據,我們想想我們不行,我們雨水淋了之後,馬上傷風感冒就來了。我們的體能被汙染了。

  這些土著不穿衣服的,男女都不穿衣服,過大自然,返璞歸真。他們生活在曠野,澳洲政府給他們建了些房子,他們把房子當作倉庫儲藏東西,生活依舊在野外,晚上睡覺露天。消化係統好!吃東西,山上野生的東西拿來就吃,他也沒有病,他吃得很健康,吃得很強壯。真的,我們變種人的體能,上天賦與你的本能喪失掉了,他們那種生活我們過不了。就用他們的話來說,真人跟變種人,實在講就是觀念上一念之差,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而生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恢複到天真!他們心地清淨,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貪瞋癡慢,沒有是非人我,所以特異功能的人非常多。這個我們曉得,「特異功能」在佛法講,「神通」。這個「通」從哪裏來的?通從清淨心來的。他們身心清淨,所以他能夠突破時空的維次,能夠跟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溝通、往來。他們知道感恩、祈禱,所以他們對於有一些教會到那邊傳教,他們看到很奇怪。傳教師教人祈禱,他說那都是形式。他們一天到晚都在祈禱,念念都是感恩,真的是我們回向偈裏頭講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他們落實了,我們隻是在念,他們念念當中都不忘四重恩,他們感神的恩,感天地的恩,感大自然萬物之恩。確確實實他們有高度的智慧,有崇高的文化,但是一般人把他們看作野蠻民族,衣服都不穿,很值得我們思考的。

  我們如何能把疑障破除,這非常非常重要!這一關能突破之後,後麵就不太難了,你精進、念根念力、定根定力、慧根慧力自然就增長,自然你會精進不懈,哪裏要人去督促?為什麽?快樂的事情,世出世間沒有比這個更快樂。古人喜歡讀書,「讀書樂」!現在人為什麽不喜歡讀書?讀書太苦了。讀書裏頭有樂,他沒有得到,他要真正得到,他怎麽不肯讀!我們為什麽讀書沒有樂?沒有入進去,書裏頭的義趣、味道沒有嚐到。佛法更是樂,沒有能夠比的。今天佛所講的東西我們沒有真正懂得,沒有真正體會得,沒有把佛法融會變成自己的東西。如果融會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他怎麽不樂?用現在的話來說,你沒有得到樂,好像吃東西沒有得到養分,是你吃了之後沒有消化,不是食物不能消化,是我們自己的消化係統出了問題、出了毛病。為什麽有人讀的時候他能消化,我們讀不能消化?我們消化係統出了問題,這個問題是貪瞋癡慢疑,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我們的消化係統出了問題。

  所以,執著不能沒有,為什麽?你是凡夫,怎麽可能沒有?要知道減少,你就會有好處。妄想分別執著少一分,佛法你就能吸收一分;你能少兩分,你就能吸收兩分。就這麽個道理。如果還堅持自己妄想分別執著,你這一生當中怎麽樣用功苦學,都不能消化。吃得再多,不消化,得不到滋養!所以要想得到聖賢教誨,實在講,就是心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你要得到這個真正的滋養,必須把身體、身心調好,恢複自己消化的功能,這樣在菩提道上自然就一帆風順。

  佛法,總的來說,第一個綱領原則就是「禪定」,禪定是佛法的樞紐。「禪定」兩個字怎麽講法?《金剛經》上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就恢複了。「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外怎麽能不著相?要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好相、順境,心裏歡喜,「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歡喜心壓下去。歡喜心是煩惱!逆境、惡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瞋恚心壓下去了。一切時、一切處,保持平常心,平是平等,常是恒常,永遠保持一個平等心。所以我們在佛前供一杯水,水代表什麽?代表「平等」、代表「清淨」,永遠保持你的清淨、平等,這是佛道,大道!「平常心是道」。六根跟外麵一接觸,才有小小風浪自己心就把持不住,這沒有道,是凡心不是道心。諸位要記住,道心是清淨平等心,凡心是喜怒哀樂心。如何超凡入聖?你明白了,你就曉得怎樣用功。好,今天時間到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