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五一集, 第五二集)

(2008-12-31 20:19:39)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五一集)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五一集)

2000-8-12 【字體∶小 大】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有台北淨宗學會跟我們開始做雙向的聯係,這一個溝通可以使我們每天都能夠見麵。我們得利於高科技的發達,確實可以做到全世界的同修,我們每天都能夠做到麵對麵的接觸。這是在過去我們夢想不到的事情,現在已經變成事實了。科技不斷的在進步,我們的技術也是不斷的在革新,畫麵、音響愈來愈逼真、愈來愈清晰,這是一樁好事情。

??今天世界的不安,社會的動亂,有許多人探討這個因素,希求解決之道。我也遇到許多人來問我,我的看法,這是一個教育的問題。儒家所說的,「人不學,不知義」。「義」,就是應當做的事情。不應當做的事情你去做,這就是不義;應當做的事情我們去做,這叫義。所以今天講「義務工作」。由此可知,教學重要。中國古代朝野這些賢哲都懂得這個道理,都重視教學。《禮記》裏麵明白的告訴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說建一個國家,建立一個政權,什麽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教育大致上可以分為四個項目,四個項目是一體,決定不能夠分割。第一個是家庭教育,第二個是學校教育,第三個是社會教育,第四個是宗教教育。這四種教育是以家庭教育為根本,宗教教育達到究竟圓滿。這四種教育辦好了,天下太平,社會安定,人民幸福;如果把這四種教育疏忽了,天下焉有不亂之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中國人在今天的世界上,西方人已經重新肯定、承認中國人有智慧,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我在八三年,在紐約弘法的時候,當地的美國人就是這樣稱讚,說∶「全世界一個人一個人比,中國人第一;兩個人兩個人比,猶太人第一;三個人三個人比,日本人第一。」這意思很明顯,中國人一個人一個人比世界第一,可惜不團結,他們肯定全世界最團結的是日本人。所以他問我∶「你們中國人為什麽不團結?」我一看他們都是基督教徒,我說∶「這是上帝安排的。」他們聽了很驚訝∶「為什麽上帝安排的?」我說∶「中國人團結,你還有飯吃?」我們就一笑了之。外國人佩服中國人聰明才智,挖苦中國人不團結,這值得我們深深反省。

??中國人本來是團結的,所以「團結」這個名詞在中國古時候沒有,中國人用不上。為什麽?五倫的教育就是團結。外國人沒有這個教育,所以他們要講團結。中國人本身天生是個團結的,現在為什麽不團結?我們把祖宗的教法丟掉了,不要了,所以現在比不上外國人。外國人講團結,我們不講團結;倫理也不講,團結也不講,怎麽能比得上外國人?祖宗的教育我們要細心體會,那是千萬年智慧經驗的結晶,不可以疏忽,長治久安、繁榮興旺、離苦得樂的大道理在。很可惜,近代中國人忽略了,以為這些是舊的東西,舊的東西應當被淘汰。

??兩千年前漢武帝為國家製定教育政策,遵從孔孟的學說,教導人民。沒有多久,明帝時代佛法傳到中國,被朝野所認同,全麵接受。於是主宰中國教育的,就是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兩千年來改朝換代,這曆史上記載得很清楚,典章文物製度有改變、有革新,唯獨教育這兩千年沒有改變過;蒙古人入主中國沒有改變,滿清人入主中國也沒有改變。我們有沒有想一想這是什麽道理?他為什麽不改變?細細想,這是真理的教育。真理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怎麽能改變?一改變天下大亂。

??到民國來,改變了。滿清被推翻之後到現在,還不到一百年,這一百年社會人心所產生的變化,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當中所沒有。這又是什麽原因?我們有沒有去多想一想?教學重要!學什麽?學古聖先賢的教誨。那我們要問,孔孟、大乘佛法,它教人教什麽?可以說儒佛都是一致的,教人要「誠敬、仁慈、博愛」。古聖先賢的教育,這六個字涵蓋盡了。我們放棄了。放棄了,現在社會是什麽?不誠,虛偽;不敬,傲慢;不仁,自私自利;不慈,沒有愛心。不但他不能夠愛人、不能夠愛物,他自己都作踐自己、糟蹋自己,不知道愛自己。儒佛大乘教育,內容如此而已!我們想一想,現在社會是不是需要?

??七十年代英國湯恩比博士呼籲∶「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隻有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所以現在西方人重視漢學,西方人重視佛法。這幾年來,英國學校裏麵,小學、中學、大學課本裏麵,有佛經的內容了。去年我在澳洲,那一邊同學送了兩本學校教科書,是英文寫的,我也看不懂。他告訴我是佛學,學校教科書,學生上佛學課程。這是基督教的國家,學校采用佛學課程。難得!我們看到非常歡喜。所以將來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外國人帶頭,外國人先幹,然後我們中國人跟進。我們老祖宗東西我們不要了,現在外國人請去供奉。我們這裏打倒,人家那個地方供奉,正是《論語》所講的∶「德不孤,必有鄰。」我們老祖宗的子孫不要他,外麵有朋友愛他,他不孤單。值得我們深深的去反省,我們要覺悟!不覺悟,永遠還是跟著外國人走。

??我們國家雖然獨立,我們的思想意識型態沒有獨立。所以今天雖然一般講教育很發達,發達的是科技教育、工商業教育,功利的教育,不是誠敬、仁慈、博愛的教育。不是仁慈博愛的教育,就不能解決社會問題。我昨天從香港回來,今天早晨這邊同修拿了一份報紙給我看,印尼現在他們有七個宗教,聽說有一萬多人在一起做和平祈禱,這是好事情。所以我們今天隻有祈求世界上的宗教家、誌士仁人,個個深入自己的經典,推動仁慈博愛的教育。誠敬、仁慈、博愛,是全世界所有宗教教學的根本。宗教會變成迷信,就是過分重視形式的祭典,把教學疏忽了。每一部經典都是古聖先賢教化眾生的寶訓,我們要有智慧認識清楚。

??謝居士給我的傳真,問我佛七念佛如何得力?還是誠敬、仁慈、博愛;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嗔癡慢,一心專念,決定往生。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裏麵告訴我們,念佛最怕的是夾雜,所以他教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決定成就。他這三句話,實際上是從大勢至菩薩那裏學得來的。大勢至菩薩教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念佛方法。「都攝六根」,就是我剛才講的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嗔癡慢,六根就都回來了,這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用清淨心。真誠心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念佛,「淨念」。淨念裏麵具足不懷疑、不夾雜,才是淨念;如果夾雜就不清淨了,懷疑就不清淨了。「相繼」,是不間斷。我們懂得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這八個字的方法,哪有不成就的?念佛堂,過去堂主常常提醒大眾,「放下萬緣,一心正念」,也是這個意思。古德口頭上常講的「老實念佛」,這樣念才叫老實;有疑惑、有夾雜就不老實了。

??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老實的人沒有什麽大成就。縱有善根福德,他不老實,也很快的耗盡。唯有真正老實人能夠積功累德。這一樁事情頭腦冷靜一點,觀察細密一點,都在我們眼前,不必看古時候,現前就太多太多了,確確實實證明業因果報絲毫不爽。希望同修們真正是要求往生,一定要放下萬緣。萬緣,具體而言,就是自私自利。一定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嗔癡慢,放下萬緣。這個時候誠敬、仁慈、博愛,你念佛決定往生,而且往生品位高超。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台北念佛堂的畫麵很清晰,我們看得很清楚。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五二集)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五二集)

2000-8-13 【字體∶小 大】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十善業道經》第九麵第一行∶

??【複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

??經文很明顯,意思無盡的深遠。佛在這裏麵告訴我們怎麽樣成就淨業,特別是對念佛法門而言。我們念佛法門,大家都知道是修淨業。淨業從哪裏修?先淨其口。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的,佛教我們修行的基本法是善護三業。善護三業裏麵一開頭就教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就是此地說的。由此可知,修淨土從哪裏開始?我們知道了,也明了這一段教誨的重要性。

??什麽叫「惡口」?這兩個字的意義一定要搞清楚。惡口是說話粗魯,音聲、態度、詞句都教人家難以入耳,現在所謂是命令的句子。縱然是你的下屬,不得不服從你,充其量也是表麵不得已不服從,心裏頭不服,這是失敗。往往在某一種關頭的時候,下屬背叛了。為什麽會叛離?必有原因,而因素裏頭決定少不了平時言語不當,造成的後果,這是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成敗的關鍵。人與人相處,人之待人,言語占的分量太重太重了。所以儒家教學,言語列在重要的科目上。夫子教學四個科目,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由此可知,他把言語看得多麽重。言語是德行的表現,看你的言語、看你的表態、看你的動作,你德行的高低就一目了然。我們要怎樣修德、累德積功?這是佛菩薩在經論裏麵常常囑咐教導我們的,教誨裏頭說得很多,諸佛菩薩又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柔和愛語,這是濟眾。

??我們親近善知識,我過去親近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我們站在旁邊觀察他接待賓客、接待來學,我們看了深受感動,在這裏麵學習。親近他的學生,對學生跟對大眾不一樣,嚴厲的教訓,對學生有,常常有,但是對大眾沒有。學生,老師有責任幫助他、成就他,看到他有過失決定要說。所以從前老師對我們講,說過失的人,誰願意說人過失?誰願意跟人家做冤家對頭?聰明人、有學問的人絕不幹這個事情,跟人結善緣,絕不跟人結惡緣。你有過失不會有人說的。說你過失隻有兩種人∶一個是你的父母,一個是你的老師。朋友、同學說過失也是一而再,頂多講兩次,不會講第三次了,兩次你不改,第三次也不說了,為什麽?說了就變成冤家了。那怎麽對你?敬而遠之。什麽叫「遠之」?不與你共事。你在社會上做任何事業得不到別人幫助,你所得到的,是與你有利害關係的,道義的朋友你一個都沒有。所以德行、言語不能不學。

??德行的落實,就是世尊在這一部經上所講的十善業道。口業重要!你能夠離惡口,你就得到八種淨業。第一種『言不乖度』,這個「度」,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分寸,你的言語恰到好處,一般說的如理如法、合情合理,不過分,也不會不及,這是第一種淨業。言語過分,顯得巴結人、討好人;言詞不及,顯得傲慢、瞧不起人。言詞要能夠做到恰到好處,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常常練習,養成習慣。

??【二、言皆利益。】

??這個很重要。無益之言,在佛法裏麵稱作「戲論」,我們世間人講的開玩笑。諸佛菩薩、修道之人沒有戲論。戲論跟幽默不一樣。世間人的幽默,不見得是對對方、對社會大眾有利益;而聖賢、君子所謂是「出言成則」,說出來的話都可以做為社會大眾的準則,這就是利益。由此可知,淨業是有利益的,如果於社會大眾沒有利益的,這不是淨業。利益使我們能夠想到,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得清淨心,幫助我們斷煩惱、長智慧,這是真實利益。

??【三、言必契理。】

??『理』是真理,決定不會違背真理。悖理之言聖賢君子決定沒有,為什麽?他見到真理了。佛家常講「明心見性」,所以他的行為、他的言語決定與性德相應,言行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這十二部經教,都是從性德流露出來的,契理。

??【四、言詞美妙。】

??這是契機,讓人家聽到歡喜接受。契機契理的言語,才能廣化眾生。《壇經》上惠能大師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契入境界,那不是凡夫。他為什麽不見世間過?我們用相宗的話來說大家好懂,他已經轉識成智了。相宗修行的綱領,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第六意識是分別,沒有分別了,一切不分別了,這個觀是妙觀,智慧現前了。我們今天對於世間人分別,他不分別了。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末那識是執著,他不執著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諸位想想,離開分別執著,你要找過失,了不可得,世出世法都沒有過失。

??《楞嚴經》、《圓覺經》、《法華經》、《華嚴經》,佛都說貪嗔癡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即是貪嗔癡。這話什麽意思?平等觀。貪嗔癡跟戒定慧是極不平等。他平等,他怎麽平等的?貪嗔癡跟戒定慧是一個性,法性。覺悟了叫戒定慧,迷了叫貪嗔癡,迷悟不二;迷的是法性,悟的還是法性,法性沒有迷悟。迷的時候變的相,是貪嗔癡的相;覺悟變的相是戒定慧的相。但是你要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相不是真的,是妄相。他心平了,理得了,於是清淨心現前。心清淨,我們常講身清淨,境界清淨,貪嗔癡跟戒定慧都清淨了。這是什麽人?法身大士。

??法身大士應化到六道裏麵來,他怎麽做?他還是嚴持戒律。為什麽?六道眾生在迷,他要做一個好樣子給人看。去表演,上舞台表演;表演一定要顧及到大眾,要顧及到當前社會,利益眾生∶我這個表演於眾生不利、於社會不利的,不可以做。譬如今天的社會,今天社會大家都不懂得孝道,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佛菩薩到這個地方來一定示現孝順父母,奉事師長。現在這個社會大眾,不懂得尊師重道,忘恩負義,背師叛道;佛菩薩在這個世間示現,一定是特別示現孝親尊師,一定是這個作法。為什麽這麽做?挽救世道人心。諸佛菩薩在哪個地方示現、哪個時候示現,一定要觀察這一個時節因緣,就是此時此處眾生犯了哪些毛病。佛法是教育,如何能夠糾正他,幫他改過來,這叫善知識。

??今天這個世界上,已經不懂得尊師重道,我們還要毀謗老師,還要批判他,還要去鬥爭他;這是教社會大眾不孝父母,不重師長,果報在三途。這個教育、這種表演示現,是把眾生往三途惡道裏頭帶。這個人是什麽人?惡魔,這不是菩薩。菩薩作法跟這個恰恰相反,菩薩決定順性德,所以菩薩決定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教化眾生要懂得整體的利益,可以犧牲個人成全大眾。對於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格外敬重,這個敬重不是裝的,是出自於真誠。感化惡人,勸化社會,這是菩薩。

??『言詞美妙』,不是音聲說得好聽;音聲好聽固然在其中,「美妙」的意思更深更遠,是讓別人聽到歡喜接受。你這個言是金玉良言,這叫美妙;我們現在講,是合情、合理、合法,真正是從仁慈博愛裏麵流露出來的。這是屬於淨業,決定是從清淨心裏麵流出來的,亦能夠淨化人心、淨化三業,這是真正契理,真正美妙。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