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四九集,第五0集)

(2008-12-30 20:52:50)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四九集)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四九集)

2000-8-4 【字體∶小 大】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台北淨宗學會謝居士打個電話給我,要我跟他們談談修行的方法。現在他們也在收看我們的網路。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修行」這兩個字的定義首先要搞清楚。「行」是行為,行為包括的範圍就太大太大了。佛跟我們說法,將無量無邊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這個大家都熟知的∶身、語、意,再多的行為,也不出這三類。「身」是身體的造作,「語」是言語,「意」是思想、見解、念頭。「修」是修正。如果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有了錯誤,將錯誤修正過來,叫做「修行」。佛陀的教導著重在修行,隻有修正自己錯誤行為,我們才能得真實的利益。

??學佛的同修都能夠肯定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有六道輪回,這個事情不是假的。六道輪回也不是釋迦牟尼佛首先說出來的,最早講六道輪回是婆羅門教,就是現在在新加坡大家熟知的興都教,古時候稱婆羅門教,在中國稱印度教,他們有八千多年的曆史,比佛教早得太多了。他們自己說有一萬多年,但是今天世界上肯定他們大概是八千五百年,是很古老的一個宗教。我們在佛經裏麵看到釋迦牟尼佛介紹婆羅門教,婆羅門教修禪定,這個禪定我們講的是「世間禪定」,四禪八定。

??我們知道六道是六種不同的空間,雖然畜生道有一部分我們見到,有一部分我們見不到。畜生的種類很多,見得到的是跟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空間,不同空間我們就見不到了。可是禪定能夠突破,我們在講席當中說了不少。空間怎麽來的?六道是六種不同的空間,四聖法界又是四種不同的空間,一真法界也是一個不同空間。從理論上講,空間維次是無限量的。佛跟我們講十法界、講一真法界,是講大的,沒有講細的,細的則是太多了。怎麽來的?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於是我們就能夠體會到,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所以不同維次空間當然是無盡的。

??如何突破?今天科學家都在想方法,還是沒有辦法突破這個空間維次,如果能突破四度空間,那你就能見到過去、未來了。而古老的修行人,他修禪定。禪定是什麽?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放下得愈多,突破的層次就愈多,於是六道他見到了。天道很複雜,佛經裏麵講天有二十八層∶欲界有六層,色界有十八層,無色界有四層。所以隻要把原因找到,將原因消除,這個事情就不難解決了。所以六道的狀況,古老的婆羅門修行人很清楚、很明了,他們說得不錯,今天西方科學家也確實證實有輪回的存在。

??我們在前兩三個月,還收到美國同修寄來的一個剪下來的報紙,這是美國最近發生的。一個一歲多的小女孩,說她前生是美國的原居民紅番投胎的。一歲多,她能夠說一百多年前紅番的土話。現在懂得這個土話的人,在全美國他們說也不過隻有幾十個人,很少人能懂了。她說的是那個話,確實被人證實。她說的是一次跟白人戰爭,她是戰爭裏麵死去的,說那一次戰爭的狀況,這是確確實實證明她真的是轉世輪回。像這種例子,現在在世界上、在中國都很多。不要說過去,專門收集現前的。

??但是,輪回之所以然的道理,婆羅門教就沒有法子說出來了。他是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世尊這才出現在世間。他來幹什麽的?他出現在世間,就是為大家解決疑難的。我們這個世間人能解決的,佛不會多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你們想解決而解決不了,而且這個問題是一個正確的問題,佛菩薩大慈大悲,我們有這個念頭想解決問題,這個念頭就是「感」,眾生有感,佛菩薩決定有應,感應道交,這是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佛出世之後,不僅是六道輪回所以然的道理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而且告訴我們輪回之外還有法界,有四聖法界,有一真法界,這是古老婆羅門教裏麵全都沒有提到的。

??四聖法界是相似的法界,六道純粹是虛妄不實,我們一定要曉得。生天,天不究竟。許多人把天當作究竟,佛告訴我們天不究竟,天的福報比人間大,壽命比人間長,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非想非非想天的壽命八萬大劫,這個壽命之長我們無法想像。但是八萬大劫到了怎麽辦?還是要搞輪回。那是到最高的地方了,最高的地方壽命完了,那就往下墮落,沒有法子向上再提升。所以這些事實真相,我們總要清楚。佛跟我們說的話,沒有一句話是妄語,沒有一個字是欺騙眾生。《金剛經》上說得好∶「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說得這麽清楚。

??我們做學生的人,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對老師要誠敬。印光大師說得很好,誠敬就是入道之門。這個不但在佛法,世間聖人,儒家、道家教人,也都是從誠敬入門。再看看西方的宗教,沒有一個是例外的。不誠,你什麽都學不到;你能夠學到的,世智辯聰。儒家講的「記問之學」,你聽得很多,你能夠記得一些,於是道聽途說,解決不了問題,不是從你心性裏麵流露出來的,你所講的是別人的。釋迦牟尼佛、孔老夫子值得我們尊敬的,他不是敘說別人的,是從自性裏麵流露出來。而且告訴我們,虛空法界眾生雖然無量無邊,真心本性是一個,決定沒有兩樣。所以「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這是佛在經上講得太多了。所以我們從哪裏入門?從誠敬。《觀無量壽佛經,》佛教導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沒有誠敬就不孝、就不敬,所以孝敬是從誠敬裏頭生起來的。因此十善業道,就成了基本的科目。

??修行不能成就,不單是現前,現前不能成就的人多了,太多太多了;古時候修行人,也是成就的人少,失敗的人多。原因在什麽地方?內有煩惱,外有誘惑,這真的叫「內憂外患」。內裏麵自私自利、貪嗔癡慢,這是內;外麵有名聞利養,有五欲六塵誘惑。你怎麽得了!佛在經上常常提醒我們,「財色名食睡」,這叫五欲,「地獄五條根」。你貪著一條你就會墮地獄,五個都貪,還得了!又貪名、又貪利、又貪地位、又貪權力、又貪女色、又貪財寶,非墮地獄不可!

??儒、佛典籍裏麵所講的「大丈夫」,佛典籍裏麵所講的「大英雄」,什麽叫大英雄?什麽叫大丈夫?能夠克服這些欲念的,這個人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這個人叫英雄,這個人叫大丈夫。世出世間聖賢都做出榜樣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做的樣子,他是王子出身,別人求富貴未必求得到,他富貴現成的。舍棄王位、舍棄富裕的生活,這是名聞利養他放下了,五欲六塵放下了。一生過的生活,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這個生活是最健康的生活,這個生活是回歸大自然的生活。回歸大自然是正常的、是健康的。他是全麵的回歸,今天講的是全方位的回歸。心沒有憂喜,身沒有苦樂,這才是佛經上所講的真正的離苦得樂。佛說的「離苦」不是苦樂之苦,佛說的「得樂」不是苦樂之樂,苦樂是相對的。苦樂憂喜舍他全都放下了,他得的是真樂,我們現在的人體會不到。

??所以,修行要想在這一生道業圓滿成就,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正有把握,一定要嚴守五戒十善,決定不能夠犯,決定要放下自私自利。我們常常聽說,這個最普遍,大家聽說的政治家、政客。政治家跟政客從哪裏分?有什麽不一樣?其實很簡單的就能夠辨別出來。政治家是無私無我,決不貪圖地位名分,念念是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這是政治家。政客怎麽樣?政客念念為自己;怎樣保全自己的地位,保全自己的權力,這個是政客。由此可知,為眾生的,這是政治家;為自己的,這是政客。在佛法裏麵分,政治家是菩薩化身、佛菩薩,政客是凡夫,凡聖的差別。自古以來,在中國、外國,曆史上確實不少有政治家的。在中國最著名的,周公。古聖先王,堯、舜、禹、湯,孔老夫子常常讚歎的,這些人沒有私心、沒有自己,從政做到帝王,舍己為人,對於自己的權位毫不留戀,看到有賢人、有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人,他就讓位,這是政治家。

??同樣一個道理,在各行各業裏麵,在學術裏麵,世間人稱他為「家」,那就是大公無私;在佛門裏麵講,菩薩示現、菩薩應化,他是為社會、為眾生服務的,不是為自己的。如果起心動念還是為自己的利益,這是凡夫,這是迷,沒有覺悟。覺悟的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為社會的安全、人民的福祉、世界和平。如果對這些事情沒有利益,他也不會做,他不會說,想都不想。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曉得怎樣修行,怎樣在這一生當中圓滿證得無上菩提,我們這一生過得就有意義、有價值了,就沒有空來一趟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五0集)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五0集)

2000-8-5 【字體∶小 大】

??諸位同學,大家好!古人常說∶「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再好的製度必須要有人執行,才能產生效果。教學也不例外,再善的教育,如果學習的人不能落實,那就變成清談,對自己修身齊家,對社會、對國家都沒有實質的貢獻。宗教教育也不例外,今天社會普遍的厭惡佛陀教育,原因在哪裏?我們要明了。我們接觸之後,深深的明了佛陀教育是世間,包括古今中外,確確實實是至善圓滿的教育。為什麽會淪落到這種地步?這個責任誰要負?佛陀的學生要負,不能怪別人。佛已經不在世間了,祖師大德也已經遠離我們而去,現前的佛門弟子,在家、出家,我們對於佛陀的教誨不能夠認識、不能夠理解、不能夠奉行,我們是佛菩薩的罪人,是祖師大德的罪人。

??昨天晚上我聽何雲先生告訴我,此地國大古振美教授這些年來寫了一本大書,分量很大,專門研究佛教在中國這兩千年,對國家、對民族、對政治、對社會的巨大貢獻。他非常讚歎,他說這個工作過去沒有人做的。我認識古教授,那個時候他還在大學念書,我認識他大概有三十多年了。他從這個角度來看佛法,很難得,足以啟發現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的領導人。

??我知道西方。我在美國住得很久,美國這個國家非常歡迎信仰宗教,從小學就是如此。他就調查小學生有沒有宗教信仰,不管你信仰哪個宗教都好,不信仰宗教的他就給你打上問號,你是個問題學生。確實跟我們東方人觀念不一樣。為什麽?宗教教育在西方人心目當中,是道德的教育。你心目當中敬神,你會受神聖教誨的約束,這是一樁好事情,他們不把這個看作迷信。我們仔細觀察,西方人的領袖,美國的總統、英國的首相,星期天都上教堂去做禱告,那是宗教教育。

??佛教要講宗教教育,這個「宗教」的定義跟他們觀念當中絕不相同,這是我們學佛人必須要辨別的。我們佛教講「宗」,是講禪宗,專指禪宗;講「教」,除禪宗之外,其他九個宗派都叫做「教下」。宗門教下,這是我們佛教本身稱「宗教」。諸位要曉得,宗門、教下都是教育,都是教學,所以佛教是教育。我們稱釋迦牟尼佛,沒有稱他作「主」、沒有稱他作「神」、沒有稱他作「上帝」,我們稱他作「本師」,你們看看這個稱呼。「本師」是什麽意思?我們最初的這個老師,佛陀教育創始的這個老師我們稱「本師」。我們自稱「弟子」,你們想想這是什麽味道?我們跟佛的關係,師生關係。教育裏麵才有師生關係。宗教裏麵有父子關係、主仆關係,沒有師生關係,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在後世,社會一般大眾稱出家人為「和尚」。「和尚」是梵語,它的意思是「親教師」。要用我們現代教育的名詞來說,和尚是兩種身分,第一種身分是學校校長。校長是和尚,除校長之外其他人不能稱「和尚」;其他的人在佛法裏麵稱「阿 黎」,我們中國人稱「法師」。和尚是主持教育的,他負責整個教學,他聘請這些教授、老師,是替他執行的;他管教育政策,決定教學計畫,怎樣能夠達到教學的目的,這是校長。所以,教職員都是幫助他執行的。所以和尚隻有一個,沒有兩個。但是在大學研究所裏麵,指導教授也算是和尚、親教師,研究所裏麵的指導教授。所以和尚是這兩種身分,一個是校長,一個是指導教授,極其尊敬的稱呼。所以「和尚」不能隨便稱的,極其尊敬的稱呼。「阿 黎」也是梵語,它的意思是,這一個老師他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榜樣。所以古時候翻作「軌範師」,軌道、模範,這是一般稱教職員;教職員的言行可以做學生的榜樣、做學生的模範。

??唐朝時代,佛教在中國起了一次很大的革命,那就是叢林製度的興起。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這個好!叢林製度是什麽?就是正規的大學。釋迦牟尼佛一生講學,跟孔老夫子一樣,辦私塾,沒有正式成立學校;傳到中國還是這個樣子,還是屬於私塾教學這一類的。到馬祖,馬祖是禪宗第八代,我們一般俗稱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徒孫。馬祖、百丈都是第八代的,他們兩位發起建叢林,就是把佛教教學正規化,有組織的、有係統的組織起來。「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那就是這個學校的章程,裏麵的一些規章製度,百丈大師他擬訂的,這就是佛教大學。叢林裏麵分工,跟現在大學沒有兩樣。叢林的主席也叫做「方丈」,那就是校長;方丈是他居住的房子,房子不大,方圓一丈,所以稱為方丈。這裏看到出家人生活的簡單、節儉。這是主席,這是和尚,所以稱「大和尚」。

??和尚下麵有三位綱領執事,一個是首座和尚,管教務的,就是現在大學裏頭的教務長,他叫「首座」;「維那」,管訓導的;「監院」,管總務的。名稱不一樣,其實首座就是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現在學校組織跟那個時候一樣,隻是職位名稱不一樣。首座有很多位,裏麵有一位領導的稱「首座和尚」,他們管教學。所以仔細去研究、去觀察,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宗教。但是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麽佛教叢林寺院造得有那麽多的佛像,教人看到好像是迷信?這個是他沒有深入去理解。我們今天社會一般大學跟博物館分開,有許多課程要到博物館去調查、去參觀、去研究。佛教它很特殊,它的確是高度藝術的教學,它把博物館跟學校集合在一起,這個很特殊。佛教重視藝術,雕塑、美術、音樂,乃至於建築,它把藝術跟教學集合在一起,今天講高度藝術化的教學。這個教學好!讓你六根接觸境界全是教育,一切時、一切處都提醒你,這就是佛法裏麵講的「表法」。

??我們看看古大德在經書裏的注解,特別是清涼大師注《華嚴》,都給我們指出來《華嚴》種種表法的意思。經上跟你們講得那麽多。菩薩,菩薩是徹底覺悟的人;講的天王,諸天天王是代表這個社會政治製度各級的領導人,這個屬於天王。我們現在在《華嚴經》上讀到的。像國家領導人、省級領導人、縣市領導人,這一類屬於天王。這我們已經讀過去了。現在我們讀的是雜神眾。你看到這許多人,我們最近讀的,還沒有讀完,緊那羅王,這些雜神有幾十種之多。雜神代表什麽?社會各行各業的領導人,不是屬於政治領導人。你開個公司,你開個商店,老板都是領導人,是這一類的。我們這個《十善業道經》裏麵,這是教龍王,龍王屬於雜神類的,他不屬於政治。你要懂得它的含義,它沒有迷信,它把它教學升華,用藝術方法來表達,含義就深了,活潑了。

??佛講這個經,在娑竭羅龍宮講的。娑竭羅龍宮是什麽?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娑竭羅」是梵語,照字麵翻,「鹹水海」,這海水是鹹的。我問你,海水好不好喝?海水不好喝。對!這代表什麽?我們這個人世間是苦海,苦海無邊,娑竭羅是代表苦海。「龍」是什麽?這個社會上的人心、事理變幻無常;龍是善變的,龍跟蛇在古時候人心目當中是最會變化的。這是形容什麽?世間人情事理變化多端。所以龍宮在哪裏?在我們現前社會。誰是龍?每一個人都是龍;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叫龍。「王」,就是各個行業裏頭的領導人。你在家裏是個家長,你是家裏的王;你開個小店,你是老板,你是小店的王,就是這個意思。哪來的迷信?你要懂得佛說法的深義。

??所以佛法裏頭常講∶「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你要照著文字來解釋,去理解,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全解錯了。你不懂得他說話意在言外,這才美,讓你去體會,一句話意思無窮,這是說話的藝術。「中國人會說話」,趙樸初老居士講得很好,「受佛教的影響」,「如果沒有佛教」,趙老說∶「中國人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來。」為什麽?你一句話裏頭,你仔細去想想,很多名詞術語全是佛教的,所以離開佛教的文化,就不會說話了。他老人家說得很有道理,這是對於佛法有研究、有認識的。

??因此,我們從各個方麵去觀察,我們才真正理解釋迦牟尼佛是一個什麽樣的人。用今天社會大眾的觀念給釋迦牟尼佛定位,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我想這是學佛的人都會肯定的。釋迦牟尼佛一生對社會、對人民的貢獻,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值得我們尊敬。我們學佛就要效法釋迦牟尼佛,我們獻身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也要學習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做一個義務的教學。

??所以,人不能不學佛,學佛與信仰宗教不發生衝突。這個話大概是在三、四十年前,我在輔仁大學講過。我記得我在輔仁大學講演的時候,前麵兩排坐的是神父、修女,後麵坐的是他們學校的學生。我看到這麽多神父,我看到很歡喜。我告訴他∶你們跟上帝是父子關係,你們來學佛,跟釋迦牟尼佛是師生關係,沒有衝突,你在家有父母,到學校有老師,哪裏會衝突?我還特別勸他∶一定要好好的跟釋迦牟尼佛學,否則的話上帝會很感歎,「我的兒女不錯,是很好,可惜沒有上過學」,上帝也很難為情;如果你學佛,上帝感覺到很榮耀,「我的兒女是最有智慧釋迦牟尼的學生」,他也增光。我說了,大家都哄堂大笑。那一天同學們告訴我,說這些神父讓我留半個小時,他們要提問題。我講完之後,一個問題都沒有。

??所以佛教是究竟圓滿的教育,任何宗教徒都應當要學佛;它是智慧的教育,沒有智慧不能解決問題。真的,學佛上帝不反對。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上帝常常請佛菩薩到天宮去講經說法。所以我說∶「現在你不學也沒關係,你好好的去修你的法門。將來你真的到天堂了,你到天堂裏,你的上帝請佛菩薩講經,你跟著聽也一樣,也不錯。你上不了天堂,那你這個機會就錯過了。」所以我們要明理,要認識佛教,要肩負起教學的使命,要做好榜樣給社會大眾看。如果我們不能做個好樣子,我們就是佛菩薩的罪人,是祖師大德的罪人,我們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社會。你沒有機緣接觸到佛法,那就另當別論;接觸到了,我們就有使命感。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