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二十一集, 第二十二集)

(2008-12-18 07:59:50) 下一個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二十一集)  2000/6/2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21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四麵第六行,從第二句看起:

  【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到這裏是一小段。前麵世尊教導我們,讓我們先看佛身,看佛身是觀察性德,自性本具的。其次,佛教我們觀察菩薩,菩薩是修德,接近圓滿。今天的經文,佛教我們觀察世間『大威勢者』,「威」是有威德,「勢」是有勢力。這些人在世間是各個行業裏麵的領導人,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的『善業福德』,這個威勢是決定得不到的。「大威勢」是果報,果必有因,正是說的種善因得善果。

  世尊為我們舉的例子,『諸天』,這是講天王。無色界天那就不說了,因為它沒有身相,沒有色相。從有色相的來說,色界天,四禪天頂摩醯首羅天王,初禪天頂大梵天王,下麵是欲界六層天,這是說「諸天」。諸天往上去,一層比一層福報大,他們的大福報,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往下再看人間的人王,首先你看看每一個國家的國王,現在民主時代稱為國家的領導人,這些在一個地區也是「大威勢者」,沒有一個不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所生,絕不是偶然的。如果我們細心觀察,能夠很明顯的體會到,這些人有許許多多的人擁護他、聽命於他,為他效命。諸位想想,這不是多生多劫的因緣,怎麽能辦得到?

  我們今天辦事情很辛苦,是過去生中沒有修福。以我們現前這個例子來看,這是個很小的團體:居士林、淨宗學會。諸位同學、同修們,如果你們細心觀察,李木源會長(居士林林長)非常辛苦,一個得力的助手都沒有。我一生不能建道場,為什麽不能?沒有助手。我們能怪別人嗎?不能怪,隻怪自己過去生中疏忽了,沒修福報。佛經上講的「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阿羅漢證果了,到外麵去托缽沒有人供養。我們的修學偏在一邊,偏重在修慧,疏忽了修福,清清楚楚,所以我們不怨天、不尤人,這一生多修福,來生的狀況跟這一生就不一樣。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理事呈現在我們麵前,這麽樣的清楚,這麽樣的明白,我們要能體會,要能通達,要知道現前怎樣作法,知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有業因果報。

  我們自己感覺到現在這個局麵,做得已經很不錯了,內行人到這裏來一看,像「亞視」到我們這個地方來一看,你們的機器是最高級的,甚至於超過他們專業的電視廣播公司。但是我們的缺點是不會操作,沒有好好的來利用。所以到這裏一看,他們立刻就發現這裏頭沒有一個內行人。這是真的,我們都是業餘,沒有專業人才來給我們規畫、來給我們指導、來操作。現在社會走上科技,是高科技的時代,如果不常常接受新科技的培訓,就跟不上時代。一年至少有兩次培訓,有的有三次。世法裏麵對這個都已經很重視,佛法也不例外,如果不懂得這些科技常識,不知道如何運用這些高科技,佛法決定會衰微,決定會落伍。大家都曉得,佛法是智慧、德能,德能裏麵就涵蓋著科學技術,它的果報是相好。經上講的「妙色嚴淨」,這是相好,相好屬於果,果是由因跟緣結合的,因是智慧,緣就是科學技術。我們用這個方法把佛法推廣到全世界,普及到一切眾生。

  昨天亞視到這裏來訪問,問我:「佛法的理念跟其他宗教怎樣結合?有沒有可能?」我說:「這是可能的。」世間所有宗教的根本都是仁慈博愛,宗教就是愛的教育,其目的在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人民幸福。所有的宗教,我們有共同的根本、共同的目的,隻是教學的方法不一樣,儀式不一樣,這正是佛家所說的「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都是歸結到世界和平、社會安定、人民幸福,怎麽不能夠團結?

  前天我們義走的時候,新加坡外交部的政務次長,一直陪同在我的身邊,我們一路走一路在交換意見,非常難得有這麽長的時間。他提出非常重要的建言,宗教與宗教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要密切的交往,這個話非常有道理。經常不斷的往來,建立友誼,時時在一起討論,互相學習,增長智慧、增長學問、增長見識,我們所希求的目的決定能夠實現。所以他對於新加坡每一個宗教的領導人,非常讚歎,認為都有廣大的心胸,能夠接納不同的宗教。新加坡雖然是個小國,足以給全世界做一個好榜樣,這是他們引以為榮的,確實是如此。

  我們聽到這番話,跟佛在經典裏麵對我們的教誨,不謀而合。我常常跟同學們提到,佛教我們處世待人之道,就是六度四攝。六度四攝必須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穿衣吃飯,落實在家庭,落實在夫婦之間。夫妻在一起過生活是行菩薩道,誰懂得?家庭是道場,人人皆是菩薩。團體是道場,你經商,你開個商店,店鋪就是道場,老板員工都是佛菩薩,你的顧客都是你度化眾生的對象。佛法要如是落實,世界可以達到永久的和平、安定、興旺。

  這個事情難不難?實在講不難,難在要有人去推動,難在這個地方。我們今天在這裏辦培訓班,培訓班的目的是勸導我們同學發大菩提心,我們來推動這個工作。這個工作,就是四弘誓願第一願的落實,「眾生無邊誓願度」。真正肯推動,你是菩薩,你的悲心要常度眾生,你來世可能以國王的身分出現,應以國王身分度眾生,那就現國王身;應以大臣身度眾生,你就現大臣身。《普門品》裏麵講的三十二應,也會應在我們的身上,應在每一個同學的身上。否則的話,我們這一生在佛法上修學都叫白修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苦口婆心教導我們,「真幹」!我們今天最大的障難,就是沒有辦法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真要命!

  這個事情,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多次提到。如何來挽救?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我們細細觀察他們自行化他,就能夠悟明他們的訣竅。訣竅是什麽?天天講經說法。天天講經說法,天天抱著經本勸化大眾。諸位要曉得,勸化大眾,不知不覺就在勸化自己。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時間長,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不知不覺自己的氣質變化了。我也沒有說刻意有心去做改過自新,沒有。這四十八年的薰習,自自然然的長成,長成得非常明顯,我自己都能夠覺察得出來。從什麽地方覺察出來?每年所講的經,境界不相同。諸位要看看我過去所講的,這些錄像帶、錄音帶都在那裏,《無量壽經》講了十一遍,你們仔細聽聽、仔細看看,境界不相同。最近這幾年,不但是每年不相同,我自己已經感覺到月月不相同,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教學方法有效。

  初學的時候是比較困難,沒有契入境界,功夫不得力,隻要能夠鍥而不舍,天天幹、認真的幹,決定不放棄。對於名聞利養、物質生活的享受,愈淡薄愈好,這樣才能夠鞏固自己的道心。我昨天聽到亞視這幾個人來訪問的時候談起,同學們傳給我,亞視在我們這邊吃飯,覺得我們這邊物質生活太好了,他們感覺到非常滿意。但是他們非常擔心,我們這邊出家、在家人,這麽樣好的物質生活享受,恐怕道心會退轉,不知道世界上許許多多苦難眾生,他們在饑餓的邊緣。他們說這個話很有道理,我們過這樣的生活,慈悲心一天一天的衰落,雖然將來學成了,沒有慈悲心,你不能過苦日子,你沒有辦法去幫助苦難眾生。他不是佛教徒,沒有學過佛,他這種感受提醒我們,我覺得這是菩薩化身,這是給我們嚴重的警告。生活富裕,錢財多了,往往人就變心,道心沒有了,邪思惡念增長,這還得了?過一種富裕奢華的生活,那是什麽人?在佛法裏麵是法身大士,決定不染著,決定不動搖,他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行!權教菩薩都不敢,為什麽?沒有到事事無礙的境界,不敢!所以佛教導我們「以苦為師」。世尊在入滅之前,提出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你能持戒、能受苦,你才能保住菩提心不退。

  世間「大威勢者」都要修善業福德,善業福德就是舍己為人,今天的話是犧牲自己,奉獻給別人。如果我們不能夠舍己為人,必定是貪瞋癡慢增長。貪瞋癡慢增長,雖然學佛,雖然講經,也要墮三惡道。安世高的同學,[共+阝]亭湖的龍王,不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跟安世高是同學,安世高在傳記裏麵,讚歎這個同學「明經好施」,對教理通達,喜歡講經,是講經的法師,又喜歡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幹。分衛,是到外麵托缽,托的菜飯不好,他心裏就不歡喜,就覺得「我對社會貢獻這麽多,你看看社會對我的回報」,心裏感覺到難過,就是這一個惡念墮到畜生道,去作龍王。我們今天的德行、福德比不上他,我們造的惡業比他更重,他墮龍王,我們墮到哪裏去了?鬼王都得不到。我們看這些公案,要自己認真去警惕,一念之差,萬劫難複,這是實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二十二集)  2000/6/2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4-022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四麵,倒數第三行,從第二句看起: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麤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到這裏是一段。這是世尊首先讓我們看世出世間善業福德的果報,然後再回頭看看,六道裏有情眾生造作不善業的,從果報上形成強烈的對比,這就顯示出為什麽佛說「智者知已,應修善業」。『大海』是比喻我們這個世間的有情眾生。諺語雲:「人心不同,各如其麵。」我們每一個人的麵貌不一樣,健康狀況不相同,生活環境亦有差別。這些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就是佛在此地所說的,「皆由自心種種想念」,這正是大乘經裏麵佛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我們起心動念所感召的果報,自己決定不能夠避免。

  真正通達明白的人,曉得這個事情確確實實是自作自受,決定沒有一絲毫外力的幹涉。世間人不懂,怨天尤人,好像都是別人、環境給他造成的,其實這是極大的一個誤會,是他太粗心大意了。佛法裏麵講「四緣生法」,他隻看到一緣,其他三種緣沒有看到。說是外麵幹擾,這就屬於增上緣,他忘掉自己本身具備的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他把這個疏忽掉了。如果前麵這三個緣好,外麵增上緣是決定不受幹擾。這個例子很明顯,為什麽諸佛菩薩不受幹擾?為什麽修學禪定的人不受幹擾?由此可知,幹擾是什麽?是你自己的三種惡緣跟它相結合,真正的因素在此地。

  『大海中,所有眾生』,我們看看今天世界,世界上所有這一些人物都一樣。『形』是我們講的體質,身體的形狀,『色』是膚色、容色,粗惡鄙陋,跟真正大威德的人來相比,人家是妙色嚴淨。『或大或小』,這是說形狀,在大海裏麵有很大的動物,也有很小的魚蝦。這是讓我們仔細觀察,都是眾生,眾生福德差別太大太大了,『皆由自心種種想念』。這個「想念」是不善,思想不善,言行當然就不善。

  所以我們觀察一個人的德行,從哪裏看?思想看不到,從言行當中看,言行就是思想自然的反應。『作身語意,諸不善業』,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貪、瞋、癡、慢,所以才感召這一些不善的果報,『是故隨業,各自受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就應當要知道自求多福,那你是真的覺悟了;還不知道自求多福,那是絕大的一個錯誤。

  我們今天生活在這個地區,新加坡這個地區在今天世界上來說,算得上是個上善的地區,社會安定,人民守法,繁榮富裕,這在今天世界很難找到的。我們生在這個地區,不要應了諺語所謂:「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利用這個環境成就自己的道業德行,這就錯了。可是苦、樂兩個境界,樂是最容易淘汰人,所以佛教人「以苦為師,以戒為師」。小乘的修學非常重視苦行,在苦行裏麵鍛鏈自己的意誌,磨鏈自己的身心,成就法器,以迦葉尊者為代表。大乘是在無障礙的法界裏麵,成就自己圓滿功德,不是小乘能相比的。大乘在順境,以善財童子做代表,生在富貴的家庭,過榮華富裕的生活,在這裏麵成就圓滿功德,比小乘高得太多了。

  我們從曆史上看,中國外國都沒有例外,富貴家庭有幾多好兒孫?英雄豪傑都是從苦難當中磨鏈成就的,這就說明富裕淘汰人比苦難要增長很多很多倍。我們是凡夫,不是聖人。大乘是聖人,他可以在極樂世界成就。這一等人所以稱為聖人,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都不動心,都沒有分別執著,他才有資格享受極樂、華藏,享受這個圓滿的世界。如果在順境善緣還有貪愛,逆境惡緣還有瞋恚,你是凡夫,你沒有資格,你在順境裏麵必定被淘汰掉。最明顯的是懈怠、懶散,不知道上進,墮落了,這是最普遍的。

  世出世間,佛在《金剛般若經》上講了真實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諸位冷靜觀察,人世間確實是一場夢,昨天過去再不會回來了。昨天不會回來,眼前刹那刹那都不會回來,我們往哪裏走?往墳墓裏頭走,往死亡線上走,刹那不住,真叫勇猛精進。你說有什麽意思!一口氣不來,這個世間什麽是你的?連身體都保不住,「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是佛陀提出的忠告,這是真的,跟著你走的是業力。既然業力會跟著你走,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的人事物都不會跟你走。不會跟我們走的,我們要放下,決定不能在帶不去的這一方麵起心動念,我們就錯了。我們要想著帶得去的,帶得去的是業。你造善業福德,你會帶去,你造作的惡業也會帶去,為什麽不斷惡修善?為什麽不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

  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通達事實真相的人,這個人就覺悟了。覺悟的人決定不造惡業,不但不造惡業,連一個惡念都不會起。為什麽?對自己有害,不會自己害自己。不但言善行善,起心動念都善,知道這個是帶得去的,這個對於自己有大利益,所以前途一片光明,成就大威德的福報。如果我們念頭惡、行為惡,必墮惡道。

  平常造作惡業,很多人不曉得。譬如我們旅行,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這是太普遍了,你們從中國、從台灣各個地方來的團,你們都組團到這兒來,組團要出發了,告訴你七點鍾上車出發,你要是耽誤五分鍾、十分鍾,叫那麽多人在車上等你,這就是惡業。這個事情很少人知道,你虧欠那麽多人的債務,還的時候就辛苦了。你不能守規矩,處處就是占別人的便宜,這是占別人時間的便宜,每一個人都要付出十幾分鍾時間等你,這是惡業。所以從前弘一大師,我曾經聽說,他老人家的性格,北方人非常爽直,在日本一段時期,跟朋友約定八點鍾來見麵,八點一分這個人還沒有來,他把門關起來。過一會兒來了,他在窗口把他臭罵一頓,趕他回去,不守時間。這是一個最普通的例子,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不知不覺不知道造多少惡業!一個人迷惑顛倒太久太久了,覺悟很困難,不是一個容易事情。

  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大家都會念,什麽意思不知道。雖念阿彌陀佛,沒有真正能夠落實在生活上,所以功夫不得力。「阿彌陀佛」這個名號,要照字麵上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加上「南無」是「皈依無量覺」。「無量覺」是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於一切時、一切處都要做到覺而不迷。怎麽可以常常迷失了自己?佛法我們講了很多很多遍,佛法是生活教育,教我們怎麽生活、怎麽過日子、怎麽工作、怎麽處事待人接物。不但佛法如是,我們星期天聽聽印度教,他也是這個說法,伊斯蘭教也是這個說法。古聖先賢的教誨沒有別的,教導我們如何過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聖賢教育。

  我們今天學佛,我們的生活依舊過得非常苦,在苦難當中,什麽原因?我們食而不化。天天在學,學了不能跟生活結成一體,錯在這個地方,不知道生活,不曉得怎麽過日子。這種學習,就是所謂「所學非所用」,學得很多,一條也用不上,這個錯誤。佛法教人頭一條,你們見到佛家的道場,寺院庵堂,你一走進去,跟你第一個見麵的是誰?彌勒菩薩,天王殿他坐在大門口來迎接你,這是生活教育。教你什麽?笑麵迎人。教導你量大福大,那個肚皮大是代表量大。量大福大,要能夠包容,要懂得笑麵迎人,這是生活教育。

  四天王我們講多少遍了,持國天王教你負責盡職,增長天王教你天天求進步,廣目天王教你多看,多聞天王教你多聽,沒有教你多嘴。多看、多聽、少說,「多說一句話,不如少說一句話,少說一句話,不如無話」,你的心地清淨自在。覺明妙行菩薩忠告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所以大威德、大福報,跟沒有威德福報強烈對比之下,我們應當覺悟,懂得佛陀教誨的義趣,從這裏麵才能體認到佛陀的真實慈悲。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