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

隨遇而安 順其自然
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財經》雜誌高層集體辭職 引發震蕩

(2009-10-15 08:54:52) 下一個
中國《財經》雜誌高層集體辭職 引發震蕩

北辰網10月14日訊,據美國之音報道,中國言論犀利受到廣泛好評的《財經》雜誌,在高層管理人員突然集體辭職之後,陷入混亂之中。《財經》雜誌的震蕩發生在北京召開的世界媒體峰會剛剛閉幕之際,令海外觀察家對中國新聞業改革的前景以及中國政府斥巨資塑造國家形象工程展示其軟實力的有效性打上問號。

*高層欲出走 《財經》將凋零?*

《財經》雜誌總編輯胡舒立以及該雜誌的多名高層管理人員集體辭職的消息,引起海外媒體的高度關注。《紐約時報》報道說,胡舒立被認為是中國最傑出的財經新聞人,她可能是被迫辭職的。

胡舒立的離開可能導致這家中國新聞界最富有盛名的雜誌的垮台。這份欣欣向榮的雜誌每月出版兩次,與華爾街日報和路透社有夥伴關係。

*直言敢言又賺錢*

海外媒體報道說,《財經》一直在探視政府底線,它所擁有的高度獨立性非常罕見。它經常發表一些犀利的,揭露官員腐敗和公司欺詐的調查性報道和可能質疑官方觀點的經濟社會評論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同時也吸引了大量讀者。事實證明,這一商業模式在吸引廣告客戶方麵是成功的。

中國的媒體通常受到嚴密的新聞審查,特別是報道時政的媒體,但是,商業出版物享有廣泛的新聞自由。《財經》雜誌在中國廣受尊重,喜歡《財經》雜誌的甚至包括一些中國政府的高級官員。該雜誌的領軍人物是56歲的胡女士,因為她的新聞獨立的風格,在中國被其他媒體同行稱為"中國最危險的媒體女人"。人們普遍認為她非常擅長揭發醜聞,但沒有像其他媒體人那樣被中共的新聞檢查部門處置。

胡舒立以前在工人日報工作,1998年幫助創立了《財經》雜誌。她最近成為《紐約人》雜誌的人物特寫的主人公,被《紐約人》譽為“無法阻擋的揭發醜聞者”。

*和掛靠單位之爭*

《紐約時報》報道說,幾個月來,該雜誌的總編輯胡舒立女士和該雜誌的掛靠單位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原名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聯合辦公室,簡稱"聯辦:)就這本雜誌的編輯方針發生的矛盾尖銳化了。

聯辦負責人近來受到來自中國政府內部的壓力,要求停止或改變《財經》雜誌的富有棱角的新聞報道方式。而《財經》的編輯部則力圖保持該雜誌采編的自主權。

據報道,除了采編自主權的矛盾之外,關於雜誌利潤分配方麵的矛盾也是《財經》高層管理人員集體辭職的原因之一。掛靠“聯辦”的體製決定了《財經》對自己創造的利潤如何分配插不上話。目前《財經》已經成為中國新聞界一隻生金蛋的母雞,年廣告收入以億為單位計算,然而《財經》記者的工資在業內並不算高,與他們在海內外的名聲很不相稱,對此,記者的抱怨很多。消息來源說,《財經》的大部分利潤,都被上級掛靠單位拿去了。

胡舒立辦《財經》創億金而不取,並非是甘當“雷鋒式的傻子”,她之所以一直繼續掛靠聯辦,是因為聯辦給了她自由采編權。

*管得太具體 雜誌沒希望*

中國最著名的電影演員趙丹臨死前曾經發表感言說,黨管文藝管得太具體,文藝就沒希望。辦媒體也是一樣,管得越多,風格越僵硬死板。由於聯辦對《財經》采編很少幹涉,從而導致《財經》成為全國最有魄力的媒體。前幾年,除了“魯能"等少數報道直接牽扯到高層腐敗問題而不得不撤稿之外,一般的稿件都能夠保持其犀利的風格。

*風聲緊 發稿難*

進入2008敏感年之來,中國媒體環境收緊。據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之一搜狐網報道,不管是聯辦還是聯辦的上級全國工商聯,對《財經》的采編權幹涉卻越來越多。短短的幾個月,財經的多篇稿件被斃,從央視失火到石首暴亂到新疆騷亂,到通鋼工人不滿股份化嘩亂打死人的事件,《財經》不得不撤銷或者推遲了多篇重量級稿件。

*權財兩失 一走了之*

消息來源說,由於《財經》既拿不到錢,又沒有采編自主權,人財兩失,從而使得胡舒立痛下決心,離開財經。而聯辦在壓力下,釜底抽薪,抽去和《財經》達成采編自由的妥協,然而,天下卻沒有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好事。這便是財經高層管理人員集體辭職的關鍵因素。

據紐約時報報道,胡舒立的財經雜誌提出讓雜誌成為更加獨立的出版物,尋求外部投資者,並改變雜誌的股權機構,讓員工擁有該雜誌的部分股份。與此同時,她還希望把雜誌的利潤的更大份額投資於新的項目,包括建立英文網站等等。

但該雜誌的所有者“聯辦”顯然拒絕交出控製權或作出股權調整。

據報道,在這次財經高層管理人員集體辭職之前,在該雜誌工作的百分之七十的員工和業務人員已經先期遞交了辭呈。

*大搬家異地重建?*

據報道,《財經》總編輯胡舒立將和“十一”前集體辭職的《財經》總經理吳傳暉(DaphneWu)的團隊一起,創立一個新的媒體機構。海外媒體評論說,一份全國最佳的財經類媒體進行了一次大搬家,將采訪資源、廣告資源完全從一個地方搬走,再到另一個地方重建。這樣的折騰大概隻有在中國這樣的特色地域才能夠見到。

據報道,這個新媒體已經找到掛靠單位並吸引了幾家潛在投資者的興趣。由於是老財經的原班人馬,預計新媒體會維持老《財經》的報道風格,但會更多地關注互聯網。而留給聯辦的老財經將成為一具空殼。

搜狐財經頻道報道說,如今,新的架構實際上已經建好,資金已經到位。新的平台即將開始工作,中間不會出現太大的間斷。

*市場之力能否抗衡體製阻力?*

對於胡舒立而言,她將在新的平台上追求更多的獨立性,如果做好了,將成為在"中國特色體製"內盡量用市場化力量衝擊體製阻力的樣本。

不過,也有觀察家認為,胡舒立另起爐灶,也許會給不喜歡《財經》的人帶來新的恐懼。另外,胡舒立仍然要在中國沒有新聞自由的大環境下的夾縫中打拚,並無法擺脫中宣部、國新辦的監控。最後,如果掛靠單位頂不住壓力,也會插手采編權,到時候,與"聯辦"爭鬥的一幕也許會重演。除非能直接掛上胡溫的派係。


(注:中國財經名記胡舒立女士是中國人民大學78級新聞係畢業生。)


(By lunamia 轉自“人大77、78狼牙山”論壇)

**************************************************************************

《財經》人事“地震”的啟示

王榮 (BBC中文網記者)



《財經》主編胡舒立去留成為海內外同行關注焦點。

中國倍受尊重的商業刊物《財經》雜誌管理層近期的“地震”引發中外媒體關注,並成為中國網民熱議話題。

有分析人士指出,《財經》高管率眾出走事件實質上體現了資本邏輯和新聞理念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對矛盾的爆發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在中國媒體領域開了先河。

據多家媒體報道,事變主要原因是胡舒立與母公司在雜誌未來發展方向和編輯理念上的分歧深化。

《財經》已經享受讓大部分同行羨慕的采編自主權。但主編胡舒立希望從投資方爭取到更多財務預算和管理的控製權,以實現其開拓網絡領域等發展計劃。

這與母公司的保守商業策略和政治態度等產生衝突。 矛盾激化

創辦於1998年的《財經》雙周刊在中國媒體行業占據獨特地位。普遍認為它打破了中國財經新聞高度專業化的傳統,以犀利、獨特的風格,揭黑幕、闖禁區的技巧和編輯方針迅速成為國內最受尊重且盈利驕人的商業刊物。

《財經》的母公司,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簡稱“聯辦”)由王波明掌舵,其成員大都在中國改革開放早期留洋,學成回國後在經濟、金融領域扮演重要角色。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係教授黃煜說,他記得胡舒立曾表示過希望通過進一步網絡化、提供收費的財經專業訊息服務和變雙周刊為周刊等需要大量投資的措施,使《財經》得以跟國際知名的《經濟學家》(Economist)、《華爾街日報》、路透社等相提並論。

選擇其它媒體播放器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係教授黃煜采訪錄音

而投資方在雜誌前十年取得商業和專業雙成功後,更希望商業方麵按現有模式和資本邏輯穩健經營,政治上“少惹麻煩”。

采編團隊如希望秉持創業之初賴以立足和成功的新聞理念及新聞實踐,包括觸及資本和權貴利益的深度報道帶來的政治風險和叵測前景,必然激活資本邏輯和新聞理念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

先天缺陷?

那麽《財經》創辦十一年如何走到今天的呢?

“人民網”引述北京媒體行業觀察人士的話說,《財經》雜誌在體製上存在先天的缺陷,規則不完善;創業之初“大家為了理想、為了事業,將就這些不完善的存在。”

發展成熟後,當年埋下的體製不順問題就會顯露。到了籌措未來的發展時,衝突就難以避免。

香港浸會大學的黃煜說,創業初期投資方希望雜誌成功,不管采用什麽方法;采編部門選擇了深度調查、對中國市場經濟的建立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揭露社會和官場腐敗現象,以改革先鋒的勢態實踐這種新聞專業主義。

當時投資方認可這些策略。主編胡舒立得到不受幹擾的采編自主權。但她現在要爭取更多財權,且發展理念又未必跟資方合拍。

政治風險

黃煜認為,這確實是現在矛盾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原因是,隨著網絡化、信息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單靠紙媒體盈利已經落後於時代。但在網絡領域謀求大的發展,意味著風險投資色彩較重的資源的大量投入,短期難見回報,巨額虧損的可能性也很大。

最新一期《財經》10月12日出版,封麵紅旗飄飄的圖片引人聯想。



而且,投資方現在已經不再像早年創業時期那樣願意大量投資,而更看重收獲。

從《財經》揭露黑幕、針砭時弊的專業主義角度來說,難免觸犯某些資本的利益,樹敵招恨。

“當《財經》越來越成為眾多名牌、基金、大銀行、大企業的廣告首選媒體時,這些當然就成了風險考量,”黃煜解釋。

他補充說,尤其因為國內對媒體的規管就像橡皮筋,鬆緊也沒有定規;加上胡舒立這樣一個“不聽話”、曾被稱為“中國最危險的女人”(《紐約客》雜誌語)還要堅持新聞理念,那風險就更大。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財經》事件雙方並無不可調和的矛盾,無非是要重寫遊戲規則,一方過於強勢,另一方也不善談判。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財經》事件說明中國媒體已經不單單受黨和政府(公權力)的控製;市場經濟的發展意味著媒體現在受到公權力和資本的雙重影響。

事態發展

9月下旬《財經》雙周刊總經理吳傳暉和經營團隊近七成員工先後辭職,母公司核心管理人員第一時間接任總經理職務。

10月14日《財經網》公告確認人事變動,但聲明雜誌運行正常。

新總經理戴小京來自“聯辦”核心管理層。他日前呼籲“以平常心看待胡舒立的去留”。

胡舒立到目前為止仍未宣布自己的決定,也沒有在媒體露麵。

官方的“人民網”10月15日引述消息人士稱,胡舒立可能不久將離職,資方甚至已初步選定其接班人。

關於她和《財經》編輯團隊的去向有多種版本的傳聞,包括她很可能辭職帶領采編骨幹另起爐灶,且已有多名投資者願出資助她創辦新刊物。

北京一名資深媒體業者告訴BBC中文網,胡舒立“就是想走了”,但不能排除事態在最後一刻發生變化的可能性。

(By Lunamia z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