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

隨遇而安 順其自然
個人資料
正文

《舊京地名謠》講述老北京的故事

(2009-07-14 18:43:22) 下一個

《舊京地名謠》講述老北京的故事 

曆史上,北京的地名謠就像一張活地圖,它常以某個城門為基點,按照一定方向和路線前進,將沿途著名建築和名勝古跡串連起來,組成歌謠,生動有趣。它的出現不 是偶然的。北京作為六朝古都,四方人才薈萃,各族人民共居,具備較高的文化層次,這是它產生的社會基礎。北京街巷密集,地名繁多,古跡遍布,名勝眾多。為方便人們的記憶和出行,也為大量的流動人口熟悉北京及辦事問路方便,地名謠則應運而生,這是其產生的客觀條件。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幅極好的導遊圖,因此,除了它的文學價值和民俗價值外,還有著很強的實用價值。 

 讓我們先看:《平則門,拉大弓》這一首歌謠: 

 平則門(阜成門),拉大弓,過去就是朝天宮。 

 朝天宮,寫大字,過去就是白塔寺。 

 白塔寺,掛紅袍,過去就是馬市橋。 

 馬市橋,跳三跳,過去就是帝王廟。 

 帝王廟,繞葫蘆,過去就是四牌樓。 

  四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底下賣估衣。 

 

 這首歌謠從阜成門起步,向東走,一直寫到西四牌樓。這條大道正是今天西城區古文化大街的西段。歌謠中不是簡單的、幹巴巴的羅列地名,而是對沿途景點作了極概括而且很生動的介紹,讓人們在熟悉地域的同時,也增加了對該地名勝古跡及史地民俗的了解,了解了就更容易記憶。 

 

 這首歌謠源於明代,盛於明、清,流傳至今。所述建築大都建於明代或明代以前。“平則門,拉大弓。”是指明代平則門內迤北有東弓匠營和西弓匠營,即現在的東弓匠胡同和西弓匠胡同,是專做弓箭的作坊。所以說:“拉大弓。”朝天宮為明代著名道觀,明天啟六年(1626年) 毀於火災。現在宮門頭條至五條,宮門口等地名仍存。當年宮門附近有一茶館名叫“天祿軒”,一些專寫對聯、匾額的抄書匠在此候客,故曰“朝天宮,寫大字”。 白塔寺為遼代修建的著名喇嘛廟,來此朝塔的教徒,都要給白塔敬獻哈達,傳說最長的哈達是長達百尺的紅綾子,敬獻的哈達都掛在白塔上,所以說“白塔寺,掛紅 袍”。馬市橋位於現在中華路與阜內大街的交匯處,當年橋下是一條明溝(即大明濠),上有一石拱橋,因在馬市附近,故稱馬市橋。因年久失修,漏洞裂縫,遍布 橋上,行人須跳著邁步,故有“馬市橋,跳三跳”之說。這條溝於1929年用拆皇城的城磚將它改為暗溝了,該橋也拆除修成平路。帝王廟是供奉祭祀上至伏羲、軒轅祖先,下至明、清各朝的曆代帝王和名臣的場所,是我國唯一紀念曆代帝王名臣的壇廟。它建於明朝嘉靖十年(1513年),莊嚴神聖,廟前大街東西各有一座牌樓,官員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而平民百姓是嚴禁從正道通過的,他們行路至此隻有繞過大道南邊的大影壁後的兩座葫蘆形門。所以人們戲稱“帝王廟,繞葫蘆”。再向前走就是西四牌樓了,當年這一帶是賣估衣的小市,所以歌謠接著說: 

 四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底下賣估衣。 

 問問估衣多少錢,桃紅裙子二兩一。 

 

 從平則門一路向東走到西四牌樓即告一段落了。明代的這首歌謠到此煞住。因為再向前就是皇城了,過不去了,得繞彎了。而到了清代,人們又把這首歌謠續了下去,從西四向東北方向拐了彎。請看 

 四牌樓,賣花枝兒,過去就是皇城根兒。 

 皇城根,三堆土,過去就是宗人府。 

 宗人府,往北趟,過去就是河運倉。 

 河運倉,往東調,過去就是西廠橋。 

 西廠橋,站一站,眼前就是宛平縣。 

 宛平縣,往北拐,前麵就是什刹海。 

 什刹海,愣愣神,往東就是地安門。 

 地安門,調個頭,北邊就是鍾鼓樓。 

 

 這段歌謠所經過的地方,都是人們所熟悉的名勝古跡,無需多作解釋。需要說明的是“河運倉”,即太平倉。因為清代,平民百姓吃的是西城河運倉米,文武官員吃的 是東城海運倉米,可見封建社會統治時代連吃米都是等級森嚴的。而後麵說的“宛平縣”,不是說到了宛平縣地麵,而是指的宛平縣縣衙門所在地,當時設在皇城根 的路北。最後經什刹海、地安門,到鍾鼓樓這處名勝古跡告一段落。 

 

  這首地名謠前半部分流傳至今已達400餘年了,它不僅時間上流傳久遠,而且在空間上也流傳很廣,有很深厚的群眾基礎,至今一些老北京人都耳熟能詳。特別是有許多海外僑胞以及台、港、澳地區的老北京人,出於對故鄉的眷戀,每當回憶起這首歌謠時,都會勾起無限的童年回憶以及濃濃的鄉情。 

 《平則門,拉大弓》這首地名謠,在舊時還有一首地名謠是:《東直門,掛著匾》堪稱是“平則門”的姊妹篇,也很有趣。方向正好相對,是從東向西走的,請看: 

 東直門,掛著匾,隔壁兒就是俄羅斯館。 

 俄羅斯館,照電形,隔壁兒就是四眼井。 

 四眼井,不打鍾,隔壁兒就是雍和宮。 

 雍和宮,有大殿,隔壁兒就是國子監。 

 國子監,一關門,隔壁兒就是安定門。 

 安定門,一甩手,隔壁兒就是交道口。 

 交道口,賣白麵,隔壁兒就是大興縣。 

 大興縣,不問事,隔壁兒就是隆福寺。 

 隆福寺,賣古書,隔壁兒就是四牌樓。 

 四牌樓南,四牌樓北,四牌樓底下賣涼水。 

 這裏也寫到四牌樓了,是東四牌樓。在這裏也拐了彎兒,向東走,到了齊化門(朝陽門)。 

 喝涼水,怕人瞧,隔壁就是康熙橋。 

  康熙橋,把頭抬,隔壁就是釣魚台。 

 釣魚台,沒有人,隔壁就是齊化門。 

 齊化門,修鐵道,南行北走不繞道。 

 

 開頭說的俄羅斯館,即昔日的聖尼古拉教堂。現在是俄國大使館館址。稱“北館”。東交民巷俄領事館的教堂稱“南館”。俗稱,俄羅斯館。下麵說的大興縣也是指縣 衙。康熙橋原是康熙橋胡同一座便橋,後並入東四頭條。這裏說的釣魚台是指原朝內大街南北兩條釣魚台胡同,後並入北竹杆胡同。最後一句指的是當時的環城鐵 路。各個城門都設站,1916年運營。這首地名謠與上期那首“平則門”遙相對應,是仿前首編寫的,隻是時間晚多了,最早也在環城鐵路開通之後。 

 以上是城區的地名謠,還有很多。再舉兩首郊區地名謠,先看從門頭溝進城的一首,沿著運煤的土道,唱著這首歌謠就能走進城裏: 

 遭災年,粒不收,逃荒到了門頭溝。 

 門頭溝,叫人愁,有錢的財主是窯頭。 

 不下窯,就要飯,淌河到了三家店。 

 三家店,打個穿兒,上去就是石景山兒。 

 石景山,往東走,前麵就是模式口。 

 模式口,響叮當,往東就是八裏莊。 

 八裏莊,上大道,往前就是馬神廟。 

 馬神廟,歇揹子,往東就是白堆子。 

 白堆子,走土道,前邊兒就是倒影廟。 

 倒影廟,在高台兒,前邊就是露澤園。 

 露澤園,往東走,不遠兒就是驢市口。 

 驢市口,找個人兒,過橋就進平則門。 

 

 這首歌謠可能是當年運煤的腳夫們,他們趕著牲口,常年的走在這條路上。一趟一趟的重複著路過的景致和地方,長年累月,把這些地名串起來,再把韻腳押起來。經 過不斷加工,不斷修改,形成了這首地名謠。也打發消磨長路上的枯燥,成為路途的精神食糧和文化生活。這是一首從郊區進城的歌謠,還有一首是從城裏去郊區的歌謠。如:《彰義門,石頭道》 

 彰義門(廣安門),石頭道,大井、小井盧溝橋。 

 盧溝橋,十一孔,東頭獅子到西頭。 

 長辛店,籬笆房,再往前走到良鄉。 

 良鄉塔,漫山坡,過了竇店琉璃河。 

 琉璃河,一塊土,過了任丘河間府。  


得,出北京了。當年還有不少區縣都有本地的地名謠。由於涉及範圍小,隻在當地流傳,就不再介紹了。

(From classmate's emai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