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

隨遇而安 順其自然
個人資料
正文

《獨坐敬亭山》賞析(轉載)

(2008-06-05 10:39:39) 下一個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隻有敬亭山.

坐,獨坐,獨與敬亭山坐,其內蘊耐人尋味。詩言誌,詩寄情,詩抒懷。李白的《獨坐敬亭山》,題目就用了“獨坐”兩字。這裏,讓我們結合自身的體驗和感受,來看看它是怎樣的一番獨坐;

是李白的獨享清閑,還是他無奈的孤獨,或者是他超脫萬物在瞬間靈感激發下的絕妙情感的表達。此處的獨坐,實乃李白壯誌難酬的無奈。李白一生以“安社稷,濟蒼生”為己任。他恃才而傲,故終生未能得誌;他蔑視權貴,鄙棄功名,又常抒悲憤,自然得罪了許多人。753年秋,政壇受挫的李白,再次漫遊安徽宣城,獨坐敬亭,噓歎吟哦。這首短詩表麵是寫獨遊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則是詩人生命曆程中曠世的孤獨感.

前二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孤獨之感寫盡了:天上幾隻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長空寥廓,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鳥向何處,雲去哪裏?蓋追逐繁華喧鬧去也。“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並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遊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詩的下半運用擬人手法寫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鳥飛雲去之後,靜悄悄地隻剩下詩人和敬亭山了。詩人凝視著秀麗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這使詩人很動情─世界上大概隻有它還願和我作伴吧?“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複,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山,穩固不動,不離不棄;詩人,傲骨清風,不媚權貴,終也不改其性。兩者真乃高山流水,知音緣深。結句中“隻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雲去又何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麵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淒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麵中透露出來了。

捧讀這首詩,讓人產生孤寂之感。不是嗎?一群爭鳴的飛鳥,從樹叢中掠起、飛走,天上飄來的一片孤雲,也獨自悠閑而去,離開了敬亭山,消失在蒼茫的太空,麵前隻有這座敬亭山並不走開。青山與我相對而坐,在這茫茫天宇之間,似乎隻有你才和我不離不棄,不厭不怨。為何李白獨以此山為友,“相看兩不厭”呢?敬亭山連綿起伏,氣勢磅礴,卻又如老人獨坐,閑淡恬靜,泰然自若。“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卷雲舒”,並不在乎眾鳥、浮雲的遠去。山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性情節操是何等的相似乃爾!


詩人與山獨坐,直呼其名──“敬亭”。敬亭啊,我獨自一人找你坐坐!敬亭山默默無言,卻又善解人意般地凝望著詩人,仿佛它深諳詩人的內心世界,仿佛它讀懂了詩人的心語。而李白也靈犀一點,一樣地心領神會。他們親密無間,感情交融──“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或“相看兩不厭,隻有李青蓮”)。這種隻有極親密的朋友才達到的境界,詩人把它寄予敬亭山,而敬亭山也把它寄予了詩人。真是知己相逢,心照不宣,於是清山寂寂我不語,隻是長久地對坐,彼此凝望,意會神交。暢快處,不辨“敬亭”不辨李白。又哪有什麽厭倦與滿足可言呢?


“靜”是全詩的血脈。這首平淡恬靜的詩之所以如此動人,就在於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創造出來的“寂靜”的境界,無怪乎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要誇這首詩是“傳‘獨坐’之神”了.

[From 小學教案課件網收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