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思淺唱

且將文字和音樂砌成心緒的棲息...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在自身找到幸福 (四)

(2007-01-15 06:07:28) 下一個

·馮音捷·


7.接受自己

一個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嬰兒,有很多、很多有待於開發的潛在愛好、願望和能力。在這些潛在的愛好、願望和能力中,可能有好奇、好動、好探險和好美;可能有喜歡顏色、喜歡人、喜歡動物;還可能有創造力、想象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及許多數不盡的其它願望、愛好和能力。可以把一個嬰兒比成一座巨大的宮殿,一座有很多、很多不同用途、形狀、大小和顏色房間的宮殿。宮殿的完美在於它每個房間都是整體的一部分,而每個房間又都以自己的特色為整體增加著和協與美。

嬰兒在成長。成長中的孩子渴望得到周圍人的愛、接受、和肯定。就像宮殿的主人向世人展示宮殿的各個房間一樣,成長中的孩子向周圍的人展示出自己的各種願望、愛好和潛在的能力。孩子展露出好動,周圍的人表示不接受,不同意。因為,好動使別人操心,使人感到累。宮殿的主人---孩子,為了人們的愛、接受和肯定,關閉了宮殿的一個房間,孩子變得不再那麽好動;孩子好探險,周圍的人表示不同意,不喜歡。因為,好探險讓人感到不安全,又給別人添麻煩。宮殿的主人又關閉了另外一個房間;孩子表現出了愛說,愛講道理,周圍的人還是不接受,不喜歡。因為孩子亂說話,又常跟大人講道理,大人覺得對自己不夠尊重,也很打擾人們的安靜。宮殿的主人又關閉了一個房間,孩子話變得越來越少。

從嬰兒開始,人要不斷地表現和展露出自己的各種特性和潛力。成長中的孩子會反反複複地被告知:不守紀律、不聽話、無禮、自私、和讓人討厭。為了得到人們的愛、接受和肯定,孩子關閉了宮殿中一個又一個房間。

嬰兒終於長成了一個讓周圍人滿意的成人。可是,這個成人經常感覺到的卻是失落、不平衡和心情壓抑。

對於宮殿,關閉了的房間會影響整體的和協與美。對於人,壓下去的個性和潛力要成為人的負擔和破壞人個性的完美。被壓下去的個性越多,人就越感到迷惑和失落。因為,為了讓別人滿意而改變太多的個性,人內心的感覺是:我很假,而這個“假”掩蓋下的“真”我,是一個不好的和不可接受的我。如果有這種感覺,即使人能全世界證明自己有能力、有德行,人也不能從內心接受和認可自己。不接受自己,人就沒有解決人生在世的第一大課題:我就是我,做為一個人,我配、我值。沒有這樣的自我價值信念,人是從自己生命的存在上否定了自己。人對自己的這種否定會使人經常地感到內心空虛、壓抑,並在困境中懷疑自己活下去的意義。

一個生命,一個人是否有價值,關鍵在於人自己怎麽看自己,是否認為自己有價值,而不在於別人怎麽看和認為自己。一個自認為有價值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有用,但也要知道自己的價值並不全在於自己的能力和用處上。因為,有能力的人也會有不順利,有時也會感到自己的能力似乎不夠實現自己的願望。有很多非常成功的人都經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奮鬥才取得成果。在奮鬥期間,在困難中,有能力的人也可能懷疑自己的能力,但他們不會失去信心,他們會想辦法增長自己的能力。人信心的基礎是人的自我價值感:作為一個人我配、我值。這個配和值並不因為我的能力,隻因為我有生命、我是人。

要感到自己有價值,人就要從內心深處全麵地接受自己。就像宮殿的主人願意打開每個房間,不是為了求得別人的欣賞,隻因房間本屬於整體。人要接受自己的全部,無論在別人眼裏這需要接受的是長還是短。生命之美在於全。完全了才有美。我兒子(在美國讀小學五年級)常愛說的一句話是:“I am not OK,You are not OK,but it is OK。”(我不是很好,你也不是很好,但是,這很好。)生活就是這樣,當人能夠接受自己不夠好的地方時,一切就會變得更好。

人的生命過程是一個不斷成長和完善的過程,人的真正成長和完善是在認可和接受自己後才能完成的。因為,對自己的認可和接受,實際是人對自己生命的肯定和諾許。有了這種肯定和許諾,人的心靈才能有機會接受營養,才有機會伸展和擴長。而被關閉和被壓下去的特性隻能成為人的負擔、壓力和對生命的消耗,它不能再成長,沒有也機會完善。如果,人能接受自己不美的地方,人就不再故意去遮擋這個不美,這樣,人才能更自如地去展現自己的美;如果,人能接受自己在某方麵不擅長,人就不會不懂裝懂,或埋怨別人,這樣,人就有機會學習和改善自己的狀況。所以,人對自己的完全接受是人對自己個性、情感、願望、能力及一切的解放。解放帶給人的一定是不斷地伸展和成長。

一個關閉了絕大多數門窗、隻留下一個房間的宮殿,是一個淒涼的、瀕於廢棄的宮殿。如果,把人比作宮殿,人應該做一個打開所有房間之門的宮殿。因為,隻有這樣的宮殿才能展現它的和諧、美麗與輝煌。

8.我

在叫做“我”的身體裏,人體會著飽、熱、饑、寒,在叫做“我”的情緒裏,人感受著喜、怒、哀、樂。由於站在“我”的角度上體會和感受“我”以外的一切,人很容易把“我”與所觀察的外部世界參與太多。

在伽利略以前,天文學家們在地球上看星空。人們的感覺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和其它星體都圍繞著地球旋轉運動。從伽利略起,科技的發展突破了直覺給人的限製。人類開始認識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隻是圍繞著太陽的一顆普通行星。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它隻是浩瀚星空中的一顆普通恒星。相對宇宙,地球即不是中心,也沒有任何位置上的特殊性。

作為人,我們站在“我”的角度向外看。我們很多容易感到自己是事物的中心,而外界的人和事總是在環繞“我”發生。人看別人,如果別人惹我生氣或令我不滿,那別人一定是故意的。這樣看人,人會經常感到別人小瞧自己、欺負自己、或故意跟自己過不去。既然別人是故意對我來的,那我就要頂回去、要報複或生氣。因為認為別人是有意的,所以,人的心態就進入了戒備狀態。戒備狀態是臨戰前的一種特別生理和心理狀態。隻要一進入這個戒備,人立刻感受很大的壓力,立刻集中精力挑毛病、找不滿,人變得好鬥、多疑。因為把自己看成了別人行事的理由,人的心中就沒有了輕鬆和安寧。就這樣,吃飽和穿暖後,很多人用自己看事物的角度平空為自己添加了許多的氣惱和憂愁。

殊不知,從“我”的角度向外看,人的感覺常有錯覺和偏差。事實是,世上的每個人都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和想法。人都按自己的理解,遵循自己的想法,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和走自己選擇的人生路。盡管,你清楚地感覺到別人的行為是故意的和針對自己的;盡管,你深切地體會到,別人對自己的遠近疏離全在於自己的勢力。可是,那正像伽利略以前的人看星際、太陽和星體。雖然人清楚地感覺到,太陽和星體在以地球為中心作旋繞,可太陽和星體都各自按自己的固有的規律、行走著各自的軌道。人也一樣,願意向勢力彎腰的人,會向所有的勢力彎腰;願意對弱者揚下巴的人,會對所有的弱者揚起下巴。這是別人的理解,別人的思想方法,和別人選擇的人生軌道。別人在按照別人的軌道運行著自己的人生。當別人的運行軌道同你的軌道有了交叉時,你對別人有了一次感覺。感覺中,好象別人在故意碰撞你。可大多數情況下,別人隻是在按自己的方式做人,而沒有特別的針對性。所以,在別人的態度和行為裏看似有你,其實並沒有你。

站在“我”的角度看事物,人容易感到事物是環繞自己的,並認為世界有責任對自己要公平。所以,如果碰到了不順利和不公平,人會認為自己倒黴,壞事偏要落到自己頭上,連老天爺也同自己過不去。可是,就象太陽和星體有各自的規律和運行軌道一樣,世界按自己的方式去演變、變化和發展。對於具體的某一個人,世界沒有針對性。不順利和不公平到處有,可那隻是外界的運行軌道與個人的意願不符。在不順利和不公平中,人本可以學到化險為夷的技巧、因勢利導的技巧、適應的技巧和接受的技巧。可是,抱怨和自認為倒黴,人就什麽技巧也學不到。因為抱怨和自認為倒黴,人把自己當成了犧牲品。做了犧牲品,人腦的聚焦點是尋找不公平和令人哀怨的事情。這樣,人失去了學習技巧的機會,也失去了成熟、成長及掌握自己命運的機會。

站在“我”的角度向外看,人以為自己是中心,把自己在別人那裏擺得太重。所以,人總想向別人證明自己很行、很重要。在向別人證明自己的過程中,有人取得了一些成績,感到了一些滿足,可是接下來還是感到很虛和很空;有人沒有取得別人認可的成績,就感到自己一事無成;還有人用盡了全身解數想獲得外界或別人的認可、或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可到頭來,感到的卻是很多的失落和窘迫。原因是,別人有自己的中心和運行軌道,在別人那裏,人本來就沒那麽重要。對於別人來說,你本不站中心位置,本沒那麽重要。所以,你盡管去爭取別人的高看,但是,別人對你努力所回報的反應很難讓你感到:我證明了,我確實很行、很重要。

太在意外界對自己的反應,人一定會失望。隨之,人再把對外界反應的失望轉化為對自己的失望。當反複體會失望後,人就要這樣論斷自己:做為一個人,我沒價值、無能和沒用。當這樣定義了自己後,人克服不了的困難更多。因為在看低自己的人眼裏,再小的困難,也是大困難;人經曆的磨難更多。因為看低自己的人要處處於設防。而人的戒備心態會使人瞪大雙眼四處去找毛病,使人對不滿意的事敏感、體會深。所以,人感覺到的和留在記憶裏的有很多磨難;人還經常感到生活無意義。因為低估自己的能力會導致人沒夢想、沒追求,所以,人會在無所事事、或雞毛蒜皮中消耗能量和精力。就這樣,由於把自己在外界和別人那裏擺得太重,人又失去了自己對生活的滿意和生活的意義。

從“我”的角度向外看,人容易把自己與外界參與太多。當人認為外界處處有我時,人就失落了自己。如果能跳出自“我”,站在更廣闊的角度去看“我”、看世界,人會發現:別人的行為對“我”沒有針對性,世界沒在與“我”過不不去,我也不必總去向世界和別人證明“我”。

有兩個方法可以有效地使人從“我”的角度解脫出來。一,運用意念。人可以在頭腦中適時地告訴自己:別人按別人的方式作人,對於我,並沒有針對性;世界有它的運轉規律,不合我的心意,並不意味我倒黴,也不意味老天爺跟我找別扭;在別人那裏,我不是中心,本沒那麽重要,我沒有必要非留下深刻印象,我隻應表現一個自然、真實的我。長期運用這些意念,人就能從“我”的枷鎖上解脫。二,練習從內心深處接受自己,給自己應有的價值。接受自己和有自我價值感給人自信,自信的人有安全感,不容易感到別人的行為對自己有威脅。自信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他們很難認為自己是外界事物的犧牲品。自信的人不總想得到別人的承認,也不總想在別人那裏擺重要。說到底,自信的人知道自己是誰,對自己滿意,心中踏實。所以,自信使人自然地減少了一定要別人承認自己的需要。

利用宇宙飛船,現代天文學家在地球以外看地球。他們看到的東西更真實、更接近全景。離開“我”的中心,人能從更廣闊的角度看自己。這樣看,人有可能了解:我到底是誰、需要什麽和應該幹什麽。這樣認識了自己後,人就有機會實現自己。所以,當更準確地了解自己在外界的位置時,人會真正獲得自己。

(全文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gq 回複 悄悄話 7,8兩章自相矛盾。
不知所雲的觀點最容易引起共鳴,人性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