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紮特G大調鋼琴小提琴奏鳴曲,K.301聯播MozartPianoandViolinSonatainG,K.301MozartPiano..."> 莫紮特G大調鋼琴小提琴奏鳴曲,K.301聯播MozartPianoandViolinSonatainG,K.301MozartPiano..." /> 【古典大師】莫紮特G大調鋼琴小提琴奏鳴曲聯播,K.301 - 博客 | 文學城
正文

【古典大師】莫紮特G大調鋼琴小提琴奏鳴曲聯播,K.301

(2006-09-16 15:18:22) 下一個
bgcolor="#243346">














莫紮特G大調鋼琴小提琴奏鳴曲, K. 301 聯播


Mozart Piano and Violin Sonata in G, K. 301





Mozart Piano and Violin Sonata in G, K. 301


Primary Soloist: Maria Joao Pires / Augustin Dumay



“These Sonatas are unique in their kind. Rich and new in ideas and traces of their author’s great musical genius. …The violin accompaniment is so ingeniously combined with the clavier part that both instruments are constantly kept in equal prominence.”



From Creamer’s Magazin der Musik, Hamburg, 4 April 1783.



FACTS



Mozart’s earlier piano and violin sonatas, which date back to his childhood, have strong associations with his European travels, arguably because of the limited opportunities for performing music of this kind in Salzburg. He himself played the A major Sonata in Mainz in October 1790.



Mozart is reported to have palyed the piano parts of two piano and violin sonatas from memory, not having had time to write the music down.



The G major Sonata, K. 301, was originally intended for piano and flute.



K. 301-306, on the artistically fruitful but personally crushing trip from Salzburt to paris via Mannheim that he undertook between 1777 and 1779, were dedicated to the wife of the Mannheim Elector, maria Elisabeth. After being published in Paris, Mozart presented them to her on his way home to Salzburg.






【奏鳴曲】



我們現在所說的奏鳴曲式(sonata form),一般是指維也納古典樂派,主要是由海頓,莫紮特,貝多芬確定下來的,由3個部分組成的曲式。



奏鳴曲式分為呈示部,發展部(又稱為展開部,自由幻想部),再現部三個部分。



第1部分是呈示部,包括主部、連接段、副部及小結尾。古典奏鳴曲式要求主部與副部之間保持嚴格的調性關係,即副部出現在主部的屬調上,而貝多芬後期的作品呈示部中出現三度關係的主部和副部,浪漫主義作品甚至有二度關係的。一般來說,主部和副部的樂思往往是對比並置的或者是對比衝突的,這種並置或者衝突構成了奏鳴曲式的主要結構力量。主部和副部的主題是後麵發展部發展的主要素材。早期奏鳴曲一般會要求演奏時呈示部反複一遍。協奏曲使用奏鳴曲式的時候,一般采用雙呈示部,在第一個呈示部由樂隊演奏,而第二個呈示部則由獨奏樂器和樂隊共同演奏。



第2部分是發展部,也稱展開部或自由幻想部。呈示部中的樂思在發展部中得到展開和發揮。這些樂思可能是獨立在不同的調性上出現,也可能是主部和副部的樂思同時出現或交替出現增強對比。主題常常在發展部裏麵變形,模進等等。發展部中有時會引入新的樂思,也有時使用複調手法發展原有的樂思。發展部往往使用隱蔽的或者不完全的終止,並且經常把主題中的某個動機單獨加以發展,使樂思能夠不斷以新的方式展開,甚至造成尖銳的矛盾衝突。有時作曲家使用和主題關係不大的一些樂思發展,這樣的發展部更近似於插部。有時作曲家會多次呈示在發展主題或者在發展部當中直接對主題做變奏,近似於回旋曲或變奏曲的形式,也被稱為回旋奏鳴曲式或者變奏奏鳴曲式。有一些奏鳴曲式沒有發展部,而是僅有短小的過渡段。



第3部分稱為再現部。主部在原調上再現,並通過連接段,使副部也在主調上出現,以取得再現部的調性統一。有的奏鳴曲會先出現副部再出現主部,有的則省去主部或者副部。



奏鳴曲式可能有引子和尾聲。引子一般在速度,調性上與呈示部相呼應或者產生對比,在快板奏鳴曲樂章中往往為慢速。早期奏鳴曲的引子一般不參與發展,但是舒伯特等人都曾在發展部當中引用引子的材料。有的尾聲很長,如貝多芬某些作品的尾聲有第二展開部的性質。



【莫劄特】生平簡介



莫劄特(1756年—1772年)生於薩爾斯堡,在當時這是神聖德國一個封邑的首都,父親雷歐波得•莫劄特(1719年—1787年)是一位身負宮廷樂師知名的德國作曲家,母親為 Anna Maria Pertl(1720年—1778年)。身為家中第七個小孩,在他姊姊 Maria-Anna(暱稱Nannerl)1751年出生之前,以及之後至他出生之間的這段時間,分別有三位及兩位不幸夭於年幼。



出生受洗時,他被命名為 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Theophilus 意為「上帝之愛」,這個名字相當於德文的 Gottlieb,義大利文 Amedeo以及拉丁文 Amadeus,但生前卻從未有人以此名號稱呼他。現在,我們所認識莫劄特的名字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為莫劄特在正式場合用的名字。



莫劄特三歲便展現出他音樂奇特才能,他不僅具備絕對音準更有超出常人的記憶力,五歲時更請求父親教授大鍵琴,隨後亦獵及小提琴、管風琴和樂曲創作,至此他的能力宛若平地一聲雷響徹雲霄,在學會閱讀、書寫或計算甚至能懂得樂譜視讀、巧弄拍律。六歲,時值1762年,已譜出三首小步舞曲(KV.2、4、5)和一曲快板(KV.3)。



1767年,年方十一,他寫出第一部歌劇《阿波羅與希亞欽杜斯》(Apollo et Hyacinthus,K.38)並由薩爾斯堡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的學生們演出這齣拉丁喜劇。返回奧地利後,他定期往返維也納,且於1768年夏天寫出另外兩部歌劇,名為《牧羊人與牧羊女》(Bastien et Bastienne)與《善意的謊言》(La finta semplice),當時莫劄特年僅十二歲。隔年便受大主教提名為樂團首席。



他父親為了使他能夠與鄰近義大利有所接觸,特地申請留職停薪的假期。從1769年至1773年,莫劄特便規律地遠赴他鄉,並在當地研習歌劇,寫出經典的《費加洛婚禮》、《唐•喬望尼》和《魔笛》。由於莫劄特合聲與多重聲部的專長,使這些成為經典钜作。在義大利他結識了馬蒂尼,並且破例成為波隆納愛樂學院(Accademia Filarmonica de Bologne)的會員,該組織大致上隻接受二十歲以上的成人加入。教宗克勉十四世甚至冊封他為金馬剌騎士“Cavaliere del lo speron d'oro”。



在生命最後幾年間,莫劄特身體欠佳,儘管有不少酬金豐沛的成就,卻越加陷入拮據的窘境。他創作許多的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歌劇(例如《女人皆如此》,他最後的與 Lorenzo da Ponte 合作的作品)。1790年時值約瑟夫二世皇帝駕崩(他的繼位人利奧波德二世既不喜歡莫劄特,也對共濟會不懷好感)當時海頓也去了倫敦,使得這段時間的莫劄特意誌格外消沉。



1791年一位共濟會弟兄兼維也納一個知名小劇院導演Emanuel Schikaneder託他寫一齣歌劇。他提供了一本關於這本歌劇的小冊子,而莫劄特也為他譜出一折《魔笛》,這部作品於9月30日一炮而紅,也是莫劄特最後一齣歌劇。



7月,一位不知名人士要求他創作一首安魂曲,且必須匿名。今日我們知道是瓦爾塞根伯爵,人們猜想或許他想讓他的朋友們猜作者的名字,又或許想將著作權據為己有。因疾病和貧窮而衰弱的莫劄特,還必須麵對工作的重負, 因為他在八月初收到一份關於為波希米亞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加冕創作歌劇的請求(狄托的仁慈 KV 621),而且必須於三週內寫完。三十五歲的莫劄特於十二月辭世,留下未完成的安魂曲Requiem(受其妻子康絲坦茲之託,後來這首曲子由他的學生完成,Franz Xavier Süssmayer而後又由Sigismund von Neukomm接手)。 « Neukomm » 的集成版隻於1819年在裏約熱內盧演奏,之後就被人們忘記了。第二次演奏於2006年3月10日 在 Liévin 為紀念 Courrières 礦難而進行。



人們不能隻用單一的種類來區分莫劄特的作品。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宗教音樂……都是他涉獵的範圍,莫劄特全方位地嘗試各種可能,每一種 音樂種類、每一種音樂形式、每種樂器,使得作品最終能更改完善或重新譜出更加完美的成果, 因此,莫劄特是多產又多變的天才。一生創作20多部歌劇、40多篇交響曲、29曲室內樂、20首宗教音樂,以及為數眾多的奏鳴曲和協奏曲,總計在短暫的35年中留下了625部作品,而編號K. 626為最後一部的作品也正好就是未完成的安魂曲。












音樂來自上傳。作者生平及作品簡介綜述於網絡等資源。


謝謝光臨!


KSF 09/16/06


鳴謝


www.ameribiomed.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