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付出都有收獲:)

時間在文字裏流連,人在生命裏穿梭,你在那一端起飛,我在這裏駐盼,嗬!生命的泉水,幸福的岸
正文

四種愛簡介zt

(2007-06-26 12:18:24) 下一個
真愛之源

  書介:魯益士(C. S. Lewis)《四種愛》
            文 範學德  
  《四種愛》一書的主題是“上帝就是愛",而區別“舍己之愛"與“需求之愛",則構成了該書論述的出發點。
魯益士(C. S. Lewis)是大手筆,舉世公認,而他就“愛"這個大話題又寫出了一部大作 《四種愛》(The Four Love)。這是每一個關切愛這個話題的朋友不得不讀的名著。並且,我深信,當你讀完之後,一定不會後悔。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在它耐讀,可以反複讀,伴隨你一生一世。

我手頭的中文版《四種愛》一書,是由林為正翻譯,雅歌出版社出版。順便說一句,現代人越來越不願意讀厚重一點的書了。但是,不讀名著,心靈就很難提升,升華,超越。尤其對於基督徒來說,就是為了支援中文基督教的出版大業,我們也應該在書架或者辦公桌上,擺幾本自己買來的好書。

《四種愛》一書的主題是“上帝就是愛",而區別“舍己之愛"與“需求之愛",則構成了該書論述的出發點。

所謂“需求之愛",依柏拉圖的分析,乃是“因匱乏而生",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部分。沒有一個基督徒敢說,我愛主別無所求。說到底,我們在上帝麵前是乞丐。因此,無論我們怎麽接近上帝,我們也不可能與上帝完全相似。

上帝是愛的真理,若不留神,就會變成愛就是上帝。“而愛一旦被奉為上帝,當即成為魔鬼"。據此,魯益士反複強調,“所有人類的愛,發展到極致,都不免會妄想擁有上帝的權威",無論是其墮落到了極點,還是發展到了最崇高的時刻(第6頁)。

論及愛國,魯益士說,“國家之愛,一旦走火入魔,便會惡行惡狀。"(第22頁)因為愛國情操包含了許多成分,而這些成分又有許多不同的組合方式。

四種愛的第一種是親情。人生中持久的幸福,十有八九來自於親情。論及親情,魯益士說,“親情所有的是一張如家人般平凡的外貌,因此,大多數給予我們親情的人,在我們眼中都平實無奇。"(第36頁)基本上,親情並不挑剔對象的好與壞,它能愛最不起眼的對象。

在所有對愛的渴望中,對親情的渴望最容易變得極不通情達理,因為幾乎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親情的對象,而且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成為親情的對象。貪得無厭,於是就成為親情的某種病態。“想要人愛,先惹人愛吧",這句格言可以廣泛使用。魯益士提出的另一個要點就是,保持一定的禮節,家居與社交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誰也不可以隨心所欲"(第45頁)。

親情中的另一種突出的病態,就是控製之愛,使被愛的對象永遠處於匱乏之中。旗號則是,我這都是為你好啊。這在某些家長中,表現得特別清楚。

友誼是四種愛的第二種。它在古代最受推崇,而在現代則降為次要。魯益士特別強調,“友情是一種最不`自然'的愛,與本能,生理,社交,生活方式,生活需求等,幾乎無關。"(第62頁)友情的基礎是夥伴之交,因共同理想或共同目標而結合,肩並肩,攜手並進。於此,可見友情的可貴:超越人性。

“友情是上帝的工具"(第92頁),這是魯益士的獨特論點。因為在友情中我們看到,一切的美好都來自上帝,並且上帝使原本就美好的,變得更加美好。“因此,友情不但是上帝用來啟發我們眼界的工具,也是用來創造美的工具。在此盛宴,上帝才是真正的主人,是由他來選擇參加宴席的客人。"(第93頁)如此就可以說,人生得一知己,乃是上帝的恩典,一切都出自上帝的恩典。

關於愛情,這四種愛的第三種,魯益士首先區別了“愛情"與“肉欲",他的區別很棒:“沒有愛情的性欲要得到`它',也就是情欲本身;愛情要的則是所愛的人。"(第99頁)他接下來這樣分析,對於一個充滿了肉欲的男人來說,“女人正是他不想要的東西。隻不過,要得到他所想要的樂趣,女人還正好是必要的工具。"魯氏之神思妙語,於此可見一斑。

論及愛情的特徵,魯益士說,“愛情的特徵便是寧願與所愛的一起痛苦,也不願與他人共用幸福;即使雙方都成熟而且閱曆豐富,自知分手的創傷將痊愈,隻要撐得過眼前分手的暫時痛苦,今後十年自信會過得比彼此結合快樂得多 即使如此,也不願分離。"(第112頁)“寧可如此也不願分開。寧可擁有她而痛苦,也不願失去她而快樂。如果心碎,就讓兩顆心碎在一起吧!"如果內心沒有這種聲音,心中便沒有愛情。

的確,愛情如此偉大。但在其偉大之處也暗含危機。愛情的話語如同神諭,它能令人完全投入,彷佛達到了永生的境界。但是,愛情畢竟是一種情感,它不能代替上帝發言。

危機與危險都在這裏:“愛情一旦受到毫無保留的推崇及無條件的服從,便會成為惡魔。對於自利之心,它如天使般加以擯棄,不過對於上帝或全人類加諸身上的要求,它卻如魔鬼般一概反對。"(第115頁)魯氏之雋語,隨手可得。

聖愛,是四種愛的最後一種。說到聖愛,魯氏敏銳地觀察到了一點:“付出愛,便不要怕受傷害。不管愛的是什麽,心必然會受到折磨,甚至被打碎。如果心要保持完整,便不可以對任何人付出,甚至動物也不行。"(第128頁)因此,魯氏相信,並且我也相信這一點,即使愛得再不對,再過度,也比為了安全而孤芳自賞、自絕於愛而更接近上帝的旨意。

將因愛而受的痛苦獻給上帝。“如果我們的心注定要破碎,如果上帝要我們的心為愛而破碎,那就讓它碎吧"(第129頁)。

上帝乃真愛本身。“愛乃是上帝的創造力。這個最初的愛是舍己之愛。"(第133頁)魯氏大膽地借用了一個生物學的比方,“上帝就像是`寄主',故意把寄生蟲養在身上;他讓我們剝奪他,利用他。這才叫真愛。這正是愛的藍圖,眾愛的發明者。"(第134頁)

上帝賜給我們舍己之愛與需求之愛,同時他又讓我們分享他的舍己之愛。這愛的特點是:其一,它全然公正無私,隻想到什麽才是對所愛者最好的;其二,它能愛那些本質上不可愛的人。上帝同時也改造了我們對彼此的需求之愛,使我們能夠心懷感恩,喜樂地接受別人的施與。這種改造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凡是愛,惟有讓真愛進入,才能升華為聖愛"。而“人間的愛,惟有願意臻入聖愛的永恒,才能期望本身的永恒;至少要在人世間有個開始,以免長夜來臨,想改造都不可能了。"(第134頁)

就此打住:愛,永遠不會太遲。

成為接受者。接受聖愛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