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一條正在穿越沙漠想把南牆撞個窟窿過去看看的魚......
正文

讓我們蕩起生活的雙槳 8 《瞭望東方周刊》星星港的故事

(2006-10-06 10:28:55) 下一個
喪子家庭組成星星港:在助人中延續孩子生命
 新華網雲南頻道 ( 2006-09-15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0
【字號  相關新聞 打印】 【Email推薦:
】   【關閉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黃琳、程瑛/上海、北京報道

    對於“星星港”的成員來說,他們堅信一種傳說:人間每失去一個孩子,天上就多一顆星星,滿天繁星中,有一顆就是他們在天上的孩子

    22年了,心還是一樣的痛。

    22年前,舒言(化名)還不滿30歲,她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3歲半的女兒永遠離開了她。

    貼著女兒漸漸冰冷的小臉,舒言感覺心被生生地掏走了,整個人空落落的,像要飛起來。但她飛不了,她得無條件執行從部隊離休的父母的命令—— 孩子的遺體捐獻醫學事業。

    麵對父母在“遺體捐獻書”上的親筆簽字,舒言什麽都沒說。她知道父母的悲痛有多深。女兒的每一餐飯每一片尿布,無不浸透著老人的心血。兩位老人最大的樂趣就是在孩子睡著的時候,用手丈量著孩子的成長,一 , 二 ,三 ……

    母親告訴舒言,她在軍醫學校門口的台階上坐了幾個小時,最後還是狠狠心進去了。從那一刻起,舒言作了個決定。她去了非洲,選則了抗瘧工作。

    每一次聽到黑人孩子在免費救治後稚嫩的感謝聲,舒言都恨不得深深地鞠上一躬,謝謝人家恩賜她心靈的洗禮。在非洲,對女兒的愛已經延伸成一種廣博的愛。

    在舒言看來,因獨生子女現象而形成的倒金字塔形的中國家庭結構,使得每一孩子的逝去都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如果能有一個機構,幫幫那些正在生死線上掙紮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那該有多好。

    喪子之家的互助港灣

    舒言的希望,在8月27日上海淮海路社區大樓的一個房間裏,已經變成了現實。

    三年前,在網絡的幫助下,十戶失去孩子的人家自願籌辦了一次聚會。那是2003年7月27日,共同的經曆讓大家從下午一點一直聊到了晚上八九點。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聚會參與者說,當時大家都想傾訴自己的哀痛,平時和人家談總怕被看成祥林嫂,所以這些同病相憐的人一見麵就有說不完的話。那一次,大家共同商定每月聚會一次。

    8月,這十戶人家又一起去了鬆江的農夫山莊,討論並確定了以“星星港”作為他們這個互助組織的名稱。這個名稱有兩層含義:孩子是天上的星星;孩子永遠在父母心中,即便他們走得再遠,也走不出爸爸媽媽的“心”。對於“星星港”的成員來說,他們堅信:人間每失去一個孩子,天上就多一顆星星,滿天繁星中,有一顆就是他們在天上的孩子。

    慢慢地,“星星港”的會員增加了,一些失去孩子的父母開始主動找上門來。

    2005年9月,“星星港”終於成為有合法身份的民間組織。新會員傾訴,培訓教育“星星港”的發展宗旨,心理谘詢,法律顧問答疑等,都被確定為“星星港”的活動程序和內容。

    8月27日下午的會議,就是新會員的“傾訴會”。人們圍坐在一張長方桌邊,每人麵前放著一瓶礦泉水,桌子中間擺放著幾包紙巾。“做清潔的阿姨都知道,新成員來了要多準備一些紙巾。”一位老會員說。

    一些新成員看上去狀態的確很糟,當天,兩位父親在談到各自孩子的遭遇時,都泣不能語。不過,這樣的情況可能在不久之後有所改觀,因為“星星港”的每一個人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在助人中延續孩子的生命

    一位失去孩子的媽媽告訴《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對於是否加入“星星港”,她想了一整天,一夜沒合眼,因為對她來說,這意味著要重新觸碰已經結痂的傷口。但最後她還是決定參加,以前她就希望有一個這樣的組織,把很多失去父母的孩子,以及失去孩子的父母聯係起來,讓愛延續。在她眼中,“星星港”正是一個延續愛的地方。失去了孩子的家長們,把對孩子未了的愛延伸在更多人身上—— 白血病患兒、少管所誤入歧途的少年、敬老院孤寂的老人、兒福院的殘疾孤兒,都走進了他們關注的視野。

    一位家長說,我們的孩子生命比較短暫,就活了人生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做大量的社會公益活動,就是延續我們孩子的生命。

    “星星港”能不能發展成殘聯那樣的組織?“星星港”以後將如何進一步的發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