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華爾街神話終結者: 高盛 GS

(2008-09-26 12:06:24) 下一個


  布蘭克費恩帶領著高盛小心翼翼地前行,最終仍然成為這家已有139年曆史的獨立投資銀行的“終結者”


  成為銀行控股公司 

  9月21日,高盛(GoldmanSachs,紐約證交所代碼:GS)宣布將成為美國第四大銀行控股公司並接受美聯儲的監管。 

  同時宣布成為銀行控股公司的還有摩根士丹利,華爾街前五大獨立投行至此無一幸免於此次金融危機。

  高盛被美國《財富》雜誌稱為“華爾街最著名也最詭秘”的公司。 

  高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勞埃德·布蘭克費恩(LloydC.Blankfein)在新聞稿中稱:“當高盛還是私人合夥製公司的時候,我們因為考慮到需要永久性資本來實現規模擴張而做出了上市的決定。雖然我們接受美聯儲監管的決定由於市場情緒而加快了步伐,但做出這個決定的根本原因是我們認為美聯儲的監管可以為成員銀行提供充分、審慎的監督以及獲得永久流動性和資金的渠道。” 

  縱觀華爾街的曆史,資本一直是一個讓投資銀行頭痛的問題。在靈活性和資本實力的搖擺之間,獨立投資銀行再一次被迫選擇了資本。上一次這樣的選擇在上個世紀70年代,投資銀行出於資金壓力,紛紛拋棄合夥製選擇公開上市。 

  高盛宣布這一決定之前,華爾街前5大投行已經有3家失去了名號,隻剩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摩根士丹利前一段時間積極在全世界的商業銀行中尋找買家,希望像美林(MerrillLynch)一樣,給自己找到巨額儲蓄構建的靠山。獨立投資銀行模式還能不能繼續下去?世界都在看高盛。

  高盛首席執行官勞埃德·布蘭克費恩在去年年底因為帶領公司成功躲避了次貸危機被公司重獎,領到了1億美元的超額巨大紅包。但現在,曾經被認為在這場危機中“獨善其身”的高盛,因第三季度利潤下滑70%,身上落滿了懷疑的目光。 

  在今年發布第二季度財報時,高盛利潤僅僅下滑11%,當時市場還說,高盛這艘華爾街投資銀行的領頭巨艦再一次展示了自己“抗擊大風大浪”的能力。

  但9月16日高盛發布第三季度財報,利潤下降70%,這是自其1999年上市以來季度收入跌幅最大的一次。

  記者19日聯係高盛中國公司相關負責人,該人員說,公司最近和證監會、央行等不斷交流、溝通,也在看事態如何變化,但是公司這個時候肯定不會出來講話。

  在這極度動蕩不安的幾天裏,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破產,美林首席執行官約翰·賽恩在3天時間裏把公司飛速地賣給了美國銀行 (BankofAmerica),高盛仍然堅稱,自己可以作為一家獨立的投資銀行幸存下來,不需要與一家商業銀行合並,以獲得更為堅實的資金後盾。

  高盛首席財務官大衛·維尼亞(DavidViniar)說,他們對雷曼和美林的員工“非常同情”。但他表示,從商業角度來講,高盛將從其最有力競爭者們的消亡中獲利。維尼亞說,“競爭減少了,這對我們更有利。我們有了定價權,這甚至帶給我們更好的競爭優勢。” 

  從天堂到地獄 

  次貸危機爆發之前,布蘭克費恩喜歡講的一句話是“自1998年以來從未感覺如此良好”。那一年,俄羅斯債務拖欠危機使得高盛和全球金融市場陷入了困境,布蘭克費恩當時帶領高盛集團英國子公司成功地渡過了危機,從而使人們對其風險管理能力另眼相看。 

  目前高盛擁有多少不良資產外界不得而知,不過華爾街普遍猜測,他們的不良資產比雷曼和美林少得多。

  迄今為止事態推進的每一步都超過了人們的想象,次貸危機爆發後,高盛因為成功預見了危機,去年全年都采取了和大多數華爾街投行反向的操作,從而使得它去年的盈利又再創新記錄。但高盛終究沒有躲過這場海嘯。

  有個笑話說,一般的公司裏分為“有錢人”和“沒錢的人”,而高盛裏麵則分為“有錢人”和“有遊艇的有錢人”,以此來形容高盛的待遇之高。

  美國現任財政部長、高盛前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亨利·保爾森(HenryPaulson)在2005年年底領到了3800萬美元的年終獎,創下了華爾街記錄。

  2006年5月,保爾森執掌美國財政部,將高盛這架賺錢能力驚人的機器留給了布蘭克費恩。

  與保爾森的強硬、冷峻無情和一言九鼎相比,布蘭克費恩給人感覺多了一份親切。這位前“黃金推銷員”個頭不高,有些謝頂,他自謙並且和藹可親。但若你因此輕視他,顯然就大錯特錯了。 

  布蘭克費恩再接再厲,在2006年年底和2007年年底都交上了非常漂亮的作業,盈利分別飆升70%和32. 7%,達到創紀錄的95億美元及116億美元。他本人也將華爾街投資銀行首席執行官的年終獎記錄兩次刷新,2006年年底,布蘭克費恩領到了5340萬美元;為了獎勵他帶領高盛團隊在應對次貸危機中的出色表現,去年年底布蘭克費恩的年終紅包更是達到了1億美元。

  將高盛一手帶上巔峰的保爾森,如今在財政部用前所未有的巨大權力處理著遠比1987年上任的格林斯潘更為棘手的經濟危機問題,布蘭克費恩則帶領著高盛小心翼翼地前行,最終仍然成為這家在雷曼兄弟成立之後11年開張,迄今已有1 39年曆史的獨立投資銀行的“終結者”。華爾街神話至此結束。

  盡可能保守的運作方式

  2007年1月,美國《商業周刊》在一篇《布蘭克費恩:郵政工人的兒子執掌高盛》報道中,以高盛董事兼前高級合夥人史蒂芬·弗裏德曼 (StephenFriedman)的話結尾:“在過去的十幾年裏,我們經曆過足夠多的市場混亂,因此知道將會出現另一次混亂”,“但勞埃德清楚,樹長不到天上去,不會有一帆風順、無休止的擴張。” 

  文章中說,“一些觀察人士認為,對高盛而言,更大的威脅在於可能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此時次貸危機剛剛有星火之勢。

  2006年年底,次貸危機爆發之前,高盛緊急召開了一個以“抵押風險”為主題的會議。會議之後,從成立之時就以保守著稱的高盛決定減持抵押貸款相關債券,並且購買高價的保險,作為抵抗進一步損失的保護性舉措,此舉讓這家百年投行避免了次貸危機的災難。 

  之後當雷曼和美林以激進風格繼續增持抵押貸款債券的時候,高盛則在2007年做著與其他投行相反的事情。利用衍生工具在抵押貸款市場上保持淨空頭部位,因而從抵押貸款市場的熊市中獲利。 

  到2007年末,高盛通過沽空次級貸款獲利高達40億美元,不僅成功躲避次貸危機,還創下了遠遠超過花旗、美林等競爭對手的出色業績。

  你可以說這個決定是出於高盛高人一籌的風險管理能力,但是和資本市場上其他決策行為一樣,也未必不能說這其實是一種押注。高盛在本質上和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等其他公司並沒有什麽不同,隻不過押注的成功率比其他公司更高一些而已。 

  即便在當時,勞埃德·布蘭克費恩也說:“迄今為止,在其他投行遭遇到較大困難時,我們可能還表現不錯。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家機構能夠一直擁有出眾表現。因此,我們在經營方麵必須保守一些,爭取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他還說,在證券業這樣一個動蕩的行業,“任何人都有走背運的時候”。 

  上個季度,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杠杆比例分別為24倍和25倍,這一比例高於商業銀行,但低於雷曼兄弟今年早些時候32倍的最高值和貝爾斯登的33倍。

  美國銀行首席執行長肯尼思(KennethLewis)9月15日接受CNBC電視頻道采訪時預計,剩下的兩大投行目前的狀況堅持不了一兩年。 

  事實證明,他過於樂觀了。 

  在2006年4月的那期《市場》雜誌中,彭博社還評價道:“當麻煩來到時,CEO們就會去找高盛(whent roublecalls,CEOscallGoldmanSachs)。” 

  那恰好是保爾森最後執掌高盛的日子,此後他成為美國財政部長,以另外一種方式去迎接這一場華爾街的大風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