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鴻零雁

異國客居, 聊記心路
正文

關於李義山“錦瑟”詩意的個人見解

(2006-11-05 15:29:37) 下一個
關於李義山“錦瑟”詩意的個人見解

李商隱的“錦瑟”一詩一直為大家稱道,因其詩意隱諱向來眾說紛紜,但閱盡各家的解釋,都覺得都不能盡意。現不揣淺陋將自己對該詩的解讀就教於方家。

首先我認為將該詩解成“閨情,愛情,宦情,離情”都太粗淺了,妨礙了對整個詩意的把握。我認為義山在該詩中傳遞的是對人生一個基本議題“世間的一切是以‘無常’的形態存在著”的感慨。因為人生的無常是千百年來人類思考困惑的命題,在這首詩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因此千百年來我們讀這首詩都會共鳴。先看“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重點在“無端”與“花年”,作者似乎在開始感悟人生,而人類對自身存在的思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無名的衝動,是沒有什麽原因驅使的,因此用“無端”來表述。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這兩個典故大家都很熟悉了,但作者要傳達的意義是人生的真幻是那樣的無法分清,並沒有一個真真實實的自我存在著,整個人生就像一場夢幻。莊生與蝴蝶,杜宇與啼鵑都是人生幻化的表象,無論你是瀟灑還是執著,都在這種幻化中生滅著,這就是人生存在的無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承接前一聯對人生的解讀,此一聯進一步用華美的意向表達了世間美好的客觀事物也都是無法常駐的,都是虛幻的,悲喜美幻都是歸於虛無的,明珠雖美竟是眼淚所化,玉石雖寶卻要煙解雲消。世間萬物存在的虛幻與無常不正是如此嗎?概括前兩聯,正可用佛家三法印中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來解讀。“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流露作者麵對人生不可改變的虛無與幻化的回應,美好的事物當你身處期間時,往往是迷於他的表象,日後隻能追憶,但昨日成風,永難回複了。義山此詩由於深刻觸及人生的一個永恒的哲學議題“生命存在的形勢”--無常,而且將無常表達的美輪美奐,因此成為古典詩詞中的極品,能與此詩比肩的作品實在不多,張繼的“楓橋夜泊”或可與其一較短長,但談到內容與形式如此完美的結合,我還真找不到其他的作品。結尾想用佛家的一個偈子與義山此詩相發揮“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