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放軍的C4I係統

(2006-09-05 01:03:08) 下一個
在美國研究界,很少有與解放軍相關的課題像C4I(指揮、控製、通信、計算機和情報)係統那樣諱莫如深。與解放軍C4I係統相關的信息是美國情報係統中保護最為嚴密的數據之一。

  曆史演變

  最近,中國學術期刊刊登的一篇研究軍事通信史的文章對研究中國人民解放軍C4I係統的曆史發展提供了參考資料。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央軍委三局在延安西部的一個山穀中建立了8個大型無線電通信站供軍委使用,紅軍將這條山穀變為“紅色電波之穀”。三局還建立了8個大型無線電通信網絡,如政治、軍事、經濟、情報、新聞及其他通信網絡等。該局還為在延安的黨、政或軍事機關建立了內線電話網絡,以及一條通往陝西、甘肅和寧夏地區的長途通信線路。毛澤東為通信部隊題詞“科學的千裏眼和順風耳”。

  解放後,中國領導層決定分別為黨、政、軍係統建立相互獨立的通信係統,為此成立了原郵電部和隸屬於中央軍委的通信部,以及覆蓋全國的通信網絡,該網絡包括一個公共通信網(國家通信網)和兩個專用通信網(軍用通信和鐵路通信網)。上世紀50年代末,原郵電部建立了從北京延伸至南京、上海、東北和廣州的長途通信線路,解放軍也建立了獨立的長途通信線路。在某些情況下,軍用與民用線路並行,即采取直接把低碳鋼絲釘在民用電話線杆上的做法。

  1952年秋,朝鮮戰爭進入第二年,周恩來指示隸屬於中央軍委的總參及原郵電部,迅速為已部署於朝鮮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建立通信線路,在“一切為了作戰,一切為了前線”的口號激勵下,該工程於1953年4月20日完工。誌願軍部隊可直接通過無線電廣播聽到來自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聲音。與此同時,3000名解放軍通信戰士和600名郵電係統職工建立了連接成都和拉薩的明線通信線路,使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可直接指揮西南剿匪行動。

  1969年,中國在與前蘇聯發生的邊境衝突中,解放軍C3I係統顯現了脆弱性。當時,解放軍位於前線的通信節點被蘇軍運用電子戰成功實施了幹擾,前沿部署部隊與指揮部之間的通信聯絡經常被切斷。孔從周將軍在這次作戰行動後向軍委領導起草的報告中指出,在全麵戰爭中,解放軍所有的C3I裝備都無法在敵常規和電子戰攻擊下生存。由此,中央領導要求解放軍對C3I係統進行大規模現代化建設,有學者將這一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國試圖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一個覆蓋至軍級單位的可靠C3I係統,這一努力涉及四項重大工程。其一是地下防護通信網絡,該網通信線路總長53000公裏,將北京與86%的省聯係起來;其二是建立29個地下通信指揮中心,並通過總長14000公裏的地下電纜和總長5000公裏的水下電纜相互聯接;其三,通過“將300條線路的現有地下電纜更換為載波通信線路”的方式,對國防通信係統的線路進行升級;其四,建立海上通信網絡,如在海南島建立極低頻信號傳輸中心和解放軍最大的信號和通信情報(SIGINT)中心。

  在第二階段(80年代),中國成功地研製和利用了電子情報(ELINT)衛星,並發展了監視國際通信衛星的能力。在通信前沿地區鋪設了三條戰略性同軸通信電纜,分別連接北京與杭州(經由南京和上海)、北京與廣州及成都/重慶與上海。在該階段,通信安全性有所提高,解放軍使用地下和水底電纜處理敏感信息。

  在第三階段(90年代),解放軍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建立戰略性早期預警係統,並使該係統具備從遠距離之外識別、探測和跟蹤空中和太空目標的能力。集中克服解放軍在衛星雷達、天基激光探測器、大型相控陣雷達、超視距雷達及機載預警係統等方麵的不足。從90年代初開始,中國領導層顯然已認識到解放軍通信係統嚴重滯後於中國呈爆炸式增長的民用通信係統。軍委領導人指出,像中國這麽大的國家,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建立軍民分離的通信係統,應該走建立軍民通用的通信係統的路子,以此滿足平時和戰時的需要。

  目前狀況

  戰略和政策 中國領導層一直關注解放軍C4I係統的現代化建設。軍委主席江澤民曾擔任過電子工業部部長,他強調:“電子技術對經濟建設和國防通信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後,江澤民進一步指出:“軍事電子技術對國家安全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必須放在首位”。

  此後10年間,解放軍發展了其C4I係統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和政策。《解放軍報》1997年發表的一篇文章揭示了該政策的六項核心原則:(1)模擬技術向數字技術轉變;(2)電纜向光纜轉變;(3)機電交換向程控交換轉變;(4)單一功能終端向多功能終端轉變;(5)單任務網絡向多任務網絡轉變;(6)人工操作向自動化和智能化網絡管理轉變。《解放軍報》1993年刊登的一篇文章內容更加具體,指出解放軍正努力發展基於光纜線路、數字微波和衛星通信的C4I係統。

  到2000年,上述發展戰略又增加了另一些改革原則,包括:(1)靜態通信技術向移動通信技術轉變;(2)陸基和空中通信技術向天基通信技術轉變;(3)支援通信技術向指揮控製技術和信息戰技術轉變;(4)窄帶通信網絡向寬帶通信網絡轉變;(5)地區或地區間通信網絡向全球通信網絡轉變;(6)專用軍事通信網絡向專用和公用綜合通信網絡轉變;(7)軍用通信網絡向軍用信息網絡轉變。第七條原則展望了將傳統通信網絡與高性能計算機網絡相融合的前景。

  基礎設施 新華社1997年發表的一篇內容較模糊的文章,將解放軍的通信係統描述為由地下光纜網絡係統、通信衛星、微波通信、短波無線電台站及自動化指揮係統組成的體係。《解放軍報》在1995~1997年間發表的一係列文章描述了更為具體的內容,即解放軍的C4I係統至少由四個主要網絡係統組成:軍用電話網絡、保密電話網絡,全軍數據通信網絡及“野戰綜合通信係統”。這種描述將前者加以綜合,認為解放軍的地下光纜通信網絡、太空通信衛星、微波和短波通信設施等組成了軍用電話網絡、安全電話網絡、全軍數據通信網絡及野戰綜合通信係統的基礎設施。除全軍數據通信網絡外,與上述四個係統中的其他三個係統相關的信息很少。《解放軍報》1995年的一篇文章介紹說,始建於1987年的全軍數據通信網“擔負著全軍軍用數據、圖象、圖表和文字信息的自動傳輸和交換……”。到1995年,解放軍通信部門已培訓出1000多名係統操作和維護技術人員,該係統覆蓋了“駐中國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區的所有部隊。”

  在解放軍發展其通信係統的努力中,中國西北地區及西藏顯然是地理上的重點。1985年,原廣電部和郵電部與總參合作,在拉薩建立了該市第一個衛星地麵站。1989年,中央軍委、解放軍各總部和成都軍區撥款數千萬元建立了一個特別基金,幫助西藏邊防部隊改善通信基礎設施。1990年,總參為西藏軍區提供資金建造通信大樓和設備維修站,鋪設總長1000公裏的通信線纜。中央軍委在此期間還幫助西藏建立了另外四座衛星地麵站,分別位於果阿、亞東、察隅等地。1995年,西藏鋪設了兩條長途光纖通信線路,一條由拉薩至山南,另一條由拉薩至日喀則。西藏軍區的衛星通信網絡成功地通過了衛星網絡測試及總參組織的驗收。駐西藏部隊由此可將衛星通信網絡與全軍衛星通信網絡相聯接。由此,西藏邊防部隊“能通過衛星或光纖線路向全軍各部隊撥打長途電話,指揮所現在可通過電報或電話向前沿哨所下達命令。”

  光纖通信線路。解放軍通信基礎設施的重要發展之一是鋪設光纖通信線路。從信息安全的角度考慮,光纖通信較之於老式通信技術,傳輸容量更大且速度更快(565兆/秒或更高),不易腐蝕和受電磁幹擾,由於其重量較輕和體積較小,因此既適用於機動性較強的戰場指揮,也適用於位置相對固定的軍事指揮機關,與此同時還能提供更高程度的作戰安全性能。

  解放軍對光纜的興趣始於1993年,原郵電部和總參通信部簽署了合作建設總長10萬公裏的光纜線路的協議,以此構成中國長途光纖傳輸網絡和幹線的核心。到1995年,上述兩部門已合作在19個省和自治區建成了總長1.5萬公裏的光纜線路。1999年,據官方消息稱,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參加了10個以上大型光纖通信工程的建設。此外,解放軍也在建設其專用光纖網絡,該項目代號為“975通信幹線工程”。據報道,這些網絡能提供中央軍事領導層與地方守備部隊之間的聯絡。

  組織結構和C4I努力

  解放軍的C4I係統現代化建設很可能由總參通信部具體組織實施,該部負責建立、操作和保護解放軍的通信基礎設施。1999年,原總參通信部部長袁邦根少將在《中國軍事科學》雜誌上撰文指出,他所領導部門的主要任務是通信網絡建設、操作和安全防護。在執行這些任務時,總參通信部沒有建立與美軍類似部門相對應的組織機構,而是采取一種將美國政府多個部門的相關職能加以綜合的組織方式。

  據研究中國通信組織體製的專家芬克爾斯坦介紹,總參通信部的職能、任務和活動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發展、建設、操作和維護解放軍分布於全國的軍事指揮和控製係統,以及解放軍的信息管理係統;與國家和省級地方管理部門合作,加強中國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對軍區和軍分區及作戰部隊通信部門進行指導和監督;研究製定並向全軍部隊發布戰略、戰役和戰術層次的作戰通信原則;管理可能隸屬於總參通信部的高技術通信研發機構;對隸屬於總參通信部的戰略通信部隊(可能是機動和固定部署部隊)進行作戰和行政管理;可能與隸屬於總參的其他部門(如軍訓部)一起,向全軍通信係統的現役軍官、士官和部隊發布訓練規章製度和標準;在發生自然災害的情況下,提供緊急通信支援和幫助恢複民用通信。

  芬克爾斯坦推測,總參通信部可能管轄著下述部隊及擁有相應的職責:“(通信部門)可能管轄著大量下屬機構和部隊,其中既有固定部署的部隊(如高頻、微波、衛星通信、電話交換台甚至進行對流層散射通信聯絡的部隊),又包括機動部署的戰略通信部隊。這可能意味著總參通信部可能擁有站、庫一級的維修和後勤部隊,專門為通信裝備及放置這些裝備的建築物提供維修、供給、維護、測試、校準等服務。如果有人了解這些部隊的確切數量,那麽不會對總參通信部直接控製數千名不屬於各軍區管轄的‘作戰通信人員’的事實感到驚訝”。如果上述情況屬實,它們將有力地證實總參通信部在製定解放軍C4I係統發展政策和實施作戰行動方麵的核心領導地位。

  與之相反,總參三部負責信號和通信情報(SIGINT),監視外交、軍事通信和外國公民在中國的國際通信。從公開信息來源無法了解總參三部在信息安全方麵所起的真實作用,但該部所截獲的任何從中國發出的國際通信信息都將呈交給相關信息安全部門。總參四部(電子對抗/雷達部)可能還與原郵電部一起實施全國範圍內的無線頻率管理。

  總參還負責管理著下屬的C4I係統相關研究機構。第54研究所長期以來一直是通信和監視技術的研究中心,該所建造了中國第一個全數字化衛星通信地麵站、第一個大型船載衛星通信地麵站、第一個區域防空通信網絡和第一種人工衛星監視設備等。第56研究所重點研製分布式和並行式計算機係統。據報道,第61研究所負責研製指揮自動化係統和C3I係統,並在1997年組織召開了國防信息現代化建設研討會。第62研究所負責研製通信裝備、計算機和指揮自動化設備。據報道,原位於南京的第63研究所(現已並入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正在實施微波研究。

  中國電子係統工程總公司(CESEC)在解放軍C4I建設方麵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該公司隸屬於總參通信部,其業務範圍包括移動通信、電話線路安全、計算機網絡、密碼編製、微波、計算機應用及專用的軍事C4I係統等。CESEC在很大程度上負責設計、融合和操作解放軍的通信和計算機網絡,它還負責研製應用軟件,並與總參所屬重點研究所進行密切合作,專門從事C4I係統、微波和密碼編製等方麵的研究。更為重要的是,CESEC及其所屬機構與國外通信公司建立了密切聯係,為中國采購高性能的信息安全設備提供了機會。

  信息安全

  近年來,解放軍對信息安全很感興趣。這種情況起初僅限於確保軍事信息安全的範圍,後來逐步擴展至對中國國家安全構成明顯威脅的因素。自1999年以來,在關於中國引進信息技術硬件和軟件是否會影響國家安全的爭論中,解放軍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軍事出版物上出現了大量相關探討文章,並反複論及已廣為人知的事實,即美國英特爾公司研製的“奔騰”計算機芯片及微軟公司研製的“視窗”操作係統具有身份跟蹤功能,這種商業數據可能會提供給“外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機構”。這種情況的發展令中國軍方感到擔憂,因為“解放軍目前所使用的大部分計算機硬件和軟件都由國外進口,其中一些甚至來自台灣”。

  概言之,這些文章強調的主題是:“使用外國高技術產品會對國家安全帶來極大危險”,並建議發展中國自己的信息產業,以此作為惟一的“生存之路”。這些文章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解放軍報》2000年1月11日發表的題為《警惕信息殖民主義現象》的社論。該文強烈批評了那些通過“控製”信息技術對中國進行壟斷性壓榨的國家,並呼籲以國內替代品取代進口產品。該社論認為:“如果沒有獨立自主的信息係統,就不會有真正的國家獨立自主”,並大膽地提出了 “軍隊應該將保衛國家信息係統安全作為新的職能”。

  在解放軍內部,對信息安全最為關心的是總參謀部,這主要是因為它對作戰通信安全有著特殊的要求。在總參內部,信息安全由通信部負責。總參還擁有一些對這些部門提供科技支援的研究機構。雖然這些網絡需要不同層次的安全防護,但總參通信部尤其注重對所控製的網絡提供足夠的防護。近期報道的對中國軍用計算機網絡的入侵事件更突顯了該任務的重要性。作為信息安全的努力之一,公開信息來源已證實總參通信部負責審查和批準任何安裝於軍用通信網絡的設備,包括交換機和計算機等,並至少頒布了五項與軍用信息安全相關的國家標準,這些文件對軍隊各部隊和單位使用的信息係統的安全等級作出了詳細規定。

  最近的一些官方消息來源指出,即使做出了這些努力,解放軍的信息網絡仍然“較為薄弱,缺乏安全性和作戰能力,存在重計算機輕網絡、重硬件輕軟件、重分散式網絡輕融合式網絡、重固定網絡輕機動網絡、重網絡輕數據庫等現象,許多問題仍未得到很好解決。”

  未來發展

  可獲得的公開信息來源一直在對解放軍C4I係統的現代化建設進行預測。換言之,解放軍將繼續建設現代化程度更高的數字化、自動化、保密化、高速化、安全化和寬帶化的基礎設施。例如,廣州軍區計劃從“十五計劃”到2010年之間,建立具備移動連接功能並能提供綜合性寬帶服務的國防信息網絡係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