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什麽是詠歎調(aria)

(2010-05-06 21:55:56) 下一個

 詠歎調西洋歌劇、神劇或康塔塔等戲劇中一種極富抒情性、戲劇性的獨唱樂段。一般篇幅較大,音域寬,技巧性強,用於集中表在人物的風心活動。用管弦樂隊或鍵盤樂器伴奏。詠歎調(aria)的詞義就是“曲調”,運用始於17世紀初,與朗誦式的宣敘調相對,結構效自由。

  在十七世紀末,隨著歌劇的迅速發展,人們不再滿足於宣敘調的平淡,希望有更富於感情色彩的表現形式而產生的。因此從誕生之初,它就在各方麵與宣敘調形成對比,其特征是富於歌唱性(脫離了語言音調)、長於抒發感情(而不是敘述情節)、有講究的伴奏(宣敘調則有時幾乎沒有伴奏或隻有簡單的陪襯和弦)和特定的曲式(多為三段式;宣敘調的結構則十分鬆散)。此外,詠歎調的篇幅較大,形式完整,作曲家們英雄有用武之地,還經常給演員留出自由馳騁的空間,讓他們可以表現高難的演唱技巧。重慶聲樂教育培訓資源網因此,幾乎所有著名的歌劇作品,主角的詠歎調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當時,對宣敘調感到乏味的聽眾非常喜愛詠歎調,以致到詠歎調的18世紀時,其結構變得程式化,一般為A+B+A’的複三部曲式結構,特別是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樂派的歌劇中。過於嚴格的程式化,阻礙了劇情發展,格魯克在其歌劇改革中打破了這種格式。詠歎調在歌劇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可單獨作為音樂會曲目。一些歌唱性較強的器樂作品也稱詠歎調,如巴赫的《布蘭登堡變奏曲》主題等。

  到了現代,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如在瓦格納的後期歌劇中,不論宣敘調還是詠歎調,都不像前人的歌劇那樣拘泥形式、嚴格區分;他將兩者融匯貫通,成為聲樂線條,按戲劇情景的需要自由運用。瓦格納以來的歌劇趨向於大量使用宣敘調,隻有極短的經過句用詠歎調格式;同時,樂隊部分則起到主題延續和展開的作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