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戲說國人的“土”與“洋”

(2010-01-20 12:20:05) 下一個
最近發現了個新時髦,即海外華人常被國人冠以“老土”。想來滑稽,身在海外,想躲“洋”都難,卻被稱為“土”,用東北話說就是,這是哪說說的呢?

在國人眼中,何為“洋”,何為“土”?這實際是個動態的概念,還得看是哪個時段說的。

曾幾何時,好象隻有“土”,沒有“洋”,因為國門關閉,“洋”是資產階級的別稱,躲之不及。不過這仍沒擋住國人用“土”來“埋汰”人。那時的所謂“土”,是“不夠城裏”的意思吧,當然也要看是什麽地方的人說了。比如直轄市,會有人甚至將小些城市來的人(還不是農民)也說成“土”,然後二級城市的人又會說更小的城市的人“土”,一級一級傳。對上海人嘛,凡是上海以外的,都“土”。對北京人嘛,在這點上還比較克製,因為見得多些,有時明明看到個符合“土”的標準的,可是個大官,再怎麽的,說“土”就不合適了。比較典型的,應該是個叫陳永貴的,那是個從裏到外,從上到下“土”得掉渣,撲了撲了腦袋直掉高粱花子的主,可人家是副總理。再“土”也是那麽大個官。大官能“土”嗎?這是個問題。

那時的“土”,還主要是指穿著,舉止和說話的口音。

再後來,情況有點鬆動了,允許打扮了,“洋”也不再大逆不道了。於是在“土”的對麵的“洋”又回來了。“洋”,是個好詞,具體意思吧,應該是“土”的對立麵。“土”了不好,“洋”了好。不過那時的“洋”,洋得簡單,也不過是上海產的的確良襯衫,或是羊毛衫什麽的。不過穿著上要稍有講究,襯衫上麵的第一個扣子是不能係的,襯衫要塞在褲子裏。您要是襯衫放在褲子外麵,而且從上到下一個不留的扣子全係上,那“土”你就沒跑了。

那時的所謂“土”,最典型的描繪是:老冒進城,身穿條絨,頭戴草帽,腰紮麻繩,看場球賽,不知輸贏,買瓶氣水,不知退瓶,什麽什麽的。看得出,那時判斷“土”,“洋”的標準裏已經加上了行為,趕得趕不上時髦。不過今天看來,編這段詞的人,本身就夠“土”的了。

反過來說“洋”,其實“洋”這個詞,糾其本意,還是外國,特別是所謂的西洋(當然不能是非洲,拉丁美)的幹活。“洋”的好,暗含著崇洋媚外,要不幹嘛“洋”是誇人呢?所謂“洋”,無外是說穿著,舉止什麽的象老外,那玩意兒就好。不過那時的國人,對“洋”的理解頂多是一知半解,要麽是老電影裏看的,要麽是老的印象,離自己最近的是記憶,是十裏洋場的上海,要不怎麽上海的的確良就是“洋”了呢?

再後來,國門漸開,不過最大的風是從南邊吹過來的。一旦港台的東西流進來,上海的所謂“洋”就漸漸失寵了。這時的“洋”就是港派,從穿著打扮,到說話的腔調都在模仿。其實,時至今日,這種以港為“洋”的認識仍然相當的普遍。

港和“洋”掛上鉤,糾其根本,還是因為國人認為香港和外國是通著的,沒什麽區別。港的,就是洋的,於是就“洋”了。

再有,對大部分國人來說,並沒有機會見識真正的西洋,更多見到的,頂多是東洋,小東洋(韓國),加港台。為了理解“洋”,於是就隻能自覺不自覺的將自己能接觸的,加上時裝雜誌,時裝發布會上看來的,再加上想象去演繹。演繹出的結果麽?典型的,你就去看國內電影電視劇。那裏的洋人也好,海外華僑,華人也好,從穿著打扮,到言談舉止,都是怪怪的,是你在海外絕對見不到也找不到的。但作為國人,能接受得了的,也就到這個程度了。

即便今天,國人出國,見老外的機會多了,可仍然有很多很多的人,對真正的洋視而不見。腦子裏頑固堅持的“洋”,仍然是國內電影,電視劇裏演繹出來的形象。所以你說你是海外回來的,但穿著打扮不是那個樣子的,誇你的,就說你沒忘本,損你的,你就是“土”了,因為你不符合國人想象中的“洋”。

所以,下次再被國人“恭維”為“土”,聳聳肩,讓它過去,實在是沒地兒打這個官司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