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站著說話不腰疼

(2007-11-20 20:25:02) 下一個

有的時候,當你說一件不曾經曆過的事時,無論道理幾多,都略顯份量不足,而話飄到過來人的耳朵裏後,讚同則是天下皆知的常理,反對則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最不愛聽的一句話就是“到時候你就知道了”,因此凡此情形時我大都免開尊口,有再多想說的話也忍著,忍不住非要說時,說之前先把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話自己說了,免得爾後扔來“到時候你就知道了”讓我混身難受。

 

鋪墊了這麽多,想必我要說的事也近似昭然若揭了,今天就是這樣一種情形,要說一件不曾經曆過的事(至少是not yet),而且已經忍了很久,今天一定要一吐為快。

 

話題是老的,孩子。人生課題如車外的風景,一個站一個景,非要在八裏莊看十裏堡的景,別扭之餘牽強。二十歲時我們聊愛情,三十歲時我們聊孩子,因為車到這一站了。

 

首先,我認為生孩子是一個決定,和其他充斥在生活裏的決定,如買房、買車、搬家、定居,其本質是一樣的。它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此要思忖斟酌,三思後行;但它隻是一個決定,決定了便付諸實施,然後處理著過程中的問題。它不是磨合任何關係的潤滑劑,不是改變命運的契機,也不是快樂或苦難的必然來源。那麽它既然是一個決定,在麵對它時必然有是與否的不同答案,如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如果說一個人的一生因沒有孩子而不夠完整,一個女人因沒有孩子而不夠完美,就如同說你因喜歡白菜而懦弱,因喜歡蘿卜而梗直一樣可笑。的確,為人父母是一個神聖而艱巨的使命,它的神聖讓稱職的父母將無私這種品質做到極至,它的艱巨讓自私的父母摧毀著自己生活的同時折磨著另一個心靈,但它卻不足矣去衡量、評價一個人生的價值。

 

其次,孩子與你是相互獨立的,盡管孩子在成人之前客觀上需要父母的哺育撫養。任何一個生命,從哇哇墜地降臨於人間的那一刻起,他/她就是一個獨立的人,盡管他/她尚不能思考,不能自理,但他/她並不被父母及任何人所擁有。父母的責任是盡其所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為了十八年後他/她能夠以一種相對成熟的態度和理解來麵對自己的人生。任何一個給予生命的人,其生活也是獨立的,孩子在嬰幼年時必然占據很多精力,但這不意味著父母的全部生活就是孩子,也不意味著父母應理所當然的放棄其他社會關係與責任,一句為了孩子便解釋了所有的冷落。生活需要一種平衡,為人父母後隻是在已有的眾多角色裏再加上一條而非取代它們,我們在為人女,為人妻,為人友之後為人母。在新角色加盟後是否及如何達到一種新的平衡是在決定為人父母之前必須考慮的,考慮的結果影響著這個決定的是與否,所以便有了“我們還沒準備好”的說法。一個在子女的成長中完全失去了自我的父母會潛移默化的侵蝕著這個孩子的獨立,會有意無意的把自己生活裏放棄的東西強加在孩子的意識裏,讓他們去喜歡自己曾喜歡的東西,讓他們去繼續自己曾不得不中斷的種種。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

 

衡量一個父母是否稱職並非取決於他們是否把孩子整天放在嘴邊,張口閉口就是孩子,你的孩子穿了這個,我的孩子就一定穿那個等等雲雲。客觀講,一個生命是很頑強的,讓孩子整天錦衣玉食,滿足的隻有父母的虛榮心。對於孩子來說,更重要的是提供給孩子一個身心健康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從小就建築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在天真爛漫的年齡不懂得人間苦短。如果父母不能處理好有了孩子之後生活裏新的平衡而隻是一味的放棄,他們如何能健康、積極、向上、快樂的生活?如果父母自己都不能這樣的生活,又如何給孩子營造一個開朗溫馨的成長氛圍,向孩子傳遞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如果孩子的身心無法同時健康的成長,把孩子打扮得再花枝招展又有何用呢?

 

以上純屬個人拙見,並自知站著說話不腰疼,而且看情形還要繼續站一段時間,所以類似“到時候就知道了”的評語就省省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