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軍抗日名將:王甲本。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1周年。

(2006-08-22 20:37:53) 下一個
抗日名將王甲本   王甲本,字立基,1900年出生於雲南省富源縣中安鎮一軍人世家。其父王國棟曾參加過1911年的雲南重九起義和討伐袁世凱等活動。1917年,其母病故,不久其父也患神經失常症病逝。王當時在省立第三師範學校讀書,父母雙亡後,得家族中四叔王懷仁資助,到昆明考入雲南講武堂學習軍事,由此從軍,戎馬一生。他在28年的軍旅生涯中,足智多謀,作戰勇敢,身先士卒,身經百戰,屢立戰功,從排長始,逐級提升。抗日戰爭中任國民革命軍第79軍少將軍長,為國家民族的生存,戰死沙場,以身殉國。   1918年,王甲本從講武堂第十四期結業後,在滇軍顧品珍、範石生部任排長、營長。先後參加了入粵討伐叛軍陳炯明和桂係軍閥沈鴻英及國民革命軍北伐諸役,到1927年打下湖南軍閥何健後,很快就提升為國民革命第16軍47師第36團團長。   他平時十分注意自身訓練,行軍中,一般都不騎馬。他曾在小腿上綁上9斤重的鐵沙袋進行訓練,使其一次急行軍能走180華裏路,成為滇軍中最有名的“快腿”和“硬腳板”。   滇軍素以“兩槍”聞名,除了打仗用槍外,還有“煙槍”。但王甲本自己不抽大煙,也不準部下抽。   1929年晉任國民革命軍第51師151旅旅長,不久,進南京國民黨陸軍大學將官班學習指揮,畢業後任18軍第98師副師長。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日本進攻上海,“淞滬抗戰”爆發,18軍奉令增援上海,當時王甲本正在南京受訓,接電令,速赴上海前線。臨行前,正在中共駐寧辦事處的周恩來和朱德同誌前往他的駐地新街口探望。周恩來和朱德同誌向他闡明了中共的抗日主張和對抗戰前途的看法,並鼓勵他抗日立功。   98師先後擔任寶山、月浦、新鎮、羅店、獅子林一帶的阻擊任務。日軍海陸空全麵配合進攻,武器精良,準備充分,氣焰囂張,欲在10天內占領上海。保衛上海之戰,王甲本從未離開前線,常到最前沿陣地察看敵情,險被敵機炸死。曆時3月的上海抗戰,徹底打破日軍10天占領上海的美夢。到11月15 日,98師奉令撤退至安徽徽州整休時,全師2590餘名官兵血染鬆土,這位副師長身上取出了31塊彈片。不久升任98師師長。   王甲本就任師長後,為迅速提高官兵的素質和戰鬥力,任人唯才,大膽提拔一批有能力、有專長的年輕軍官,如潘茂、鍾旭、李印西、楊繼華、黃土瑜、楊大強等,新提拔起來的營連長,當時都才20來歲,人稱98師“少壯派”。這批人很快成為98師的骨幹。   他用人愛賢能之才,隻要是為抗日救國而來的各方誌士仁人都予以接納信用。他的參謀席上有從美國歸來的愛國華僑朱某,有武漢大學、西南聯大去的教師和學生“符參事”等,還有共產黨派去的“劉參謀”等。他從不搞裙帶關係,不因是老鄉、親友徇私情,不培植私人勢力,這在國民黨軍隊中實屬少見。   他愛兵如子,每次給士兵發軍伯都要親自監督,讓銅錢如數發到士兵手裏。對貪財者他最恨。在他指揮的部隊裏,對極少數靠吃缺、吞並公款和克扣士兵軍餉發財的軍官從不放過,曾先後處決過兩個營長、兩個連長和一個軍需官。為此,被少數貪財的軍官忌恨,背後誣蔑他為“王屠夫”。   1938年4月,98師奉命赴安徽寧國,消滅盤踞浙贛鐵路沿線河瀝溪、水東、孫家鋪、紅林橋等車站的日軍。堅決擁護國共合作抗日的王甲本,率部與新四軍第三支隊司令員羅炳輝將軍部聯合進攻。這兩位同是來自雲南高原的將軍經過周密策劃,指揮部隊頑強進擊,一天一夜攻下敵人以上據點,並追敵至宣城外,宣城光複。戰鬥結束後,羅炳輝部的槍彈所剩無幾了,王甲本三次批條子到軍需處,支援羅部20萬發子彈。   王甲本為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在戎馬倥傯中有餘暇就讀書,除《孫子兵法》、孫中山著作外,還讀了不少馬列主義文獻,提高政治、軍事素養。他竭力擁護國共合作全民抗戰到底,打敗日本侵略者,渴望中國建成民主自由的國家。他每次戰前動員對全體官兵大聲疾呼:“抗日戰爭是民族戰爭,是關係到我們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我們不當亡國奴,抗戰到底,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們。”同時列舉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華北、中原諸省後,無所不為的滔天罪行,教育官兵以浴血奮戰挽救祖國危亡。一旦發現部下有親日者,格殺無論。他曆來反對內戰,常告誡部屬,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要一致對外。   1939年秋,王甲本多年遠離家鄉,但時刻懷念著父老鄉親。得知平彝縣(今富源)要創建第一所中學,即解囊相助,捐資9000餘元,支持清溪中學的建設,表達關心桑榨教育的誠心。   1939年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軍為配合德軍的侵略行動,成立了中國派遣軍司令部,企圖以此加強對中國的政治和軍事進攻,迅速解決中國大陸戰爭。第一個軍事行動就是進攻中南軍事重鎮長沙。日軍從1.939年到1941年間,先後三次對長沙用兵。王甲本率部三次參加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時,98師擔任朗犁一帶的阻擊任務。王甲本親自指揮全師官兵阻擊兩倍於己的日軍,並親自投入敵陣肉搏,經兩夜一日的激戰,敵傷亡慘重。這次阻擊戰的勝利,打亂了日軍的整個戰略部署。會戰結束後,他被提升為79軍軍長。   1941年12月初,王甲本擔任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外圍總指揮。他將98師部署在霞凝港至撈刀河一線。剛布防完畢,敵前衛部隊突然向我方陣地右側進犯。第九戰區司令部電令:外圍軍全力攻擊敵側背,遲滯敵軍行動,支持主力集結長沙布防。王甲本立即調整外圍的布防,並親率292團繞至敵側後,發起猛烈進攻。日軍以為國軍主力來了,全力反擊。當敵發現中計後,國軍主力部隊已趕到長沙。5日夜12時,敵主力一部向撈刀河陣地攻擊。他果斷命令一營擔任陣地右側掩護,親率主力迅速返回撈刀河增援。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他命嶽麓山炮群近位轟擊。寧可自己的士兵受損,也不讓日軍搶占要地撈刀河一步。在嶽麓山炮火密集轟擊下,前沿的抗日官兵雖然被炸死了一部分,但死傷更多的是日軍,待增援部隊趕到後,阻止了敵人的行動,守住了撈刀河,把會戰前的主動權緊緊抓住。   第三次長沙會戰,成為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正麵戰場上少有的大勝仗之一,共斃敵3萬餘人。外圍總指揮王甲本在這次會戰中立了頭功,以他的機智和勇敢,贏得了“硬仗將軍王甲本”的榮譽稱號。   1944年4月,豫湘桂戰役拉開後,正麵戰場上的許多國民黨軍不斷潰撤,一退千裏,王甲本所率部隊沒有退縮。至5月,日軍已大舉進犯湖南,79 軍才奉令南下,駐防在常德、湘潭一帶。王甲本將軍指揮79軍及部分滇軍、川軍共5萬餘人與敵周旋,頑強抗擊日軍,減緩了國軍的大潰敗。在短短的半個月內,就殲敵萬餘人,在正麵戰場上引起了很大震動。   8月初,王甲本率部解衡陽之圍,但守軍第十軍軍長方先覺(蔣介石嫡係將領之一)卻叛國投敵了,隻得後撤布防,沿途邊打邊撤,保護成千上萬的老百姓轉移。   9月1日,日軍第六方麵軍司令岡村寧次派部分師團沿湘桂鐵路兩側發動鉗形攻勢。國軍79軍奉令到湖南冷水灘一帶布防堵擊。   9月7日拂曉,王甲本在東安西麵一村莊駐地接到報告:一部日軍便衣隊(喬裝老百姓)千餘人向79軍部潛移,意欲包圍軍部。王甲本隻帶警衛排火速轉移山口鋪,令副軍長甘登俊率直屬部隊跟上。不料,王甲本及警衛排先行到山口鋪陷入日軍重圍中,全部壯烈犧牲。當甘登俊率直屬部隊僅用半個小時趕到山口鋪東側時,看到的是警衛排全體戰士、副官吳鎮和王軍長的屍體,在他們的周圍還躺著成片的日軍屍體。軍長仰躺著,頭部、頸部、胸部盡是被刀所刺的痕跡,兩道濃黑的劍眉緊擰在一起,麵部肌肉不規則地扭曲著,眼睛還半睜著,上牙深陷於下唇的肌肉,拉開他血肉模糊的雙手,是變黑的血肉和白的指骨。   王甲本將軍與敵肉搏身亡的消息傳出,舉國震動,激勵軍心民心,強烈要求團結抗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1944年11月7日發布了《追晉陸軍中將》令:“故陸軍少將王甲本,追晉為陸軍中將。”其家鄉為紀念他,曾將中安鎮改名“立基鎮”,還將鎮上新創立的一所國民小學改名“立基小學”。   王甲本將軍犧牲時,由於軍情緊急,未能很好安葬。湖南東安縣山口鋪芭蕉村戰地民眾將將軍遺體掩埋在後山坡上,後經修整維護,至今保存完好。每年清明,該地老百姓都自動去為這位抗日將軍掃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