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日名將唐淮源:中條山國軍抗日根據地犧牲的最高將領

(2006-08-22 20:37:53) 下一個
抗日名將唐淮源   唐淮源(公元1886—1941年),字佛川。江川縣翠峰麻栗園人,後遷居江城鎮。生前曾任國民黨陸軍第三軍軍長,是國民黨軍犧牲於抗日戰場上的屈指可數的高級將領。   唐淮源未滿周歲時,父親棄養,其母撫孤,傭於鄉紳候氏。淮源稍長,伴侯子讀,聰明好學,事母至孝。1909年,唐淮源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與朱德為同班同學,相交甚厚,畢業後出任排長,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雲南“重九”起義。1916年,袁世凱竊國稱帝,雲南護國討袁,唐淮源隨蔡鍔人川,任營長。屢有戰功,後任第五團團長,調任宜賓縣縣長。繼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長,參加靖國等役。1922年,滇軍內江混戰,唐淮源與朱德等被迫離開雲南,在上海受命於孫中山,南下人粵,奔走大江南北,參加北伐。1927年,唐任南昌軍分校教育長,後調任陸軍第十二師副師長兼三十五旅旅長、十二師師長。抗日戰爭中,唐率師參與冀西、晉東、晉南諸戰役。1937年,唐淮源升任第三軍軍長,率部抗戰,沉著果毅,屢挫強敵。   1938年夏,奉命轉入晉南中條山作戰,曾協同友軍擊敗敵寇13次大舉進犯,形成大西北之屏障,保護了潼洛地區。1939年,唐淮源母病故於家鄉,於敵進攻稍緩時請假回鄉奔喪,返回前線時,與朋友言談,表示決心與中條山共存亡,已抱定以死報國之心。他在給其子唐伯華的信中說:“……現祖母安葬已畢……於16日飛蓉,改乘汽車回中條山防地。此後家庭之責任已了,國難之恥辱未了,各有職責,望汝等好自為之。”1941年3月以後,日本侵略軍秘密從華北、華東、中原三個戰場上調集25萬人馬,兵力兩倍於我,於5月7日由東、西、北三麵分四路進犯中條山,企圖乘我軍背水之危,將晉南我軍殲滅於黃河北岸。第三軍駐防聞喜、夏縣以東區域,適當中條山之正麵,首當其衝。當日,前沿陣地被日軍攻破數處。我方四十三軍於次日下午過早撤退,敵乘虛而入,中條山陣地被分割為二,敵侵入第三軍左側後,分襲各級司令部,截斷我後方聯絡線。第三軍將士在唐淮源指揮下,與敵展開猛烈運動戰。當其他友軍已經突圍,第三軍在傷亡過半的情形下,仍以衛國守土的頑強精神,與敵反複衝殺,寸土必爭,進行殊死抵抗。10日,第三軍遵命南撤,與深入之敵遭遇於溫穀村附近,爭溫穀村以北高地。官兵前仆後繼,奮勇搏鬥,嘶殺之聲,山穀為震。是時,沿山口與黃河各渡口,均被敵占,敵主力以分進合擊之勢向第三軍合圍,官兵四麵受敵,糧盡援絕,仍猛烈果敢與強敵作殊死戰。11日,敵合圍之勢己成,唐召集三位師長毅然喊道:“現情況險惡,吾輩對職責及個人之出路,均應下最大決心,在享有可為時,須各竭盡心力,以圖恢複原態勢,否則應為國家民族保全人格,以存天地之正氣。”並說, “中國隻有陣亡的軍師長,沒有被俘的軍師長,千萬不要由第三軍開其端。”言罷,令各師以團為單位化整為零,分路突圍。中條山南北幅員僅100餘裏,敵我縱橫交錯,天險黃河橫豆於後,第三軍官兵饑疲交困,身處絕境,但同仇敵愾,越戰越勇,奮不顧身,視死如歸。唐淮源率十二師一部,向懸山前進,遇阻,轉向西又被困於東交口附近,幾經力戰衝殺,12日晨,到達懸山時,敵追蹤而至,環攻甚急,師團長官傷亡過重。唐淮源親率官兵,三次突圍受挫,傷亡慘重,彈盡糧絕,即於大雨灣沱之中,遣去左右,飲彈自盡於懸山之嶺,壯烈殉國。   唐淮源在臨終前在日記本上寫有遺書一頁:“餘身受國恩,委以三軍重任。當今戰士傷亡殆盡,環境險絕,總軍兩部失去聯係。餘死後望餘之總司令及參謀長收拾本軍殘局,繼續抗戰,餘死限目矣!”國民政府於1942年2月2日發出“追贈陸軍上將第三軍軍長唐淮源褒揚令”,刻石於江川縣江城唐公祠,現尚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