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日鐵軍:國民黨五大主力之“禦林軍”整編第74師

(2006-08-22 20:37:53) 下一個
國民黨整編74師1937年8月在武漢成立,初建時為74軍,1946年改編為整編為74師。它是國民黨“王牌”中最耀眼的新星,有著一係列的輝煌:“禦林軍”、“抗日鐵軍”、“虎賁師”,並榮獲國民黨最高獎勵“飛虎旗”。   國民黨整編第74師,是國民黨“王牌軍”中最耀眼的一顆戰場“明星”。   它有一係列的美稱:“禦林軍”、“抗日鐵軍”、“虎賁”師,並榮獲國民黨中最高獎勵──“飛虎旗”。   它經曆過一係列的惡仗、硬仗、險仗: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等許多重大戰役,戰功卓著。   它產生一係列的名將:第一戰區第36集團軍司令俞濟時、第四方麵軍司令官王耀武、少將副軍長張靈甫等都出自74軍。 武漢創軍,臨危赴難。1937年8月,在武漢的國民革命軍第58師師長俞濟時,接到了國民政府的委任狀,被任命為新組建的國民革命軍第74軍軍長。   人們說,74軍創軍武漢,其實並不十分確切。   74軍創建在危難之時,當時淞滬抗戰的序幕已經拉開。74軍尚未來得及舉行建軍典禮,下轄的51師在陝西尚未歸建,便開赴淞滬抗日戰場。   新組建的74軍下轄58師和51師。   58師是俞濟時1935年在湖北宜昌親自整編創立。不久,全國陸軍開始統一整編,第58師被列為調整師,進行了重點整編和重新裝備。經過整編,第58師共下轄2個旅、4個團,並配屬炮兵、工兵、輜重兵各1個營,全師總人數達10923人。在武器裝備方麵,第58師也配備得十分齊全。全師共有重機槍54挺,輕機槍274挺,擲彈筒243個,山炮、野炮、榴彈炮16門,迫擊炮、平射炮30門。在全國202個步兵師中,像58師這種裝備精良、兵員充足的調整師可以說是屈指可數。   王耀武為師長的51師當時駐守在陝西南鄭、洋縣、西鄉一帶。在國民黨的曆史上,51師也是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   新成立的74軍,還有幸雲集了一批軍界精英,日後許多人成為蔣介石的得力愛將。   在國民黨軍界中,俞濟時是一位頗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他出生於浙江奉化,與蔣介石是正宗同鄉,又是黃埔一期畢業生。正是憑著這兩條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加上他為人機警、精明幹練,因而深受蔣介石的青睞和寵信。從1925年東征時期起,蔣介石就一直把他帶在身邊擔任貼身侍衛。在短短幾年中,俞濟時就從侍衛大隊的排長躍升為警衛第1師師長,並一度擔任南京警備司令。其晉升速度之快,令人歎為觀止。   抗戰爆發後,俞濟時又指揮第74軍,參加了淞滬抗戰、南京保衛戰和武漢會戰等曆次戰役,轉戰大江南北,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做過一些有益的事情。   74軍第二任軍長王耀武則沒有顯赫的出身,沒有過硬的後台,沒有深厚的資曆,雖然是黃埔軍校畢業,但隻是個第三期學員。   可是,王耀武偏偏當上了王牌主力第74軍的第二任軍長,並從此長期受到蔣介石的信任和重用,以至於在國民黨軍隊中,流傳著“三李不如一王”的說法(三李是指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他們都是山東籍國民黨將領,黃埔一期學員)。   確實,王耀武升任第74軍軍長,完全憑的是自己的才幹和能力。   王耀武1904年出生於山東泰安上王莊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自幼隻上過幾年私塾,19歲就先後到天津一家煙草公司和上海馬玉山糖果公司當工人和店員,堪稱是地道的“工農子弟”。艱苦清貧的生活,培養了他吃苦耐勞的品質和頑強的意誌。1924年11月,王耀武南下廣州,考入了黃埔軍校第三期。   1926年1月,王耀武從軍校畢業,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1師3團4連任少尉排長。由於他作戰勇猛,帶兵有方,引起了師長何應欽、團長錢大鈞的注意,不久,他就晉升為上尉連長。   第二次東征勝利後,第1師進駐潮洲、汕頭地區休整。當時何應欽為整飭軍紀,成立了第1軍直屬的憲兵營,以自己的內弟為營長。為了輔佐他的內弟,何應欽又特意將王耀武調到憲兵營第1連任連長。王耀武果然不負厚望,輔助何應欽的內弟將憲兵營帶得井井有條,因此深受何應欽的賞識。   1930年3月,王耀武晉升為第1軍獨立第2團中校團副。不久,他率部開赴河南參加了蔣、馮、閻中原大戰。由於他在戰場上屢建戰功,同年9月,軍長劉峙即提拔他擔任獨立第32旅第1團上校團長。   1932年6月,蔣介石向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王耀武所在的第32旅在宜黃陷入了紅軍的重圍。旅長楊天民十分恐慌,準備棄城突圍,王耀武勸阻楊天民說:“紅軍善於攻點打援,我若突圍,必遭全殲,如若死守,或可幸存。”結果王耀武與楊天民率全旅堅守宜黃24天,始終未被紅軍攻破,創造了出乎蔣介石意料之外的“奇跡”。戰後,蔣介石親自召見了王耀武,對其慰勉有加,當即宣布提升王耀武為補充第1旅少將旅長。王耀武對蔣介石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   由於王耀武在內戰中“戰功”卓著,1936年8月,他又晉升為第51師師長。   抗戰爆發後,王耀武才總算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他率領第51師在淞滬抗戰、南京保衛戰中打得十分出色,讓日軍吃足了苦頭。當時上海的《申報》、《大公報》都報道了第51師的戰績,還刊登了王耀武的照片。   1939年6月,蔣介石在重慶親自召見了王耀武,對他任第51師師長期間的戰績大加讚許。這樣,王耀武這位普普通通的農家子第,終於登上了第74軍軍長的寶座。   此後,王耀武指揮74軍又先後參加了上高會戰、第二、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都取得了出色的戰績。1943年8月,王耀武升任第5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4年2月,蔣介石將王耀武提拔為第24集團軍總司令,下轄第73軍、第74軍和第100軍。1945年1月,國民黨在昆明成立陸軍總司令部,下轄4個方麵軍,王耀武又躍升為第四方麵軍司令官,與老資格的盧漢、張發奎、湯恩伯並駕齊驅,紅極一時。   在國民黨軍隊中,像王耀武這樣多次受到蔣介石親自召見,每戰非升即獎的將領,是極為罕見的。王耀武以自己超群的才幹和輝煌的戰績,證明了自己是國民黨軍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獲得了蔣介石最大程度的信任和寵愛。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任命王耀武為第二綏靖區司令官,駐守濟南,總攬山東地區的黨政軍大權。   在內戰戰場上,王耀武連連敗北,再也顯示不出他的軍事才能了。1948年9月16日,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圍攻濟南。王耀武負隅頑抗8晝夜後,終於全軍覆沒,他本人也成了解放軍的俘虜。   解放後,王耀武作為內戰戰犯,於1959年12月4日獲得了特赦。此後,他當選為第4屆全國政協委員。1968年7月3日病逝於北京,終年64歲。   74軍組建時的51師153旅305團團長張靈甫,是一名後起之秀,國民黨軍中的一名驍將。   張靈甫原名張鍾靈,字靈甫,1903年生,陝西長安縣人,黃埔第四期畢業。   張靈甫頗具鮮明的個性與特色。作戰勇猛頑強,凶狠剽悍,肯動腦筋、肯賣命,善打硬仗、惡仗,這是張靈甫的主要特點。在北伐戰爭期間,張靈甫在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1師1團任排長,當時他所在的部隊在江西德安與孫傳芳的精銳主力盧香亭部相遇,麵對敵強己弱的情況,張靈甫向營長提出了黑夜偷襲的建議,被營長采納。他親自率全排作為全營的先鋒,一馬當先,夜襲敵營,結果大獲全勝。在混戰中,他的右腿中彈負傷,他卻一聲不吭地堅持戰鬥。在中原大戰中,他率部參加進攻河南唐生智的戰鬥,右臂中彈負傷,戰後被提升為營長。1934年,張靈甫參加對鄂豫皖區的“圍剿”,率部追擊長征的紅四方麵軍,與紅軍多次展開肉搏戰、白刃戰,給紅軍造成了一些損失,因而受到第1師師長胡宗南的賞識,不久即晉升為獨立旅第1團團長。   抗戰爆發後,張靈甫被任命為74軍51師153旅305團團長,率部參加淞滬會戰,與日軍在羅店、施相公廟一帶血戰月餘,多次重創日軍。   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衛戰中,張靈甫團奉命堅守上方鎮東北屯一線,與日軍激戰2晝夜。他本人左臂負重傷,仍堅持戰鬥,不肯退陣。   1938年9月,張靈甫在江西德安參加萬家嶺戰役,他親率一支精銳的敢死隊,從張古山背麵的懸崖絕壁登上頂峰,奇襲日軍,一舉奪得了這個製高點並堅守5晝夜,打退日軍數十次反撲,為萬家嶺大捷立下了大功。戰後,張靈甫晉升為74軍51師153旅旅長。1938年冬,國民黨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第六處處長、進步作家田漢在長沙以德安戰役萬家嶺大捷為題材編寫活報劇演出時,劇中就有張靈甫這一角色。張靈甫因此聲名遠揚,名噪一時。   1939年3月,在反攻南昌的高安戰役中,張靈甫右膝中彈骨折,他卻毫不在意,繼續指揮作戰,揮灑自如。此後,在1939年9月的第一次長沙會戰、1941年3月的上高會戰和1941年9月的第二次長沙會戰中,張靈甫或運籌帷幄、出謀劃策;或出生入死、衝鋒陷陣,屢創佳績,屢立戰功。由於他驍勇善戰,因而受到俞濟時、王耀武的青睞,在短短3年中連升數級,先後任第51師步兵指揮官、第58師副師長、第58師師長等職。   1946年6月,張靈甫登上了74軍軍長兼南京警備司令的寶座,成了蔣介石的“禦林軍”總管。內戰爆發後,他率領整編第74師(即第74軍)瘋狂進攻新四軍和蘇北、蘇中解放區,先後占領了淮南、淮北、蘇中、蘇北等地,一直攻到山東,猖獗一時,氣焰囂張,驕橫跋扈,不可一世。最終在1947年5月因孤軍冒進,被華東野戰軍圍殲於孟良崮,落得個全軍覆沒,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   74軍副軍長餘程萬在國民黨軍隊中堪稱一名才子。他出生於廣東台山一個富商家庭,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早年畢業於番禺師範學校。1924年他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成為軍校中為數極少的有大專文憑的學生。由於他學識淵博,老練成熟,因此很快就脫穎而出,成為繼海軍局代理局長兼中山艦艦長李之龍之後第二個晉升為將官的黃埔學生。當時他年僅25歲,可謂風華正茂,前程似錦。   抗戰爆發後,餘程萬調到57師任職。在凇滬會戰、武漢會戰、高安 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中,他一次次地顯示出自己的才華,得到了原57師師長施中誠、74軍軍長俞濟時和繼任軍長王耀武的賞識。特別是上高會戰中,他指揮57師堅守下陂橋陣地,冒著熾烈的炮火與日軍第34師團浴血奮戰,為上高戰役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為57師贏得了“虎賁”的榮譽稱號。他頑強堅韌的意誌和出色的指揮才能,更引起了蔣介石的注意。在短短幾年中,他連升數級,先後擔任57師副師長、師長、74軍副軍長兼57師師長等職,軍銜也由少將晉升為中將。   在解放戰爭中,餘程萬十分“幸運。”   在孟良崮戰役前夕,任74師副師長的餘程萬被調任粵東師管區司令。不久,74師在孟良崮全軍覆沒,餘程萬則“幸免於難”。   1949年,餘程萬被調往雲南,擔任第26軍軍長兼滇東剿匪指揮官。盧漢在雲南起義時,餘程萬、李彌等皆被扣押。後來,在第8軍、第26軍和軍事壓力下,盧漢被迫釋放了李彌和餘程萬。   1950年1月,餘程萬隨顧祝同、湯堯、李彌飛往台灣。   74軍的這些“黨國精英”,為日後74軍成為“王牌軍”奠定了基礎。   1937年,剛剛組建的74軍就奉命開赴凇滬戰場。   在俞濟時率58師在漢口上船出發的同時,74軍的另一個師——第51師,也在師長王耀武指揮下,在陝西寶雞登上軍用列車,沿著隴海鐵路、津浦鐵路向上海風馳電掣奔去。   58師和51師在上海會師,因此,74軍的誕生可以說是在淞滬戰場。   在淞滬大戰中,74軍奮勇血戰,使日軍第58師受到重創,日軍聯隊長竹田和炮兵聯隊長英森喪命。上海的《申報》、《大公報》做了生動報道。   淞滬之戰,是74軍建軍以後的第一戰。74軍這支剛剛組建的年輕部隊,與占絕對優勢的日軍血戰85個晝夜,始終未讓日軍占到任何便宜。這一仗成為74軍建軍的奠基禮,也打出了自己的威名,奠定了它成為王牌軍的基礎。   B、沙場“虎賁”,抗日鐵軍。“起來,弟兄們,是時候了,我們向日本強盜反攻。他,強占我們國土,殘殺婦女兒童。我們保衛過京滬,大戰過開封。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我們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鋒!   這首由《義勇軍》進行曲的作者田漢作詞,著名作曲家、《漁光曲》的作者任光作曲的74軍軍歌,在抗戰時十分流行,它生動地唱出了74軍抗日的雄風。   74軍1939年又收編了施中誠為師長的57師。在抗日戰場上,獨擋一麵,獨樹一幟,打得日寇聞風喪膽,是國民黨建製軍中戰功最多的抗日“王牌軍”。國民黨的戰史上,這樣記載著74軍的抗戰功績:   1938年10月的萬家嶺之戰,74軍把日軍106師團打得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日軍稱主戰場──張古山為“血嶺”。那首《74軍軍歌》,就是萬家嶺之戰後,由作家田漢、作曲家任光獻上的一份厚禮。   1939年4月,在贛北重鎮高安,74軍以2000餘人的傷亡代價,全殲了日軍第106師團147聯隊。戰後,俞濟時、餘程萬、王耀武等將領都受到了國民政府軍委會的嘉獎。不久,俞濟時升任第10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86軍軍長,王耀武接替俞濟時任74軍軍長。   1941年3月的上高會戰,74軍與友軍苦戰25天,先守後攻,共殲滅日軍15000餘人,俘虜日軍100餘人,擊落日軍飛機1架,繳獲山炮、迫擊炮10門,步槍千餘枝。74軍在這場惡戰中也傷亡了7000餘人。國民黨軍政部長何應欽接到上高會戰捷報後,拍案叫絕,稱此戰為“抗戰以來最精彩之戰”。第19集團軍司令、本次戰役指揮官羅卓英則稱讚74軍為“抗日鐵軍”。戰後,將介石犒賞三軍。74軍被授予國民黨軍中最高獎品──飛虎旗。57師被命名為 “虎賁”師。王耀武、施中誠、餘程萬、張靈甫等將領都受到了獎勵。王耀武被授予了軍隊最高勳章,張靈甫在這年冬天則被提升為第58師師長。   1943年12月在常德保衛戰中,74軍57師以8300餘人的兵力,孤軍奮戰、堅守孤城,同火力、兵力占絕對優勢的5萬日軍苦戰16個晝夜,全師僅存321人。他們頂住了日軍的空炸、炮轟、毒攻、火攻,擊斃日軍1萬餘人,創造了抗戰史上的一大奇跡,被國外譽為“第二個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日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占領了常德,卻沒能呆上幾天。在日軍占領常德的第3天即12月6日,餘程萬率領57師殘餘的80餘人,引導魯道源的第58軍攻入常德城內,收複了常德。日軍倉皇撤退,第58軍、第72軍、第44軍跟蹤追擊,窮追猛打,一直追到了百裏之外的澧水河畔,雙方才轉為隔江對峙。常德僅僅隻淪陷了8天就被光複,這又是一個難以令人置信的奇跡!   1945年4月,74軍與日軍進行了最後一戰──湘西龍譚之戰。據戰後統計,74軍此次共有3個師2.8萬餘人參戰,共殲滅日軍1.25萬人,自身傷亡5200餘人,戰果可謂輝煌。戰鬥中,中士班長李名勝在身中兩彈的情況下仍擊斃了數名日軍、繳槍4支並生俘了兩名日軍少尉,英勇可嘉。戰後,美國將軍麥克魯同他握手照相後親自將一枚金光燦燦的美國自由勳章授予他。麥克魯還堅持要給堅守陣地的74軍所有官兵發獎章、勳章。國民黨軍委會授予74軍57師武功狀兩軸、榮譽旗一麵,以表彰其龍潭之戰的勝利。   抗日戰爭,把74軍磨練成名副其實的“王牌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