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淞滬會戰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陸軍中將第67軍軍長吳克仁

(2006-08-22 20:37:53) 下一個
吳克仁(1894-1937)陸軍第67軍軍長   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軍隊之間的首次主力會戰,交戰雙方總共投入近百萬兵力,在三個多月的時間內激戰於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抗戰八年中規模最大,時間最持久的戰役之一,震驚世界。   縱觀淞滬會戰中,參戰日軍無論在兵員、武器,以及戰鬥力都是遠遠超越中國軍隊的,唯獨那不怕犧牲、奮勇殺敵的精神為中國軍隊軍所獨有。此役中國國力和軍力雖不如日 本,但軍民拚死殺敵,終以25萬人傷亡的代價,堅決地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之內滅亡中國的迷夢! 吳克仁(1894--1937)字靜山,滿族,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出生於吉林省寧安縣三道灣一個農民家庭。童年入鄉塾受啟蒙教育,民國成立後入縣城高小和中學肄業。寧安地處國防前線的牡丹江流域,曾備受日、俄侵略者蹂躪之苦,吳克仁目擊身受,壯懷激烈,遂立誌棄文習武,考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五期炮兵科學習,畢業後分派皖係邊防軍服役。直皖戰後被張作霖收編,從此進入奉軍。因吳學術優良,在一、二次直奉戰中屢立戰功,先後由排長、連長升至營長。 1925年被選派赴日本入炮兵學校深造,翌年學成回國,任東北講武堂炮兵研究班主任兼炮兵教導隊上校隊長。1928年夏,張作霖於返奉途中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張學良出任東北保安總司令後,著手整頓奉軍,炮兵教導隊改為炮兵教導團,吳克仁任團長,後來改任為東北炮兵第十八團團長。1930年張學良為提高東北炮兵素質,又派吳克仁赴法國考察炮兵,回國後升任東北講武堂炮兵研究班少將教育長。吳精心治學,將在國外學到的炮兵戰術傳授給學員,為國家培訓了大批炮兵指揮人才。1933年春,日軍侵略熱河,吳克仁被任為國民革命軍第一一七師副師長,編入以王以哲為軍長的第六十七軍,參加長城抗戰。 8 月21日,日軍向津浦線發動新的攻勢。吳克仁率六十七軍對沿子牙河南下之日軍中島師團進行了頑強的阻擊。但因正麵二十九軍於9月11日向南撤退,六十七軍亦不得不於16日放棄姚馬渡,輾轉經獻縣到達邯鄲,撥歸商震指揮,擔任防守臨名關的任務。10月15日,日軍土肥原師團猛攻臨名關,六十七軍在敵軍猛烈炮擊下,死傷慘重,漸不能支,要求商震增援,商震拒不派援。16日,吳克仁被迫率軍南撤,到達新鄉休整。   吳克仁對河北前線各軍將領保存實力、怠於作戰,致被日軍各個擊破,非常痛心,前往南京向蔣介石陳述,要求調離北戰場。這時上海戰局吃緊,蔣正苦於無兵可調,遂將該軍迅速運至安亭。   淞滬抗戰自8月13日爆發後,南京統帥部為了打破日本侵略軍迫我作城下之盟的企圖,提出了不惜任何犧牲守住大上海的口號,先後投入了八下五個師的兵力,在北起寶山,中經江灣、閘北,東迄浦東、川沙約一百公裏的弧形陳地上,與日軍展開了極其慘烈的搏鬥。日軍雖然投入了二十餘萬人,挾其優勢的火力,曆時兩個多月,攻勢迄開進展。但至10月下旬,淞滬戰場形勢開始逆轉。10月31日,日軍突破我左翼方麵軍大場防線,威脅中央方麵軍側背。適於此時吳克仁率六十七軍開到戰場,經第三戰區前敵總司令陳誠撥歸右翼方麵軍張發奎指揮,作為右翼的總預備隊,駐軍青浦。   11月5日,日軍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等三個師團及第五師團之國崎登旅團在金山衛登陸,獲得灘頭陣地後即直撲鬆江。張發奎當即命令吳克仁率六十七軍協同四十三軍郭汝棟部及鬆江專員兼保安司令王公?死守鬆江三日,以掩護上海守軍撤退。6日傍晚,吳克仁率六十七軍趕到鬆江。當時郭汝棟所率四十三軍僅存殘部五六百人,武器又窳陋不堪,而六十七軍則軍容嚴整,裝備齊全。吳克仁向王公?了解敵情後,即命令一零八師師長張文清率部防堵城西之敵,一零七師師長金奎壁出新東門迎擊北犯之敵。金師出擊後,與日軍穀壽夫師團先頭部隊遭遇,殺敵人五六百人,敵被迫後撤。該師三一九旅旅長吳騫負重傷,三二一旅旅長朱之榮光榮犧牲,團、營長亦傷亡多人。7日下午,敵穀壽夫師團大隊開到,將金師擊潰,直趨蘇州河左岸。張文清率一零八師開出城外,敵人崎登旅團即已接近鬆江城垣,乃令三二二旅旅長劉啟文率部占領鬆江城至石湖蕩之線。7日中午,劉旅在三十號橋附近與敵遭遇,劉啟文力戰陣亡。敵軍遂突進到鬆江城西關大橋附近,與夏樹勳三二四旅展開激戰。至8日下午,戰況愈趨激烈,夏旅傷亡慘重。吳克仁以戰況緊急,乃親自出城督戰。堅持到8日半夜,吳克仁以守城任務已經達成,遂與郭汝棟、王公?商定突圍,令六十七軍向昆山撤退。9日黃昏,吳克仁在指揮部隊渡河時不幸中彈犧牲。   “八一三”淞滬抗戰,吳克仁為了掩護上海守軍撤退,率六十七軍堅守鬆江三日,不僅全軍為此付出了重大犧牲,本人且以身殉國,其壯烈事跡理應受到褒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