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戴安瀾將軍國軍第5軍200師師長。

(2006-08-22 20:37:53) 下一個
戴安瀾   在中華民族抗戰中,戴安瀾將軍率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以身殉國,堪稱“域外死忠第一人”。   戴安瀾,字衍功,號海鷗,1904年出生在安徽省無為縣。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安徽公學高中部。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學習,翌年參加了北伐戰爭。1932年冬,任第25師145團團長,率部移防抗日前線北平。1933年3月,在長城古北口抗擊日軍。七七事變爆發後,戴安瀾已升任第73旅旅長,先後參加了保定、漕河、台兒莊、中條山諸役。1938年,在台兒莊對日作戰中,因戰功晉升為第89師副師長,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1月,升任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 第5軍200師師長。12月奉命參加桂南昆侖關戰役,苦戰一月,斃敵6千,擊斃日軍前線指揮官第 5 師團第12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寫下了抗戰史上輝煌的一頁,各報記者在國內外報刊上報道大戰經過,盛讚戴安瀾師長頗具北宋大將軍狄青的風度。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應美國和英國的一再請求, 1942年初,中國組建了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戴安瀾奉命率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揚威國外,藉伸正義”。冬瓜(亦稱同古)是阻止日軍北侵的重鎮, 3月20日,日軍向駐守冬瓜的第200師各主要陣地發起了進攻。麵對數倍於己的日軍,戴安瀾表示了決一死戰的堅定信念,於當日晚召集全師營以上軍官開會,帶頭立下了 “誓與同古共存亡”的遺書,他說:“此次遠征,係唐明以來揚威國外的盛舉,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東瓜。”並宣布了如下命令:“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由步兵指揮官替代,各級照此辦理。” 在十多天激烈的東瓜保衛戰中,戴安瀾率部奮戰,以少勝多,擊斃敵軍5千餘人,取得了出國參戰的首次勝利。美國政府認為,東瓜保衛戰是“所有緬甸保衛戰所堅持的最長的防衛行動,並為該師和他的指揮官贏得了巨大的榮譽”。蔣介石對此的讚譽是:“中國軍隊的黃浦精神戰勝了日軍的武士道精神”。英國的《泰唔士報》稱之:“東瓜之命運如何,姑且不論。但被圍守軍,以寡敵眾與其英勇作戰之經過,實使中國軍隊光榮簿中增一新頁。連日寇也不得不承認,冬瓜之戰是緬戰中“最艱苦的戰鬥之一”。   4月21日,戴安瀾奉命收複棠吉。24日拂曉,戴安瀾率軍發起攻擊,先後攻占西南北三麵高地,並突入市區與敵人展開激烈的巷戰,將軍親臨前線指揮,戰鬥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報傳來,舉國上下無不歡欣鼓舞。然而,由於日大批日寇由泰國、老撾邊境竄入中國軍隊後方進行圍攻,戴安瀾所部陷入日軍重圍,形勢危急,上級急令其突圍回國。戴將軍率部突圍,退入泰、緬老邊區原始森林地帶,條件異常艱苦,將士們無衣無食,每天隻能以野草雜菜充饑,爬山越嶺七十餘日。1942年5月16日,大雨滂沱,戴部突遭日軍重兵伏擊,激戰兩天後,全師傷亡慘重,戴將軍在一個小平山坡上指揮奪取敵軍陣地時,不幸被敵軍槍彈擊中肺部,血流如注,由於無醫無藥,傷口發炎潰爛。5月26日,第200師進軍至茅邦時,戴將軍流盡最後一滴血,以身殉國,年僅37歲。當時緬境無木棺,將軍馬革裹屍回國。途經保山、昆明、貴陽、柳州等地,至廣西全州,將遺體安放於湘山寺內,沿途民眾無不愴然淚下,隆重奠祭戴將軍。   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西全州的香山寺為戴安瀾舉行了國葬儀式。國共兩黨的領導人紛紛送來挽詩、挽聯和花圈,對戴安瀾的以身殉國給予極高的評價。   蔣介石的挽聯是:   “虎頭食肉負雄資,看萬裏長征,與敵周旋欣不忝;   馬革裹屍酹壯誌,惜大勳末成,虛予期望痛何如?”   戴安瀾去世後,美國政府為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出的巨大貢獻,1942年10月29日向其頒授懋績勳章一枚,戴安瀾將軍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鬥爭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的命令中說:“中華民國陸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於1942年同盟國緬甸戰場協同援英抗日時期,作戰英勇,指揮卓越,圓滿完成所負任務,實為我同盟國軍人之優良楷模”   同年12月,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並批準戴安瀾的英名入似南京忠烈祠。 1943年的秋天,戴安瀾的靈柩由廣西全州遷葬於安徽蕪湖故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