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國軍閥史料脈絡

(2006-08-22 20:35:06) 下一個
民國軍閥史料脈絡  首先申明一下,俺這個是叫脈絡。民國史實在太大了,哪怕整理下脈絡,也 需要巨大篇幅。就好象你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講明三國史一樣。俺勉強整理一個 脈絡,連大綱都不算。寫得匆忙,時間地名人名都可能搞錯。各位板磚就都手下留 情。權且給關心的朋友大致看看,大家培養一下對民國軍閥史的關心興趣罷了。      1)第一時期,北洋軍閥時期        清帝國晚期,帝國其實已成分裂情形。就好比三國滅黃巾,唐朝滅安史一樣。 天國的叛亂雖然被鎮壓下去了,卻埋下了割據的種子。      八旗本身沒有鎮壓長毛的力量,就隻有放開“募軍令”,允許各地擅自招募兵 勇。各地軍人既立下大功,又手握兵權,對朝廷就不怎麽地放在了眼裏。清廷沒有 力量撲滅。大家也就維持著一個表麵上的和平。      當時主要的地方力量,包括湘軍,淮軍,楚軍,黔軍。曾國藩雖然入主直隸總 督,但爪牙還在。李鴻章則控製了海軍。張自洞,左宗棠等都擁有地方力量。再加 上新疆,雲南,回民,撚軍,各地叛亂不斷。朝廷也離不開武人的力量。      這樣的後果,在庚子賠款的時候,就表現得很明顯。慈禧太後宣布對八國聯軍 宣戰,而張自洞卻牽頭,在沿海搞“東南互保”,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 廣西、湖南、湖北、各地都拒不發兵。十幾個提督大佬聯合署名,把慈禧氣得半死。      這時候中央真正能控製的,不過南北直隸,山西陝西,山東,然後就是關外。 北京雖然仍是名義政府,但已經和元朝後期控製的區域差不多了。      1911年辛亥革命,各地紛紛通電獨立。短短二月間,清廷隻剩下了南北直隸, 山東山西四省。其實有果必有因,並不是中國人民一夜之間覺醒,全都要向往共和 了。而是清廷覆滅的種子,早在太平天國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清人靠諸省剿滅了 洪楊,也就徹底喪失了諸省的控製權。        1a) 三次換班        和一般人以為的不同,辛亥革命地方政府,後來並沒有掌握在了滿清地方大員 的手上。總體來說,經過了三次大的換班,最終能幸存下來的知府大員,寥寥無幾。      日本戰國時期剛開始的時候,第一輪浪潮中,各地“大名守”幾乎喪失殆盡。 全麵被他們的手下,助理或者代事辦所取代。為何,因為太守的權力,來自於中央, 也獻媚於中央。就好象今天的大型國企行長一樣,他們並不關心自身企業的經營, 而是全麵盤算著中央組織部的臉色。      滿清的知府道台也一樣。由於任命來自於北京,最初的一批省長,對於省內事 物並不了解。也不關心地方上的結構,反正最終的考核,來自於老佛爺開不開心。 這樣的結構,在平時固然運行了得。但一旦辛亥事變,權力來自於地方。省部長官 們就手足無措,甚至發個批條都要靠手下秘書執行。      好比四川第一任省長,毛蘊?。他本來是隆裕太後的親信。全無半分本事,隻 靠哄得了主子開心,被封到了四川。臨來還說,天下不太平,老毛啊,你可要幫我 守好四川啊。      辛亥革命一開始,毛藩台還興致勃勃想要起兵平亂。後來一看形式不對,南方 革命黨人勢甚,堅定地通電獨立者,已經有七八省之多。於是也趕不及了。立刻也 發電報,投機革命。沒想到袁項誠帶了幾省兵反撲武昌,把漢陽也攻下來了。直嚇 得他魂飛魄散。問道左右該怎麽辦,成都知府熊彌弼跟他說,這事你不行,你還是 走吧。      於是毛大人嚇得了失魂落魄,土地也不要了。把四川軍省大權全都交給了老熊, 自己舉家遷去北京城了。四川本地人熊彌弼,就成了四川第一個軍閥。      換班的第一個浪潮,是中央派遣官員,全麵地被地方行政官員所取代。除了極 少數本來就根深蒂固的割據節度使,大部分投機革命的省員,第一輪就被清洗了出 去。因為地方官員才能更好地控製地方,隻有他們,才能在亂世的掙紮中活下去。         第二輪浪潮,是武官取代文官。革命的形勢越來越差,一點看不到治亂的跡象。 隨著各地小規模的戰爭開始,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危險,“兵變”,開始逼近了。      要革命就得有兵,既然開始內戰割據了,兵員是一定不能少的。有兵就得有將, 後來就逐漸誕生了帶兵的武將階層。隨著跨省戰爭的開始,武將越來越決定了一省 割據地方的命運。就象貴州省長也想除去袁祖銘,可思來想去,“他能打啊”。最 終還是反被其蹶,反而被奪了政權。      僅僅民國二年開始,“兵變”已經是一場醞釀全國的瘟疫。由於戰爭的殘酷和 擴大,以及腐敗,絕大多數士兵沒有領到足夠的軍餉。於是第二輪洗牌發生,之後 的二三年內,絕大多數的文官官員又被淘汰,而由武將執政。這批人的文化水準既 然不高,又缺乏資曆的執政合法性,之後的再大規模輪莊,軍閥土匪輪流上場,也 就不足為奇的了。      從1911到1935,成都大概換了二十批以上的主人,平均每一個人在位不到一年, 短則三五個月,甚至一二個月。該段曆史之混亂,堪與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四十四屆 政府相媲美。在學與火的土地上,曆史在哭泣,直到選出新的主人。    1b) 力量對比      研究天下大勢,天命正朔,有一主線不可忽略。在古中國是黃河沿岸戰線,在 明之後的中國,就是京廣線。      秦孝公用商鞅變法,一百五十年而統一天下。其實前一百四十年,秦國隻移動 了二寸,即從老巢陝西臨潼,打到了河南陳留,今天坐火車,不過三小時200公裏鐵 路。陳留再往東,就是一馬平原,不到十年,席卷天下。如果我們看看後期的主戰 場,三國時期,主要是呂布與曹操爭奪河南地,殺得血流成河。之後與河北決戰, 而定天下。後趙石勒崛起,也是靠掃平河朔群豪。後唐與後粱殊死戰鬥,沿黃河二 岸屍累白骨。宋金相爭,又是以許昌陳留做主戰場。      為什麽,一時因為黃河是一條交通要道,調撥部隊。二是因為黃河二岸河南河 北力量大致平均,相持不下。而一旦曹操攻下鄴城,剩下的戰鬥就是一麵倒,反而 不激烈沒有懸念了。至於全國其他地方,吳蜀巴川,隻不過是羔羊罷了。並不參與 中國的爭霸,而純粹是等到河北霸主起,留給霸主的狩獵場罷了。      研究民國的勢力消長史,也是大致相當。全國性政權的轉移,主要看京廣線上 的控製線。大致來說,南方包括廣東、江西、湖南、江蘇、浙江、安徽六省。北方 包括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五省。當戰線打過淮河徐州,則南方勝。當 戰線打過長江九江,則北方勝。      其他的地方勢力,大致包括川黔滇,陝甘寧,東北三個集團。雖然西南三省, 川黔滇互相之間,也是恩怨糾葛,征戰不休。但總的來說,他們並沒有參與中國主 體的爭霸對局。對曆史的走向影響也是有限。純吹是等中國主體中央政府出現後, 被大蔣一口而吞。用劉憊的說法“守戶之犬”耳。同樣道理,甘陝回民集團,雖然 也有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但其對於中國本體的曆史,影響是微乎其微的,稍後用 一支偏筆描述即可。至於新藏青,就更不足為道了。      宣統皇帝退位後,全國分裂,粗淺地來分。可分為南方同盟會人為核心的革命 黨人,北方繼承清政府法統和軍事力量的北洋軍閥。以及一些地方或投機或獨立的 新興武人。但除此之外,還有二個不得不說的猛人。      第一個猛人,就是張作霖。張本來也是一個小土匪,手裏有千把來槍。聽到清 廷垮台的消息,大喜道“機會來了”。於是就帶這千把人,去衝擊遼寧省會奉天府。 這可是提著腦袋,極其冒險的一個行為。奉天是重鎮,當時道員可以弛援的力量, 沒有十萬,也有五萬。      可張作霖就是要賭,賭遼寧藩台即沒有力量,也沒有勇氣。舊體製混久了,官 僚就是一個的懦弱。果然,張大喊一聲,“饒你不死”。該藩台左思右想,亂世爭 雄,俺不是那塊料子。俺隻會八股明經,吟詩作賦。這遼東總督的位子,即使今天 坐了,明天還是要掉腦子。不如倒讓給了張大帥。於是大開城門,迎張作霖入城。 張作霖在沈陽城內,運籌征兵,不出一年,就積攢了十萬大軍。再過幾年,更成了 中國第一大勢力,自古取天下者,從來沒有這麽容易過。      如果按照我們遊戲中的說法,當時的東北,應該叫做“空白郡”。就好比唐高 祖取四川一樣,就派了個中級的騎兵小尉,到成都城中一走,該塊地皮就納入幾手。 當時的東北,也是一塊政治真空地。張取了沈陽之後,過了一陣,派自己一個親信 做吉林省省長,直接就去上任了,也沒有受到抵抗,張就擁有了吉林。然後黑龍江 總督是一個滿人,張派軍把他驅逐,短短幾年,就控製了東北三省。這塊地皮,後 來一直保持到了他的兒子手裏。      第二個猛人,是閻錫山,他幾乎和張作霖一樣。也是聽見清廷跨台,直接帶了 二千土匪就去衝太原府。清廷的藩台嚇得魂飛魄散,放他入城。於是閻錫山就擁有 了山西。和中國各地軍閥輪流坐的情況不同,張作霖閻錫山的統治,都非常穩固。 在之後的幾十年,一直保留到了解放前。山西無戰事,這在當時,也算是獨守一方 的樂土了。      言歸正傳,閻錫山在山西,雖然是一個土皇帝。但除了有限的時刻,他對中國 曆史的走向,影響並不大。張作霖發動了二次直奉戰爭,但除此之外,他還是龜縮 在山海關之外的。真正決定中國曆史的,還是南北二大勢力,北洋軍閥與革命黨人。      革命黨人最大的弱點,是在於他們的不團結。這或許也是議會與獨裁的區別吧。 護法運動,二次北伐,最終都失敗於諸軍配合不力,各軍內裏扯後腿。孫大炮是個 大炮,他最大的弱點,是自己不能領軍。      縱觀民國早期的曆史,孫中山在南方,就好比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漢獻帝,又好 比唐朝後期的幾個皇帝。因為孫中山並沒有自己的武裝,也沒有自己的根據地。他 隻能投依靠於某個軍閥,然後以大義的名義,號召他去討伐另一個軍閥。      大亂之世,“因人成事”是最大的忌諱。孫中山一次又一次遭到了背叛,陸榮 廷,陳迥明。當雙方政見不合時,軍閥就會拋棄孫文。然後孫又得去投靠另一個軍 閥,反過來再去討伐原人。最終一通折騰,雙手空空。這個大虧吃得緊了,孫中山 終於醒悟了過來,成立了黃埔軍校,把軍事掌握在了自己手裏。這3000個學生兵, 就是第一批的武裝力量,最終打敗了陳炯明。隻不過到這個時期,離孫中山的死期 也不遠了。      總的來說,南方的實力不如北方。南北和議之後,袁世凱在議會憲政上越走越 遠。宋教仁案後,1913年6月,袁下令罷免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 都督柏文蔚的職務。這最終導致了“二次革命”戰爭的爆發。      7月12日李烈鈞在江西湖口宣布獨立,組織討袁軍,發布討袁檄文。15日黃興在 南京組織討袁軍,挾江蘇都督程德全宣布獨立。隨後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 南、四川等省市相繼宣布獨立,以江西、江蘇為主要戰場的“二次革命”全麵展開。      革命黨人慘敗。      北洋軍節節南下,先後攻克南京,九江等地。以南昌攻克為標誌,革命黨人最 終喪失了安徽,江蘇,江西各省。孫文、黃興、李烈鈞被迫流亡日本。      “二次革命”後,袁世凱得意誌滿。按照中國古時慣例,討滅了反對叛逆之後, 接下來就可以登極稱帝了。於是袁世凱籌劃著要開始辦“中華帝國”了。俺一陣心 疼,多好的一個名字啊,俺還想著等征服了亞洲改名用呢。這可給袁項誠給糟蹋了。      孫大炮在海外一看,袁大頭要稱帝,這可不行。於是又跑了回來,組織“護國 運動”。這下的力量可小得多。革命黨人還剩下的力量,不過雲南,廣西二省,外 加上一些各地的殘餘勢力。雲南的都督,就是著名的蔡鍔。他本來也被迫流亡了外 省,隻不過他的名望實在很高。一聽說要討袁了,趕回來士兵們又痛哭流涕,擁護 他做司令。      “護國運動”這一戰,本來又是輸了,而且輸得很慘。革命軍打到湖南,就已 經吃了十七八個敗仗了。甚至連長沙都沒打到,在湘西南被一些較地方性的武裝打 得大敗。誰說袁項誠稱帝得不到民心的,如果按照正常發展,所有反對勢力都會被 消滅。      而就在這個時候,袁世凱死了!這一下可是天下掉下個大寶貝,北方軍係全線 崩潰。就在戰場上向蔡鍔投降投誠。然後一組弱槍弱炮的鳥軍,扯著軍步,趾高氣 揚地邁入了長沙府。湖南軍人那個氣啊,可又誰讓他是護國英雄呢。      革命黨軍繼續北進,沿途一片空虛。北方大亂,中央無人控製。看見孫中山的 軍隊來了,往風而降。滇桂軍一口氣收複了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蘇。“二 次革命”中失去的土地,基本上都收回來了。但再往走,就是傳統北方的勢力,沒 了政治號召,革命黨人也不敢再北進。      袁世凱死後,大致保持了南北互治的局麵。北方是三大佬,府院之爭。好歹也 出了幾任民國總理,有外交有內政,至少也象一個大國樣。      而南方孫大炮終究無法控製軍閥,搶下來的地盤,緊接著又是分贓不均。各路 將領各據一省,孫文手裏還是二手空空。廣東督政府的命令出不了廣州。但好歹省 際之間也沒有特別大的大戰,各位也都保持著了表麵上的平衡。省內督軍,卻是換 了一屆又一屆,從盧永祥齊夔元何豐林。理由各自不同,有兵變有叛變有小妾打麻 將。      “府院之爭”,講的是黎元洪,段祺瑞之間的不和。當時中國中央政府政體, 有點類似於“總統-總理製”。總統理論上擁有著一切任命和任免權力。但又要靠總 理去具體執行,否則寸步難行。而段祺瑞自峙是北洋嫡係,對黎元洪大總統往往看 不到眼去。於是大總統的命令,往往不執行。而總統府又常常要幹涉國務院的具體 事務運作。一片黨爭,國務混亂。      段祺瑞此人,也是一個奇人。傳說他一貧如洗,後來在北京做寓公,天天吃鹹 菜泡飯,家裏所有資產湊出來,折合人民幣不足二十萬元。他不貪、不瀆、不賄, 不抽大煙不賭錢不玩女人。一切不良嗜好全皆無有,堪稱公務員的典範。      而這樣的一個人,卻是十分地排擠性強。他先後擠走了唐紹儀,黎元洪,馮國 彰。和他共事的人,被他排擠得幹幹淨淨,無論老友好友戰友,一個個主動反目。 最終弄得個眾叛親離,被張勳趕出北京。      張勳在徐州,這個人在曆史上,隻能算個插曲,並不做主角。張勳最有趣,是 在國民議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議會們趕出北京,各自回家。卻不料被張勳守在河 北路口,全都逮了個正著。然後張大帥把大家聚攏在一起,約六七成的議會。張大 帥苦口婆心地開始說教,皇上是我們大家的皇上,這國家,沒了宣統爺可不行啊。 大家世代都受皇恩,需知皇恩浩蕩,垂世難忘。我建議,咱們開第二屆全國議會的 時候,提出一個動議,解散議員,恢複帝製。      議員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多話。好不容易敷衍承諾,一定慎重考 慮。最終終於從張勳處逃了出來。不過民國時的故事本來就多,還有個因為講了個 笑話,而丟掉總理寶座的。大家見得多了,也就不以為異。      張勳本來也在北京做官,後來幾經周轉,被封到了徐州。徐州這地方,說大不 到,說小不小,算是一個二流的軍鎮。張大帥手裏的兵也不多,對外宣稱六十營辮 子兵,滿打滿算,也就一二萬人罷了。並做不得一方之豪,頂多也就是個蒼梧太守。      徐州離北京城說近也不近,沒想到張勳居然有這麽大的膽子。也或是京廣線鐵 路運輸較便吧。張勳十三日而敗。這一變,他本人不過丟掉了官帽子地盤。可不想, 卻害苦了宣統。      賻儀帝本來在北京城裏呆得好好的,400萬兩白銀,雖然說老袁自己捉襟見肘, 四處借款,供應不一定充足。但好歹生活還算安定,禮數上還是給得足足的。北洋 軍閥又多是舊臣,對他也是尊敬。      被張勳這麽一鬧,卻反惹起北京城一些大佬們的不滿了。覺得這宣統留著,也 太麻煩了,遲早惹出了禍根。不如早早除掉。於是才有了後麵的馮玉祥逼宮,一天 之內逼賻儀搬家的典故。400萬兩白銀也沒有了,清帝後來窮破潦倒。這都是給張勳 害的後果。不過現在“無間道”熱播,或許張勳是真正捅死滿清的人也不一定。      段祺瑞和馮國彰的時代過後,下麵就是輪到曹琨出場的了。曹琨本來是個小官, 在北洋係中也不見得如何地出眾。但隻不過他手下有一個人才,主因仆貴,賄選總 統成功。不過北洋係,這時候也快接近尾聲了。民國的曆史,即將要進入第二時期。      橫掃十國,光輝萬丈,戰無不勝,堪與曹操符堅媲美的---“吳佩孚時代”    2)第二時期,吳佩孚時代        1916年袁死後的中國,如果要立一杆標尺的話。由北至南,大致呈由淺到深的 過度色。      北京最爛,就算是拜皇帝,也會有人磕頭磕得嘣嘣爛。      山東、河南,稍好一點。各地武人,隻要不是帝製,基本都服從軍中大佬的調 度。隻不過“民主,自由,博愛”之類的概念,是從來不喊的。不是不喊,而是根 本不知為何物。      再往南,至長江沿岸各省,則更進一步。江蘇、安徽、湖北,大致的要求,是 維持議會。咱好不容易革命拿來的共和政體,還政於民。這議會、內閣、選舉的三 塊牌子,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扔的。但具體內部運作如何,是真民主還是假民主,倒 也不怎麽在意的。      真正的堅定的革命黨人,偉大的資產階級立憲派,要更往南尋。包括孫文的老 巢廣東,湖南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南部,滇桂黔。當時的革命黨人,最大的政見 是“約法”。即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當時南北和議留下來的約法三章,該承諾 的權力一二三四五。當年說好的革命果實,你北人怎麽可以不認帳。      但總的來說,中國的革命立憲氣氛還不是很濃厚的。各地軍閥,都是拚腦子掉 性命,打出來的江山。又怎麽肯為了人類民族的大同利益,而放棄一私小利,把權 力讓給民主呢?選民既然沒有丟過腦袋,你又憑什麽要求選票值錢呢。      所以後來幾次南北戰爭,都是北軍強盛,一直打到湖南境內。山東、江蘇諸多 強藩,從來沒一個出手捍衛民主。南北戰線的比例,也可以大致看為中國境內民主 與割據的勢力比。       2a) 三大佬      袁世凱死後,按照憲法,黎元洪由副總統升總統。通電取消帝製。而南北討袁 的,各省紛紛取消獨立,又再回歸中央。堪稱一團和氣,再造民國。雲南首義的護 國將領,岑春煊、唐繼堯,陸榮廷等,大搖大擺地進京,被封為一等功勳。於是軍 閥們也都擺平了。      在這和和稀泥下,隻有一個人不擾不依,就是廣東的孫大炮。他死活不肯,一 定要全力推進民主進程,把中國的民主麵貌推進到“約法”的章程。但這時候黔桂 粵,都覺得做軍閥挺好的,又開心又舒服,何必把權力交還給你選民呢,竟沒一個 人響應。      孫中山最後依靠的蔡鍔,死在了小鳳仙的床上(喉疾)。這下給孫文的打擊可 是不小。再也沒有力量北伐,於是民主就要再等九年。而中國的曆史,先由北洋軍 閥決定。      袁世凱的繼承人,大致是二武一文。武是安徽段祺瑞,直隸馮國璋。文則是王 士珍。而黎元洪其實是武昌首義,被革命人推薦上來的。嚴格地說,和北洋係並不 是一個派係,而代表革命新興軍閥的利益。      黎和段的分歧,在於一個主戰,一個主和。段祺瑞在其任上,最積極的,就是 組織二次南征。他一直覺得被南方軍打到中野是奇恥大辱,按北軍的實力,從來不 把南軍放在眼裏。而黎元洪本來就諸多偏袒革命,對南征的事睜一眼閉一眼,大和 稀泥,猛拉後腿。      於是府院之爭,張勳兵變。      黎元洪在北京沒兵,沒兵就是不行啊。就在溥儀複辟,太和殿登基那晚。黎元 洪在北京的寓所家裏,聽說是大內高手,血滴子錦衣衛都要來了,嚇得不輕。當即 寫下辭呈,把總統寶座傳遞給副總統馮國璋,自己跑到天津去了。      馮段二人手中有兵,殺敗張勳。馮國璋代任總統,段祺瑞任總理。進入第二階 段,馮段之爭。      段祺瑞好不容易排擠了對手,眼想想該施展抱負了吧。又開始籌備策劃南征, 一定非把孫中山趕進大海去。      沒想到平時親密的戰友,生死與共的革命兄弟。馮國璋又開始扯他後腿。好不 容易排擠掉一個主和的黎元洪,沒想到馮國璋上台後政見大變,又是主和為貴,把 段祺瑞氣得不輕。      其實馮國璋也有苦衷,當時國民政府最大的問題,就是沒錢。全國各地的稅賦 都收不上來,而開銷不輕。馮總統天天就找著“財神”梁士詒,去籌辦善後大借款。      當時西方民主各國,明確規定,不許借錢給中國打內戰。而中央政府連日常運 作的經費都籌不齊。為了打擦邊球,不知耗了梁士詒多少頭發。什麽沙漠綠化,女 子教育,修葺祖陵,改善鹽粒,變著法子做假合同,能想到的借口全用上了。      總算籌到了款。第一次南征大敗。在湖南南給革命黨人殺得片甲不留。段祺瑞 被迫下台,由“一文”王士珍組閣。但段是大係,不久卷土重來,又任總理。發動 第二次南征,吳佩孚為先鋒。一路高歌猛進,銳不可擋。      可段起了私心,任命自己的親信皖係張敬堯去當湖南省省長。這下吳佩孚不幹 了,消極怠工,南征頓時打不下去,就在衡陽僵持。      總的來說,段祺瑞還算不錯。按當時的標準,北京政府才是正統。而粵南孫文 反是“叛逆”。段祺瑞衝破千難萬阻,苦心懇墾,一心一意要征伐不服諸藩。還算 是一個“幹活”的人。段祺瑞為人清艱樸素,其實也不圖什麽,還不是為國為民麽。      “幹活”的人,在哪朝哪代都是少的。     2b) 稀泥總統      段合肥第二次南征僵持,在北京卻發生了變故。原來這馮國璋本是代總統,按 例任期隻有一年,要重新選舉了。      老馮左思右想,一肚子的孬火。俺雖然是個總統,可凡事還是段祺瑞的能量大。 他老犢子一心一意削平南藩,強力推行。本意雖然是好的,卻也把總政逼得夠嗆。 那梁士詒天天到俺這裏哭,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財政部外交部,都已經快要去跳 樓了。      可是要說是反段,一時間也下不了手。且不說二人幾十年的交情,段祺瑞本人 身兼陸軍總長,手裏兵多將廣。而且民國的時期,有一點不同於唐宋明清。倘若誰 政爭輸了,往外一躲就行了。很少有真正趕盡殺絕掉腦袋的。因為率土之賓,莫非 王臣。在古代輸了黨爭,全天下都是對手的。沒有半絲活路。而在近代,已經有了 世界各國。大不了往東洋西洋一躲,誰也奈何不了。所以政治鬥爭,往往溫和,也 沒法將別人勢力徹底鏟除。政變也不是佳選。      最後老馮思來想去,卻想出了一個餿主義。你好我好,幹脆二個人抱在了一起 死。咱二個同時通電下野,我不當官也不讓你當。而繼任的人,頗費斟酌,最後則 選定了資深公務員,袁世凱時期的國務卿徐世昌。總理先後為錢能訓,龔心湛,靳 雲鵬。      這一讓,卻讓出了一個禍根,北人從此走上了下坡路。無論袁世凱,段祺瑞, 馮國璋,好歹還是個武人。手下有兵有威懾力,可以管轄一方。而這一個徐世昌, 卻是一個文官。隻能靠各派的調節平衡維持寶座。在和平的時期,倒也罷了。生逢 亂世,卻是致亂之禍。此後北洋藩鎮越演越烈,中央無力鎮壓,皆原因與此。由漢 靈帝而至漢獻帝,大亂的種子,已經埋下了。      四海蒸騰,狼煙彌漫。段祺瑞既然下台,這武力平亂的最後一條路也被堵死。 徐世昌一個老官僚,坐在北京城裏,日日夜盤算著平衡走鋼絲。再也沒有實力平赦 各地兵變。隻能由地方諸侯,強者為王。      這樣好歹過了二年,一絲絲稀泥和了過去。陝西兵變,福建兵變,四川內戰, 外蒙叛亂,湖南內戰,山東兵變,河南兵變,廣西兵變,粵東七司令。      但最終“中央政府”的喪鍾,還是由吳佩孚敲響的。    2c) 吳佩孚崛起      話說天下大勢,要強幹末枝。陝、甘、雖然打得不可開交。川、黔、雖然亂得 不可收拾。但真正影響中國走勢的,還是中原的大閥。      吳佩孚,字子玉,蓬萊縣城裏人,曹錕部將。      吳佩孚第一次出現在曆史舞台,是1917年張勳複辟。他和馮玉祥帶兵殺入紫禁 城。各位看官,且莫小看了這一個細節。在之後的曆史走向中,馮玉祥一直是吳佩 孚的左右手。每次吳佩孚作戰,總是讓馮玉祥擔當他的側翼。吳也待馮象兄弟一樣, 倚為心髒邊的長城。      吳佩孚第二次出現在曆史舞台,是段祺瑞第二次南征。當時吳佩孚帶領陸軍第 三師,勢如破竹,幾戰就把革命黨人譚延?逐出了長沙城。一直打到了衡陽。可是北 洋軍內部黨爭實在厲害。省督一職,反被皖係段祺瑞的親信,膿包張敬堯拿了去。      吳佩孚在衡陽待了三年,老虎入閘,無所事事。這三年中,卻為他賺了極其良 好的聲譽。他天天通電號召和平,又率先提出了四不主義。不做督軍,不住租界, 不結交外國人,不舉外債。      1920年,張敬堯在湖南刮地皮,刮得地深三尺。而皖係成立“安福會”,壟斷 了幾乎所有內閣實缺,政府肥差。吳發起了狠,不聽老段調令,直接帶兵撤出湖南, 一直走到了洛陽。吳孤身前往保定,和曹錕密商大計。      “我說曹哥啊,俺受不了這氣了”      “馮段同時下野。沒想到馮總壽元短,才一年就過世了。可段老匹夫卻活得好 好地,還組織了一幫徒子徒孫,組織了什麽安福會。在政府裏吃香的,喝辣的,有 好處全讓他們占去了。俺在湖南打得昏天暗地,拚死拚活,就為了養活這幫貪官麽。”      曹錕本沒什麽主見,聽吳佩孚一口一個俺們直係,俺們直係,到後來也有點血 氣湧了。於是大開香堂,招集各處直係將領,合兵一處,討伐皖係去也。      這是對中央政府的一次考驗,當時的徐世昌,好歹還有點老麵子。想是你們二 個都是大係,那一打起來,不是要地動山搖,成何體統,成何國體。想去調停,但 武人並不把他放在眼裏。曹、段拂袖而去,文總統幾哭無淚。      按理說,皖係久居中央,控製中樞時日久了。吳佩孚隻不過湖南回來一個小閥, 兵械倦怠,那是不能和安福會比了。可實際,皖係卻吃了一個大虧。當時的皖係主 力,全部由徐樹錚帶領,在外蒙平息了叛亂。聽說湖南兵變,急急忙忙地趕回來。 千裏奔波,再加上段祺瑞心存驕傲,頓時吃了大虧。      第一次直皖戰爭,隻打了四天。吳佩孚出盡了風頭。又是埋伏,又是齊射,又 是飛射,又是燒糧。徐樹錚大敗,皖係從此退出曆史舞台。      直皖戰爭,意義十分重大。吳佩孚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小官,自此踏入了 上洛之路。     占二湖,定宜昌      吳佩孚七月入駐洛陽,到了年尾,湖北又出事了。且說湖北督軍王占元,是個 大貪官。這家夥一則壓迫工商,狂刮地皮。二則克扣軍餉,大吃空餉。      這一次,王占元好不容易在財政部討了三百萬銀圓的欠餉,歡歡喜喜拉回湖北。 眾軍士拍手,以為總有錢可以吃年夜飯了。沒想到這王占元真是中國貪官的典範。 還沒走到一半,已開了外國戶頭。錢都存到大連、上海的外國銀行中去了。      這一下,可真引起了公憤。亂世兵為根本,得罪誰不能得罪兵爺。王占元二手 空空回到了武漢,頓時激起了兵變。湖北大亂,混戰不休。湖南趙桓錫,四川劉湘, 乘機伸出魔爪。      王占元手下有孫傳芳等猛將,可人卻昏庸,去向洛陽的吳佩孚求救。這真的叫 引狼入室。吳到了湖北,第一件事,就是廢了他這個湖北督軍。      接著吳佩孚調集主力,追擊趙桓錫。趙是猛將,吳也是猛將,雙方殺得天崩地 裂。吳軍二次崩潰,都靠吳佩孚親立陣頭才挽住了。掘開□水,趙軍大敗。吳佩孚 不僅占了湖北,而且一口氣打下了湘北重鎮嶽陽。      四川方麵,川軍一直打破宜昌。吳不及休整,親自帶兵直赴戰場。但懋辛、藍 文蔚聽著就怕了。打了幾仗,丟了就跑。於是吳佩孚完全控製三峽。      鄂王一戰,吳佩孚定下了武力統一天下的雄心。  第一次直奉戰爭      1922年,張作霖勢力越來越穩固,開始圖謀關內。以梁士詒山東鐵路借款案為 線索,大肆發作。當時的吳佩孚,兵力還散在陝西,二湖,隻能暫時忍讓。      曹錕派了弟弟曹銳去見張雨帥。張提出了四點條件,包括讓出平津,免職吳佩 孚等等。這其實已經堵死了和談的路徑。四月三日,是吳佩孚的生日,他召集全國 11省直係將領五百餘人,商討對策。眾人一致主戰。      到四月二十一日,直係集結完畢。八師五混成旅三團,共計十二萬大軍。以洛 陽為基地。      這一次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更衰,聯軍占據秦皇島火車站,影響貿易出海口,導 致洋人照會。徐老趕緊出了一道電報提醒。可雙方隻見槍杆,誰也不把他這個總統 放在眼裏。電報隻拿了擦皮鞋。      直奉戰爭的主線,主要在西路軍,涿州良鄉一帶。吳佩孚親冒矢石,又是埋伏, 又是誘敵,又是燒糧,又是地雷。雙方各加了三次援軍,死傷十分慘烈。最終還是 靠馮玉祥獻計,突襲奉軍側翼,總算獲得大勝。二人聯秧奮戰,把長辛店的土都殺 得紅了,堪稱血裏打出來的交情。      中路軍也獲得勝利,東路軍張學良負傷。東北軍全線潰散,回到山海關,僅十 剩一二。      直奉戰爭,以奉係的慘敗結束。在整個民國爭霸史中,奉係從來就不是能打的 軍隊。隻不過他們的土地都在關外。戰力雖然受損,但地盤依然還在。不象皖係一 敗塗地。幾年後還可以卷土重來。      直奉戰爭後,吳佩孚徹底掃清河北、山東。在整個華北大平原已無敵手。     入四川        吳佩孚在中原屢戰屢勝,已隱隱有混元一統的跡象。在這個時候,洛陽吳府中 卻迎來了一個特別的客人,四川軍閥楊森。      楊森本是川人,1922年在一次內戰中失敗。單人匹馬,逃出宜昌投奔吳佩孚。 玉帥原本也沒把他放在眼裏,一次偶然的機會,才讓這個食客放出光芒。      原來吳佩孚喜歡賽馬,常常騎著駿馬在場中奔跑,眾人無人能及。這一次,從 頭跑到尾,卻有一個漢子始終跟在了後頭。而且始終隻差一個馬頭。玉帥大為詫異, 既喜歡他這精湛的騎術,又讚他懂得“敬上”的道理。      策馬既畢,玉帥問了起來,才知道他是川人楊森。接著問策略談吐,兵法謀略, 無不優選。玉帥大為欣賞,當即決定,撥派二團兵馬,助他回四川奪權。      當時玉帥在中原已經草定,而川人保守,對鄉土概念看得極重,外人不易插手, 所以要找了一個代理人。直軍入川,四川的武器謀略,都要比中原差一等了,哪見 得過這種強兵。      楊森入川二月,已經攻下了半壁江山。打下重慶後,前來加入的勢力更多。繼 續往西,隊伍越打越多,到臨近成都府,幾乎已經有了十萬大軍。      當時的四川督軍,是熊克武。派係是比較親孫文的革命黨人。孫中山經常“弟、 弟”地書信來往。老孫打仗不行,這熊克武好歹也算一條漢子。第一次成都被圍, 被他虛虛實實,避虛擊實,居然把三路大軍擋過去了。而且還把楊森趕回了重慶。      吳佩孚大怒,於是又撥了一大批軍火,外帶十門火炮。這下熊克武再也擋不住 了,革命黨人從此失去四川。但川中實在很亂,楊森也沒有全控製住,此處還有後 話。      閑說楊森這人,也是挺有名的。因為他有一個特別的嗜好,玩女生。而且是玩 十八歲的女大學生。      隻不過老楊持身甚正,從來不強迫強裹。每一次都是你情我願,說好了條件再 賣。每個女生隻玩三年,平日裏哄著貼著頗為體貼。三年一到,立即送走,另尋新 歡。老楊做人挺是爽氣,日常裏煙粉錢,分手時分手費給得實足。各女孩也是你情 我願,一個個走得歡天喜地。      楊森後來當到了四川省省長。隨國民黨一起去了台灣,活到73歲才亡。他死的 時候,曆任曆屆二奶三奶四奶全都趕了回來。從老到小,幾十任女大學生濟濟一堂, 大家哭得鶯聲燕啼,好不悲傷。此等境界,當真令人仰慕啊。      平河南、山東      打敗了張作霖之後,吳佩孚在中原已經沒有大的敵手。隻還剩一些零星的小型 抵抗。      長辛店之戰時,趙倜、趙傑兄弟在開封。二兄弟商量著革命投機,隻苦猜不到 直係奉係誰會打贏。剛想通電中立,趙傑卻闖了一場大禍。誤擊了直係靳雲鶚的部 隊。      馮玉祥就在戰場之上,帶兵回援。才一周時間,盡破趙軍埋伏,殺入開封,趕 走趙式兄弟。河南殘餘軍閥全滅。   山東大豪孫美瑤、孫桂枝兄弟,一手組織了震驚中外的“臨城劫車案”,39名 外國人被綁架。包括兩位美國陸軍少校、《密勒士評論報》資深記者鮑威爾,洛克 菲勒兒媳的妹妹。      後來按綁票協議,孫式兄弟被收編為山東新編第十一旅。1923年12月19日,兗 州鎮守使張培榮,在棗莊中興煤礦擺下鴻門宴,殺死孫美瑤、孫美鬆。      但孫桂枝流竄至魯南山區,為害多年。經過長久的亂世,秩序無存,人性越來 越醜惡。老洋人最著名的,就是“活人斷流”。他過河也不架橋,找了一大堆活人 農民,用草繩捆了。直接扔到河裏。投鞭斷流,一直到活人把河流都堵塞了,他才 慢慢地過河。      匪軍一路流竄,克鄖西、棗陽,快要打到襄陽城了。張聯升閉門死守。吳佩孚 派張福來等將其剿滅。      十四省聯軍      1923年,石青陽路過雲南,和唐繼堯促膝長談。史書記載,石對當時的時勢分 析:      “我們不必說他做得到做不到,卻先把現在的大勢來較論一下。   吳佩孚現有的地盤,是直隸、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湖北、江西、 福建等九省,還有熱、察、綏、京兆等特別區域。四川與湖南,實際上也不啻他附 庸。   與吳為敵的,隻有奉張,浙盧,粵孫,和黔、滇等省而已。   浙盧現在受了蘇、皖、贛、閩四省的監視,自保尚且不暇,哪裏還講得到向外 發展?浙盧不能為吳之患一。   奉張雖稱雄關外,然而一直隸之兵,已足當之,要想入關,也是大難大難。奉 張又不足為吳之患二。   粵孫東江之亂尚不能平,更無暇北伐。粵孫更不足為吳之患三。   吳現在隻用河南、湖北、陝西三省的兵力,再加以親吳的川軍,已不止有二十 萬大兵,以圖四川一省,何難一鼓而平?四川不難一鼓而平一。   四川平定之後,出一支兵南入貴州,更由湖南出兵西趨,以夾擊之勢,攻一貧 弱的貴州,何愁不能克日戡定?貴州又不足平二。   川、黔俱平之後,合擊雲南,□賡兄雖然智勇冠天下,恐怕未必能抗豫、陝、 鄂、川、湘、黔六省之兵。雲南又不足平三。   雲南得手而後,由湘出兵,以拊廣西之背,雲南出兵,以搠廣西之腹,廣西也 必不能抗。廣西又不足平四。   西南各省既定,一廣東何能孤立?孫中山也惟有出國西遊,再圖機會了。此言 廣東又不足平五。   西南全平之後,解決浙盧,更是不費吹灰之力。浙江又不足平六。   那時竭全國之力以東趨,奉張又豈能獨免?奉張又不足平七。   □賡兄,你看這武力統一的計劃,能不能夠實現?”         1923年時,吳佩孚的勢力達到了鼎盛,當時號稱為14省聯軍。或為其老巢本土, 或者聽其號令。      而公開還敢反抗吳佩孚的,隻剩下關外張作霖,浙江盧永祥,廣東孫中山,貴 州劉顯世,雲南唐繼堯。這些人或者是他的手下敗將。或者隻有一省半省之力。沒 一個是他同等級的對手。環眼宇內,中國的核心江山,吳佩孚已經十居其七。且再 沒一個有份量的對手。      中國的統一,眼看就要臨近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