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友之聲

春風何處﹐點點滴滴人間﹔春意何處﹐點點滴滴心裡。-姚雲毅
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人從何處來?

(2017-02-04 19:51:24) 下一個

根據美,英,法,德,中,日等六國遺傳學家多年來的基因研究,以女性的線粒體
DNA作為人類起源的依據,因為這種女性間單傳的基因數萬年來變化極小,從而得出
了全球六十多億人類,都起源於一萬到五萬年前冰河時代的36位不同的"宗族母親"。
而這些"宗族母親"則是15萬年至20萬年前非洲大陸上一個"線粒體夏娃" (Mitochondrial 
Eva) 的後代。雖然與這些始祖共存的有許多女性,但其它的女性,或未存活於壯年,
或生下的都是兒子,因此她們的線粒體DNA無法在今日的人類中探測出來。

中國人從何處來? 三四萬年前,中國大陸的冰川不斷消融,由東非遷移至緬甸的南
亞黃色人種由雲南和珠江流域的兩個入口進入了中國大陸本土。其中一支沿著雲貴
高原向北跋涉,於一萬年前到達黃河的河套地區。在遷涉的途中,為了適應高寒環
境的變化,這些人原來的南亞圓腦袋,大鼻子,厚嘴唇在二萬年裏起了變化,臉變
長,嘴角,臉部的線條變得分明,男性Y染色體上的M122基因和其分支的M134基因發
生了突變,這些稱作先羌的族人是漢藏的共同祖先,但在五千年前,一部分羌人退
入喜馬拉雅山脈,成為藏人,彝人,景頗族的祖先,另一部分則在黃河流域繼續繁
衍,並與先到此地的棕色人種進行了奪地拔寨的爭鬥,同時向東走到渭河流域,從
遊牧民族變為農業民族,在遷涉途中,其M117基因又發生突變,以M134和M117兩個
基因的突變使其成為漢族的祖先華夏族,開創了新石器時代。

但是,另一支黃種操緬語的南亞族裔則從珠江流域北上,翻越南嶺山脈,先於華夏
族進入江浙兩湖地區,成為越國人的祖先,被稱作南蠻,部分越人向廣西十萬大山
遷移,落戶並成為後來的侗族,浙江人的語言至今與侗族語言有著相似之處,便是
這曆史種緣源的佐證之一。

居住在渭河流域的部分華夏族在定居幾代後,又沿長江往南走,進入了洞庭湖地區,
其語言形成了苗瑤語係,而其後人繼續東進太湖地區,與北方南下的華夏族以及其
它族裔混合成了蘇南的吳國人,其遺傳結構變化多而複雜,有的遺傳學家戲稱找不
到DNA根源的某些吳國人為"外星人。"但南下的華夏族並沒有止步太湖地區,他們一
直走到福建地區,其分子人類學的研究數據,以及福建方言保留的許多北方古漢語
的成分,使科學家們認識到,華夏漢人南下擴張後,並沒有與當地族裔融合,而是
驅逐了當地人,成了福建地區的主流族裔。

從目前的遺傳學研究的結果來看,中國56個民族,東亞,東南亞各民族都是南亞語
係的祖先分化而來的,因為他們都有M122基因的突變,男性Y染色體都有黃種人的K-M9基因。

而比黃種人早五萬年離開非洲的棕色人種則沿著東非海岸線到達阿拉伯半島-伊朗-印
度-中南半島,並立足南亞,東南亞的陸地,島嶼,後來的一支沿著北印度洋,西太
平洋的海岸線一直北上至東北亞,西伯利亞地區,然後由白令海峽到達北美和南美
洲,這些棕色人種的Y染色體上,都有特證性的C-M130基因。北方的蒙古族,突厥族,
滿族,朝鮮人,日本人也有棕色人種的M-130基因,還有D-YAP矮黑人基因。南北方
的漢族人都沒有這兩種基因。歐洲白種男人的Y染色體上,則有特征性的P-M45基因。


D-YAP矮黑人基因是種非常古老的基因,它和棕色人種的C-M130基因幾乎同時離開非
洲,在印度安答曼群島的安答曼人中占100%,藏族中占58%,日本人中為34。7%,土
家族,彝族,滿族,鮮族,緬甸人,克欽人中都有D-YAP基因。

那麽,北京猿人是不是我們的祖先呢?
傳統教育告訴我們,歐亞非地區的現代人都是由當地的猿人進化而來的,中國人是
由北京猿人,山頂洞人,河套人進化而來的。歐洲人是由尼安德特人等進化而來的。
但遺傳學家認為,現代人是由單一的,東非猿人進化來的物種,歐亞非其它的猿人
屬於差別極大的不同物種,並不是現代人的祖先,所以北京猿人不會進化為現代中
國人。十萬年前至四萬年前的中國,沒有任何人類化石出現,這說明生活於東亞的
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因為最近的冰川期惡劣氣候而絕滅,取而代之的是從非洲萬裏跋
涉而來的現代人祖先。

但還是有許多科學家支持"多地區起源說"。中科院古脊椎古人類所吳新智院士認為,
現代人,北京猿人,山頂洞人頭骨上的三個特征是一致的,70%的中國人有這三種特
征,但他的學生劉武去非洲考察發現,30%的東非人頭骨也有這三個特征。複旦大學
遺傳學家金力教授的學生柯越海在東亞12127個男性的Y染色體上找到非洲人特有的
M168基因,這說明,大多數的東亞華人起源於非洲。

那為何世上有這麽多的種族,鼻眼膚色截然不同?

我們以女性線粒體DNA的保守基因追溯了人類的起源,以男性Y染色體上的保守的,特征性的基因判斷各國人的來源,而在研究人類的種族差別時,則以人體易變的基因,即調節人體對不同環境進行適應的基因來作為研究對象。觀察人類數千年來訓養的馬,牛,羊,雞,狗,貓,金魚的品種變化,便容易理解人類種族的不同。以雞為例,現存馬來西亞半島上的原雞,是雞類的共同祖先,但隨著人類的北上南下,四處遷移,被逐漸飼養馴化為家雞,又按人類所好,培育出了數百個品種,狼山雞,烏骨雞,九斤黃,浦東雞等是江南一帶常見的雞種,其外形體態千差萬別。而金魚,馬,狗,貓,鴿也都是人類選擇與自然選擇數千年的結果,水泡眼,紅高頭,珍珠鱗,繡球,墨睛的金魚是數千年人類培育的不同品種。而人類的不同種族,則是曆經數萬年的,眼,鼻,耳,臉型,膚色等易變的各種基因對不同環境條件的人類適應結果。高鼻白膚藍眼,是高帷度寒帶下的適應型,闊臉扁鼻黑膚,是熱帶條件下,對高溫高熱照的適應結果。因為自然選擇的殘酷性,人類必須以易變的基因調節人體。

 

(本文根據網絡文獻改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