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受欺負的預防和處理
(2007-08-03 07:14:50)
下一個
俺兒子是那種比較害羞的孩子,在學校走過了從受別的孩子欺負到現在基本沒事的路。俺不認為教育孩子以暴製暴是好辦法,還會有副作用。俺這裏把自己的經驗提供給有小孩子的父母參考。
一。主要是盡量減少孩子暴露在別的孩子欺負的環境。孩子剛離開父母上學,選一個好的day-care或者preschool非常重要。大多數中國家庭出來的孩子,語言能力在這個年齡比較差。所以,學校的好壞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兒子去的第一所Daycare,是私人辦的,就比較差。孩子打架,哭鬧是家常便飯,當時是嶽父母回國,正好又在學期的中間,臨時找了這一家。我們知道兒子受了委屈,所以,就馬不停蹄地找好一點的daycare。正好趕上我上班的大學新開了一家照看小小孩的daycare,知道這所大學裏照顧大小孩的preschool聲譽不錯,馬上報名。在openhouse的家長會上。特地問老師怎麽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老師當場的回答就是:We will set one teacher to handlethis type of issues. Let the kids solve their problems. This is aprocess for kids to learn.
在學校裏,有老師照看,一般受欺負的可能性並不大。但在校車上和上學的路上會比較混亂。我們這裏就有初中生在校車上被性騷擾,鬧上法庭的。所以,我們是能自己送,就盡量自己送。
二。保持和孩子的溝通。多和孩子交流,以避免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了,家長老師都不知道。父母要多觀察孩子回家後的表現。孩子往往不會主動說學校的事。父母要會察言觀色(見“兒子在學校被欺負了”)。對於經常化的問題,一定要和學校溝通,直到問題解決,讓孩子知道父母在這種問題上就是他們的保護傘。同時,一定要讓孩子把委屈說出來,這樣小孩子的心理上不容易留下陰影。記住父母的態度能給孩子帶來最大的安全感。
三。廣交朋友。孩子有自己的朋友才是安全的保證。經常和同學的家長聯絡。兒子在daycare時,我們有幾家家長經常在禮拜六輪流接孩子到家裏一起玩。這個小“幫派”,隨著進了不同的小學而分散了。但孩子們還記得,偶爾碰到了,還挺親熱呢。大孩子在學校的好多事,不一定會和家長講。而從孩子的朋友那裏打聽,往往是最有效的。幾個家長聯合起來,相互“通風報信”,是最好的辦法。
四。在學校發生的事,家長要教孩子報告老師,甚至校長。學校有義務提供孩子安全保證。家長如果給校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受到欺負,沒有安全感,那是很嚴重的問題。學校都會認真對待地。所以,鼓勵孩子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地找老師和校長。小小孩子一定要學會大聲說“Stop”, “You are hurting me”。一引起老師的注意。俺兒子剛上daycare,受欺負了就是哭。不過,老師好,就坐他身邊讓他哭。哭完了,讓他說。說完了,再去找欺負他的孩子論理,讓對方道歉。大半年才有“成效”。俺為這事,沒少和老師交流。至今還和那些老師打招呼呢。
對方的這個道歉是很重要的。記得女兒(3年級時)在學校被一個大孩子撞了,撞得蠻厲害,回家哭了。我第二天給老師寫好條子,要求解釋。條子先給女兒看。並告訴女兒別怕。老師解決不了,我會去找校長。當天女兒回家,帶了老師的回信,講了當時是課間休息,老師自己不在場,但有另一個老師在場。大孩子是無意撞上的。那位老師當場讓那個大孩子道歉。我把老師的信給女兒看了,女兒說沒有錯,是道歉了。我又詢問女兒那個男孩是不是經常欺負她。女兒說沒有,俺才放過這事。道歉對小孩子的心理上很重要,讓他/他覺得自己是對的。所以,他/她以後才會自己站起來,為自己爭取權利。
五。不要因為孩子吃點虧就心痛。皮肉之傷會好得很快。父母要把重點放在心理傷害上。培養一個陽光明媚的孩子更重要。所以,父母要用正直和坦然的態度和孩子談。俺不提倡暴力回擊,所以,俺可以和孩子坦率地談暴力的不好,再指出他們可以采用的方式。這些方式也和學校教給他們的完全一致。這讓孩子覺得自己作得對,會更理直氣壯。
六。孩子打架,不要動不動就上升到種族高度。那個種族的孩子都有這種比較bully的。當以種族來歸類時,我們的孩子今後如何麵對其他種族孩子的歧視呢?畢竟,在任何西方國家,華人還是少數。是地,這個社會有種族歧視。但那是搬不上台麵的東西。所以,自己不用種族的眼光看別人,就是教會孩子理直氣壯地去抗爭--種族歧視is not right!
七。建立孩子的自信。孩子在學校受欺負,絕大多數是源於自己的不自信--自己不夠popular,自己個子小,力氣小等等。俺發現讓孩子學跆拳道,中國功夫有一定的好處。兒子現在在學中國功夫,比以前好多了。學功夫,不是用來欺負人家,而是萬不得已時作防禦的。這裏的老師對這個要求很嚴。違反了,經常有處罰。這些訓練,摔摔打打,也鍛煉了孩子的體魄,變得大氣一些,不會為一點小傷就哭哭啼啼。
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家長的任務就是觀察孩子,引導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來適應環境。
(8/2/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