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喝白開水健康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看《人間正道是滄桑》有感

(2010-11-19 21:40:25) 下一個
最近剛看完《人間正道是滄桑》50集電視連續劇。 看完了,還想著她,說明我喜歡這部影片。

她轉導著一種遠去了的信仰,一種理念,一種淳樸的浪漫。戲中各人物,他們信仰不同,主義不同,但那種親情,友情,愛情,師生, 同窗,恩情 。。。。都表演的淋漓盡致。在那血雨腥風時代裏是那麽的淒美動人!!! 特別是"鋼刀歸綱刀,同學歸同學" 昔日同窗在兩個階級陣地上他們刀刃相見… 讓我感動, 讓我流淚。

雖然楊立仁是個反麵人物,他冷血,他殘忍,但他孝順,重家庭,認血親,我很喜歡。也喜歡董長官,雖然他是現實主義者。但他很男人。

整個的故事是講述了共產黨與國民黨這段真實的曆史,讓我們重溫了他們之間的合作、鬥爭、沉浮與去留。共產黨人由弱到強、從勝利不斷走向勝利,說明了,隻有代表人民的利益,才能不斷的取勝。

今天的共產黨人是否都看了此片? 看後不知有何感想?


楊立青由孫紅雷演

資料圖片:《人間正道是滄桑》第二批劇照(64)


資料圖片:《人間正道是滄桑》精彩劇照(32)

資料圖片:《人間正道是滄桑》第二批劇照(60)


以下是解放軍報的評論:

在廣大觀眾的熱切期待中,50集電視連續劇《人間正道是滄桑》終於與觀眾見麵了。其實,這部作品早在正式播出之前,各類版本的光碟已在民間悄然流傳。人們在眾口相傳中對這部作品充滿褒獎有加,有人斷言:這將是又一部引起轟動效應的力作,甚至足以稱得上是一部精致的傳世之作。這就更引發了社會大眾的鑒賞期待。如今,當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全劇,在切切受到心靈的震撼之後,才可以有把握地說,《人間正道是滄桑》不論在思想上和藝術上,的確稱得上是一部力作,它的創作成功,是近幾年來革命曆史題材創作的又一重大收獲。  

首先,我認為,《人間正道是滄桑》是一部具有史詩品格的大作。說它具有史詩品格,不僅因為她的曆史跨度,也不僅因為人物眾多,而是因為編劇用藝術的方法,對中國1925年到1949年的曆史,作了形象的概括。這期間發生的重大事件,幾乎無一遺漏地在作品中得以表現。從北伐革命到南昌起義,從土地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新中國成立,舉凡廣州起義、南昌起義、4.12政變、井岡山鬥爭、萬裏長征、西安事變、盧溝橋事變、皖南事變、重慶談判以及三大戰役,等等,這些事件,在作品中通過人物的命運串聯起來,使其更像一部形象化的中國革命史。從1925年到1949年,中國經曆了曆史上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關於中國革命的許多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個重要的曆史階段。許多年來,這段曆史,不僅吸引著無數史學家關注的目光,同時也吸引著整個社會,即使是普通百姓,對這段曆史也都有著特別濃厚的興趣。所以,這部作品的推出,滿足了廣大觀眾通過藝術形象閱讀這段曆史的渴望。  一部電視劇作品,畢竟不是當時教科書,它要用藝術的形象來感染人。這部作品的高妙之處,首先是它避開了大場麵、大人物、大事件的傳統敘事方法,而把那些大事件隻當作背景略寫。作品選擇楊家一個家庭為切入點,圍繞楊家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社會關係,非常巧妙地為我們再現了上世紀二十年代直到四十年代末風雲變幻的中國,展現了這個時代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發生的滄桑之變。這個時期,剛剛從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走出來的中國,正經曆著社會轉型期的巨大陣痛,經曆著自古以來不曾有過的巨大轉折。在這個曆史轉折的過程中,不同意識形態及政治力量的角量,代表進步發展的社會力量與代表沒落的腐朽的黑暗勢力的鬥爭,使這個時代充滿了極大的戲劇色彩。  

我之所以說作品具備了史詩的品格,是因為作品在展現這段宏闊的曆史時,並沒有直接描述那些重大事件的發生過程,更沒有讓國共雙方的大人物登台表演,但卻以十分清晰的脈絡展示了一係列重大事件的發生發展,並能時時讓人感受到國共雙方主要人物的存在,以及他們在軍事政治舞台上的角逐。一個楊家,就象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和一麵鏡子,把一個風雲激蕩的時代形象而逼真地展現在觀眾麵前。

當然,《人間正道是滄桑》如果僅僅局限在這一點上,還未必稱得上史詩的品格,我們說它具有史詩的品格,更主要的還是因為作品所具有的極其深邃的思想內容。作者用詩的手法來表現人物思想的演變,用詩的意象來寫思想的交鋒,1925年,中國共產黨剛剛成立不久,從這個政黨成立開始,就注定了她在意識形態上與國民黨所代表的少數統治階級集團的意識形態的對立,兩黨注定要進行長期而持久的鬥爭。在這個長期的鬥爭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武裝一步步由弱變強,一步步從勝利走向勝利,而國民黨勢力卻一步步走向沒落和衰敗。為什麽?因為中國共產黨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代表了正義和進步的力量,而國民黨所代表的卻是沒落的少數統治集團的利益。《人間正道是滄桑》之所以感染人,正是因為她展現的是這個時期兩種意識形態的激烈較量。這部戲容量很大,有名有姓的人物很多,親情、友情、愛情交織其中,且人物關係錯綜複雜,處理不好,很可能會把思想的敘述變成空洞的說教。《滄桑》(以下簡稱)編導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為意識形態領域的“主義”之爭,選擇了一個極其巧妙且極豐象征意義的故事架構,使一個家庭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可觀賞性。楊家的長子楊立仁是國民黨的高官,而幼子楊立青則當了共產黨的將領,兄弟二人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當年曾追隨孫中山革命的辛亥元老楊廷鶴則在兩個兒子及兩種意識形態中間采取了相對中立的立場。女兒楊立華青年時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工作,最後留在了國民黨陣營,但由於他與黃埔教官瞿恩及瞿恩的妹妹瞿霞等共產黨人有著無法割舍的情感聯係,因此,在一係列的重大政治鬥爭中,她始終是一個同情革命的女性,甚至關鍵時對楊立青、瞿恩等共產黨人提供過一些幫助。尤其在知道瞿恩犧牲,林娥被追殺的危難關頭,義不容辭地冒著危險收留這對共產黨夫婦的孩子做養子。這其中既有女性的母愛心理,有對瞿恩的情感,也不乏對共產黨人的尊敬。應該說,像楊立華這樣一個內心充滿矛盾、性格複雜的角色,在當時的國民黨陣營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對這樣一個形象的塑造,在我們對曆史的閱讀中具有特別的意義,它可以幫助觀眾更深刻地理解在那樣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一些知識分子更真實的內心世界。  

編劇除了選擇楊家作為矛盾切入點外,黃埔同學的愛恨情仇是作品另一個也是更為重要的切入點,可以說,在藝術上這是一個十分精妙的選擇。因為這樣一個選擇,1925年到1949年發生的諸多重大事件盡可囊括其中,因為這樣一個選擇,更有利於從藝術的高度概括國共兩次合作的曆史,不管是對曆史還是對現實,它給人的思考都是多方麵的。寫黃埔情結,瞿恩是一個關鍵人物,也是作品著力表現的人物。比較起來,瞿恩被更多地賦予了理想主義色彩。作為為“真理”為“主義”而不惜拋頭滿血的共產黨人,瞿恩崇高的信仰和堅定信念,是通過他在黃埔軍校一係列出色表現及在此後領導武裝鬥爭的實踐中逐步完成的。瞿恩的角色雖因犧牲而未能貫穿始終,但他的形象所散發的理想光芒卻是全劇最具光彩的部分,他的刑場表現和精彩演說,就像是一首撼人心魄讓人蕩氣回腸的抒情詩,讓人們看到了共產黨人為了政治信仰而無所畏懼的英勇精神和博大胸懷。他以犧牲壯舉,詮釋那個時代共產黨人所具有的核心價值觀。而他親手培養的黃埔學生在刑場上集體向瞿恩致敬的“黃埔禮遇”,也給觀眾留下了極深的印象。由瞿恩及他的黃埔學生們所演繹的“黃埔精神”,是《滄桑》這部戲的亮點。黃埔軍校是國共第一次合作的產物,黃埔係師生在戰場上的交鋒,是最能吸引觀眾的部分。“鋼刀歸鋼刀,同學歸同學”,這句借三期六班的同學說出的話,實際上概括了整個黃埔精神裏“扯不斷理還亂”的複雜情結,國共雙方在意識形態上的鬥爭通過不同人物對各自理想的堅守真實表現出來。  

這部作品的詩意品格,在對情感的處理上顯得非常充分。應該承認,《滄桑》不是一部情感戲,它是一部表現革命曆史題材的大戲,但是,我們在鑒賞的過程中,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把它當作一部情感大戲來欣賞。為什麽?因為作品包含了太多的情感糾葛,父子情、兒女情、戰友情、同學情、同誌情,這些情感在意識形態的對立中顯得一波三折而起伏跌宕。然而,不管是共產黨人楊立青、瞿恩、瞿霞,還是國民黨人楊立仁,他們雖然具有各自的複雜情感,但對各自理想的堅守卻是異常堅定的,而正是在這樣的頑強堅守中,矛盾衝突顯得越激烈,故事也就越發顯得具有張力。對情感的表現,作者更多的是用詩意的手法。作品並沒有刻意去表現人物的複雜情感,而是把看不見的情感線埋藏在那豐富多采的情節細節之中,使你時時處處都感受到情感的存在。楊立華對瞿恩的羨慕,楊立仁對林娥最早萌生的愛,楊立青對瞿霞發自內心的傾慕,以及黃埔同學之間那種因政治觀念差異糾纏一起的複雜情感,在作品中展示得都那麽真實、自然和流暢。  

《滄桑》情感戲的表現,可以說獨具特色,特別在作品的末尾,麵對國民黨籍的女兒楊立華收養了共產黨大人物的遺腹子,彌留之際的辛亥元老楊廷鶴對“外孫子”講了一段發人深思的話:“過去我們是一家人,將來還是一家人,不論走到哪兒,不論天涯海角、生離死別……人除了血緣,還有情感,可這血緣,有時候並不如情感可靠。這種情感,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大愛其實無言啊!”這段話可以說感人肺腑,一個由同盟會走過來的老人,麵對一個並不是親外孫的後輩,講述的是人間至愛,這段話,其實也是《滄桑》這部戲的情感基調。  

我們看到,在這部戲中,矛盾衝突雙方的主角都是理想主義者,表現他們對理想的堅守和執著,僅靠空洞的說教注定是不行的,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形式。《滄桑》在藝術上既是充滿詩意的,也是非常精致的。它與一般的電視劇有著很大不同的地方,在於它更象一部長篇電影。除了一般電視劇中經常使用的中近鏡頭之外,它更多地使用了電影手段的蒙太奇手法,使用暗轉、閃回、特寫等手法來交待人物的命運發展及心理理走向,而這樣一些手法的運用,使作品不但結構清晰,而且極富詩意。  

此外,對演員的形象塑造也大量使用詩意的手法,在《滄桑》眾多的人物形象中,我認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楊立青,在我看來,這個形象是繼《亮劍》中的李雲龍、《激情燃燒的歲月》中的史光榮等經典人物形象之外又一個充滿個性的嶄新的軍人形象。雖然這個人物在性格上有些小缺陷,但卻有十分可愛。他生性頑劣,常惹禍端,與自己的哥哥楊立仁好像生來就水火不容。當他後來在黃埔軍校接受了瞿恩正規的共產主義思想啟蒙教育,經曆了艱苦的烽火硝煙的曆練後,逐漸成為一個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革命軍人。在生活的路上,他錯過了從黃埔時期就深深愛著的戀人瞿霞,後來與自己人生導師瞿恩的遺孀林娥結為伴侶。編導對這個主要人物命運發展的處理,非常詩意也非常浪漫,他的愛情和個人命運,都充滿了讓人蕩氣回腸的理想情懷。作為楊立青的扮演者孫洪雷,在《滄桑》播出之前,央視的黃金檔剛剛播完他扮演主角的電視劇《潛伏》。

而《滄桑》中的楊立青,與《潛伏》中的餘則成相比,雖然都是共產黨中的高級知識分子形象,但楊立青這個人物更具有個性,更讓人過目難忘。在他身上,不僅更多地寄托著共產黨人的磊落情懷和大智大勇的高尚品格,而且對理想精神作了極富詩意地藝術處理。我認為,楊立青這個人物的出現,是中國軍人藝術形象的進一步深化和升華,他對當前軍事題材電視劇創作,意義不同尋常,之所以說不同尋常,是因為當前電視藝術在對軍人形象的塑造上,似乎走入了另一個誤區,那就是一個時期以來對李雲龍、史光榮等屛幕形象的盲目克隆,好像軍人形象就是“炸炸乎乎”且張口愛說粗話,不如此,好像就不是真實的軍人,其實,這類形象,到了《狼毒花》中的常發、《我是太陽》中關仁山的出現,人們便已經多有批評,認為如果把軍人形象都塑造成粗鄙化的英雄,有悖於真實的曆史。在連年的困惑中,人們也充滿了對新的更鮮活的更能體現軍人本質的形象的期待。所以,《滄桑》中楊立青這個人物的出現,便給了社會大眾眼睛為之一亮的審美感受。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將會成為當代電視藝術一個具有標誌性的形象,是中國電視藝術人物畫廊裏的又一個經典形象。  

用詩的品格來塑造人物,還體現在對瞿恩、瞿霞、林娥等一係列人物的表現上,他們人生命運的大起大落,他們對人生理想的執著和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給作品注入了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他們的命運,與家庭與父母、兄弟姐妹命運的緊密聯係,極具象征意義地代表了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縮影。這樣一種象征手法的運用,使觀眾很容易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在這一點上,應該說編導別具匠心。  

作為一部革命曆史題材作品,《滄桑》無疑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張揚時代主旋律的作品,然而讓我們十分高興的是,在整部作品中,編導們並沒有刻意去進行對政治概念的詮釋,更沒有一句此類作品中人們習以為常的政治口號,但是通過這樣一部作品,人們實實在在地受到革命理想和高尚情操的熏陶,受到了最現實的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瞿恩、楊立青等一代共產黨人的崇高形象,引發人們對現實對人生做出自己的思考。或許編導並沒有去刻意表現或迎合當前全國上下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但是,《滄桑》的播出,恰恰為我們提供了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最生動的教材,對《滄桑》編導極其所有藝術家們這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我們表示由衷的敬意。陳先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DUMARTINI 回複 悄悄話 可惜暫時沒時間找來看,但是光從你的感想中就可以知道--特別是這一句“昔日同窗在兩個階級陣地上他們刀刃相見… 讓我感動, 讓我流淚。”值得一看

好久沒見你了,祝一切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