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南方人史綱中國人種的起源

(2006-07-23 08:59:20) 下一個
一直以來,有關中國人種起源的說法都是如此這般:300萬年前,非洲的古猿演變成了直立人,他們在100多萬年前,走出非洲,在亞洲成了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在歐洲先是成了海德堡人,後來進化為尼安德特人。這些直立人在不同地區獨立進化,發展為我們今天的現代人,例如尼安德特人變成了今日的歐洲人,北京猿人變成了今天的中國人。這種假說被稱為“多地區連續進化”論。
這種理論的根基基本上是建立在對於古人類化石的粗糙分析和簡單的地域關係推理的基礎上,如北京猿人的麵部扁平,鼻梁不高,眼眶呈長方形,鏟形門齒等等,這些特征在中國的化石上出現頻率特別高,它們同時共存於一個頭骨的情況更是在其它地區很少見的。因此,這是中國地區人類化石具有的共同特征,從而推論出中國人是源自於“北京人” 的一個單獨演化的人類係列。
然而,近些年來由於人體基因技術在古人類考古學界的應用,這種理論基本上被否定了。1987年,美國加州大學遺傳學家坎恩等人通過研究來自非洲、歐洲、亞洲、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148位婦女身上的線粒體DNA,發現各大洲人種中以非洲人變異最多,從而證明非洲人曆史在各大陸為最長。計算發現現代非洲人曆史達20萬年,而歐亞大陸現代人曆史隻有13萬年。由此斷定,今天全世界所有的人類有一個共同的女性始祖,遺傳學家稱她為“夏娃”,約15萬年前生活於非洲,大約10萬年前,她的後裔走出非洲,遷移到世界各地,繁衍生息,他們才是我們真正的祖先。
幾年前,中國科學院的一群遺傳學家在研究了中國28個人類群體的DNA的Y染色體上的遺傳標記後,得出了與國際最新流行的理論相一致的結論:北京猿人確實不是中國人的祖先,全世界的人都是來自非洲。從各色人種的遺傳標記的突變點新舊不同來判斷,非洲的黑種人最古老,歐洲的白種人第二,印度的棕色人第三,亞洲的黃種人第四。
如果說一百萬年前,我們渾身是毛地從非洲叢林中蹣跚地走到了中國,覺得心情尚可,畢竟那時的人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我們與今日的黑人不過是共有一個遙遠的祖先而已。那麽現在最新的結論竟然是,非洲不僅是人類的第一次起源地,而且是第二次的起源地,並且全世界人類的共同祖先其實並不十分遙遠,我們與今天的黑人在血緣關係上實在是近的可以。唉,我們怎麽會是黑人的近親呢?
DNA的雙螺旋結構的鏈條上交織著不同類型的4種小球,所謂基因就是其中一些小球按照一定秩序連在一起,並具有相應的遺傳信息,控製著人類的膚色、形態和健康。還有一些小球的序列不具有功能性,性質如同DNA分子裏的填充物,它們的排列是自由的,並且過上個幾千幾百年會發生一次突變。
我們所關心的是後者,因為這些突變不會影響到個體的健康和生存,能夠穩定地傳給後代,並且不斷地在後代DNA中積累下來。因此,DNA的非基因部位就好像是一個記錄本,記錄下來在這代代相傳中所發生的突變。這樣,隻要取樣夠大,範圍夠廣,我們就可以通過比較不同地區人類之間DNA的非基因部位的相似程度來研究人類遷徙的曆史信息。理論上講,如果自然界中突變發生的頻率是一定的,那麽從序列差異的大小就可以確定共同起源的時間。一些學者認為,大約每一百萬年線粒體的DNA序列發生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的變化,線粒體DNA於是就成了一個分子鍾,用它可以追溯人類進化的曆史。
那麽,那個“夏娃” 的後代第二次走出非洲的故事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
話說15萬年前,在東非的大裂穀分化出了很多人種與部落,其中就已經包含了現在的黑、棕、黃、白四個人種的祖先。沒有資料提及這四種人當時的膚色如何,我判斷應該沒有多少差異,所謂的顏色標簽不過是沿用現代人種分類學上的說法而已。例如白人可能如同今日的印度人一般,膚色也是黑的。
到了10萬年前,地球處於冰川期,大部分陸地被冰川覆蓋。全世界其它地方的第一批走出非洲的古人類大部分都滅絕了。在東非,各個部落擁擠在這塊炙熱的土地上,搶奪著有限的食物,迫於生計或者其它未知的原因,先是棕色人(人種學上的馬來人) ,然後是黃種人(人種學上的蒙古人),開始走出東非向世界擴散。
最早出來的棕色人主要是在海邊捕魚為生,並撿食灘塗上的高蛋白食物。他們拿著舊石器和尖木叉,通過北非來到中東,沿著印度洋岸邊向東走。到了5萬年前,他們已占領了南亞和東南亞的陸地和島嶼。在此後的幾萬年裏,散漫的捕撈撿食生活讓他們沿著無邊的海岸線,一路走到東亞,又穿過白令海峽到達北美和南美洲。
步棕色人後塵出走的黃種人走出非洲的時間要比棕色人晚了近5萬年。他們首先也與棕色人一樣順著東非的海岸線一路北上來到了中東這一帶,如今天伊拉克的兩河流域,在那一帶生活了相當長的時間。中東富饒的物產,讓智人的人口再次擴張,他們中的一些人從西亞進入印度河流域,在南亞次大陸的北端經過,進入東南亞。初來乍到的黃種人還沒有能力與棕色人種抗爭。至少在南亞的時候,印度半島南部生活著大量的棕種人,一小批的黃種人隻能沿喜馬拉雅山南麓匆匆通過,這與棕色人沿印度洋海岸遷徙的路徑有所不同。
黃種人的擴散速度很快,隻用了棕色人五分之一的時間就到達東南亞。這可能與他們掌握了新石器技術有關,也可能與棕色人散漫的生活習慣有關。黃種人的部落在緬甸一帶盤桓了很久,逐漸取得一定勢力,早先到達的棕色人不斷向南退縮。壯大的黃種人隨後分化成了沿海支和內陸支。前者最初在越南、廣東一帶形成了澳泰語係祖先,後來,部分人南下馬來和印度尼西亞,小部分人則沿著東海大陸架北上,穿過白令海峽去了美洲,其中一部分在東北西遼河流域停留下來與後來北上的黃種人混合以後形成了黃種人的北亞支,成為阿爾泰語係的先祖。
這個時候正是末次冰川時期,中國陸地上的許多山脈被積雪常年覆蓋,除了有少數棕色人在黃河、長江流域活動,更多的地方毫無人煙。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之間的南嶺也是白雪皚皚,限製了黃種人大量地向北的遷徙。
受阻於嶺南的沿海支,這些人是南島語係和侗台語係的人群的祖先,就是民族學上所說的百越民族。
受阻於緬甸、雲南一帶的內陸支,這群人是南亞語係的祖先,就是民族學上說的百濮民族。
大約兩萬年前,中國陸地上的冰川不斷地消融,內陸支從雲南,沿海支從珠江流域,開始進入中國腹地。在千百年的分化中,他們在中國南部和東南亞北部,演變出了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壯族、傣族。這些民族在語言上、文化上有很強的一致性,所以也統稱越人。有一種說法,農業、新石器、玉器和早期的中國哲學思想都可能首先產生於這一族群中。這也為近些年來,長江流域考古學的新發現所證明,也是本人所要論證的論點:三湘四水---中國南方人史博物館。

東部沿海支的北伐,他們進入浙江、江蘇、山東,形成了先越文化和先夷文化以及東北的紅山文化。
西部內陸支的先濮民族也幾乎同時北上,他們沿著雲貴高原西側向北跋涉,走的是雲南、貴州、四川這條路線。中途,分出了兩支。一支沿著長江往下走,到了三峽地區和洞庭湖平原,發展出了先蠻文化,形成以後的苗瑤民族。另一支沿著四川的幾條大河北上,來到了黃河上遊地區,發展出了半坡—仰韶的先羌文化,形成了以後的羌華民族。他們活動的地區與後世的羌人重合。範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就是說的這一帶。他們是今天漢族與藏族人的共同祖先。
到大約6000年前,由於粟穀農業的出現,新石器文化開始在這個地區發展。人口的增長迫使群體又一次開始遷徙,漢藏語係的兩個族屬開始分野。
其中一個亞群向東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來。他們掌握了農業文明,開始以農耕為生。這個群體就是我們今天漢人的先祖。另一個亞群被稱為藏緬語族群體,他們離開黃河流域,向西向南遷移,最後在喜馬拉雅山脈南北居住下來。在遷徙的過程中,這個群體就像細胞在不斷裂變,分化出了藏、羌、彝、景頗、土家。
藏族是一個很晚才形成的民族,他們是秦漢時期開始向高原遷徙的羌族中的兩支--發羌和唐旄。在進入高原後,與當地的屬於棕色人種的雅礱土著發生了混血,使羌人很快適應了高原的環境,也使今天的藏族人的麵部特征變得很長,線條、棱角變得剛硬、如同刀削。
基本上,漢藏分流是黃種人北上中國的過程中最後完成的。因此長期以來,都有漢藏同源的說法。這個在語言對比上也得到了證明:藏語和漢語之間存在的不是一般意義的對應關係,而是係統性的一一對應。這也就是為什麽語言學上把漢語歸於漢藏語係的原因。
在渭河流域的華人,其中一部分出潼關東行和南下,受到夷人龍山文化(先期到達的沿海支,史書上所謂東夷)和苗瑤文化(早期分流的內陸支,史書上所謂的南蠻)的影響,分別形成了齊語支和楚語支人群。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齊楚文化與中原文化之間始終存在一定的差異,就是這個分化的結果。但是,這種差異仍然在彼此可以相通可以容忍的範圍內,盡管中原人時常嘲笑一下齊人的散漫和疲塌,如齊人之福,楚人的倔強和冥頑,如刻舟求劍。
此前,語言學界認為吳越同屬一個民族,因為他們之間的語言能相互溝通。經過DNA比對,,他們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民族。吳人是東進的苗瑤人和南下的漢人同化後形成吳人進入了越人的領域,雙方由此產生種種糾紛。“臥薪嚐膽” 的故事就是這種世代冤仇累計起來的一個總的爆發。
中國南部長江流域的百越因為與中國北部黃河流域的漢人之間的文化差異太大,不同於先期分化出去的齊楚文化後來又被秦始皇統一回了漢文化圈,因此始終處於被漢民族驅逐排擠的境地,逐漸向南或者偏遠的山區退卻。史籍記載,三國時期的吳國,立國之初還忙於與江浙境內的山越人作戰。但是,長江流域的文明發展對於中國整體文明發展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甚至在某些方麵起了主導作用,雖然這一時期我國遠古文化的主幹和核心還是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
2萬多年前,沿海支的澳泰語係形成的時候,有一支部落沿著中國的海岸線北上,沿途幾乎沒有任何停滯的痕跡,一直跑到東北西遼河流域才停留下來,他們就是前麵提到的阿爾泰語係的核心。後來東夷人北上,華人也北上,在那裏進行了一次大融合。
這些阿爾泰語係的先民往西分化成蒙古、突厥,往東進入朝鮮、日本,向北穿過白令海峽踏上美洲。注意,這是第二波人類從亞洲向美洲的遷徙浪潮,第一次是棕色人種完成的。
到此為止,中國境內及其周邊的民族來源與遷徙的脈絡,基本上清晰了。
那麽,以前我們熟知的北京人藍田人元謀人都到哪裏去了呢?他們都在最近一次的冰川時期,滅絕於惡劣的氣候。這個可以從10萬年前至4萬年前之間的人類化石出土斷層得到證明,這一時期整個亞洲完全沒有古人類生活的痕跡。唉,可憐的北京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凡哥笑笑 回複 悄悄話 亞洲人的體貌跟歐洲人相比,顯得離古猿更遠。而平均智商也比歐洲人種高,是不是意味著亞洲人特別是東北亞的人進化比歐洲人發生得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