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刀客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正文

關於改革後中國發展方向最好的闡述

(2006-09-03 20:30:11) 下一個
關於改革後中國發展方向最好的闡述: 
     盡管中國人理想中的社會對資源的使用和分配與資本主義生產和分配模式有重大的不同,但經曆過一係列曆史挫折之後,中國人已經明白在現階段人類科學技術、意識和環境等外部條件製約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全球市場是相對目前中國來說最合理的選擇,因此可以說現階段的中國人完全接受了市場,中國改革開放至今,已經完全將自己的社會結構重組而形成以市場為導向和核心的社會。這個變化是如此徹底,以至於現階段中國無數不適應現代高度競爭市場結構的人,始終在懷念過去缺乏市場競爭的年代。
     早期重商主義的西方在全球進行市場開拓的過程中,最有效的市場創造和進入手段就是自己的艦隊和軍事力量,對於任何試圖不按西方市場原則交易的國家和民族來說,資本主義最有效的維持市場的手段就是用武力迫使其留在市場,並按照特定的規則進行交易,當今世界這個巨大的全球市場,就是這麽形成的,市場一點都不浪漫,其創造過程就是世界曆史現代化幾百年進程中的曆程。
      任何秩序包括市場秩序,其終極的維持者都是暴力和軍事力量。沒有艦隊,就沒有貿易而隻有被搶劫,這是當代世界市場形成過程中的核心規則,中國人應該早就從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和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懂得這個道理。
     19世紀中國現代化的努力和成果即40年的洋務運動,就是直接被甲午戰爭中國在海權上的失敗而葬送。上海,遠東的明珠,經濟很強,二三十年代的時候比東京還繁華,日本人的入侵改變了這一曆史格局.
     鴉片戰爭後,英國女皇帝有個有名的話,意思是中國的國民產值是英國的十倍,如果清朝去法國請來工程師傅,從德國買來大炮和重艦隊,那麽滿清的貴族可能就要到白金汗宮洗腳了…同一時期的日本,日本的天黃甚至拿出自己老婆的首飾變賣以後支援海軍買大炮,日本軍人多次為國家舉行政變,將腐敗的官僚主義者殺掉,以便更好的進行全國的軍事訓練話,看看現在的日本人,他們幾乎都是個兵,就是那個時期全麵都兵的效果.
     如果不存在社會製度方麵的原因,技術和經濟的增長應該是正反饋關係。我們都知道技術和知識是以幾何級數爆炸性增長的,也就是說越發展越快。經濟增長也一樣。資本主義剛剛起步時,經濟增長速度是很低的。從哥倫布登上新大陸到十八世紀末的工業革命,經曆了近三百年時間,這期間英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遠不到1%。 從工業革命開始到1870年這一百年左右的時間裏,英美德等國的年增長率也不過是2%左右,此後到一戰前夕,年均增長率上升到2-4%。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70年代初,號稱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發達國家作為整體的年增長率也就是4.4%。可見,所謂起點低發展速度就快的觀點完全不符合事實。按照這種推論,原始社會的發展速度就應該是最快的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