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度人生愛誰誰

形而上痛苦並形而下快樂著
正文

再看澳洲

(2009-08-30 22:13:11) 下一個

來澳洲三年了,當初走出悉尼機驚異於明亮陽光的刹那仿佛在眼前,不知一千多個日子是怎溜走的,盡管我的經曆絕對算不上戲劇性的,沒有流太多的淚,沒有磨粗雙手,沒有遭受太不公平的歧,回仍然象辣津津的串下肚後糊塗一隱隱作痛。翻看去寫的悉尼蜜月,依舊能觸摸到那興奮欣,如今我仍然喜著澳洲,隻是在的喜多了幾分平靜。龍應台的一篇散文到初到一個城市,有西可寫,可住的時間長了反而寫不出西來了,因了解的越多下筆越慎,我也有同感,我猜有一,因喜而惶恐,惟恐所述不精準而成了不敬。不管怎,不吐不快,無知者無畏,當拋引玉。

 

首先,我喜愛在澳洲的自由。

自由表現在很多方麵,首推當是選擇定居地點的自由。

沒有戶口的限製,城鄉差別相當小,社區的服務設施和模式都是相似的,選擇住在哪裏純粹取決於自己的喜好,中國人大多喜歡在大城市,為了熱鬧,為了孩子上好學校,為了好的醫療,為了多些工作機會。悉尼摩登、氣派有活力,墨爾本沉靜、安全有文化,阿德來得整齊卻有迷宮一般的大街,堪培拉小小地縮在濃蔭之中,市中心公園的噴泉在陽光下很是迷人,霍巴特感覺擁擠,街區老舊。相比之下,我更喜愛度假時開車經過的很多小鎮,充滿著不善於賣弄風情的羞澀和脫俗,有的就在山腳下,靜謐無聲,雲霧繚繞,如仙境一般,有的有大片的牧場,牛羊散落,豐饒寧靜,再有的被長長的海岸環繞,桅杆林立,白帆點點,清晨我曾欣喜地看海鷗纖細的爪印被海水撫平,幻想著與心愛的人攜手在海灘步這些靈物的腳印,人生的享受真莫過於此。有人曾對我說,國內的景色比澳洲富於變化得多,我承認,然而,我在國內看景從未出神忘情或從未有過不知身在何處的感受,我想這就是區別,忘情於大自然而不是走馬觀花地看大自然,假若人行如梭,假如人聲鼎沸,假如垃圾不期然地出現在觀景台之前,你會覺得你遊離於大自然之外,僅僅是看,而不是同呼吸同風雨全身心投入的感受。

在澳洲,從一個城市遷到另一個城市很簡單,隻需打些電話通知相關機構你的地址變更,比如說 RTACENTRELINK,銀行,通知水電氣提供商中斷或接通服務就可以了,聯係地產中介找好住處,背著行囊走就行了。各城市的生活服務機構及其服務模式基本一致,人看起來差不多,英文聽起來也是一樣,隻有兩樣是帶不走的,朋友和地圖。

 

選擇職業是自由的。

在國內,不敢想象能職業,多少人在抱怨幹了本行,可有什麽辦法,不幹老本行幹什去?兒呢,多數本地人選擇職業是憑趣而不是因為別的什不得已而之的想法。當然有其淵源,裏孩子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自由的,孩子的意願得到家和老的充分尊重,在我中國人看來些尊重與放任自流無異,這種教育方法的利弊不是一句清的,但憑趣做事已推廣到生活中的很多方麵,譬如選擇職業。我曾邂逅了一個很年的女孩子,在我學校上 MASTER,她去是小學教,幹了一段後發現自己不喜做老了,於是辭上學。也曾看到一個本地人在做清地隨著音著身體。也曾聽一個朋友起她的AUSSIE同事快地做著枯燥的研究工作隻因。其個人根據自己的職業取向選擇受教育的方式是社會源的合理利用,有一技之的工匠從某程度上比我們這些百無一用的用得多,沒有必要將個人都在大學裏讀書,喜歡讀的人就來,才體公平和價取向的多元化。在本地人眼裏,博士也沒,和清工從付出勞動這個角度是同受到尊重的。我感覺這裏的勞動報酬基本是符合投入的,譬如體力勞動辛苦,不如白掙錢舒服,可人家加上多年寒窗苦和風險值也沒多占多大便宜,況且體力勞動者回家後的鬆是白領們不到的。我的狂想就是,多嚐試種職業,多體角色。

 

選擇生活方式是自由的。

衣食無憂後,選擇自己喜愛的生活方式同樣是自由的,在海邊或山邊甚至CBD買或租套房子,孑然一身或與自己愛的人結婚或同居,生一群孩子享受天倫之樂或逍遙自在,周末在家讀書或與朋友聚會,去海邊衝浪潛水或去遠足爬山,開車兜風聽著含混的鳥語,心中暗想咱也進小康了,享受著在國內需要幾倍的錢才能達到同樣質量的生活。

 

老外喜歡泡咖啡館、酒吧,街邊的咖啡濃香和笑語喧嘩引人側目,酒吧裏燈暗人濃,很是詭秘,聽說有別有用心分子給人酒中下蒙汗藥,更是不敢冒然前往。咖啡有些苦,象一個保守的老人我隻喜愛cuppchino,不想嚐試其它的口味,因為喝什麽真的無所謂,我喜歡的感覺是無意識地攪著咖啡,有意識地絞盡腦汁與同伴說著英文,談天說地都不礙事,說人文說情感時永遠都是扯著鬱結於胸的那團纖弱的亂麻,要不就是扯斷了懊惱不已,要麽就是沒扯絕在喉頭吐不出咽不下,抓耳撓腮最後胡亂收場了事。那份閑暇是中國人的酒桌上的濃烈以及盛宴散後的落寞無法比擬的,這是一份無需積攢的自然閑情的流露,聚也淡然,散也淡然。

 

讀書是平生的一大樂事,說到讀書不能不提在澳洲可喜的寂寞,若天天花天酒地歌舞升平,哪裏還有閑心讀書?盡管常常饑不擇食將圖書館內三流的中文小說也借來看,也慢慢熱衷於看英文小說了,閱讀能力的提高使附庸風雅成為了可能。看了些原版小說後發現,英文的文字之美也不亞於中文,除了意境也有節奏、比擬、諧音,讓人有些悻悻然的是正讀得酣暢時猛然碰到一連串生詞,多半是描述較微妙之處的,拿起辭典一一驗明正身,這書中的語意仍舊如忙亂之後的那頭虛汗---難以觸摸,但隻得愛恨交加地讀下去,或掩卷長歎,這滿篇養不熟的冤家真折磨死奴家矣, 惆悵不已。

 

看電影也不錯,舒適,音響不錯,聽起來比電視上看電影效果要好,對白基本聽個大概齊,可前段時間看的<<斷背山>>很讓我沮喪,英文聽力真的是任重而道遠啊。

 

除了這些休閑外,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和各種展覽也是好的去處,記得悉尼的powerhouse museum為會員提供空白錄像帶和一些布景體驗自編自導自演自錄的全過程,不但孩子們欣喜不已,大人們也興致盎然。墨爾本有家博物館裏有關昆蟲的展覽也很有意思,除了毫無生氣的標本外,更多的是在一層玻璃之外快樂地活著的,還有誇張的卡通形象,總的感覺是,澳洲博物館內設施先進,知識傳達簡樸形象,傳達形式多種多樣,實物、文字、錄像、可操縱的模型,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聯想曾在北京科技館看過的有關太陽係的一個展覽,展廳內大量的文字說明枯燥且高深,弄得我覺得雲山霧障不知所雲。另外,車展、航空展、遊艇展、賽馬等等都是開闊眼界的好機會。值得一提的是,每逢人多的場合服務設施都很齊備,比如停車場、流動的飲水龍頭、廁所、急救站、失物及走失孩子認領處,總之你需要的他們都為你想到了,還有活動場所不許喝酒精飲料(他們深知酒能亂性),每次活動熱鬧而有序,節日慶賀中大人們翩然起舞不嫌做作,孩子們嘻鬧追打不嫌煩擾,人們都自娛自樂或微笑地看著別人的快樂,比較之下中國人多顯得含蓄和拘謹,常暗自揣摩難道我們的臉部肌肉和舌頭一樣僵化了?麵目表情深不可測,嘴上英文簡潔得如外交辭令,動輒誌當存高遠,整個一個有抱負的政治家。

 

另外,我喜愛澳洲的秩序。澳洲一切都是有序的,各級政府機關、稅收、福利、醫療、銀行及各種商業及服務機構網絡四通八達,在國內吃過官僚機構之苦的人在這裏都會有舒適之感,去某機構辦事前,可以在其網站了解其辦事程序、辦公時間及地點、注意事項、必要時可下載申請表格或在線申請,其實隻有少數情況需要親自上門,信用卡的普及使許多服務通過電話或網絡就完成了。總的來說,允許你糊塗,給你申辯的機會,絕無欺詐和一棒子打死。比如說同時給你罰單和申訴表格,催交電費,催你報稅,隻要你照辦了繼往不究。這裏又想說點傷心的事情,曾因中國護照快過期了想去領事館申請延期,想了解其地點、谘詢電話和辦公時間,在網上查了半天就楞沒找到地點和電話,網上提到的申請要求也是和領事館辦事員說得不同(這是後來知道的),最後從Melway上找到了地點,找過去,三條長龍擺在院子內的車道上,一個是申請簽證一個是取簽證,還有一個是接待處,接待處內窄小不說,複印證件要投幣,沒有筆沒有膠棒,說中文的洋鬼子惡惡的,負責接待的中國人也是惡惡的,還隻收現金不可刷卡,同外麵排隊的人聊起來聽說來這裏辦簽證不是第一次了,無論刮風下雨都是在院子裏排著隊。澳洲這麽多機構,據我所知,最官僚服務最差的當推Centrelink,然而令人汗顏的是中國領事館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羞憤真的說不出別的什麽了。

 

第三,我喜愛澳洲文化的多元化。

說到澳洲文化的多元化不能不提到政府和民眾的包容性。政府在就業、福利、教育體係的法規中明確規定杜絕種族歧視,民眾樂於接受異邦人士帶來的各式各樣的英文發音、服飾、美食和風俗,除了有機會讓老外們了解中國,我們也多了些口福和見識,意大利的pizza,韓國的泡菜,日本的sushi,拉美的音樂,穆斯林的頭巾,雖則表層,畢竟正宗。其實多元化的好處不僅是多吃幾種美食,更是多顆博大的心,理解和寬容另一些文化習慣和風俗,轉而反思自己自小耳濡目染的文化氛圍,有機會作點思考,比如說中國人易於厚積薄發注重大的幸福,象金榜題名、洞房花燭夜,多年操勞隻為一時的揮金如土如煙花的燦爛,中國人個個躊躇滿誌目光炯炯始終高於生活,無論多麽富有永遠都不會覺得幸福,精益求精的偏執和不偏不倚的中庸奇異地組合在每一個中國人身上,令人有些不解,還有中國人的明哲保身,自掃門前雪,對公眾少了一副古道熱腸。當然,這其中也有可以理解的原因,在國內資源匱乏造成人們競爭並且沒有安全感,在國外要花數倍的氣力才可占有的資源怎麽也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至於公益事業這類沽名釣譽的事情向來是清高的中國人不願做的。應該說,中國人是這裏惹麻煩最少的,照章納稅,照章行駛,給澳洲政府省了許多麻煩,我是想好好讚一讚中國人的。

 

其實,還有許多感受難以盡述,做了多年的理工科領域研究工作,被邏輯思維洗了腦,除了會啃那些幹巴巴的骨頭、羅列關鍵步驟、考慮N多的異常處理,沒有絲毫的浪漫的遐想和介於0與1之間的模糊地帶,數字化的鏗鏘與僵化取代了模擬信號的柔美和豐富,武功全費,悵惘不已啊,對著這澳洲的美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