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活篇

(2009-11-20 11:17:38) 下一個

說起生活,就不能不從衣食住行談起。世間跨度還是還是從2000年剛來美國談起。來美國之前,陸續去到過歐洲、香港和其它小國。看到過普通人的平時著裝風格,一般是T恤加上全棉西褲或牛仔褲。我把過去在公司上班沒機會穿的牛仔褲、全棉西褲以及全棉襯衫、T恤全部塞進箱子,帶到美國。此舉到不算出格,這些衣服在這裏很大眾,很入流。在美國,不管租的公寓或買的房子,洗衣機和烘幹機是必帶的,不會把衣服、被單晾在外麵。一是沒有時間,二來在戶外掛著內衣褲,也不雅觀。很多衣服是洗壞的,洗衣機的功率超大,一開始,我個人的所有衣服從裏到外一起放進洗衣機,一次洗完,一次烘幹,再趁著衣服上尚留有的餘溫晾一下即可,洗好的襯衫不用燙,很挺括。當時和同學合租,客廳和臥室一樣有獨立的門,也算一間。為了便宜,我睡在客廳,可惜沒有衣櫥。幸虧那時姐姐搬家留下很多大紙箱,我正好派上用場。

美國的搬家公司服務一流,電話預約後公司派人上門估算多少箱子,多大的貨運車,需不需要特殊裝置,比如電視機、玻璃台麵等等。然後約定時間上門來搬,一般有5-6人,每人負責一間,每間所用的箱子均不同,臥室衣櫥裏的衣服連同衣架掛在紙箱內,紙箱封掉後做好標記。易碎的碗、杯子每個都用紙包好,再放入紙箱,確保不損壞,在整理時若他們發現原來就有損壞的會讓你先認可。所有的工作,不用你費心張羅,你隻需整理金銀細軟,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他們會最後搬走電視和沙發,那時房間裏空蕩蕩了。全部工作均有保險公司保障。當搬到新居後,他們將標記好的各個箱子送到相應房間,整理當然歸自己。如果發現有損壞,那怕是電視機的圖像抖動不清了,按照原價賠償,一個電話都不用上門。

我房間的衣箱都是來自搬家公司,廢物利用。當時天冷,屋裏開著暖氣,比較幹燥,衣服也不用烘幹,直接掛在衣架上,第二天保證幹透。搬到老太太家後,就開始使用烘幹機了。因為搬家時,那些箱子全扔掉了。現在有了自己的房子,有時烘幹,有時不烘,取決於天氣。

我當時帶來的衣服至少有一半現在還在穿,有些經常穿、洗,質量還不錯,有的有點縮短。那些羊毛衫再也不穿了,或不洗、間或洗的也不烘幹了。有一件羊毛衫洗了不錯,沒事,烘幹後成了嬰兒服。因為有冷暖氣,所以通常一條單褲、牛仔褲或全棉休閑褲,下麵穿休閑皮鞋或運動鞋,上著襯衣或T恤,冷的話外加一件薄絨衫、棉夾克隻有老年人才穿,我帶來的一件黑色、短夾克衫從來沒有穿過。

牛仔褲在美國太普及了,滿眼看去至少50%的人都穿牛仔褲。品牌很多,有Levi’sLeePoloCalvinKlain等等,每個品牌還有不同係列,每種係列有不同的樣式,不同尺寸,一般要試穿一下,老外屁股比較大又凸出,男式的沒有問題,女式很難買到合適的,即使是最小號的也很寬大。沈錚索性買小女孩子的尺寸了。

在美國沒有人注意你的穿著打扮,大家都一樣,醫院那些醫生上班時需著襯衫,一下班都是牛仔褲。我們係主任夏天來上班,上麵圓領T恤,下麵西裝短褲,外加涼鞋。穿西服戴領帶的,一看就是公司的銷售人員,也隻有他們才這麽穿。當然在辦公樓上班的白領通常比較正式,你可以看到上麵穿著很正規的西裝套裙的女式,足下穿的是運動鞋,在路上疾步趕去上班,在辦公桌底下會放有一雙高跟鞋的。

經過一個當天的寒冷之後,隻要哪天一暖和,那些女孩子們馬上會穿起吊帶衫和超短裙,拖鞋在外麵的草地上曬太陽,而且每年夏天的海邊,都是春光無限的,有些是全裸的。他們很自然,我看了倒是覺得難為情。美國人平時穿著很普通,牛仔褲加T恤,而且價格不貴,Levi’s牛仔褲大約34美元,促銷時10元也有,沒有雜牌的,因為品牌早已覆蓋了市場,雜牌根本沒有利潤和生存空間。所以在美國乞丐也會穿PoloCK,不稀奇。女孩子的衣飾很中性,很少看到女孩子穿正式的禮服,但一旦穿上去,再化妝一下,一下子都成了大美人。因為人種的緣故,她們的臉的輪廓鮮明和凹凸有致的身材,乍一看很美,但不能細看,皮膚粗毛發多,所以必須刮毛。在超市了專賣刮毛刀的貨架整整一排,與剃須刀有一拚。

美國在超級品牌店,坐落在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以及其它一些地方。那是很貴的,通常看看櫥窗算了。大眾化的百貨商店也有很多,不過最近倒閉得不少,Filen’s等,Walmart提供全部商品,但通常我們隻會去買一些衛生紙和廉價物品,不會買任何衣服。在品牌店裏通常每一季都會有新品上市,我們看看也差不多,無非是多一個口袋、改一下衣領、顏色豐富一點。而上一季的衣服便打折,折扣10-50不等。打折時間一般從11月底感恩節開始一直到新年的12日左右,越到後麵,折扣越多,有時會折上再折,最後一件衣服甚至隻有幾塊錢。我們就會找這個時間去購物。我們通常不趕新品上市,趕去二線品牌店,像TJMAXMARSHALL都是從一線商店折下來的商品,質量和品牌都很好,而且通常放在這裏賣的均已經便宜40-50%,有時會再有清倉處理,就更便宜了。我曾經化了12美元買了Levi’s牛仔褲、25美元買了Clack皮鞋、14美元買了Nike的運動鞋等,反正不等著穿,看到就買了。另外家居用品也一樣,你能買到質量上乘,而價格便宜的商品。不會以為商場裏人滿為患,通常是50名顧客在一個大約2000平方米的商店內,你周圍不會有人與你在一起挑挑揀揀,大可以放心的看。

吃在美國最簡單,不知道呀所有的快餐食品全是美國人發明的。因為他們懶,沒有歐洲文化的底蘊,懂享受美味,但又不會去做,所以快餐店蓬勃發展。KFC在美國絕對是小弟弟,很少見到,滿眼可見的是“麥當勞”和“漢堡王”,也絕不會看到排著長隊的。通常有兩種買法,一是上店裏去買,然後坐下吃,另一種是不用下車,專門有一車道,你隻需對著麥克風說你要什麽,然後開車到前麵的窗口處,他們已經為你打好包了,你隻需付錢就行,整個過程大約5-10分鍾,所以在美國你可以坐在車裏看電影、看表演,不要下車,再加上這些垃圾食品,美國人看上去很肥胖,整個人看上去是正方體,長、寬和厚是一樣的,再肥胖的中國人往美國人堆裏一站,看都看不見了。衣服很少看見小號的,通常是LXLXXL。在美國吃牛排的話,通常會配一些蔬菜或炸薯條,牛排大約1磅約454克,放在盤中巨大,看到都會嚇死人。

最多還是各種各樣的漢堡、牛肉、雞肉,加上熏肉、加上奶酪的。萬變不離其宗,偶爾吃一下還好,或開車出去遊玩,不想停頓,簡單吃一下也行。對比一下美國和歐洲的大餐,在歐洲是享受,有開胃酒配餐前食品,正餐紅或白葡萄酒配肉或魚,正餐後還有甜點配咖啡,最後臨出門前,再吃上一塊薄荷糖,讓你的口腔中沒有異味,整個過程大約3-4小時,每一道餐都要等上一會兒,但所有人都不著急,悠閑地喝著酒,說著話。所有的餐具很精致,中型盤,菜式擺放得讓你不忍心品嚐它,仿佛一幅畫一樣,在美國也許你能見到,當然在很上等的餐廳,但在一般的餐廳,你能見到的也隻是一個大盤,中間放著正餐,旁邊堆放著一些蔬菜沙拉和炸土豆,完全不是、那麽回事。

通常我們會一星期去買一次菜,采購牛奶、雞蛋、蔬菜、肉、水果、冰激淩或零食等等,烹飪方法一般是自學成才,中西合璧。有時候會照著菜譜學幾手,不過主要還是從小培養出來的。

我記得還在上初中的時候就開始會炒菜了,不是生活所迫,而是好玩。記得那時放暑假,假期生活很單調,除了有時候碰上同學一起玩,大多時間不知道在做什麽,也不學習,有時去街道閱覽室借些書看看。父母雙職工,每天下班回家差不多5點多了,每天早上媽媽買好菜去上班,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午睡後他們會幫忙洗洗菜,等媽媽回來燒。那時我每天下午415就開始準備了,不是為了做家務,沒有那麽高覺悟,就是為了打發些時間,反正慢慢也就會做一些簡單的菜了。等我上高中和大學的時,周末在家均是自己燒飯炒菜,因為父母不在周日休息。等結婚分開住後,更是學會了炒菜、做飯。當時有這種鍛煉,沒有想到在美國發揮大作用了。周六上午會搭同學的車一起去超市買菜,一般情況下,20美元一周的夥食費差不多了。除了牛奶、麵包、菜、肉外,我都會挑便宜的買,0.99美元一磅的豬肉,0.99美元12個雞蛋,飲料從來不買名牌,隻買超市自有品牌。其實兩者相差不過是3角錢。沒有買過冰激淩和貴一點的水果,那時屬於奢侈品。反正維持最基本的營養就好了。買回家後,接下來把一周的菜全部燒好,一鍋紅燒肉,芹菜炒豆幹等等,放在容器裏。每天準備兩個飯盒,裝午餐和晚餐。因為通常我在圖書館待到晚上關門。燒一鍋飯,不是用電飯鍋,而是普通的鍋。盛上飯配一些肉和蔬菜成一個盒飯,中午、晚上差不多一周都是這樣。冰箱裏放上些速凍的水餃和年糕片,作為改善口味。偶爾和同學一起去自助餐廳吃一頓,那通常這一天就是這一頓了。調味品有油、鹽、醬油和胡椒粉,沒有其它的。有時去中國超市會買一些其他的調味品,但很少。用的飯盒是從國內帶去的,沒有壞,也舍不得買新的。因為不知道未來命運是怎樣,所以生活以簡單樸素為上,能不買就不買,外加生活費按18來算,壓力蠻大。睡床也是撿的,是一個神父撿來送給我的,我用了3年。那時,生活和儉樸,但是也不覺得很苦,學習生活壓力很大,但人很樂觀、開心。大概是那種窮開心吧。

吃的方式和習慣也一直延續至今,隻不過現在越來越非上海化,自己會動手做生煎饅頭和鍋貼,經常在周末做這些麵食,一是學習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周六周日通常不做飯,餓了就吃些點心,平時上班忙,反而做飯做菜,二是有時候想吃上海的點心,這裏哪有,隻能豐衣足食、自力更生。學習了發麵,做饅頭、生煎、麵包和餅幹。沈錚做的餅幹通常不到一周就吃完了,每天她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零食,但可憐的是美國的零食很多都是薯片,像我們想吃的上海零食,話梅、糕點,一概沒有。隻能自己動手做一些餅幹,可憐吧!看到第一食品商店和街邊“來伊份”,食指大動,但已經被其他東西填飽了,我回家的第一件事是檢查冰箱,看看晚上做什麽菜,等我做完了,沈錚的零食也吃完了,飯也吃不下了,她說要減肥,可能嗎?

我們太想上海的早點了,油條、大餅和鹹豆漿。上次在上海,我都去了永和豆漿,專吃鹹豆漿、油條和粢飯。我們這裏的早飯是冷牛奶加兩片麵包,5-10分鍾搞定。吃泡飯,醬菜和腐乳在美國絕對屬於奢侈。平時上班沒有功夫,早上上班到出門半小時搞定,周末有冷飯剩餘,就做泡飯,就這醬菜、小蘿卜幹、腐乳,美味呀!

什麽叫地大物博,美國才是,人口少,分散,而且自然資源保護得很好,可以講像九寨溝、張家界這樣的原始森林,在中國很稀奇,但在美國到處都是。這是因為美國對本土資源的保護,不準隨便開采,所以到處是國家公園、州立公園。即使不是公園,也是風景優美之處。美國電影《金色池塘》就是在我家附近拍的,類似這種風景的地方,比比皆是。每年56月份,一片綠色和鳥語花香,溪水潺潺。到了秋天,漫山遍野的楓樹一望無際,樹影婆娑之中一棟棟小木屋點綴其間,地麵上鋪著一層層金黃的樹葉。每年遊客總會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裏,因為這裏是全美國看楓葉最美的地方。

我們的小房子正是在小山坡上,夏天來到,樹葉張開,我們的房子會掩映在綠樹叢中,缺少了一點陽光燦爛,而一到秋天,滿眼的楓葉婆娑,我們不需要去九寨溝,因為我們這裏比九寨溝更自然。

但每年我們還會安排一次出遊,畢竟待在這裏眼界不夠開闊我們去了華盛頓、費城、紐約、洛杉磯、聖地亞哥等地。到了大城市,碰觸上繁華、熱鬧的熟悉氣息,心裏免不了會撲通一聲,但時間一長,便會討厭起來,人雜而多,汽車不停地鳴響喇叭,各色人種在馬路上走來走去。地鐵很舊、很髒,也有很多乞丐。車水馬龍,開車也從不讓人,如果想轉道,後麵是不會讓你的,你隻能見縫插針。祈去了這些大城市,非常不喜歡,他還是喜歡Hanover,寧靜安逸。我不知道好還是不好,我擔心他長大後缺乏大城市成長起來的自信和活躍。美國的各個城市、小鎮均保持著原來的麵貌,即使維修,也基本終於原樣。因為這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曆史和文化的積澱,點點滴滴地出現在生活中。我不知道當上海鏟掉最後一幢石庫門時,上海的文化還能保持幾分?失去的永遠失去了,上海話在我們這輩也將終結,我們這一代是“最後的貴族”,我希望祈能保持一點上海人的衣 ,天曉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