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34.7%受訪者後悔上大學

(2006-09-09 14:16:35) 下一個
34.7%受訪者後悔上大學


核心提示: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某網站聯合開展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
34.7%的受訪者在談到自己的大學生活時,都覺得“後悔”。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上大學就是把父母的血汗錢給糟蹋了!他們辛辛苦苦掙錢供
我上學,可我念出來之後,不但養活不了他們,連自己都養不了。”一口氣說完這些話
,小趙沉默了好一會兒。

  “那你後悔上大學嗎?”

  “後悔!”回答很幹脆。

  一個月前,小趙從北京農業大學畢業,找到了一份工作——保安,每月800元。小

說什麽也不甘心,他和其他三個準備考研的同學一起,租了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民房,
白天忙著複習考研,晚上去麥當勞打工掙點兒錢。

  “上了高中就要考大學,考了大學還得考研,但是實際沒學到什麽東西,就是拿了
個文憑。”他無奈地笑了笑,“雖說後悔,但也是身不由己,像是一種慣性。我現在發
現,要想有出頭之日隻能接著考研。”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某網站聯合開展了一項調查(共有8777人參與)
,結果顯示,34.7%的受訪者在談到自己的大學生活時,都覺得“後悔”。

  上大學——投入產出不劃算

  現在有種流行的說法叫做“經營人生”。作為“經營者”,不少大學生對上大學的
投入產出比表示了不滿。他們認為自己投入了過多的時間與金錢——四年的學習時間與
高昂的學費,可收獲的是“沒學到什麽有用的東西”、“念了四年,出來還是找不到工
作”。

  之所以會“後悔”,調查顯示,51.5%的人認為,自己在大學裏“沒學到什麽有用
的東西”。幾年前,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劉西拉教授,在兩校大四年級
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中進行的一次調查也發現,2/3的學生對大學前三年的課程“不滿意
”,覺得“沒什麽收獲”。  “所謂的專業其實並不專,公共課要求很多,而且這幾
年我花在英語上的時間占了一大半。我真不知道為什麽古漢語專業對英語有這麽高的要
求。”一名漢語言專業的大三學生說起這些,還是覺得“很鬱悶”。

  對此,高等教育研究學者、上海交通大學的熊丙奇教授認為,我國的高等教育本身
確實需要改革。“現在50%以上的大學生將經曆主要用在外語學習上,考四六級、考GR
E、考托福、考雅思等等。相反,他們對專業課投入的精力卻很少。另外,現在大學開

的很多課,都不是學生想學的專業知識,而是規定學、要求學的課程。”

  調查發現,讓一些人覺得“後悔”的原因,還有“念了四年,出來還是找不到工作
”(39.2%)。據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字,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115萬,2003

,第一批擴招本科生進入就業市場後,畢業生人數超過212萬。到了2005年和2006年,高
校畢業生人數分別增長到330萬與413萬。

  伴隨著數倍於以往的畢業生數量,近年來,大學生找工作的難度越來越大,期望也
越來越低。據介紹,擴招之前,應屆大學畢業生的目標月薪普遍在2500~3000元,而到

2005年,求職畢業生主動將月薪要求降至1000元、800元、500元,一些人甚至不惜“零
工資就業”。

  與此同時,大學的學費卻一路看漲。自1994年至今,國內大學學費從每年幾百元一
路飆升至每年5000~8000元不等,10年間學費猛漲20倍。大學四年,學生的花費在4萬~8
萬元。“大學質量和收費不符,特別是二類大學。”一名參與調查者留言說。和他一樣
,19.0%的人因為覺得“學費太高,得不償失”而後悔上大學。

  不上大學——沒文憑後悔一輩子

  有意思的是,盡管調查中隻有47.6%的人明確表示“不後悔”,但被問到“如果重
新選擇會怎樣”時,60.1%的人都說,自己仍然會選擇上大學。

  “因為現在找工作要看文憑啊!”小趙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對當今大學價值的認可
與判定,“網上有一句話我非常讚同:上大學後悔四年,不上大學後悔一輩子。”

  對此,熊丙奇解釋說,“上大學=好的工作單位=有保障的生活”,這在中國幾乎
成了一條人人認可的社會定律。長期以來,人們總是認為,考上某大學,就意味著獲得
這所學校的學曆文憑,也就意味著推開了通往成功的大門。換句話說,不上大學就意味
著沒出路。而另一方麵,長久以來,很多用人單位認為,招高學曆的員工才是硬道理,
在高學曆的基礎上再考慮員工的工作能力。這就導致更多的學生一味追求高學曆,造成
人才浪費。

  調查發現,盡管67.2%的人讚成“擴招後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了”的說法,但
也有44.7%的人承認“上大學找不到工作,不上更找不到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28%的受訪者表示,如果重新選擇,自己會“上個高職,學門手藝
”。有網友留言說:“當初我一心想上大學,可現在想起來,真應該聽父親的話,中學
畢業去讀個高職。那樣的話兩三年就能出來工作了,有門手藝工作也好找。”

  北京某技校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生小陳,在北京經濟開發區一家合資企業實習一年
後,順利留下了。和他一樣,大部分技校生都能找到實習單位並順利簽約。踏實肯幹、
操作技能熟練、可塑性較強,願意從基層做起,且便於管理、穩定性強是技校生就業優
勢所在。有資料顯示,近幾年,北京市技校畢業生簽約率均在95%以上。

  根據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公布的統計數字,截至去年年底,北京市至少缺口8

名高級技能人才。也有數據表明,當下社會急需的、月薪超過5000元的“十大職位”中
,高級技術工人占了4個。

  對大學的期待越來越功利化了

  另一種論調也在蔓延——“考不上好大學=沒有工作=白讀書”。

  為了上一個好大學,1999年,上海457名上線考生放棄高考誌願,此後幾年,放棄

學入學機會的學生有增無減,高考複讀班的“錄取分”越來越高。對此,熊丙奇教授曾
分析說,不少學生和家長都認為,上大學是投資。現在上不同層次、不同質量的大學,
投資的時間和金錢幾乎沒有差別,可今後的就業前景、發展空間卻有天壤之別。筆者在
采訪中也發現,越是非重點學校畢業的學生,“後悔”者的比例也越高。

  對於“後悔上大學”的問題,一方麵,大學自身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們
也應該看到,另一方麵,公眾對於大學的期待,已經漸漸超出了“接受教育”本身,出
現了功利化的傾向。調查中,24.6%的人認為“拿到大學畢業證書才是最關鍵的”,20
.6%的人讚成“不上大學多沒‘麵子’”的說法。

  熊丙奇說,我們有一種思維定勢:上大學是農村、貧困地區孩子的惟一出路。在這
樣一種邏輯中,接受教育的目的是“跳出農門”,如果這個目標達不到,上學就沒有多
少價值了。如果把這種邏輯再繼續下去,“新讀書無用論”——上大學學費太高,畢業
了還是一樣找不到工作,還不如早點兒打工去——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對此,複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葛劍雄教授曾談到,我們把過多的希望都
與念大學聯係起來,比如說離開農村、改變身份、提高社會地位等等。他認為,對一個
人能力的評價,不能隻看一張文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