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ZT耶魯法學院迎新小記

(2006-08-22 17:24:19) 下一個
ZT耶魯法學院迎新小記 劉仁文     耶魯大學法學院是全美排名第一的法學院,我有幸親曆其2004年秋季學期的部分迎新活動,感到對我國法學教育不無啟發意義,特記錄如下。   9月2日是新生報到的日子。此前每人領得一份“開學指南”,上麵標明從早上8:30至10:00,在120教室有免費的早餐,桌上擺滿比薩餅、麵包、黃油、甜點、雪碧、可樂、礦泉水和葡萄、橙、梨等水果。大家都是新來乍到,熱鬧非凡。旁邊的兩間教室,分別是JD學位的學生和LLM學位以及SJD學位的學生報到的地方。報到不是一窩蜂,而是按英文姓氏筆畫分組報到,如A-J開頭的先報到,K-P開頭的隨後,Q-Z開頭的再隨後。   與此同時,院長代表和法學院的其他師生在“桌子”旁負責解答新生的各種問題(“桌子”是法學樓裏約定俗成的聚會地點,那裏擺著幾張桌子),並分發各種材料,其中包括:本屆學生的各自照片、攻讀學位和原畢業學校,法學院教師和行政人員的各自照片、專業/職務、聯係方式,校車經過的時間和地點,校警聯係電話(學生如果晚上從圖書館或教室出來覺得不安全的話,可以打電話叫校警陪送回家),等。   11:00,院長Harold在法學院禮堂向全體新生致歡迎詞。此君是剛上任的耶魯法學院第15任院長,克林頓政府時期曾出任過助理國務卿,韓國裔,民主黨下台後回到耶魯重執教鞭,是著名的人權法專家。他先從自己的膚色談起,說明耶魯是一個不分族群的社區。從他的介紹中,得知今年耶魯法學院的招生繼續堅持少而精的原則,JD學生共招收185位(美國法學院學生要先拿到一個別的專業的學士學位),從3800位申請者中選出;LLM學生(研究生)20餘位,主要來自國外;SJD學生(法律科學博士)5位,也主要來自國外。在JD學生中,有剛剛獲得奧運會銅牌、從斯坦福大學本科畢業來的學生(從未做過職業運動員)。在接下來的演講中,他主要談了耶魯法學院的特色和他本人對新生的期望。關於耶魯法學院的特色,我印象最深的有兩點:一是每堂課都采取小組研討的形式,16個人左右一個班,決不搞大班;二是耶魯法學院不鼓勵學生競爭,而是強調協作,為此第一學期的成績一律不分等級,從第二學期起,雖然分為三個等級,但成績不入檔,這使得學生就業時不以考試成績為主要依據,“耶魯法學院的學生之所以要學習,是因為他們想學習,而不是屈從於分數的壓力”。   12:00,在法學院的草坪上,臨時擺起桌子,全體新生與教職員工共進午餐。真是一個國際化的“社區”呀,這邊是穿著吊帶衣的白人女孩,那邊卻是戴著麵罩的阿拉伯女孩。與我同桌的有從芝加哥大學來的黑人男生,有從漢城大學來的韓國女生,還有從中國來的留學生。據悉,本屆新生中,韓國就她一位,中國有兩位(均為LLM)。我們正談得熱烈,院長也拿著三明治和礦泉水來到桌旁,還禮貌地問:“我可以加入嗎?”攀談中得知,耶魯有來自美國50個州的學生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其師資也來自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院長還告訴我,他本學期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輪流將新生請到他家裏去吃飯,每次3-5人。   下午,按照簽到順序,由老生分組帶領新生參觀法學院和校園,以及法學院圖書館和大學主圖書館,並進行電腦操作和資料查詢的演示。在圖書館和樓道等處,掛滿了著名校友的肖像油畫。學校主圖書館二樓的東亞閱覽室,訂有數十種中文雜誌,包括《中國社會科學》等。校園裏,隨處可見各種創意的雕塑、綠色的草地和可愛的鬆鼠,還有那尖尖的塔樓和教堂,遠近不一的教堂裏,不時傳出悠揚的鍾聲。   9月3日,照例有早餐和午餐,有院長代表在“桌子”旁答疑,有老生帶領新生參觀校園等活動。10:00在禮堂,院長、副院長和院長助理們分別與新生見麵,介紹各自負責的工作範圍。其後,法學院“資金與財政援助辦公室”介紹經濟資助方式和各種貸款計劃,以及打工事項等。早就聽說耶魯有一套確保每一個優秀青年順利完成學業的“無視經濟條件政策”,今日見識,始知不假。   下午,介紹師資並開始新生“入學教育”第一講,聽著那一大堆赫赫有名的法學、經濟學、曆史學和哲學教授的名單,怎不令人感到自豪和生出一股動力!這裏的名教授,可不是隻指導博士、博士後,而是要直接深入教學第一線的。今天演講的是Langbein教授,他演講的題目是“法學教育的曆史和耶魯法學院的曆史”。在談到耶魯法學院的傑出院友時,克林頓隻是他給出的一長串名單中的一位。演講生動活潑,掌聲不斷,雖純屬自願參加,但聽眾還是濟濟一堂。   晚上,師生們又齊聚草坪,共進晚餐。雖然晚風裏裹著一絲晾意,但在燒烤的嫋嫋炊煙中,讓人感到集體的溫暖。耶魯的“忠誠團結”的精神,大概就是這麽形成的吧。   9月4日,星期六。上午,各種學生社團開展活動,其中既有報紙和雜誌在招聘編輯、記者和專欄作者,也有學生公益組織在低價賣書。據說這些書大多為高年級學生所捐獻,有的新生就買這種二手書當教材,既省了錢,也算是為公益事業盡一份力(賣書所得統一上交公益組織)。下午,“入學教育”第二講:“紐黑文:一些沒有被頌揚過的美德”,Ellickson教授用他精心準備的幻燈片給學子們講解耶魯大學所處的這個小城的曆史。是的,這裏沒有紐約的繁華,但她也同樣沒有紐約的嘈雜,在這樣一個地方學習和搞學問,實在是寧靜之至。   9月5日,星期日,七輛大客車在法學院門口集合,全校的新生,包括法學院的學生,一起(自願)乘車參觀紐黑文。每人發一T恤衫,前有“我愛紐黑文”(其中愛字用“心”形代替),後書“耶魯大學”四個大字及“為建設一個更強大的紐黑文做貢獻”的小字。今天的活動是由“學校與康涅狄格州關係辦公室”組織的,出發前大家均能領到簡便的午餐和飲料。客車將大家拉到海港邊和高山上,高年級的學生充當導遊,並熱情為我們拍照留念。參觀完畢,回到耶魯大學書店,步行不遠,在後麵一餐館吃自助晚餐,並進行抽獎活動。   9月6日,是美國的法定假日“勞動節”,第26屆紐黑文長跑比賽在耶魯大學校園內外舉行,許多學生參與其中,其他充當熱情觀眾,敲鑼打鼓喊“加油”,一法學院殘疾新生搖著輪椅參加比賽,路人無不被他感染。   是日晚,法學院的草坪上再次升起炊煙。雖然係列“入學教育”的講座還沒有進行完畢,雖然接下來還有更大規模的法學院新老學生一起聯歡,但主要的迎新活動已告一段落。“牆上”(專貼通知的地方)貼出了本學期的課程表,還有各種會議和專題講座的預告;“桌子”旁已經堆放起了“每日耶魯新聞”等報紙和雜誌,以及各種打印好的講義。這一切表明,新的學期就要開始了。短短五天的迎新活動,雖然還隻是翻開豐富的耶魯生活的第一頁,但它已經將這些年輕的耶魯學子連在了一起,將他們與自己的老師、與自己的學校、與這個城市連在了一起。 2004年9月6日晚初稿於耶魯  同年9月10日晚改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